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外壳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24205发布日期:2018-10-19 23:47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外壳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领域,涉及一种车辆外壳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根据现有技术的车辆外壳1’通常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车辆外壳1’包括连接车辆的车顶与车体并确保车体刚性的多个柱(例如图1中的D柱11’等),为了提高柱的强度,通常将柱进行加粗,但由于柱变粗会使得窗玻璃的面积变小,因此乘客的视野变差。

另一方面,对于粗细均匀的柱而言,在柱承受因受到冲击等造成的外力时,由于结合强度高导致柱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力矩变大,而柱的中央部的力矩相对较小。因此,将柱的粗细设置为大致均匀也并不合理。

因此,需要针对以上问题,对现有的车辆外壳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外壳,该车辆外壳具备:C柱,在后车门的后方连接车顶与车体侧部;D柱,在上述C柱的后方连接车顶后端与车体侧部后端;以及后侧窗,位于上述C柱与上述D柱之间。其中,上述后侧窗与车体侧部之间的第一分割线至少从上述C柱的柱底朝向车辆后方并且朝向车辆上方延伸,上述第一分割线的使上述D柱变得最细的最末端部位于上述D柱的上下方向上中央的位置。

其中,上述后侧窗与车顶之间的第二分割线可以至少从上述C柱的柱顶朝向车辆后方并且朝向车辆下方延伸,并与上述第一分割线的最末端部汇聚。

其中,上述车辆外壳还可以具备特征线,上述特征线从上述最末端部起以与上述第一分割线分隔开的方式随着上述第一分割线延伸。

其中,上述车辆外壳还可以具备:前门窗,设置于车辆前门;A柱,位于上述前门窗的前方,用于连接车顶与车体侧部;后门窗,设置于车辆后门;以及B柱,位于上述前门窗与后门窗之间,用于连接车顶与车体侧部。

其中,上述车辆外壳还可以具备特征线,上述特征线从上述最末端部起以与上述第一分割线和第三分割线分隔开的方式依次随着上述第一分割线和第三分割线延伸。其中,上述第三分割线是上述后门窗的下部与上述车辆后门之间的分割线。

其中,上述车辆外壳还可以具备特征线,上述特征线从上述最末端部起以与上述第一分割线、第三分割线和第四分割线分隔开的方式依次随着上述第一分割线、上述第三分割线和上述第四分割线延伸。其中,上述第三分割线是上述后门窗的下部与上述车辆后门之间的分割线,上述第四分割线是上述前门窗的下部与上述车辆前门之间的分割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备上述车辆外壳的车辆。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外壳,能够抑制在对柱的端部施力时力矩的增大,并且能够抑制视野过度恶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现有技术的车辆外壳1’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车辆外壳1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车辆外壳1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的车辆外壳1中的A-A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

符号说明

1 车辆外壳

11 D柱

12 后侧窗

121 第一分割线

1211 最末端部

122 第二分割线

13 C柱

14 后门窗

141 第三分割线

15 B柱

16 前门窗

161 第四分割线

17 A柱

18 特征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外壳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在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上下方向为车辆高度方向,前后方向为车辆长度方向,左右方向为车辆的宽度方向。

实施例1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车辆外壳1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车辆外壳1可以具备D柱11、后侧窗12、C柱13。C柱13在后车门的后方连接车顶与车体侧部。D柱11在C柱13的后方连接车顶后端与车体侧部后端。后侧窗12位于C柱13与D柱11之间。后侧窗12与车体侧部之间的第一分割线121至少从C柱13的柱底朝向车辆后方并且朝向车辆上方延伸,第一分割线121的使D柱11变得最细的最末端部1211位于D柱11的上下方向上中央的位置。

通过这样的构成,将力矩承重较小的柱中央部的截面设定得细,将柱越朝向承重变大的下端部设定得越粗,能够抑制乘客视野过度恶化,并且能够抑制在对柱的端部施力时力矩的增大。

优选地,如图2所示,在上述构成中,后侧窗12与车顶之间的第二分割线122可以至少从C柱13的柱顶朝向车辆后方并且朝向车辆下方延伸,并与第一分割线121的最末端部1211汇聚。可以将柱越朝向承重变大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同时设定得越粗,进一步优化柱的力学性能。

当然,如图2所示,车辆外壳1还可以具备后门窗14、B柱15、前门窗16、A柱17。其中,前门窗16设置于车辆前门。A柱17位于前门窗16的前方,用于连接车顶与车体侧部。后门窗14设置于车辆后门。B柱15位于前门窗16与后门窗14之间,用于连接车顶与车体侧部。

实施例2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车辆外壳1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2的车辆外壳1中的A-A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车辆外壳1还具备特征线18。特征线18从最末端部1211起以与第一分割线121、第三分割线141和第四分割线161分隔开的方式依次随着第一分割线121、第三分割线141和第四分割线161延伸,其中,第三分割线141是后门窗14的下部与车辆后门之间的分割线,第四分割线161是前门窗16的下部与车辆前门之间的分割线。

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确保车体侧面的面刚性。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本实施例2中示出了特征线18依次随着第一分割线121、第三分割线141和第四分割线161延伸。但是,特征线18也可以从最末端部1211起以与第一分割线121分隔开的方式仅随着第一分割线121延伸而不设置在车辆后门上。或者,特征线18也可以从最末端部1211起以与第一分割线121和第三分割线141分隔开的方式仅依次随着第一分割线121和第三分割线141延伸而不设置在车辆前门上。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向柱的端部施力的情况下通过柱的加粗来抑制力矩的增大,并且能够抑制视野过度恶化。特别地,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方案,通过随着车窗的分割线延伸而在前后连通的特征线,能够确保车体侧部的面刚性。

虽然结合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和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