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骑乘式车辆。
背景技术:
骑乘式车辆包括由管构成的车身框架。例如,日本特许公开申请no.2000-229593描述了一种骑乘式车辆,其包括头管、下行框架部、下部框架部和车座框架部。下行框架部从头管向下延伸。下部框架部从下行框架部向后延伸。车座框架部从下部框架部向后上方延伸。
此外,日本特许公开专利申请no.2000-229593中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包括在踏板中间的中间通道部。中间通道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联接框架部布置在中间通道部内。联接框架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将下行框架部和车座框架部相联接。通常,这些框架部由管制成,以用于可靠地实现所需的强度和刚度。
利用联接框架部,能够增强前述骑乘式车辆的竖直刚度。例如,在车身框架中,竖直刚度是指当载荷向下作用在车身框架上时抵抗所引起的变形的刚度。
然而,车辆的刚度不仅包含纵向刚度,还包含横向刚度和扭转刚度。例如,在车身框架中,横向刚度是指当载荷沿车宽方向作用在车身框架上时抵抗所引起的变形的刚度。例如,在车身框架中,扭转刚度是指当载荷沿相反的上下方向作用在车身框架的右侧部和左侧部时(即,当载荷作用在车身框架上以便扭转车身框架时)抵抗所引起的变形的刚度。
上述由管制成的联接框架部可以通过调节管径和管厚来调节车辆的刚度。因此,为了提高车辆的纵向刚度,只需增加联接框架部的管径和管厚。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纵向刚度而且横向刚度和扭转刚度都被增加。
当车辆在高车速范围内转弯时,高横向刚度使骑乘者拥有舒适的骑乘体验。然而,当车辆在低车速范围和中等车速范围内转弯时,高横向刚度使骑乘者拥有难受的骑乘体验,换句话说,难以使骑乘者拥有舒适的骑乘体验。
因此,为了使骑乘者拥有舒适的骑乘体验,在设计车辆时适当地调整纵向刚度、横向刚度和扭转刚度是重要的。然而,需要付出一些努力来分别适当地调整由管制成的联接框架部中的纵向刚度、横向刚度和扭转刚度。
另外,联接框架部连接到下行框架部、车座框架部等。联接框架部需要增大,以用于在连接到下行框架部、车座框架部等的部分中可靠地实现高强度。然而,为了增大由管制成的联接框架部,需要增加联接框架部的管径。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在连接部分中而且在整个联接框架部中管径也必然增加。因此,刚度可能过高。换句话说,在联接框架部中不易于可靠地实现高强度,并且同时适当地调节刚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骑乘式车辆,其中,可以在联接框架部中可靠地实现高强度并且能够易于调整车辆刚度。
根据本发明,所述目的通过包括独立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骑乘式车辆得以解决。优选实施例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进行阐述。
根据一方面的骑乘式车辆包括头管、下行框架部、后框架部、车座和联接框架部。下行框架部从头管向下延伸。后框架部布置在下行框架部的前端的后方并且包括下部框架部和车座框架部。下部框架部在比头管低的位置处从下行框架部向后延伸。车座框架部从下部框架部向后上方延伸。车座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车座框架部的上方。车座是骑乘者乘坐在其上的组成元件。联接框架部在比下部框架部高的位置处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联接框架部将下行框架部和后框架部相联接。联接框架部由金属板制成并且包括横向板部和纵向板部。横向板部沿车宽方向延伸。纵向板部沿上下方向延伸。
在根据本方面的骑乘式车辆中,联接框架部由金属板制成并且包括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向板部和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向板部。因此,横向板部的形状和尺寸以及纵向板部的形状和尺寸能够易于改变。因此,能够易于调整车辆的刚度。例如,通过使纵向板部在上下方向上增大,能够抑制横向刚度增加,同时可以实现纵向刚度增加。或者,通过使横向板部在车宽方向上增大,能够抑制纵向刚度增加,同时可以实现扭转刚度增加。
此外,与由管制成的联接框架部不同,由金属板制成的联接框架部能够易于形成为以下形状:横向板部和纵向板部中的每一者均包括大小与其余部分不同的部分。因此,在与下行框架部和后框架部相连接的部分中联接框架部的强度能够可靠地保持较高,同时能够易于抑制整个联接框架部的刚度过高。
横向板部的车宽方向尺寸可以大于纵向板部的上下方向尺寸。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横向刚度增加。因此,例如,当车辆在低车速范围和中等车速范围内转弯时,可以提高骑乘车辆的舒适性。
联接框架部可以包括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第一接合部接合到下行框架部。第二接合部接合到后框架部。横向板部可以包括横向主体。横向主体位于第一接合部与第二接合部之间。横向主体的车宽方向尺寸可以不同于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的车宽方向尺寸中的任一者或两者。
在这种情况下,横向主体的车宽方向尺寸可以在不受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的、用于可靠地实现足够的接头强度所需的车宽方向尺寸中的任一者或两者的限制的情况下进行设定。因此,能够易于调整横向刚度。
横向主体可以包括车宽方向尺寸彼此不同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易于通过部分地改变横向主体的车宽方向尺寸来调整横向刚度。
纵向板部可以包括纵向主体。纵向主体位于第一接合部与第二接合部之间。纵向主体的上下方向尺寸可以不同于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的上下方向尺寸中的任一者或两者。
在这种情况下,纵向主体的上下方向尺寸可以在不受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的、用于可靠地实现足够的接头强度所需的上下方向尺寸中的任一者或两者的限制的情况下进行设定。因此,能够易于调整纵向刚度。
纵向主体可以包括上下方向尺寸彼此不同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易于通过部分地改变纵向主体的上下方向尺寸来调整纵向刚度。
联接框架部可以包括孔。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易于通过调节孔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来调整纵向刚度、横向刚度和扭转刚度。
孔可以设置在横向板部中。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易于调整横向刚度。
孔可以设置在纵向板部中。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易于调整纵向刚度。
孔可以呈圆形。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孔的形状来调整纵向刚度、横向刚度和扭转刚度。
孔可以呈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拉长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孔的形状来调整纵向刚度、横向刚度和扭转刚度。
孔可以在其边缘上设有肋部。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强度降低,同时能够调整刚度。
在车辆侧视图中,联接框架部可以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调节联接框架部的姿态来调整刚度。
骑乘式车辆还可以包括角撑部。角撑部跨接在头管和下行框架部之间。联接框架部可以在比角撑部的下端高的位置处连接到下行框架部。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增强抵抗来自头管的输入的刚度。
骑乘式车辆还可以包括左脚板台阶部、右脚板台阶部、中间通道部和燃料箱。左脚板台阶部布置在头管的左方以及比联接框架低的位置处。左脚板台阶部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头管的后端与车座的前端之间。右脚板台阶部布置在头管的右方以及比联接框架低的位置处。右脚板台阶部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头管的后端与车座的前端之间。中间通道部在车宽方向上布置在左脚板台阶部与右脚板台阶部之间。中间通道部具有制成向上鼓起的凸形的横截面,并且中间通道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燃料箱布置在中间通道部内联接框架部的下方。联接框架可以布置在中间通道部内。在车辆俯视图中,联接框架部的车宽方向尺寸可以小于燃料箱的车宽方向尺寸。
在这种情况下,联接框架部的车宽方向尺寸较小,并且因此能够防止中间通道部的宽度增加。因此,可以在中间通道部的左右侧上延伸出用于放置骑乘者的脚的空间,并且因此能够提高骑乘者的舒适性。
横向板部可以包括孔。燃料箱可以包括箱体和填充部。箱体包括用于储存燃料的内部空间。填充部从箱体向上突出。填充部可以穿过孔布置。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避免联接框架部与填充部之间的干涉,并且同时,可以在横向板部的除了孔之外的其余部分中可靠地实现所需的横向刚度。
在与车辆前后方向相垂直的剖视图中,联接框架部可以具有制成向上弯曲的凸形的横截面。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易于调整横向刚度、纵向刚度和扭转刚度。
纵向板部可以包括左纵向板部和右纵向板部。左纵向板部从横向板部的左侧边缘向下延伸。右纵向板部从横向板部的右侧边缘向下延伸。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易于调整纵向刚度。
车座框架部可以包括左车座框架部和右车座框架部。左车座框架部布置在头管的左方。右车座框架部布置在头管的右方。后框架部可以包括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将左车座框架部和右车座框架部相连接。联接框架部可以将下行框架部和连接部件相连接。在这种情况下,联接框架部能够易于布置在期望的位置处。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优选实施例的骑乘式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车身框架的立体图。
图3是车身框架的立体图。
图4是车身框架的侧视图。
图5是车身框架的俯视图。
图6是沿线vi-vi截取的图1的剖视图。
图7是联接框架部的立体图。
图8是联接框架部的俯视图。
图9是联接框架部的侧视图。
图10是沿线x-x截取的图8的剖视图。
图11是沿线xi-xi截取的图8的剖视图。
图12是联接框架部及其周围部件的放大俯视图。
图13是根据另一优选实施例的联接框架部的立体图。
图14是根据上述另一优选实施例的车身框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根据优选实施例的骑乘式车辆1进行说明。图1是骑乘式车辆1的侧视图。根据本优选实施例的骑乘式车辆1是速可达型车辆。
应当注意,在本说明书中,骑乘式车辆1的前后方向、骑乘式车辆1的上下方向和骑乘式车辆1的左右方向是指骑乘式车辆1的骑乘者所看到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此外,前后方向不仅表示平行于骑乘式车辆1的前后方向布置的方向,而且还包含相对于骑乘式车辆1的前后方向倾斜±45度的角度范围内的方向。换句话说,与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相比更靠近前后方向的给定方向被归为前后方向。
同样地,上下方向包含相对于骑乘式车辆1的上下方向在±45度的角度范围内倾斜的方向。换句话说,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相比更靠近上下方向的给定方向被归为上下方向。
此外,左右方向包含相对于骑乘式车辆1的左右方向在±45度的角度范围内倾斜的方向。换句话说,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相比更靠近左右方向的给定方向被归为左右方向。
如图1所示,骑乘式车辆1包括车身框架2、前轮3、车座4、后轮5、动力单元6、转向装置7和车身罩8。应当注意,图1用双点划线描绘出车身罩8和车座4。
图2和图3是车身框架2的立体图。图4是车身框架2的侧视图。图5是车身框架2的俯视图。车身框架2包括头管11、下行框架部12、后框架部13和联接框架部14。下行框架部12从头管11向下延伸。角撑部15附接到头管11和下行框架部12。角撑部15在头管11与下行框架部12之间延伸。
后框架部13布置在下行框架部12的前端的后方。后框架部13包括下部框架部16和17、车座框架部18和19以及连接部件20。下部框架部16和17连接到下行框架部12的下部。下部框架部16和17在比头管11低的位置从下行框架部12向后延伸。
下部框架部16和17包括左下部框架部16和右下部框架部17。左下部框架部16布置在头管11的左方。左下部框架部16连接到下行框架部12的下部。左下部框架部16从下行框架部12向左后方倾斜地延伸并向后弯曲。右下部框架部17布置在头管11的右方。右下部框架部17连接到下行框架部12的下部。右下部框架部17从下行框架部12向右后方倾斜地延伸并向后弯曲。
如图5所示,左下部框架部16和右下部框架部17由第一横向框架部21联接。第一横向框架部21沿车宽方向延伸。动力单元6通过连杆部件22附接到第一横向框架部21。
左下部框架部16和右下部框架部17由第二横向框架部23联接。第二横向框架部23沿车宽方向延伸。第二横向框架部23布置在第一横向框架部21的前方。
车座框架部18和19分别连接到下部框架部16和17的后部。车座框架部18和19分别从下部框架部16和17向后上方延伸。车座框架部18和19包括左车座框架部18和右车座框架部19。
左车座框架部18布置在头管11的左方。左车座框架部18连接到左下部框架部16的后部。左车座框架部18从左下部框架部16向后上方延伸。右车座框架部19布置在头管11的右方。右车座框架部19连接到右下部框架部17的后部。右车座框架部19从右下部框架部17向后上方延伸。左车座框架部18的后部和右车座框架部19的后部由横向部件24联接。
连接部件20将左车座框架部18和右车座框架部19相连接。如图5的车辆俯视图所示,连接部件20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横向框架部21重叠。连接部件2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下部框架部16和17的上方。连接部件20包括左支撑部201、右支撑部202和中间部203。
左支撑部201连接到左车座框架部18。如图4的车辆侧视图所示,左支撑部201从左车座框架部18向前上方倾斜地延伸。右支撑部202连接到右车座框架部19。在车辆侧视图中,右支撑部202从右车座框架部19向前上方倾斜地延伸。
如图5所示,左支撑部201和右支撑部202通过中间部203连接。在车辆俯视图中,中间部203沿车宽方向延伸。在车辆俯视图中,左支撑部201从左车座框架部18向前方且横向向内延伸。在车辆俯视图中,右支撑部202从右车座框架部19向前且横向向内延伸。
应当注意,术语“横向向内”是指沿着车宽方向接近经过车辆的车宽方向中心的车辆中心线c1的方向。另一方面,术语“横向向外”是指沿着车宽方向离开经过车辆的车宽方向中心的车辆中心线c1的方向。
联接框架部14布置在比下部框架部16和17高的位置处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联接框架部14将下行框架部12和后框架部13相联接。将在下面对联接框架部14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1所示,车座4由车身框架2支撑。车座4是骑乘者就座的部分。车座4布置在车座框架部18和19的上方。车座4由车座框架部18和19通过支柱(图中未示出)来支撑。
动力单元6布置在车座4的下方。动力单元6由车身框架2可枢转地支撑。动力单元6包括发动机25和变速器26。动力单元6以使得后轮5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后轮5。如图1的车辆侧视图所示,连接部件2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发动机25的气缸盖251的上方。
转向装置7包括转向轴27、把手部件28和悬架29。转向轴27插入到头管11中。转向轴27由头管11支撑并且因此能够左右转动。转向轴27的下部连接到悬架29。
悬架29以使得前轮3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前轮3。前挡泥板30布置在前轮3的上方。转向轴27的上部接合到把手部件28。把手部件28构造成由驾驶员操作以使前轮3枢转。
车身罩8包括后罩31、下罩32、中间通道部33和前罩34。后罩31覆盖车座框架部18和19的周围部件。后罩31布置在车座4的下方。
下罩32布置在前罩34与后罩31之间。下罩32覆盖下部框架部16和17的周围部件。图6是沿线vi-vi截取的图1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下罩32的上表面包括左脚板台阶部321和右脚板台阶部322。
如图1所示,左脚板台阶部321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头管11的后端与车座4的前端之间。左脚板台阶部321布置在头管11的左方。右脚板台阶部322与左脚板台阶部321大致双侧对称地布置。因此,右脚板台阶部322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头管11的后端与车座4的前端之间。右脚板台阶部322布置在头管11的右方。
中间通道部33在车宽方向上布置在左脚板台阶部321与右脚板台阶部322之间。中间通道部33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布置在前罩34与后罩31之间。中间通道部33具有制成向上鼓起的凸形的横截面。中间通道部33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燃料箱35布置在中间通道部33内。
前罩34布置在车座4的前方。前罩34覆盖头管11的周围部件。前罩34覆盖下行框架部12的周围部件。前照灯36附接至前罩34。
接着,将对联接框架部14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2至图5所示,联接框架部14将下行框架部12和连接部件20相连接。如图4的车辆侧视图所示,联接框架部14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联接框架部14向前上方倾斜。在车辆侧视图中,联接框架部14在弯曲部100处呈弯曲形状。具体而言,在车辆侧视图中,联接框架部14以向上凸起的形状弯曲。
联接框架部14的前部在比角撑部15的下端高的位置处连接到下行框架部12。在车辆侧视图中,联接框架部14的上表面的延伸与角撑部15重叠。联接框架部14的后部连接到连接部件20。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联接框架部14的后部连接到连接部件20的中间部203。
在车辆俯视图中,联接框架部14在车宽方向上与车辆中心线c1重叠。在车辆俯视图中,联接框架部1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左下部框架部16与右下部框架部17之间。在车辆俯视图中,联接框架部14与第二横向框架部23重叠。在车辆俯视图中,联接框架部14在车宽方向上比头管11的直径大。在车辆俯视图中,联接框架部14在车宽方向上比燃料箱35小。
联接框架部14布置在中间通道部33内。燃料箱35布置在中间通道部33内联接框架部14的下方。上述左脚板台阶部321布置在比联接框架部14低的位置处。右脚板台阶部322布置在比联接框架部14低的位置处。联接框架部14由金属板制成。在垂直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剖视图中,联接框架部14具有制成向上弯曲的凸形的横截面。换句话说,联接框架部14具有与u形槽钢相似的横截面形状。
图7是联接框架部14的立体图。图8是联接框架部14的俯视图。图9是联接框架部14的侧视图。
联接框架部14包括横向板部41以及纵向板部42和43。横向板部41沿车宽方向延伸。横向板部41的上表面呈平坦的形状。纵向板部42和43沿上下方向延伸。横向板部41的车宽方向尺寸大于纵向板部42和43的上下方向尺寸中的每一者。
具体而言,横向板部41的最大车宽方向尺寸lh3(参见图8)大于纵向板部42和43的最大上下方向尺寸lv1(参见图9)中的每一者。横向板部41的最小车宽方向尺寸lh1(参见图8)大于纵向板部42和43的最小上下方向尺寸lv3(参见图9)中的每一者。
联接框架部14包括第一接合部141和第二接合部142。第一接合部141接合到下行框架部12。第二接合部142接合到后框架部1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合部141通过焊接接合到下行框架部12。第二接合部142通过焊接接合到后框架部13。
横向板部41包括第一横向接合部44、第二横向接合部45和横向主体46。横向主体46位于第一横向接合部44与第二横向接合部45之间。第二横向接合部45的后端构成第二接合部142。
第一横向接合部44包括第一凹部47。第一凹部47呈从第一接合部141向后凹陷的形状。
如图8所示,第一接合部141的车宽方向尺寸lh1与横向主体46的车宽方向尺寸不同。具体而言,第一接合部141的车宽方向尺寸lh1小于横向主体46的最大车宽方向尺寸lh3。第二接合部142的车宽方向尺寸lh2与横向主体46的车宽方向尺寸不同。具体而言,第二接合部142的车宽方向尺寸lh2小于横向主体46的最大车宽方向尺寸lh3。
横向主体4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第一接合部141与第二接合部142之间。横向主体46包括车宽方向尺寸彼此不同的部分。具体而言,横向主体46的车宽方向尺寸向前逐渐增大。
横向主体46包括第一孔53。第一孔53呈圆形。具体而言,第一孔53呈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拉长的圆形形状。第一孔53的最大车宽方向尺寸大于第一接合部141的车宽方向尺寸lh1。第一孔53的最大车宽方向尺寸大于第二接合部142的车宽方向尺寸lh2。图10是沿线x-x截取的图8的剖视图。如图10所示,肋部54设置在第一孔53的边缘上。肋部54并从第一孔53的边缘向下弯曲并延伸。
横向主体46包括第二孔55。第二孔55呈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拉长的形状。在车宽方向上,第二孔55小于第一孔53的内径。第二孔55的车宽方向尺寸向前逐渐增加。第二孔55的最大车宽方向尺寸大于第二接合部142的车宽方向尺寸lh2。第二孔55的最小车宽方向尺寸小于第二接合部142的车宽方向尺寸lh2。
第二孔55的边缘包括前边缘部551和后边缘部552。前边缘部551呈沿着第一孔53的形状的圆弧形状。后边缘部552呈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直线形状。第二孔55的边缘包括左边缘部553和右边缘部554。在车辆俯视图中,左边缘部553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在车辆俯视图中,左边缘部553向前并横向向外倾斜。在车辆俯视图中,右边缘部554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在车辆俯视图中,右边缘部554向前并横向向外倾斜。
横向主体46包括小孔46a、46b和46c。小孔46a、46b和46c设置在第二孔55的后面。小孔46a、46b和46c的开口面积中的每一者均小于第一孔53和第二孔55的开口面积中的每一者。
第一横向接合部44包括小孔44a。第二横向接合部45包括小孔45a。小孔44a和45a的开口面积中的每一者均小于第一孔53和第二孔55的开口面积中的每一者。
图11是沿线xi-xi截取的图8的剖视图。如图11所示,左边缘部553和右边缘部554中的每一者均未设有像第一孔53的肋部54等那样的肋部。同样地,前边缘部551和后边缘部552中的每一者均未设有像肋部54等那样的肋部。换句话说,第二孔55的边缘未设有像第一孔53的肋部54等那样的肋部。
纵向板部42和43包括左纵向板部42和右纵向板部43。左纵向板部42从横向板部41的左侧边缘向下延伸。右纵向板部43从横向板部41的右侧边缘向下延伸。横向板部41、左纵向板部42和右纵向板部43通过弯曲一体式板件而形成。应当注意,横向板部41、左纵向板部42和右纵向板部43可以通过经由焊接等将分离的部件相接合而形成。
在车辆侧视图中,左纵向板部42向前上方倾斜地延伸。左纵向板部42包括第一左纵向接合部56、第二左纵向接合部57和左纵向主体58。第一左纵向接合部56的前端构成第一接合部141的一部分。第一左纵向接合部56通过焊接与下行框架部12相接合。
第二左纵向接合部57的后端构成第二接合部142的一部分。第二左纵向接合部57通过焊接与后框架部13相接合。具体而言,第二左纵向接合部57通过连接部件20与车座框架部18和19相连接。
左纵向主体58位于第一左纵向接合部56与第二左纵向接合部57之间。如图9所示,第一接合部141的上下方向尺寸lv1与左纵向主体58的上下方向尺寸不同。第一接合部141的上下方向尺寸lv1大于左纵向主体58的最小上下方向尺寸lv3。应当注意,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对于第一接合部141和第二接合部142,联接框架部14的上下方向尺寸是指在侧视图中连接其上端和下端的最短线段的尺寸。另一方面,对于除了第一接合部141和第二接合部142之外的其他部分,联接框架部14的上下方向尺寸是指在与横向板部41的上表面相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
第二接合部142的上下方向尺寸lv2不同于左纵向主体58的上下方向尺寸。第二接合部142的上下方向尺寸lv2大于左纵向主体58的最小上下方向尺寸lv3。
左纵向主体58的位于第一孔53的侧向的部分581呈沿着第一孔53的形状弯曲的形状。左纵向主体58的位于第二孔55的侧向的部分582呈沿着第二孔55的直线形状。
左纵向主体58包括上下方向尺寸彼此不同的部分。具体而言,左纵向主体58中的位于第一孔53的侧向的部分581在上下方向上大于左纵向主体58中的第二孔55的侧向的部分582。
右纵向板部43呈与左纵向板部42双侧对称的形状。右纵向板部43包括第一右纵向接合部66、第二右纵向接合部67和右纵向主体68。第一右纵向接合部66的前端构成第一接合部141的一部分。第二右纵向接合部67的后端构成第二接合部142的一部分。除了形状双侧对称之外,第一右纵向接合部66、第二右纵向接合部67和右纵向主体68分别具有与第一左纵向接合部56、第二左纵向接合部57和左纵向主体58相似的形状。
图12是联接框架部14及其周围部件的放大俯视图。如图1和图12所示,燃料箱35包括箱体73、凸缘部74和填充部75。如图6所示,箱体73包括储存燃料的内部空间。凸缘部74从箱体73水平地突出。凸缘部74通过第一箱支架77附接到下行框架部12。如图1所示,凸缘部74通过第二箱支架78附接到连接部件20。
如图1和12所示,填充部75从箱体73向上突出。填充部75布置成穿过联接框架部14的第一孔53。填充部75向上突出穿过联接框架部14。中间通道部33布置有填充口(图中未示出),并且燃料可以通过填充口从填充部75供给到燃料箱35。
在以上说明的本优选实施例的骑乘式车辆中,联接框架部14由金属板制成,并且包括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向板部41以及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纵向板部42和右纵向板部43。因此,能够易于改变横向板部41的形状和尺寸以及左纵向板部和右纵向板部42和43的形状和尺寸。因此,能够易于调整车辆的刚度。例如,通过使左纵向板部42和右纵向板部43在上下方向上增大,能够抑制横向刚度增加,同时可以实现纵向刚度增加。或者,通过使横向板部41在车宽方向上增大,能够抑制纵向刚度增加,并且能够实现扭转刚度增加。
此外,与由管制成的联接框架部不同,由金属板制成的联接框架部14能够易于形成为以下形状:横向板部41以及左纵向板部42和右纵向板部43中的每一者均包括大小与其余部分不同的部分。因此,联接框架部14的强度能够在与下行框架部12和后框架部13相连接的部分中可靠地保持较高,同时能够易于抑制整个联接框架部14的刚度过高。
横向板部41的车宽方向尺寸大于左纵向板部42和右纵向板部43的上下方向尺寸中的每一者。因此,能够抑制横向刚度增加。因此,例如,当车辆在低车速范围和中等车速范围内转弯时,可以提高骑乘车辆的舒适性。
横向主体46的车宽方向尺寸与第一接合部141和第二接合部142的车宽方向尺寸中的每一者均不同。因此,横向主体46的车宽方向尺寸可以在不受第一接合部141和第二接合部142的车宽方向尺寸中的每一者的限制的情况下进行设定。因此,能够易于调整横向刚度。
横向主体46包括车宽方向尺寸彼此不同的部分。因此,能够易于通过部分地改变横向板部41的车宽方向尺寸来调整横向刚度。
左纵向主体58的上下方向尺寸与第一接合部141和第二接合部142的上下方向尺寸中的每一者不同。因此,左纵向主体58的上下方向尺寸可以在不受第一接合部141和第二接合部142的上下方向尺寸中的每一者的限制的情况下进行设定。因此,能够易于调整纵向刚度。
左纵向板部42包括上下方向尺寸彼此不同的部分。因此,能够易于通过部分地改变左纵向板部42的上下方向尺寸来调整纵向刚度。
应当注意,左纵向板部42的上述特征也适用于右纵向板部43。
联接框架部14包括第一孔53、第二孔55和小孔46a、46b和46c。因此,可以通过调节第一孔53、第二孔55和小孔46a、46b和46c中的每一者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来调整纵向刚度、横向刚度和扭转刚度。
第一孔53在其边缘上设置有肋部54。因此,能够抑制横向板部41的强度的减小,同时能够调整车辆的刚度。
在车辆侧视图中,联接框架部14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因此,能够通过调节联接框架部14的姿态来调整刚度。
联接框架部14在比角撑部15的下端高的位置处连接到下行框架部12。因此,能够增强抵抗从头管11输入的载荷的刚度。
在车辆俯视图中,联接框架部14的车宽方向尺寸比燃料箱35的车宽方向尺寸小。因此,联接框架部14的车宽方向尺寸较小,从而能够防止中间通道部33的宽度增加。因此,可以在中间通道部33的左右侧上延伸出用于放置骑乘者的脚的空间,并且因此可以提高骑乘者的舒适度。
燃料箱35的填充部75穿过第一孔53布置。因此,可以避免联接框架部14和填充部75之间的干涉,并且同时,在横向板部41的除了第一孔53之外的其余部分中,能够可靠地实现所需的横向刚度。
上面已经对一个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教导不限于上述优选实施例,并且在不脱离本教导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改变。
术语“骑乘式车辆”包含摩托车、全地形车辆和雪地摩托车。另外,术语“摩托车”包含运动型摩托车和轻骑摩托车。
骑乘式车辆1中的前轮(3)的数量不限于一个并且可以是两个或更多个。或者,骑乘式车辆1中的后轮(5)的数量不限于一个并且可以是两个或更多个。
车身框架2的结构不限于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并且可以改变。例如,连接部件20可以接合到左下部框架部16和右下部框架部17。联接框架部14可以不通过连接部件20连接到后框架部13。
联接框架部14可以不通过焊接而是通过诸如螺栓紧固等的其他固定手段固定到下行框架部12和后框架部13。例如,如图13所示,联接框架部14的第一左纵向接合部56可以设置有紧固孔59,并且同样地,联接框架部14的第一右纵向接合部66可以设置有紧固孔69。此外,如图14所示,下行框架部12可以设置有第一接合支架61。在这里,第一左纵向接合部56和第一右纵向接合部66可以通过将螺栓62插入通过紧固孔59、设置在第一接合支架61中的孔、和紧固孔69而被固定到第一接合支架61。
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第二左纵向接合部57可以设置有紧固孔63,并且同样地,第二右纵向接合部67可以设置有紧固孔70。此外,如图14所示,连接部件20可以设置有第二接合支架64。在这里,第二左纵向接合部57和第二右纵向接合部67可以通过将螺栓65插入通过第二左纵向接合部分57的紧固孔63、设置在第二接合支架64中的孔、和第二右纵向接合部分67的紧固孔70而被固定到第二接合支架64。
联接框架部14可以水平布置。联接框架部14可以在比角撑部15的下端低的位置处连接到下行框架部12。
联接框架部14的结构不限于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并且可以改变。例如,联接框架部14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与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横截面形状不同并且可以是向下弯曲的凸形、t形等。联接框架部14的形状不限于弯曲形状并且可以是直线形状。
第一横向接合部44可以不设置第一凹部47。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横向接合部44的前端可以构成第一接合部141。换句话说,第一横向接合部44的前端可以通过诸如焊接等的固定手段固定到下行框架部12。
第一接合部141的车宽方向尺寸可以等于横向主体46的车宽方向尺寸。第二接合部142的车宽方向尺寸可以等于横向主体46的车宽方向尺寸。
第一接合部141的上下方向尺寸可以等于左纵向主体58和右纵向主体68的上下方向尺寸中的每一者。第二接合部142的上下方向尺寸可以等于左纵向主体58和右纵向主体68的上下方向尺寸中的每一者。
设置在联接框架部14中的孔的数量、位置和形状可以改变。例如,纵向板部42和43中的每一者可以设置有除了螺栓孔之外的一个或多个孔。孔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孔的数量可以是两个或更多个。第一孔53可以不设有肋部54。第二孔55可以设置有肋部54。
燃料箱35可以布置在除了联接框架部14下方的位置之外的位置处。填充部75可以不经过联接框架部14的第一孔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