货车车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87599阅读:795来源:国知局
货车车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箱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货车车箱。



背景技术:

货车车箱在装载易碎易变形货物时,通常需要人工在车箱中布置一些减震板,利用减震板来缓解货物与货物之间由于车辆颠簸带来的挤压力等。一旦货物顺利送达,搬运工在搬动货物时便会将这些减震板料拆除并丢掉,待重新装入新一批货物时又再垫上减震板料,不仅麻烦而且还造成材料浪费。尤其是在一些长度较长的大货车车箱中,如果货物装满整个车箱,搬运工卸货就尤其不方便,不仅要不断卸货还要不断拆除减震板,导致卸货效率过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货车车箱,该货车车箱通过在将传统的箱顶部和箱侧部合成为两个铰接在端板上的L形侧盖板的方式基础上,在L形侧盖板上增加用于布置减震单元的隔板解决了传统减震板需要不断拆装从而带来的板材浪费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货车车箱,包括底板和两个端板,其还包括:两个侧盖板,所述两个侧盖板均为通过轴铰接于两个端板顶部的L形板,所述L形板的第一板面构成箱顶部,所述L形板的第二板面构成箱侧部,所述两个端板上相对设置有两组伸缩缸,一组伸缩缸对应连接至一个侧盖板的第一板面内侧两端用于驱动侧盖板的开合,当两个侧盖板在伸缩缸作用下盖合时L形空间正相对从而与底板、两个端板构成一个完整箱体,当两个侧盖板在伸缩缸作用下打开时L形空间背对朝向;

所述两个侧盖板的第二板面内侧均滑动设置有相同数量的隔板,滑动方向为第二板面的长度方向,所述多块隔板均垂直于第二板面,每块隔板的中心区域均穿设有减震单元;

所述底板上设置有与隔板数量相同的多个分隔条,所述多个分隔条横跨在底板的宽度方向上并且与底板采用滑动连接,滑动方向为底板的长度方向;

两个侧盖板上的隔板两两相对为一组并且对应一个分隔条,每组隔板的底部均通过两组连杆机构分别连接到分隔条两端,一组连杆机构对应连接一个隔板和分隔条,所述连杆机构能够在当侧盖板盖合时压缩于隔板底部和分隔条之间、在当侧盖板打开时竖立于隔板和分隔条之间;其中,每组隔板对接后的宽度与两个侧盖板盖合后的第二板面内侧间距相适配,所述分隔条与隔板具有相同厚度。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货车车箱最大的优势是解决了减震板的重复利用问题,同时还一并实现了对不同货物的分类存储。具体来说:

首先,将传统的箱顶部与箱侧部共同用两个L形侧盖板来代替,使两个L形侧盖板的第一板面构成箱顶部,两个L形侧盖板的第二板面构成箱侧部,然后将两个L形侧盖板通过轴铰接在两个端板上,并通过伸缩缸进行开合控制。这样设计既便于搬运工从货车侧面装卸货物,又可以在张开时占据更小的空间尺寸,因此相对于传统设计具有能够开进窄巷子区域进行货物搬运的优势。

其次,本实用新型在侧盖板的第二板面内侧滑动设置了多个带有减震单元的隔板,并在底板上设置了与隔板相对应的分隔条,然后将隔板与分隔条利用连杆机构进行连接,这样设计使得当两个侧盖板盖合时能够将车箱内部分隔成多个腔室,而当两个侧盖板打开时隔板随着侧盖板抬起,车箱内部又恢复成一个完整的大腔室。在这种设计下,多个腔室可以进行货物的分类存储,而且无需考虑货物是否属于同类性质(易碎等)、是否适合装在一个车箱中,因为隔板上的减震单元能够在车辆行进过程中对所分隔的货物起到减震作用;而且卸货时由于隔板是抬起的,因此不会对搬运工的动作造成阻碍;并且隔板和分隔条采用的是滑动设置,因此既能够满足不同尺寸货物的分隔装载,又能够在卸货时方便推动。尤其是,本实用新型利用隔板来布置减震单元,使得不需要工人进行减震单元的现场安装及现场拆除,便可重复利用从而保护下一批货物,因此在加快了装卸效率的同时还大大减少了材料浪费。当隔板与分隔条设计得较厚以允许搬运工进出时,对于卸货也是很方便的,因为此时可以允许多个搬运工从货车的两侧进入到隔板抬起后在货物之间形成的间隙中进行同时卸货,从而加快卸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货车车箱从一侧端板看的两个侧盖板盖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货车车箱从一侧端板看的两个侧盖板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去掉端板部件后两个侧盖板盖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去掉端板部件后两个侧盖板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隔板在侧盖板第二板面上的布局图;

图6为图5的C部放大图;

图7为图3的B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侧盖板与半圆形集水板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图10为图1的D部放大图;

图11为图2的E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作用更加清楚及易于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参照图1-2并结合图3-5,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货车车箱,包括底板100、两个端板200和两个侧盖板300,所述两个侧盖板300均为通过轴310铰接于两个端板200顶部的L形板,所述L形板的第一板面320构成箱顶部,所述L形板的第二板面330构成箱侧部,所述两个端板200上相对设置有两组伸缩缸400,一组伸缩缸400对应连接至一个侧盖板300的第一板面320内侧两端用于驱动侧盖板300的开合,当两个侧盖板300在伸缩缸400作用下盖合时L形空间正相对从而与底板100、两个端板200构成一个完整箱体(如图1所示),当两个侧盖板300在伸缩缸400作用下打开时L形空间背对朝向(如图2所示);

所述两个侧盖板300的第二板面330内侧均滑动设置有相同数量的隔板500,滑动方向为第二板面330的长度方向,所述多块隔板500均垂直于第二板面330,每块隔板500的中心区域均穿设有减震单元510(参照图3-5所示)(也可在隔板两面设置柔软海绵);

所述底板100上设置有与隔板500数量相同的多个分隔条110,所述多个分隔条110横跨在底板100的宽度方向上并且与底板100采用滑动连接,滑动方向为底板100的长度方向;两个侧盖板300上的隔板500两两相对为一组并且对应一个分隔条110,每组隔板500的底部均通过两组连杆机构600分别连接到分隔条110两端,一组连杆机构600对应连接一个隔板500和分隔条110,所述连杆机构600能够在当侧盖板300盖合时压缩于隔板500底部和分隔条110之间、在当侧盖板300打开时竖立于隔板500和分隔条110之间;其中,每组隔板500对接后的宽度与两个侧盖板300盖合后的第二板面330内侧间距相适配,所述分隔条110与隔板500具有相同厚度。

上述方案中,本实用新型先将传统的箱顶部与箱侧部共同用两个L形侧盖板300来代替,使两个L形侧盖板300的第一板面320构成箱顶部,两个L形侧盖板300的第二板面330构成箱侧部,然后将两个L形侧盖板300通过轴铰接在两个端板200上,并通过伸缩缸400进行开合控制。这样设计既便于搬运工从货车侧面装卸货物,又可以在张开时占据更小的空间尺寸,因此相对于传统设计具有能够开进窄巷子区域进行货物搬运的优势。

其次,本实用新型在侧盖板300的第二板面330内侧滑动设置了多个带有减震单元510的隔板500,并在底板100上设置了与隔板500相对应的分隔条110,然后将隔板500与分隔条110利用连杆机构600进行连接,这样设计使得当两个侧盖板300盖合时能够将车箱内部分隔成多个腔室,而当两个侧盖板300打开时隔板500随着侧盖板300抬起,车箱内部又恢复成一个完整的大腔室。在这种设计下,多个腔室可以进行货物的分类存储,而且无需考虑货物是否属于同类性质(易碎等)、是否适合装在一个车箱中,因为隔板500上的减震单元能够在车辆行进过程中对所分隔的货物起到减震作用;而且卸货时由于隔板500是抬起的,因此不会对搬运工的动作造成阻碍;并且隔板500和分隔条110采用的是滑动设置,因此既能够满足不同尺寸货物的分隔装载,又能够在卸货时方便推动。还有,当隔板500与分隔条110设计得较厚以允许搬运工进出时,对于卸货也是很方便的,因为此时可以允许多个搬运工从货车的两侧进入到隔板500抬起后在货物之间形成的间隙中进行同时卸货,从而加快卸货效率。

其中对于减震单元510,本实用新型是这样设计的:参照图5-6所示,所述减震单元510包括与隔板500等厚的板框511、位于板框511内的固定板512以及通过多个减震弹簧513连接在固定板512两侧的活动板514,两个所述活动板514均位于隔板500外侧,所述减震弹簧513使得活动板514的减震方向位于隔板500的法线方向。弹簧个数可以按需设置。该减震单元510是利用弹簧产生的弹性力缓冲车辆行进过程中对货物造成的颠簸、急刹破坏力,从而有效保护货物。减震单元优选的是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至隔板上,以便于进行更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细节是,所述隔板500与侧盖板300的滑动连接方式具体为:所述隔板500的背部凸设有一对上下分布的第一滑块520,所述第一滑块520包括横截面呈“凸”字型结构的滑块本体,所述滑块本体在靠近隔板500背部侧的中间两个转角设置成弧形角521,每个弧形角521的两侧均通过斜面平滑过渡到隔板500背部和靠近隔板500背部侧的外端转角522,所述第一滑块520上还设置有滚珠523,滚珠轴524连接在所述外端转角522和第一滑块520与隔板500背部的交接处,所述滚珠523通过滚珠轴524在弧形角521内转动;所述侧盖板300的第二板面330内侧开设有一对供第一滑块520滑动的第一滑槽331,所述第一滑槽331在对应滚珠523的位置设置为内凹的弧形面332。具体如图7-8所示。

这里,由于隔板500既要满足在放下状态时能够在侧盖板300上进行更顺利滑动,又要满足在抬起状态时用户通过操作连杆机构600也能够在侧盖板300上进行更顺利滑动,本实用新型给出了上述设计。该设计巧妙地利用了第一滑块520和第一滑槽331之间的滚珠523实现了隔板500在侧盖板300第二板面330内侧的滑动。而且滚珠523的特殊位置恰好也满足了隔板500在两个状态上的顺利滑动(参见图7)。优选的是,每个所述弧形角521内均设置有两组投影重合的滚珠523。

对于分隔条110与底板100之间的滑动,本实用新型是这样设计:所述底板100上开设有一对左右分布的第二滑槽101,所述第二滑槽101的径向截面呈“凸”字型结构,所述多个分隔条110的两端底部设置有与第二滑槽101滑动连接的第二滑块(未示出),如图4所示。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方案是,参照图3-5所示,所述分隔条110上沿其轴向开设有U形通槽111,所述隔板500的底部开设有内端封闭、外端敞开的U形槽501,所述U形槽501的两侧槽壁上开设有滑孔502;其中,每组连杆机构600均包括端部顺次铰接的第一杆610、第二杆620和第三杆630,所述第一杆610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轴611铰接在U形通槽111端部,所述第三杆63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轴631铰接在U形槽501内,所述第一轴611固定于U形通槽111,所述第二轴631滑动于滑孔502内;每组隔板500所连的两组连杆机构600沿分隔条110的中轴线呈镜像对称。

当两个侧盖板300在伸缩缸400的作用下盖合时,隔板500与分隔条110之间的连杆机构600被压缩,如图3所示;当两个侧盖板300在伸缩缸400的作用下打开时,隔板500与分隔条110之间的连杆机构600被拉伸,如图4所示。不管是在压缩的状态下还是在拉伸状态下,搬运工均可对隔板500和分隔条110进行滑动,以便于装卸货物。

前述提到,所述两个侧盖板300均为通过轴铰接于两个端板200顶部的L形板,所述L形板的第一板面320构成箱顶部,所述L形板的第二板面330构成箱侧部。具体来说,参照图1-2并结合图9所示,所述两个端板200的上端相对开设有两组半圆形缺口210,两组半圆形缺口210沿端面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两个端板200在两组半圆形缺口210的外侧均固定有一矩形板220,所述矩形板220内侧布置有一对与半圆形缺口210相对应的轴承(未示出),所述两个侧盖板300的轴分别穿设在两侧矩形板220的两组轴承上;所述侧盖板300的轴位于第一板面320的内侧。即利用轴承实现侧盖板300的转动。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为解决本实用新型货车车箱在下雨天能够正常运输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这样设计:参照图3-4及图9所示,即在两组半圆形缺口210上分别跨接有一半圆形集水板230,半圆形集水板230高出端板200顶部且内侧通过一横板240一体化连接,半圆形集水板230和横板240的端面与矩形板220焊接,半圆形集水板230的底部通过排水管(未示出)连接至车箱外;所述两个侧盖板300的轴分别位于两个半圆形集水板230内,且当两个侧盖板300盖合时,两个半圆形集水板230的外侧支承在第一板面320下侧,并在接触位置设置有吸水棉250。在这种设计下,半圆形集水板230可以接住雨水,然后通过排水管向外排出。与此同时,半圆形集水板230外侧上端通过吸水棉与第一板面320下侧保持接触,能够保证雨水不会渗入到车箱内部。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半圆形集水板230的外侧边缘高过内侧所连接的横板240,从而增强集水能力。而一对轴承在矩形板上的位置最好是位于两个半圆形集水板的投影内,从而防止漏水现象。

由于设计半圆形集水板230后,侧盖板300盖合时第一板面320会搭设在半圆形集水板230上,从而与吸水棉保持接触,因此,本实用新型还这样设计:所述两个侧盖板300在其第一板面320的两端下侧还设置有防水支撑条321,以当两个侧盖板300盖合时防水支撑条321压紧于端板200顶部,参照图1和图8所示。即将两个侧盖板300的第一板面320宽度设置为与两个端板200外壁面等宽,从而使得防水支撑条321可以将第一板面320和端板200顶部之间的缝隙挡住。而两个侧盖板300的第二板面330则可设置成与两个端板200内壁面相适配,如图1所示。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是,如图1-2所示并结合图10-11,所述端板200两侧还设置有用于锁侧盖板300的锁定机构700;所述锁定机构700包括Ω形固定体710和转动设置在Ω形固定体710内的L形转杆720,所述L形转杆720在插入Ω形固定体710的第一杆部721外端设置有限位环。相应的,所述侧盖板300的第二板面330外侧设置有供L形转杆720的第二杆部722旋入的半圆形锁板340;具体为:所述侧盖板300的第二板面330开设有U形槽(未示出),所述U形槽内布置于弹簧(未示出),所述半圆形锁板340连接在弹簧上。

当侧盖板300盖下时,通过转动L形转杆720,将供L形转杆720的第二杆部722旋入到半圆形锁板340内,即可将侧壁锁住,简单快捷。半圆形锁板340在弹簧的作用下,会接受L形转杆720的第二杆部722旋入,同时也因弹簧作用,半圆形锁板340会紧紧贴在L形转杆720的第二杆部722上。优选的是,所述端板200的每侧均设置有多组所述锁定机构700,从而与设置在侧盖板300第二板面330外侧上的多组半圆形锁板340相配合。这里锁定机构700相对于其他锁门机构而言,不仅结构简答,而且操作方便,仅需一转一压即可。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