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履带式底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25392发布日期:2018-11-02 23:38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领域或运输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履带式底盘。



背景技术:

在山区进行物料运输的方式通常有道路运输和索道运输等。索道运输要架设索道等设施,而道路运输就离不开道路和运输车辆。但是在山区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有路或者道路条件很差,所以要运输,就要修路,就要有运输车辆或者骡马等畜力。在山区修路有两个问题要面对,首先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即要尽最大可能保持原有的水土和植被状态。其二是施工通道属于临时设施,道路等级比较低,因此在施工通道上行走的运输车辆,其越野性能要很好。

众所周知履带式运输车因其特殊的行走机构而具有很好的越野性能,其对通行道路的要求比轮式运输车要低很多。因此很多施工车辆都采用履带式底盘。履带式运输车一般都具有爬坡、过坎和越沟的能力,但实际性能还跟履带车的动力配置、履带车尺寸和具体结构等因素有关。我们对微型履带运输车的通行能力,定位于类似骡马能通过的道路。据此分析我们确定微型履带车能通行道路的路宽不小于1.2米左右。微型履带车的运输能力应大大超过骡马的运输能力,在山路上行走时,宜用遥控方式操控车辆,以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

普通轮式底盘运输车,在恶劣地面行驶时会产生巅踄甚至倾覆现象,不仅行驶非常不稳定还会造成人生安全事故,而且严重的会产生脱带或者损坏履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履带式底盘,可以发挥其减振作用,提高了车辆在恶劣地面行驶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

一种履带式底盘,包括对称布置的履带行走机构,对称布置的所述履带行走机构通过支架连接;所述履带行走机构包括驱动轮、支重轮、扭力轮部件、引导轮和履带;履带底盘支架上安装有所述驱动轮和引导轮,所述驱动轮和引导轮之间设有若干支重轮,若干所述支重轮安装在履带底盘支架上;所述履带包绕在驱动轮、若干支重轮和引导轮外侧上;所述扭力轮部件包括扭力轮和扭力梁,所述扭力梁两端分别安装扭力轮;所述扭力梁安装在所述履带底盘支架上,扭力梁两端的扭力轮与履带接触;所述扭力梁为柔性梁,可以使两个所述扭力轮产生相位角。

进一步,所述扭力梁包括第一方管、第二方管和弹性体;所述第一方管的一侧安装扭力轮,两个所述第一方管分别从第二方管两侧穿入,所述第一方管与第二方管之间的空间设有弹性体,所述第二方管固定在履带底盘支架上。

进一步,还包括涨紧装置,所述涨紧装置安装在所述履带底盘支架上,所述涨紧装置与引导轮连接。

进一步,所述履带为三角履带。

进一步,所述驱动轮、若干支重轮和引导轮在所述履带底盘支架上呈一字型排列。

进一步,若干所述扭力轮部件均布在所述驱动轮和引导轮之间。

进一步,所述驱动轮、若干支重轮和引导轮在所述履带底盘支架上呈三角型布置,所述驱动轮位于三角型的顶角处,若干支重轮和引导轮位于三角型顶角所对应的边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履带式底盘,通过在履带式底盘中装有扭力轮部件,在遇到凹凸不平的农田或者泥泞地或者沼泽地或者建筑工地等恶劣路况时,可以防止脱带,起到缓冲作用。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履带式底盘,通过在履带式底盘中装有扭力轮部件,可以减小履带受到的侧向力,同时还可以起到保护履带的作用。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履带式底盘,通过在履带式底盘中装有扭力轮部件,可以使该履带式底盘在恶劣地面行驶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履带式底盘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履带式底盘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扭力轮部件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扭力梁的截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履带式底盘三角型布置的主视图。

图中:

1-履带;2-驱动轮;3-支重轮;4-扭力轮;5-浮动轮;6-涨紧装置;7-引导轮;8-履带底盘支架;9-扭力梁;10-第一方管;11-第二方管;12-弹性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履带式底盘,包括对称布置的履带行走机构,对称布置的所述履带行走机构通过支架连接;所述履带行走机构包括驱动轮2、支重轮3、扭力轮部件、引导轮7和履带1;履带底盘支架8上安装有所述驱动轮2和引导轮7,所述驱动轮2和引导轮7之间设有若干支重轮3,若干所述支重轮3安装在履带底盘支架8上;所述履带1包绕在驱动轮2、若干支重轮3和引导轮7外侧上;所述履带1为三角履带。一般在若干支重轮3之间放置浮动轮5,浮动轮5与履带1仅当遇到小型障碍物或者路面不平时才接触;所述扭力轮部件包括扭力轮4和扭力梁9,所述扭力梁9两端分别安装扭力轮4;所述扭力梁9安装在所述履带底盘支架8上,扭力梁9两端的扭力轮4与履带1接触,一般扭力轮4与履带1的边缘的内部接触为最佳,这样可以更好的防止脱带;所述扭力梁9为柔性梁,可以使两个所述扭力轮4产生相位角。即当两个扭力轮4中的一个受到阻力时,可以使两个扭力轮4在扭力梁9轴线方向产生相位角。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扭力梁9包括第一方管10、第二方管11和弹性体12;所述第一方管10的一侧安装扭力轮4,两个所述第一方管10分别从第二方管11两侧穿入,所述第一方管10与第二方管11之间的空间设有弹性体12,第二方管11的4个直角处放置弹性体12;两个扭力轮4对称布置,所述第二方管11固定在履带底盘支架8上。图4中可以看出第一方管10位于第二方管11中心,第二方管11的边与第一方管10边夹角为45°,通过四周的弹性体12支撑第一方管10。当其中一个扭力轮4受到阻力时,通过扭力轮4将扭矩传递到第一方管10,第一方管10的挤压弹性体12,使第一方管10扭转一定角度,可以用于缓冲冲击力,也可以使两个扭力轮4产生相位角。而当阻力过大时,也就是第一方管10在第二方管11扭转到极限位置时,履带也是可以顺利行走的,不至于卡死履带或者导致扭力梁9扭断,这是由于扭力轮4自身可以旋转的,扭力轮4的旋转是现有技术,故内部结构不在描述。通过在履带式底盘中装有扭力梁9,在遇到大的障碍物或者斜坡时,两侧的扭力轮4可以产生不同的扭转角度,可以防止脱带,起到缓冲作用,还可以减小履带受到的侧向力,同时还可以起到保护履带的作用。

还包括涨紧装置6,所述涨紧装置6安装在所述履带底盘支架8上,所述涨紧装置6与引导轮7连接。

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所述驱动轮2、若干支重轮3和引导轮7在所述履带底盘支架8上呈一字型排列。若干所述扭力轮部件均布在所述驱动轮2和引导轮7之间。

实施例2,如5所示,所述驱动轮2、若干支重轮3和引导轮7在所述履带底盘支架8上呈三角型布置,所述驱动轮2位于三角型的顶角处,若干支重轮3和引导轮7位于三角型顶角所对应的边上。

所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做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