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57074发布日期:2018-09-05 00:06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设计调节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自行车手机支架,是用于将手机固定在自行车上使用的装置,其一般设有夹持手机的夹持主体和用于将其整体固定在自行车把手上的抱箍主体。而为了方便调节使用时的方向,所述夹持主体与抱箍主体之间通常是活动连接,其可以相互转动而调节手机的视角。此外,在很多其他装置上,也需要使用到这种角度调节的结构,以方便对物体进行转动以调节使用角度。现有的这种调节结构,大都较为复杂,其工件较多,安装复杂,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使用方便的调节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主体件和第二主体件,在所述第一主体件上设有第一连接部,在所述第二主体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匹配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主体件和第二主体件可绕所述第二连接部或第一连接部进行转动,在所述第一主体件和第二主体件之间连接有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贯穿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调节螺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主体件螺纹连接,在所述调节螺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体件之间设有弹性件;当相对转动所述第一主体件或第二主体件时,所述第一主体件或第二主体件可止停于其当前停止的位置。

所述第一连接部呈圆柱状,其突出形成于所述第一主体件上,在该第一连接部的端面上设有若干个沿其圆周方向分布的调节齿;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圆柱形凹槽,在该第二连接部的底面上设有若干个与所述调节齿相匹配的齿槽。

所述第二连接部呈圆柱状,其突出形成于所述第二主体件上,在该第二连接部的端面上设有若干个沿其圆周方向分布的调节齿;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圆柱形凹槽,在该第一连接部的底面上设有若干个与所述调节齿相匹配的齿槽。

所述第一连接部呈圆柱状,其突出形成于所述第一主体件上,在该第一连接部的端面上设有若干个沿其圆周方向分布的齿槽;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圆柱形凹槽,在该第二连接部的底面上设有若干个与所述齿槽相匹配的调节齿。

所述第二连接部呈圆柱状,其突出形成于所述第二主体件上,在该第二主体件的端面上设有若干个沿其圆周方向分布的齿槽;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圆柱形凹槽,在该第一连接部的底面上设有若干个与所述齿槽相匹配的调节齿。

在所述第一主体件上设有内螺纹孔,所述内螺纹孔的轴心与所述第一主体件的轴心重合;在所述第二主体件上设有轴孔,所述轴孔的轴心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轴心重合。

所述调节螺杆包括杆部和设于杆部端部的限位部,所述杆部与所述限位部一体成型或固定连接,在所述杆部上设有与所述内螺纹孔相匹配的外螺纹。

所述轴孔包括直径不同的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所述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同轴,其中,所述第一轴孔靠近第二主体件,其直径使得所述杆部可通过,所述限位部无法通过;所述第二轴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轴孔的直径,其使得所述杆部、限位部均可自由通过。

所述调节螺杆的杆部穿过所述轴孔而伸入至所述内螺纹孔内与所述第一主体件螺纹连接,所述弹性件为弹簧,其套设于所述调节螺杆的杆部上,其位于所述第二轴孔内;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限位部抵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轴孔的端部抵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贡献在于,其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调节装置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对合实现转动连接,以方便第一主体件和第二主体件相对转动,同时,其还巧妙设有调节螺杆和弹性件,其可利用弹性件的弹力撑紧第一主体件和第二主体件,避免第一主体件和第二主体件分离。本实用新型的调节装置,其结构简单,工件较少,组装方便,且调节简单,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宜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原理剖视图。

图6是第二主体件20的半剖示意图。

图7是第一主体件10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第一主体件10、第一连接部11、齿槽111、内螺纹孔12、第二主体件20、第二连接部21、调节齿211、轴孔22、第一轴孔221、第二轴孔222、调节螺杆30、杆部31、限位部32、弹性件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实用新型不构成任何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调节装置包括第一主体件10、第二主体件20、调节螺杆30和弹性件40。

如图1~图7所示,所述第一主体件10和第二主体件20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例如,对于自行车手机支架而言,所述第一主体件10可为用于固定手机的支架主体,所述第二主体件20可为固定在自行车把手上的抱箍主体。当所述调节装置应用于不同的装置或设备上时,所述第一主体件 10和第二主体件20的形状则根据应用的具体情况而定。

如图1~图7所示,为方便进行转动,在所述第一主体件10上设有第一连接部11,在所述第二主体件20上设有第二连接部21。所述第一主体件 10和第二主体件20可绕所述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21进行转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为圆柱形凹槽,在该圆柱形凹槽的底面上设有若干个沿其圆周方向分布的齿槽111;所述第二连接部21呈圆柱状,其突出形成于所述第二主体件20上,其可嵌入所述圆柱形凹槽内;在该第二连接部21的端面上设有若干个调节齿211,所述调节齿211的形状与所述齿槽111的形状相匹配,其两者可以相互嵌设。所述第一连接部11既可以是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一主体件10上的,也可以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主体件10上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与所述第一主体件10一体成型。所述第二连接部21既可以是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二主体件20上的,也可以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主体件20上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 21与所述第二主体件20一体成型。

如图1~图7所示,所述调节齿211沿所述第一连接部11的圆周方向分布,本实施例中,其均匀间隔分布,其呈圆周状,因此,所述第一主体件 10和第二主体件20可进行360度自由转动。当所述调节齿211未布满所述第一连接部11的端部时,例如,其整体呈270度角,那么,所述第一主体件10和第二主体件20之间最大可调节角度便为270度。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调节齿211布满所述第一连接部11的端面。所述调节齿211既可以是连续的间隔分布,也可以是间隔一定距离的间隔分布,其可根据情况而设置,本实施例中,其是间隔一定距离的间隔分布。

如图1~图7所示,在所述第一主体件10上设有内螺纹孔12。所述内螺纹孔12贯穿所述第一连接部11,其轴心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的轴心重合。所述内螺纹孔12既可以是通孔,也可以是盲孔,本实施例中,其为通孔。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内螺纹孔12也可为盲孔,当其为盲孔时,其可限制所述调节螺杆30的位移。在所述内螺纹孔12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其用于螺纹连接所述调节螺杆30。

如图1~图7所示,所述调节螺杆30包括杆部31和限位部32。所述杆部31与所述限位部32既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杆部31与所述限位部32一体成型。所述杆部31呈直杆状,其外壁上设有外螺纹,其与所述内螺纹孔12相匹配,其用于与所述第一主体件 10螺纹连接。所述外螺纹的长度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其总长既可与所述杆部31的总长相等,也可小于所述杆部31的总长,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外螺纹的总长等于所述杆部31的总长。所述限位部32的横向尺寸大于所述杆部31的直径,其用于限位抵接所述弹性件40。

如图1~图7所示,在所述第二主体件20上设有轴孔22,所述轴孔22 贯穿所述第二连接部21,其轴心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1的轴心重合。所述轴孔22为通孔,其包括直径不同的第一轴孔221和第二轴孔222。

如图1~图7所示,所述第一轴孔221靠近第二连接部21,其直径大小使得所述杆部31可以通过,所述限位部32无法通过。所述第二轴孔222 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轴孔221的直径,其使得所述杆部31、限位部32均可自由通过。

如图1~图7所示,所述调节螺杆30的杆部31穿过所述轴孔22而伸入至所述内螺纹孔12内与所述第一主体件10螺纹连接在一起,所述调节螺杆30的限位部32位于所述第二轴孔222内;在所述调节螺杆30与第二主体件20之间设有弹性件40。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40为弹簧,其套设于所述调节螺杆30的杆部31上,并位于所述第二轴孔222内,其一端与所述限位部32抵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轴孔221的端部抵接。

如图1~图7所示,安装时,所述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21相对对合,然后在所述调节螺杆30上套入所述弹性件40,将其整体朝向第二主体件20的轴孔22进行插入,使所述调节螺杆30的杆部31穿过所述轴孔 22而伸入至所述内螺纹孔12内与所述第一主体件10螺纹连接在一起,这样,所述弹性件40便被限制在所述限位部32与所述第一轴孔221的端部内。

如图1~图7所示,当相对转动所述第一主体件10或第二主体件20时,所述调节螺杆30随所述第一主体件10的转动而正旋或反旋,从而可形成轴向的位移;当所述调节螺杆30相对所述第一主体件10而朝远离第二主体件20的方向移动时,所述弹性件40便被压缩,其便会撑紧所述第二主体件20和第一主体件10,使第二主体件20与第一主体件10相对紧固而不松脱。而由于第一主体件10和第二主体件20上设有调节齿211和齿槽111,因此其相对转动时,其可止停于其停止的当前位置,从而实现转动调节。

此外,在所述第一轴孔221的内壁上,既可以设置内螺纹,也可以不设置内螺纹,其可根据情况而定。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部 11呈圆柱状,其突出形成于所述第一主体件10上,在该第一连接部11的端面上设有若干个沿其圆周方向分布的调节齿211;所述第二连接部21为圆柱形凹槽,在该第二连接部21的底面上设有若干个与所述调节齿211相匹配的齿槽111。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部 11呈圆周状,其突出形成于所述第一主体件10上,在该第一连接部11的端面上设有若干个沿其圆周方向分布的齿槽111,所述第二连接部21为圆柱形凹槽,在该第二连接部21的底面上设有若干个与所述齿槽111相匹配的调节齿211。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所述第二连接部21呈圆柱状,其突出形成于所述第二主体件20上,在该第二主体件20的端面上设有若干个沿其圆周方向分布的齿槽111;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为圆柱形凹槽,在该第一连接部11的底面上设有若干个与所述齿槽111相匹配的调节齿211。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揭示,但是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条件下,以上各构件可用所属技术领域人员了解的相似或等同元件来替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