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客货两用车的可翻转式后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67387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客货两用车的可翻转式后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客货两用车的可翻转式后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四轮客货两用车多用于拉货载人,而由于在货箱中设置了乘客座位,因此占用了货箱的一部分空间,从而在运输物品时运输空间变少,降低了货箱空间的利用率;并且乘客座位设置在货箱中,在拉货并且载人时货物和乘客是处于同一空间内的,而当车辆于行驶过程中路遇颠簸,或急刹车时,货物会从货箱的货架上掉落,从而砸伤到乘客。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客货两用车的可翻转式后架,该货箱能够有效避免在拉货并且载人时货物和乘客处于同一空间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客货两用车的可翻转式后架,包括有货箱本体,所述货箱本体包括有侧架、底架以及顶架,所述货箱本体内包括有前储物腔和后储物腔,所述货箱本体内设有用于分隔前储物腔和后储物腔的分隔架;所述侧架包括有翻转架,所述前储物腔由分隔架与翻转架以及两侧的侧架合围形成;所述翻转架与底架铰接,所述翻转架于翻转过程中向货箱本体内侧翻折;

所述侧架上设置有与前储物腔和后储物腔均导通的侧开口,所述侧架包括有铰接于侧开口的侧开门;

所述翻转架位于货箱本体上朝向驾驶室一侧;

所述翻转架包括有靠背架和乘坐架,所述乘坐架一侧与靠背架铰接,另一侧与底架铰接;当乘坐架向底架一侧翻转并且靠背架竖直在底架上定位时,靠背架和乘坐架形成具有靠背的座位;当乘坐架向顶架一侧翻转并且靠背架竖直向上的定位时,靠背架和乘坐架与分隔架以及两侧的侧架合围形成前储物腔;

所述分隔架至翻转架的距离等于乘坐架的高度,所述乘坐架向底架一侧翻折状态下,所述靠背架的背面抵接于分隔架上;

所述靠背架加乘坐架的高度等于底架至顶架的高度,所述乘坐架向顶架一侧翻折状态下,所述靠背架与顶架抵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翻转架设有插销,所述货箱本体上设有若干个供插销插入的销孔,要这样去确定这些销孔的位置:当靠背架和乘坐架形成具有靠背的座位时销孔位于侧架上对应插销处;当翻转架与分隔架以及两侧的侧架合围形成前储物腔时销孔位于侧架上对应插销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货箱本体上设有位于翻转架的侧边用于阻碍翻转架向驾驶室一侧翻转的限位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靠背架和乘坐架均折设有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靠背架和乘坐架的外侧均设有弹性垫。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上述方案中主要通过设置有分隔架将货箱本体内分隔成前储物腔和后储物腔,其中前储物腔由分隔架与翻转架以及两侧的侧架合围形成,并且翻转架与底架铰接,在将翻转架向前储物腔内侧翻折后前储物腔可用于载人,翻转架形成供人乘坐的座位,分隔成前储物腔和后储物腔的货箱本体能够有效避免在拉货并且载人时货物和乘客处于同一空间内,因此货物的移动或是滑落均不会对乘客产生威胁,有利于提高乘客的安全。而在拉货时可将翻转架翻转成竖直状态,能够令货物可以根据需要分别放置到前储物腔和后储物腔内,从而便于货物的管理以及整理。并且前储物腔既可以用于载人也可以用于载物,能够有效提高货箱空间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货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从后往前);

图2为图1中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货箱的另一侧立体结构示意图(从前往后)。

附图标记:1、货箱本体;11、侧架;111、侧开口;112、销孔;113、限位沿;12、底架;13、顶架;14、翻转架;141、靠背架;142、乘坐架;143、插销;144、加强筋;145、弹性垫;15、前储物腔;16、后储物腔;17、分隔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参照图1-3所示,一种客货两用车的可翻转式后架,包括有货箱本体1,货箱本体1包括有侧架11、底架12以及顶架13,货箱本体1内包括有前储物腔15和后储物腔16,货箱本体1内设有用于分隔前储物腔15和后储物腔16的分隔架17;侧架11包括有翻转架14,前储物腔15由分隔架17与翻转架14以及两侧的侧架11合围形成;翻转架14与底架12铰接,翻转架14于翻转过程中向货箱本体1内侧翻折。

上述方案中主要通过设置有分隔架17将货箱本体1内分隔成前储物腔15和后储物腔16,其中前储物腔15由分隔架17与翻转架14以及两侧的侧架11合围形成,并且翻转架14与底架12铰接,在将翻转架14向前储物腔15内侧翻折后前储物腔15可用于载人,翻转架14形成供人乘坐的座位,分隔成前储物腔15和后储物腔16的货箱本体1能够有效避免在拉货并且载人时货物和乘客处于同一空间内,因此货物的移动或是滑落均不会对乘客产生威胁,有利于提高乘客的安全。而在拉货时可将翻转架14翻转成竖直状态,能够令货物可以根据需要分别放置到前储物腔15和后储物腔16内,从而便于货物的管理以及整理。并且前储物腔15既可以用于载人也可以用于载物,能够有效提高货箱空间的利用率。

侧架11上设置有与前储物腔15和后储物腔16均导通的侧开口111,侧架11包括有铰接于侧开口111的侧开门。侧开门可与底架12铰接,使用过程中通过启闭侧开门来进行装卸货物,并且侧开口111的设置可便于人们从货箱本体1的侧边对前储物腔15或后储物腔16进行装卸货物。

翻转架14位于货箱本体1上朝向驾驶室一侧。客货两用车的结构中货箱本体1与驾驶室是相连的,由于驾驶室是相对密闭的结构,因此将翻转架14位于货箱本体1上朝向驾驶室一侧能够避免翻转架14裸露在外,而被雨水浸湿或弄脏,从而不便于乘客的乘坐;并且翻转架14朝向驾驶室一侧,乘客的脚部可以放置到驾驶室内,避免翻转架14位于车体的两侧或是后方时,乘客的脚部延伸出车辆外侧,从而不利于行车安全。

翻转架14可以主要包括有靠背架141和乘坐架142,乘坐架142一侧通过设置有合页与靠背架141实现铰接,另一侧也可以通过设置有合页与底架12实现铰接;当乘坐架142向底架12一侧翻转并且靠背架141竖直在底架12上定位时,靠背架141和乘坐架142形成具有靠背的座位;当乘坐架142向顶架13一侧翻转并且靠背架141竖直向上的定位时,靠背架141和乘坐架142与分隔架17以及两侧的侧架11合围形成前储物腔15。

上述结构可以有效避免乘客依靠到侧架11内壁,由于侧架11内壁平时碰触货物,因此洁净度较差,当乘客乘坐时为避免碰触到侧架11内壁而会有拘束感,因此通过增设靠背架141能够让乘客乘坐时有所依靠,降低乘客的拘束感,从而有利于提高乘客乘坐时的舒适度。

分隔架17至翻转架14的距离等于乘坐架142的高度,乘坐架142向底架12一侧翻折状态下,靠背架141的背面抵接于分隔架17上。使乘坐架142翻折后嵌入到前储物腔15内,并且靠背架141与分隔架17抵接,从而有利于翻转架14于翻折后的固定,避免乘客乘坐于乘坐架142上产生晃动。

靠背架141加乘坐架142的高度等于底架12至顶架13的高度,乘坐架142向顶架13一侧翻折状态下,靠背架141与顶架13抵接。翻转架14的高度与侧架11的高度一致,有利于前储物腔15在盛装货物时货物盛装的高度,并且有效防止前储物腔15内的货物从翻转架14至顶架13的间隙落入驾驶室内,从而有效避免引发交通事故。

翻转架14设有插销143,货箱本体1上设有若干个供插销143插入的销孔112,要这样去确定这些销孔112的位置:当靠背架141和乘坐架142形成具有靠背的座位时销孔112位于侧架11上对应插销143处;当翻转架14与分隔架17以及两侧的侧架11合围形成前储物腔15时销孔112位于侧架11上对应插销143处。

插销143插入销孔112内能够轻易实现翻转架14的固定,该结构简单易实施,有效降低加工成本。并且此处需公开的是,翻转架14上至少设有一个插销143,而货箱本体1上设有两个与该插销143相适配的销孔112,一个销孔112用于翻转架14与底架12呈垂直结构时,也就是翻转架14与分隔架17以及两侧的侧架11合围形成前储物腔15时,翻转架14上的插销143能够插入到销孔112内,从而实现翻转架14的固定;二是翻转架14向货箱本体1内侧翻折时,乘坐架142与货箱本体1底部贴合,靠背架141能够与乘坐架142保持垂直结构,也就是靠背架141和乘坐架142形成具有靠背的座位时,插销143能够插入到销孔112内,并且优选将插销143设置于靠背架141上。

货箱本体1上设有位于翻转架14的侧边用于阻碍翻转架14向驾驶室一侧翻转的限位沿113。当翻转架14翻转至与底架12垂直时能够抵触到限位沿113,从而限制翻转架14继续向驾驶室一侧翻转,避免翻转架14向驾驶室翻转从而对驾驶员产生影响;并且该限位结构还可以包括有插销143结构,当翻转架14翻转至与底架12垂直时,通过插销143结构能够避免翻转架14向前储物腔15内往回翻,从而压坏前储物腔15内的货物。

靠背架141和乘坐架142均折设有加强筋144。加强筋144有利于增强靠背架141和乘坐架142的结构强度,有效避免乘客于乘坐时产生弯折,延长靠背架141和乘坐架142的使用寿命。

靠背架141和乘坐架142的外侧均设有弹性垫145。弹性垫145有利于提高乘客乘坐时的舒适性。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