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带式插秧机行走底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1995阅读:1372来源:国知局
履带式插秧机行走底盘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农业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履带式插秧机行走底盘。



背景技术:

乘坐式插秧机动力底盘是插秧机作业部件的载体和工作母机,其行走性能直接影响插秧作业质量。目前,乘坐式插秧机动力底盘均是轮式行走底盘,一般这种轮式水田动力底盘两个前轮为转向轮,部分机型前轮也为驱动轮,两个后轮为驱动轮,整机重量和作业部件、操作人员、物资等重量大部分集中在后轮,由于轮子与水田地面接地面积小,特别是乘坐式插秧机动力底盘后轮的单位面积的接地压力极大,作业时车轮直接陷入水田泥土中直至基底层,作业时驱动轮侧不仅将耕层土壤搅拌、翻转,同时车轮外缘在基底层打滑前进,在高接触压力和水的润滑、浸蚀共同作用下,水田的基底层被破坏,严重破坏水田的土壤结构。轮式行走系统连续使用使水田泥脚逐年加深,多年作业后,由于泥水深度增加,传统的轮式水田行走底盘甚至无法在下田在水田中工作,相关作业任务也无法进行,严重影响水田作业机械化水平和水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发对水田土壤结构无破坏、水田行走性能高、抗下陷能力强的水田专用动力底盘,是水稻插秧机、直播机以及植保机械和其它管理机械的迫切需的求通用动力底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轮式水田行走底盘接地面积小、接压力高、对水田土壤结构破坏严重等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底盘,将承载整机主要重量、作业机具物资的后驱动轮设计为水田专用履带结构,极大地增加了后驱动轮接地面积,降低了接地压力,避免了行走系统对水田土壤结构的破坏;同时由于接地面积的增加,极大地提高了行走系统在水田中的抗下陷能力和通过性能。前轮为转向驱动轮,且后左右两履带采用变速箱分别独立驱动,由转向前轮和后履带同时驱动转弯,提高水田作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履带采用三角结构,上部为驱动轮,与变速箱连接,提高了底盘的地隙,增强了工作的通过性能。整个行走系统结构紧凑,操控方便。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履带式插秧机行走底盘,包括机架、变速箱、前轮、驱动转向臂、万向传动轴、传动箱、履带总成、驱动桥,机架包括边梁、前梁、中梁、后梁、横置支架、支板、后支梁、支座,两支边梁前部固定在前梁上,中梁的后端固定在后梁上,横置支架固定在中梁后端以及后梁的前方,两支边梁后端固定在横置支架两端,两只支板对称固定在后梁两端上部;两支后支梁固定在后梁的两端;两个支座固定在后支梁中上部;

驱动桥固定在两支边梁前部,驱动桥后部与中梁固定连接;

两只驱动转向臂上部分别与驱动桥两端连接,两个前轮分别安装在两只驱动转向臂下部,驱动桥与驱动转向臂、驱动转向臂与前轮均通过锥齿轮实现动力传递;

变速箱固定在驱动桥上,且变速箱动力输出轴齿轮与驱动桥的动力输入齿轮啮合;

两只传动箱分别固定在两只支板的外侧,两只传动箱的锥齿轮轴分别通过两支万向传动轴与驱动桥后部两个动力输出轴连接;传动箱的动力输出轴通过轴承安装在支座上;

两套履带总成的链轮分别安装左、右两个传动箱的动力输出轴上,两套履带总成中部的T形支架分别固定在后支梁的两端。

所述履带总成7包括支动轮、张紧螺栓、螺母块、导槽、链轮、T形支架、滑轨、张紧轮、履带、支重轮轴、张紧轮轴,T形支架为倒“T形结构”,T形支架水平梁下部设有U形槽,支动轮通过轴承安装在支重轮轴上,三个支动轮与支重轮轴的组合件分别通过支重轮轴的两端安装在T形支架的U形槽内;导槽固定在T形支架上部,滑轨主体嵌套在导槽内,滑轨与导槽构成移动副;张紧轮通过轴承安装在张紧轮轴上,张紧轮轴固定在滑轨的外端;螺母块固定在导槽的端部,张紧螺栓与螺母块构成螺旋配合,且张紧螺栓伸入导槽的端部与滑轨的内端接触;T形支架的立柱与固定在后支梁上;履带将链轮、张紧轮和三个支动轮包络,链轮与履带中部构成链传动,支动轮、张紧轮的外缘与履带内侧导轨两侧接触配合。

所述传动箱包括锥齿轮轴、箱体、锥齿轮、主动齿轮、主动轴、从动轴、箱盖、从动齿轮,箱盖通过螺栓与箱体固定连接,锥齿轮轴通过轴承安装在箱盖与箱体之间,主动轴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安装在箱盖、箱体下内部,锥齿轮、主动齿轮固定在主动轴上,锥齿轮轴与锥齿轮构成锥齿轮传动;从动轴一端通过轴承安装在箱盖上,从动轴中部轴承安装在箱体上,且从动轴另一端穿过箱体作为动力输出端;从动齿轮固定在从动轴中部,且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构成齿轮传动。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履带结构增加了接地面积,有效地降低了接地压力,作业时不滑转,避免了承重量较大的后轮对水田土壤的破坏,提高了行走系统在水田中的抗下陷能力和行驶稳定性,在作业条件极差的水田环境下具有良好的机动性、通过性、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履带式插秧机行走底盘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主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传动箱的剖视图;

图中:机架1、边梁1-1、前梁1-2、中梁1-3、后梁1-4、横置支架1-5、支板1-6、后支梁1-7、变速箱2、前轮3、驱动转向臂4、万向传动轴5、传动箱6、锥齿轮轴6-1、箱体6-2、锥齿轮6-3、主动齿轮6-4、主动轴6-5、从动轴6-6、箱盖6-7、从动齿轮6-8、履带总成7、支动轮7-1、张紧螺栓7-2、螺母块7-3、导槽7-4、链轮7-5、T形支架7-6、滑轨7-7、张紧轮7-8、履带7-9、支重轮轴7-10、张紧轮轴7-11、驱动桥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中各个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在没有相互冲突的前提下,均可进行相应组合。

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一种履带式插秧机行走底盘,包括机架1、变速箱2、前轮3、驱动转向臂4、万向传动轴5、传动箱6、履带总成7、驱动桥8,机架1包括边梁1-1、前梁1-2、中梁1-3、后梁1-4、横置支架1-5、支板1-6、后支梁1-7、支座1-8,两支边梁1-1前部固定在前梁1-2上,中梁1-3的后端固定在后梁1-4上,横置支架1-5固定在中梁1-3后端以及后梁1-4的前方,两支边梁1-1后端固定在横置支架1-5两端,两只支板1-6对称固定在后梁1-4两端上部;两支后支梁1-7固定在后梁1-4的两端;两个支座1-8固定在后支梁1-7中上部。

驱动桥8固定在两支边梁1-1前部,驱动桥8后部与中梁1-3固定连接;两只驱动转向臂4上部分别与驱动桥8两端连接,两个前轮3分别安装在两只驱动转向臂4下部,驱动桥8与驱动转向臂4、驱动转向臂4与前轮3均通过锥齿轮实现动力传递;变速箱2固定在驱动桥8上,且变速箱2动力输出轴齿轮与驱动桥8的动力输入齿轮啮合;两只传动箱6分别固定在两只支板1-6的外侧,两只传动箱6的锥齿轮轴6-1分别通过两支万向传动轴5与驱动桥8后部两个动力输出轴连接;传动箱6的动力输出轴6-6通过轴承安装在支座1-8上;两套履带总成7的链轮7-5分别安装左、右两个传动箱6的动力输出轴6-6上,两套履带总成7中部的T形支架7-6分别固定在后支梁1-7的两端。

履带总成7包括支动轮7-1、张紧螺栓7-2、螺母块7-3、导槽7-4、链轮7-5、T形支架7-6、滑轨7-7、张紧轮7-8、履带7-9、支重轮轴7-10、张紧轮轴7-11,T形支架7-6为倒“T形结构”,T形支架7-6水平梁下部设有U形槽,支动轮7-1通过轴承安装在支重轮轴7-10上,三个支动轮7-1与支重轮轴7-10的组合件分别通过支重轮轴7-10的两端安装在T形支架7-6的U形槽内;导槽7-4固定在T形支架7-6上部,滑轨7-7主体嵌套在导槽7-4内,滑轨7-7与导槽7-4构成移动副;张紧轮7-8通过轴承安装在张紧轮轴7-11上,张紧轮轴7-11固定在滑轨7-7的外端;螺母块7-3固定在导槽7-4的端部,张紧螺栓7-2与螺母块7-3构成螺旋配合,且张紧螺栓7-2伸入导槽7-4的端部与滑轨7-7的内端接触;T形支架7-6的立柱与固定在后支梁1-7上;履带7-9将链轮7-5、张紧轮7-8和三个支动轮7-1包络,链轮7-5与履带7-9中部构成链传动,支动轮7-1、张紧轮7-8的外缘与履带7-9内侧导轨两侧接触配合。

传动箱6包括锥齿轮轴6-1、箱体6-2、锥齿轮6-3、主动齿轮6-4、主动轴6-5、从动轴6-6、箱盖6-7、从动齿轮6-8,箱盖6-7通过螺栓与箱体6-2固定连接,锥齿轮轴6-1通过轴承安装在箱盖6-7与箱体6-2之间,主动轴6-5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安装在箱盖6-7、箱体6-2下内部,锥齿轮6-3、主动齿轮6-4固定在主动轴6-5上,锥齿轮轴6-1与锥齿轮6-3构成锥齿轮传动;从动轴6-6一端通过轴承安装在箱盖6-7上,从动轴6-6中部轴承安装在箱体6-2上,且从动轴6-6另一端穿过箱体6-2作为动力输出端;从动齿轮6-8固定在从动轴6-6中部,且主动齿轮6-4与从动齿轮6-8构成齿轮传动。

基于上述装置,履带式插秧机行走底盘工作过程是:发动机将动力输入至变速箱2,一部分动力通过变速箱2两侧的传动轴传递至两个前轮3,一部分动力由变速箱2后侧两个动力输出轴通过万向传动轴5分别输送至两个传动箱6的锥齿轮轴6-1,锥齿轮轴6-1与锥齿轮6-3啮合,锥齿轮6-3带动主动轴6-5和主动齿轮6-4一起转动,主动齿轮6-4与从动齿轮6-8啮合将动办输出至从动轴6-6,从动轴6-6带动链轮7-5转动;链轮7-5与履带7-9构成链传动,履带7-9转动,支动轮7-1、张紧轮7-8在履带7-9内滚动,整机前进。如需要张紧履带7-9,转动张紧螺栓7-2,张紧螺栓7-2未端推动滑轨7-7在导槽7-4内滑动,从而推动张紧轮7-8进一步外伸实现张紧。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种较佳的方案,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凡采取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