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攀岩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87233发布日期:2019-09-03 19:56阅读:1051来源:国知局
钢管攀岩车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钢管攀岩车。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越野文化的快速发展,广大越野爱好者对于车辆可以轻松通过各种地形的要求越来越高,普通的越野车已经满足不了越野爱好者征服全地形的操控感。

对于目前市面上的SUV车辆来说,通常接近角最大不超过36°,离去角不超过208°,离地间隙小于202mm,最大爬坡度不超过35°,对于一般的轻度越野路段可以顺利通过,但是重度越野路段通过性大大降低。而对于UTV车辆(如:庞巴迪、北极星)来说,离地间隙最高不超过2070mm,而且前后独立悬挂的结构,在颠簸路面及腾跃落地时,很容易造成车体损坏;另外,其传动系统采用皮带传动的连接方式,极易损坏,养护费用昂贵。而现阶段发展较快的Buggy类型车辆,采用前桥独立悬挂和发动机后置两驱方式,同样具有上述独立悬挂易损坏车体的问题,而且独立悬挂的结构,也不利于征服各种地形(如:攀岩、泥地)。

针对相关技术中越野车辆在重度越野路段通过性差、车体易损坏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管攀岩车,以解决越野车辆在重度越野路段通过性差、车体易损坏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钢管攀岩车。

根据本申请的钢管攀岩车,包括:车身主体和底盘,所述底盘上安装有驱动装置和转向装置,所述底盘的前部设置有前驱动转向桥,所述前驱动转向桥的两端安装有前车轮,所述底盘的后部设置有后驱动桥,所述后驱动桥的两端安装有后车轮,所述前驱动转向桥与所述后驱动桥通过四连杆非独立悬挂结构与所述车身主体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端对应与所述前驱动转向桥和所述后驱动桥的前、后传动轴连接,所述转向装置的横置油缸与所述前驱动转向桥的转向机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前驱动转向桥的两侧与所述车身主体之间分别设置有前置减震器;所述后驱动桥的两侧与所述车身主体之间分别设置有后置减震器。

进一步的,所述车身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四驱拨档杆,所述四驱拨档杆与对车辆两轮驱动、四轮驱动低速和四轮驱动高速进行切换的分动箱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车身主体的内部安装有竞技安全座椅,所述竞技安全座椅上配备有多点式安全带。

进一步的,所述车身主体为防滚架结构,所述防滚架结构采用4130无缝钢管焊接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车身主体的后部设置有防爆油箱,所述防爆油箱采用全铝材质,所述防爆油箱固定在所述防滚架结构的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车身主体的接近角为90°,通过角为大于等于38°,离去角为大于等于80°。

进一步的,所述底盘的最小离地间隙为450mm。

进一步的,所述车身主体的后部加装有备用轮胎,所述前车轮、所述后车轮和所述备用轮胎均采用全地形轮胎,所述前车轮、所述后车轮和所述备用轮胎的轮毂均采用全防脱轮毂。

进一步的,所述转向装置采用全液压转向机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底盘的前部设置有前驱动转向桥,底盘的后部设置有后驱动桥,前驱动转向桥与后驱动桥之间通过四连杆非独立悬挂结构与车身主体连接,采用分时四驱的驱动方式,使车辆能够适应不同地形。前驱动转向桥和后驱动桥分别单独通过四连杆非独立悬挂机构和减震器与车身主体连接,既能保证底盘的离地间隙恒定,增加车辆跳跃过程中的上下行程范围,而且承载能力强,易于维护、修理和改装,达到了提高车辆越野性能的目的,转向装置采用全液压转向机构,转向装置的横置油缸与前驱动转向桥的转向机构连接,不限制前驱动转向桥和后驱动桥的上下跳行程,车身主体跃起时,不会造成方向偏失,高速颠簸路面行驶不打手,更易操控,配合前置减震器和后置减震器,即使颠簸路面也不会对车体造成严重损坏,从而实现了提高车体减震性能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越野车辆在重度越野路段通过性差、车体易损坏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使得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变得更明显。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附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钢管攀岩车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钢管攀岩车的仰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钢管攀岩车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钢管攀岩车中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时本实用新型钢管攀岩车中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前”、“后”、“顶”、“底”、“内”、“外”、“中”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如图1所示,本申请涉及一种钢管攀岩车,该钢管攀岩车包括车身主体2 和底盘1,底盘1设置在车身主体2的底部,底盘1的前部安装有驱动装置8 和转向装置9,底盘1的前部设置有前驱动转向桥10,前驱动转向桥10的两端安装有前车轮3,底盘1的后部设置有后驱动桥11,后驱动桥11的两端安装有后车轮4,前驱动转向桥10与后驱动桥11通过四连杆非独立悬挂结构12 与车身主体2连接。驱动装置8的动力输出端对应与前驱动转向桥10和后驱动桥11的前、后传动轴连接,可通过驱动装置8分别向前驱动转向桥10和后驱动桥11传输动力,驱动车辆前行。转向装置9的横置油缸与前驱动转向桥 10的转向机构连接。在底盘1的前部和后部对应设置有前驱动转向桥10和后驱动桥11,前驱动转向桥10与后驱动桥11之间通过四连杆非独立悬挂结构 12与车身主体2连接,采用分时四驱的驱动方式,使车辆能够适应不同地形。前驱动转向桥和后驱动桥分别单独通过四连杆非独立悬挂机构12、前置减震器5和后置减震器6与车身主体连接,既能保证底盘的离地间隙恒定,增加车辆跳跃过程中的上下行程范围,而且承载能力强,易于维护、修理和改装,达到了提高车辆越野性能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装置8采用车辆动力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转向装置9采用全液压转向机构,转向机构采用横置油缸和方向机,横置油缸安装在前驱动转向桥10上,转向装置9通过控制方向机和横置油缸进行控制前车轮3的转向,不会限制前驱动转向桥 10上下跳跃的行程,提高车辆的越野能力。

如图1所示,前驱动转向桥1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前置减震器5,前置减震器5的底部与前驱动转向桥10连接,前置减震器5的顶部与车身主体2连接;后驱动桥1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后置减震器6,后置减震器6的底部与后驱动桥11连接,后置减震器6的顶部与车身主体2连接。根据前驱动转向桥 10和后驱动前11与车身主体2之间的距离,以及整车的前、后配重比选择相配合的前置减震器5和后置减震器6,保证良好的减震效果和车辆通过颠簸路面的稳定性。

如图3所示,车身主体2的内部设置有四驱拨档杆15,四驱拨档杆15与对车辆的两轮驱动、四轮驱动低速和四轮驱动高速进行切换的分动箱连接,驾驶人员通过四驱拨档杆15控制分动箱,从而对车辆的驱动方式进行切换。

如图1所示,车身主体2的内部安装有竞技安全座椅14,竞技安全座椅 14上配备有多点式安全带,车身主体2为防滚架结构,防滚架结构采用钢管 20焊接成型,竞技安全座椅14位于防滚架结构的内侧,在车辆跃起和发生翻滚的过程中,给予车内人员足够的安全保障,避免对车内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采用的钢管20为4130无缝钢管,不仅能够提高整车的安全性,而且管架结构能够降低车辆的整体重量。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防滚架结构可采用但不限于通过汽摩协会认证标准的防滚架结构。

如图3所示,车身主体2的后部设置有防爆油箱13,防爆油箱13采用全铝材质,防爆油箱13固定在防滚架结构的内侧。

如图4所示,车辆静止状态,与前车轮3的外缘相切的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90°,即车身主体2的接近角16为90°;车辆静止状态,与前车轮 3的外缘相切的平面与与后车轮4的外缘相切的平面相交于底盘1的下部朝向车辆前方的夹角为大于等于38°,即车身主体2的通过角17为大于等于38°;车辆静止状态,与后车轮4的外缘相切的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大于等于 80°,即车身主体2的离去角18为大于等于80°。接近角16和离去角18已经达到或者接近直角,大大提高车辆的爬坡能力。

如图5所示,底盘1的最小离地间隙为450mm,提高车辆的越野能力,保证车辆在不同越野路况下都可顺利通过,避免出现车辆托底的情况。

如图1至3所示,防滚架结构的后部加装有备用轮胎7,前车轮3、后车轮4和备用轮胎7均采用全地形轮胎,前车轮3、后车轮4和备用轮胎7的轮毂均采用全防脱轮毂,车辆的轮胎和轮毂能够适应各种越野路段,保证车辆安全稳定的运行。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在底盘1的前部和后部对应设置有前驱动转向桥10和后驱动桥11,前驱动转向桥10与后驱动桥11之间通过四连杆非独立悬挂结构12与车身主体2连接,采用分时四驱的驱动方式,使车辆能够适应不同地形;

20、前驱动转向桥10和后驱动桥11分别单独通过四连杆非独立悬挂结构 12、前置减震器5和后置减震器6与车身主体2连接,既能保证底盘1的离地间隙恒定,增加车辆跳跃过程中的上下行程范围,而且承载能力强,易于维护、修理和改装;

3、转向装置9采用全液压转向机构,转向装置9的横置油缸与前驱动转向桥10的转向机构连接,不限制前驱动转向桥10和后驱动桥11的上下跳行程,车身主体2跃起时,不会造成方向偏失,高速颠簸路面行驶不打手,更易操控,配合前置减震器5和后置减震器6,即使颠簸路面也不会对车体造成严重损坏的情况;

4、前驱动转向桥10、后驱动桥11、四连杆非独立悬挂结构12、前置减震器5和后置减震器6的结合,为底盘1提供了足够的扭曲空间,保证了车身主体2在加速和减速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车辆跃起过程中抬头或者刹车过程中点头的情况出现;

5、防滚架结构、竞技安全座椅14和多点式安全带的结构为车内人员提供足够的安全防护保障,车辆即使在翻滚状态依然能够保证车内人员在车内的安全,同时减轻车辆整体的重量,保证车辆具有突出的动力性能;

6、调整了车辆的接近角16、离去角18和通过角17的角度,同时调整了底盘20的最小离地间隙,使车辆具有更好的越野能力和爬坡能力;

7、轮胎均采用全地形轮胎,轮毂均采用全防脱轮毂,能够适应各种越野路段,保证车辆安全稳定的运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