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驱动装置以及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82441发布日期:2020-10-20 17:08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电动驱动装置以及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动驱动装置以及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特别是涉及内置有电子控制装置的电动驱动装置以及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般的工业机械领域中,通过电动马达对机械系统控制要素进行驱动,但最近开始采用将由控制电动马达的旋转速度、旋转扭矩的半导体元件等构成的电子控制部一体地组装于电动马达的所谓的机电一体型的电动驱动装置。

作为机电一体型的电动驱动装置的例子,例如在汽车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中,构成为检测通过驾驶员操作方向盘而转动的转向轴的转动方向与转动扭矩,基于该检测值驱动电动马达,以使该电动马达向与转向轴的转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转动,产生转向辅助扭矩。为了控制该电动马达,电子控制部(ecu:electroniccontrolunit)被设于动力转向装置。

作为以往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已知有例如日本特开2015-134598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在专利文献1记载有由电动马达与电子控制装置构成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而且,电动马达收纳于具有由铝合金等制成的筒部的马达外壳中,电子控制装置收纳于在马达外壳的轴向的与输出轴相反的一侧配置的ecu外壳。收纳于ecu外壳的内部的电子控制装置包括:电源电路部;电力转换电路部,具有对电动马达进行驱动控制的mosfet那样的功率开关元件;以及控制功率开关元件的控制电路部,功率开关元件的输出端子与电动马达的输入端子经由母线电连接。

而且,经由由合成树脂制作的树脂制连接器组装体从电源向收纳于ecu外壳的电子控制装置供给电力,此外,从检测传感器类供给运转状态等的检测信号。树脂制连接器组装体作为盖体发挥功能,以封堵形成于ecu外壳的开口部的方式与电子控制装置连接,此外,利用固定螺栓固定于ecu外壳的外表面。

另外,除此之外,作为将电子控制装置一体化了的电动驱动装置,已知有电动制动器、各种液压控制用的电动液压控制器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3459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本发明作为对象的电动驱动装置中,如图17~图19所示,用于从连接于电源的树脂制连接器组装体60向电源电路部61供给电力的连接部为如下构成:使从树脂制连接器组装体60延伸的组装体侧连接器端子62与设于电源电路部61的电源侧连接器端子63重合,将重合的部分的前端62t、63t进行tig焊接而连接。这里,组装体侧连接器端子62、电源侧连接器端子63通过将细长金属板弯折而制作。

而且,由于在组装体侧连接器端子62与电源侧连接器端子63重合而接合,因此电源侧连接器端子63需要将与电源电路部61的基板64的焊料粘合面沿与组装体侧连接器端子62侧相同的方向较地长延伸,成为大致“l”形的连接器端子形状。

而且,该电源侧连接器端子63载置于基板64上并利用焊料粘合、固定于基板64。该电源侧连接器端子63的锡焊一般通过“回流焊工序”进行。“回流焊工序”是如下方法:预先在基板64上将被称作糊状焊料的膏状的焊料对应于布线图案进行涂覆,在此载置电源侧连接器端子63的粘合面并向基板64加热,使焊料熔化从而进行锡焊。

而且,在使用大致“l”形的电源侧连接器端子63的情况下,如图18所示,基板64的内侧面存在更多量的焊料,因此在“回流焊工序”中焊料熔融了的状态下,电源侧连接器端子63受到熔融的焊料的表面张力等的影响,产生如箭头所示那样向基板64的内侧移动的现象。

因而,在“回流焊工序”结束而如图19所示那样使组装体侧连接器端子62与电源侧连接器端子63重合、并使重合部分的前端62t、63t对齐成一个面并进行tig焊接而连接的工序中,若电源侧连接器端子63向基板64的内侧移动,则产生组装体侧连接器端子62与电源侧连接器端子63相互干扰而无法顺利进行前端62t、63t的tig焊接的问题。

另外,在tig焊接的工序中,产生如下问题:从组装体侧连接器端子62向电源侧连接器端子63作用弯曲的外力,进而产生使电源侧连接器端子63从焊料剥离的应力。

另外,这种问题不仅产生于组装体侧连接器端子62与电源侧连接器端子63之间,由于电源电路部与逆变器电路部的连接部也为相同的构成,因此也会在电源电路部与逆变器电路部的连接器端子之间产生。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在通过“回流焊工序”将连接器端子锡焊于基板时能够使连接器端子不移动地在标准的位置将连接器端子锡焊的新的电动驱动装置以及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特征连接器端子对象侧端子连接连接器连接片、该连接器连接片弯折,基板沿延伸的连接器粘合片、基板设于移动阻止部卡合于连接器粘合片基板上移动的阻止移动阻止片构成,连接器粘合片基板涂覆焊料载置于状态下,移动阻止片卡合于基板的移动阻止部,焊料熔化,连接器端子与基板粘林合、固定。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基板“回流焊工序”连接器端子锡焊时,移动阻止片基板的移动阻止部卡合于,因此“回流焊工序”焊料熔融的状态下,连接器端子熔融焊料的表面张力等的影响基板上移动,标准的位置连接器端子锡焊。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所适用的一个例子的转向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整体形状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马达外壳的立体图。

图5是沿轴向截取图4所示的马达外壳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将电力转换电路部载置、固定于图4所示的马达外壳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将电源电路部载置、固定于图6所示的马达外壳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将控制电路部载置、固定于图7所示的马达外壳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将树脂制连接器组装体载置、固定于图8所示的马达外壳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源电路部的配置有电源侧连接器端子的部分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1是对电源侧连接器端子与基板的第一卡合状态进行说明的剖面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电源侧连接器端子的第一形状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电源连接器端子的主视图。

图14是对电源侧连接器端子与基板的第二卡合状态进行说明的剖面图。

图15是用于说明电源侧连接器端子的第二形状的立体图。

图16是用于说明电源侧连接器端子的第三形状的立体图。

图17是以往的电源电路部的配置有电源侧连接器端子的一侧的立体图。

图18是说明以往的电源侧连接器端子与基板的卡合状态的剖面图。

图19是说明对连接器组装体的组装体侧连接器端子与电源侧连接器端子进行tg焊接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性的构思之中,各种变形例和应用例也包含在其范围内。

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前,使用图1简单地说明作为适用本发明的一个例子的转向装置的构成。

首先,对用于对汽车的前轮进行转向的转向装置进行说明。转向装置1如图1所示那样构成。在连结于未图示的方向盘的转向轴2的下端设置有未图示的小齿轮,该小齿轮与在车身左右方向上较长的未图示的齿条啮合。在该齿条的两端连结有用于将前轮向左右方向转向的拉杆3,齿条被齿条外壳4覆盖。而且,在齿条外壳4与拉杆3之间设有橡胶保护罩5。

为了辅助在转动操作方向盘时的扭矩,设有电动动力转向装置6。即,设有检测转向轴2的转动方向与转动扭矩的扭矩传感器7,并设有基于扭矩传感器7的检测值经由齿轮10对齿条赋予转向辅助力的电动马达部8、以及控制配置于电动马达部8的电动马达的电子控制(ecu)部9。电动动力转向装置6的电动马达部8经由未图示的螺丝齿轮10连接于于输出轴侧的外周部的3个位置,在电动马达8部的与输出轴相反的一侧设有电子控制部9。

在电动动力转向装置6中,若通过操作方向盘而使转向轴2向某一个方向被转动操作,则扭矩传感器7检测该转向轴2的转动方向与转动扭矩,控制电路部基于该检测值运算电动马达的驱动操作量。基于该运算出的驱动操作量,通过电力转换电路部的功率开关元件驱动电动马达,电动马达的输出轴以向与操作方向相同的方向驱动转向轴2的方式转动。输出轴的转动从未图示的小齿轮经由齿轮10向未图示的齿条传递,汽车被转向。这些构成、作用已经众所周知,因此,省略进一步的说明。

虽然是再次重复说明,如图18所示,基板64的内侧面存在更多量的焊料,因此在“回流焊工序”中焊料熔融了的状态下,电源侧连接器端子63受到熔融的焊料的表面张力等的影响,产生如箭头所示那样向基板64的内侧移动的现象。

因而,在“回流焊工序”结束而如图19所示那样使组装体侧连接器端子62与电源侧连接器端子63重合、并将重合的部分的前端62t、63t进行tig焊接而连接的工序中,若电源侧连接器端子63向基板64的内侧移动,则产生组装体侧连接器端子62与电源侧连接器端子63相互干扰而无法顺利进行前端62t、63t的tig焊接的问题。另外,在tig焊接的工序中,产生如下问题:从组装体侧连接器端子62向电源侧连接器端子63作用外力,进而产生使电源侧连接器端子63从焊料剥离的应力。

出于这种背景,在本实施方式中,提出如下那种构成的电动驱动装置以及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包括:连接器连接片,其将连接器端子与对象侧端子连接;连接器粘合片,其从该连接器连接片弯折,沿基板延伸;以及移动阻止片,其与设于基板的移动阻止部,阻止连接器粘合片在基板上移动,在将连接器粘合片载置于涂覆在基板上的膏状的焊料的状态下,将移动阻止片卡合于基板的移动阻止部而将连接器端子粘合、固定于基板。

据此,在基板上通过“回流焊工序”将连接器端子锡焊时,将移动阻止片卡合于基板的移动阻止部的卡合面,因此在“回流焊工序”中焊料熔融了的状态下,连接器端子不会因熔融了的焊料的表面张力等的影响而在基板上移动,能够在标准的位置将连接器端子锡焊。

以下,使用图2至图13详细地说明成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驱动装置以及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具体构成。

图2是表示成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整体构成的附图,图3是将图2所示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构成部件分解并从倾斜方向观察的附图,图4至图9是表示按照各构成部件的组装顺序组装了各构成部件的状态的附图。因而,在以下的说明中,一边适当引用各附图一边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构成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电动马达部8由具有铝或者铝合金等铝类金属制作的筒部的马达外壳11以及收纳于其的未图示的电动马达构成,电子控制部9由配置于马达外壳11的与轴向的输出轴相反的一侧且由铝或者铝合金等铝类金属或者铁类的金属制作的金属罩12以及收纳于其的未图示的电子控制组装体构成。

马达外壳11与金属罩12形成于其对置端面且在外周向的固定区域部通过铆接固定一体地固定。收纳于金属罩12的内部的电子控制组装体包括生成所需的电源的电源电路部、具有驱动控制电动马达部8的电动马达的mosfet或者igbt等所构成的功率开关元件的电力转换电路部、控制该功率开关元件的控制电路部,功率开关元件的输出端子与电动马达的线圈输入端子经由母线而电连接。

在金属罩12的与马达外壳11相反的一侧的端面,从形成于金属罩12的孔部露出有树脂制连接器组装体13。另外,树脂制连接器组装体13利用固定螺丝固定于形成于马达外壳11的固定部。树脂制连接器组装体13中具备电力供给用的连接器端子形成部13a、检测传感器用的连接器端子形成部13b、向外部设备送出控制状态的控制状态送出用的连接器端子形成部13c。

而且,收纳于金属罩12的电子控制组装体通过由合成树脂制作的电力供给用的连接器端子形成部13a从电源被供给电力,此外,从检测传感器类经由检测传感器用的连接器端子形成部13b被供给运转状态等的检测信号,当前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控制状态信号经由控制状态送出用的连接器端子形成部13c而送出。

图3中示出了电动动力转向装置6的分解立体图。在马达外壳11中,在内部嵌合有圆环状的铁制的侧轭铁(未图示),在该侧轭铁内收纳有电动马达(未图示)。电动马达的输出部14经由齿轮向齿条赋予了转向辅助力。另外,电动马达的具体构造众所周知,所以这里省略说明。

马达外壳11由铝合金制作,作为将电动马达中产生的热量、后述的电源电路部、电力转换电路部中产生的热量向外部大气释放的散热部件发挥功能。由电动马达与马达外壳11构成了电动马达部8。

在电动马达部8的与输出部14的相反的一侧的马达外壳11的端面部15安装有电子控制部ec。电子控制部ec包括电力转换电路部16、电源电路部17、控制电路部18、树脂制连接器组装体13。马达外壳11的端面部15与马达外壳11一体地形成,但除此之外,也可以仅将端面部15独立形成地,并通过螺丝、焊接与马达外壳11一体化。

这里,电力转换电路部16、电源电路部17、控制电路部18构成冗余系统,构成了主电子控制部与副电子控制部的双重系统。而且,通常由主电子控制部控制、驱动电动马达,但若主电子控制部产生异常、故障,则切换为副电子控制部而控制、驱动电动马达。

因而,虽然之后叙述,通常来自主电子控制部的热量被传递到马达外壳11,若主电子控制部中产生异常、故障,则主电子控制部停止而副电子控制部工作,来自副电子控制部的热量被传递到马达外壳11。

另外,也可以将主电子控制部与副电子控制部合并而作为标准的电子控制部发挥功能,若一方的电子控制部产生异常、故障,则由另一方的电子控制部通过一分的能力控制、驱动电动马达。在该情况下,电动马达的能力变为一半,但可确保所谓的“动力转向功能”。因而,在通常的情况下,主电子控制部与副电子控制部的热量被传递到马达外壳11。

电子控制部ec包括电力转换电路部16、电源电路部17、控制电路部18、树脂制连接器组装体13,朝向离开端面部15侧的方向而依次配置有电力转换电路部16、电源电路部17、控制电路部18、树脂制连接器组装体13。控制电路部18生成驱动电力转换电路部16的开关元件的控制信号,由微计算机、周边电路等构成。电源电路部17生成驱动控制电路部18的电源以及电力转换电路部16的电源,由电容器、线圈、开关元件等构成。电力转换电路部16调整流经电动马达的线圈的电力,由构成三相的上下臂的开关元件等构成。

电子控制部ec中发热量较多的主要是电力转换电路部16、电源电路部17,电力转换电路部16、电源电路部17的热量从由铝合金构成的马达外壳11散热。之后使用图4至图9叙述该详细的构成。

在控制电路部18与金属罩12之间设有由合成树脂构成的树脂制连接器组装体13,与车辆电池(电源)、外部的未图示的其他控制装置连接。当然,该树脂制连接器组装体13当然与电力转换电路部16、电源电路部17、控制电路部18连接。

金属罩12具备收纳电力转换电路部16、电源电路部17、控制电路部18并将它们液密地密封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铆接固定固定于马达外壳11。

接下来,基于图4至图9对各构成部件的构成与组装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图4示出了马达外壳11的外观,图5示出了其轴向剖面。

在图4、图5中,马达外壳11包括形成筒状的形态的侧周面部11a、封堵侧周面部11a的一端的端面部15、以及封堵侧周面部11a的另一端的端面部19。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外壳11为有底圆筒状,侧周面部11a与端面部15一体地形成。另外,端面部19具备盖的功能,在将电动马达收纳于侧周面部11a之后封堵侧周面部11a的另一端。

另外,在端面部15的整个周面设有向径向外侧扩开而形成的环状槽部(以下,记载为马达外壳侧环状槽部)35,在该马达外壳侧环状槽部35中收纳图9所示的金属罩12的开口端(以下,记载为金属罩侧环状前端部)37。马达外壳侧环状槽部35与金属罩12的金属罩侧环状前端部37(参照图9)之间的部分利用所谓的液状密封剂液密地接合。

如图5所示,在马达外壳11的侧周面部11a的内部嵌合有在铁芯卷绕有线圈20而成的定子21,在该定子21的内部可旋转地收纳于有埋设了永磁体的转子22。在转子22固定有旋转轴23,一端成为输出部14,另一端成为用于检测旋转轴23的旋转相位、转速的旋转检测部24。在旋转检测部24设有永磁体,贯通设于端面部15的贯通孔25而向外部突出。而且,通过未图示的gmr元件等所构成的感磁部检测旋转轴23的旋转相位、转速。

返回到图4,在位于旋转轴23的与输出部14相反的一侧的端面部15的面形成有电力转换电路部16(参照图3)、电源电路部17(参照图3)的散热区域15a、15b。在端面部15的四角一体地植入竖立有基板/连接器固定凸部26,在内部形成有螺纹孔26s。

基板/连接器固定凸部26为了将后述的控制电路部18的基板以及树脂制连接器组装体13固定而设置。另外,在从后述的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15a植入竖立的基板/连接器固定凸部26形成有在轴向上与也在后面论述的电源用散热区域15b相同高度的基板承接部27,在基板承接部27形成有螺纹孔27s。该基板承接部27用于载置、固定后述的构成电源电路部17的基板即玻璃环氧基板31。

形成端面部15的与旋转轴23正交的径向的平面区域被分割为二。一个形成了由mosfet等开关元件构成的电力转换电路部16所安装的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15a,另一个形成了电源电路部17所安装的电源用散热区域15b。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15a的面积比形成为比电源用散热区域15b的面积大。这是因为,如上述那样采用双重系统,因此确保电力转换电路部16的设置面积。

而且,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15a与电源用散热区域15b朝向轴向(旋转轴23延伸的方向)具有高度不同的台阶。即,在电动马达的旋转轴23的方向上观察时,电源用散热区域15b形成为在离开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15a的方向上具有台阶。该台阶被设定为如下长度:在设置电力转换电路部16之后设置了电源电路部17的情况下,电力转换电路部16与电源电路部17分别不干扰。

在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15a形成有三个细长的矩形的突状散热部28。该突状散热部28供后述的双重系统的电力转换电路部16设置。另外,突状散热部28在电动马达的旋转轴23的方向上观察时向离开电动马达的方向突出而延伸。

另外,电源用散热区域15b为平面状,供后述的电源电路部17设置。因而,突状散热部28作为将在电力转换电路部16产生的热量向端面部15导热的散热部发挥功能,电源用散热区域15b作为将在电源电路部17产生的热量向端面部15导热的散热部发挥功能。

另外,能够省略突状散热部28,在该情况下,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15a作为将在电力转换电路部16产生的热量向端面部15导热的散热部发挥功能。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突状散热部28通过摩擦搅拌接合熔接电力转换电路部16的金属基板而实现了可靠的固定。

如此,在成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外壳11的端面部15中,能够省略散热部件而缩短轴向的长度。另外,马达外壳11具有足够的热容量,因此能够使电源电路部17、电力转换电路部16的热量高效地向外部散热。

接下来,图6示出了将电力转换电路部16设置于突状散热部28(参照图4)的状态。如图6所示,在形成于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15a的突状散热部28(参照图4)的上部,设置由双重系统构成的电力转换电路部16。构成电力转换电路部16的开关元件载置于金属基板(这里使用了铝类的金属),容易散热地构成。而且,金属基板通过摩擦搅拌接合熔接于突状散热部28。

因而,金属基板稳固地固定于突状散热部28(参照图4),此外,能够使在开关元件产生的热量高效地向突状散热部28(参照图4)导热。传递到突状散热部28(参照图4)的热量在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15a中扩散,进而向马达外壳11的侧周面部11a导热而向外部散热。这里,如上所述,电力转换电路部16的轴向的高度比电源用散热区域15b的高度低,因此不会与后述的电源电路部17干扰。

如此,在形成于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15a的突状散热部28的上部设置电力转换电路部16。因而,能够使在电力转换电路部16的开关元件产生的热量高效地向突状散热部28导热。而且,传递到突状散热部28的热量向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15a扩散,向马达外壳11的侧周面部11a导热而向外部散热。

接下来,图7示出了从电力转换电路部16之上设置了电源电路部17的状态。如图7所示,在电源用散热区域15b的上部设置电源电路部17。构成电源电路部17的电容器29、线圈30等载置于作为电源电路基板的玻璃环氧基板31。电源电路部17也采用了双重系统,从图可知,分别对称地形成有由电容器29、线圈30等构成的电源电路。另外,在玻璃环氧基板31载置有电力转换电路部16的开关元件以外的电容器等电气元件。

该玻璃环氧基板31的电源用散热区域15b(参照图6)侧的面与电源用散热区域15b接触地固定于端面部15。固定方法如图7所示,利用未图示的固定螺丝固定于设于基板/连接器固定凸部26的基板承接部27的螺纹孔27s。另外,利用未图示的固定螺丝也固定于设于电源用散热区域15b(参照图6)的螺纹孔27s。

另外,电源电路部17由玻璃环氧基板31形成,因此能够进行双面安装。而且,在玻璃环氧基板31的电源用散热区域15b(参照图6)侧的面安装有未图示的gmr元件及其检测电路等所构成的旋转相位、转速检测部,与设于旋转轴23(参照图5)的旋转检测部24(参照图5)协作地检测旋转的旋转相位、转速。

如此,玻璃环氧基板31与电源用散热区域15b(参照图6)接触地固定,因此能够使在电源电路部17产生的热量高效地向电源用散热区域15b(参照图6)导热。传递到电源用散热区域15b(参照图6)的热量在马达外壳11的侧周面部11a扩散而导热并向外部散热。这里,玻璃环氧基板31与电源用散热区域15b(参照图6)之间通过夹设热传递性较好的粘合剂、散热润滑脂、散热片中的某一个,从而能够更加提高热传递性能。

如此,在电源用散热区域15b的上部设置电源电路部17。载置有电源电路部17的电路元件的玻璃环氧基板31的电源用散热区域15b侧的面与电源用散热区域15b接触而固定于端面部15。因而,能够使在电源电路部17中产生的热量高效地向电源用散热区域15b导热。传递到电源用散热区域15b的热量向马达外壳11的侧周面部11a扩散而导热并向外部散热。

接下来,图8示出了从电源电路部17之上设置有控制电路部18的状态。如图8所示,在电源电路部17的上部设置有控制电路部18。构成控制电路部18的微计算机32、周边电路33载置于作为控制电路基板的玻璃环氧基板34。控制电路部18也采用了双重系统,从图可知,分别对称地形成有由微计算机32、周边电路33构成的控制电路。另外,微计算机32、周边电路33也可以设于玻璃环氧基板34的电源电路部17侧的面。

该玻璃环氧基板34如图8所示,以被树脂制连接器组装体13夹持的方式利用未图示的固定螺丝固定于设于基板/连接器固定凸部26(参照图7)的顶部的螺纹孔26s,电源电路部17(参照图7)的玻璃环氧基板31与控制电路部18的玻璃环氧基板34之间成为图7所示的电源电路部17的电容器29、线圈30等所配置的空间。

接下来,图9示出了从控制电路部18之上设置了树脂制连接器组装体13的状态。如图9所示,在控制电路部18的上部设置有树脂制连接器组装体13。而且,树脂制连接器组装体13夹持控制电路部18地利用固定螺丝36固定于设于基板/连接器固定凸部26的顶部的螺纹孔。在该状态下,如图3所示,树脂制连接器组装体13与电力转换电路部16、电源电路部17、控制电路部18连接。

接下来,使用图10~图12详细地说明成为本实施方式的电源电路部17的电源侧连接器端子。

图10示出了电源电路部17的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所固定的附近。在作为构成电源电路部17的基板的玻璃环氧基板31的上表面形成有布线图案,进一步在布线图案上安装构成电源电路的各种电气、电子部件。而且,在玻璃环氧基板31上载置有将电源电路部17与树脂制连接器组装体13的连接器组装体侧的连接器端子(未图示)连接的2个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该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通过将细长金属平板弯折而加工,剖面如图11那样形成为大致“l”形,弯折后的各面形成为平面状。

如图10以及图11,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包括:连接器连接片40c,其超过玻璃环氧基板31的外缘端面31e而与虚线所示的连接器组装体侧连接器端子41(参照图11)接合;以及连接器粘合片40a,其从该连接器连接片40c弯折而连续地形成,与玻璃环氧基板31上的布线图案连接。连接器粘合片40a从中途折叠而形成为双层,为了在将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载置于玻璃环氧基板31时不倾倒而增加重量。

如图10所示,在玻璃环氧基板31的表面形成有布线图案,在布线图案之上载置有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的连接器粘合片40a,并利用焊料粘合、固定。即,将连接器粘合片40a载置于涂覆于玻璃环氧基板31之上的布线图案的膏状的焊料,通过“回流焊工序”将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粘合、固定于玻璃环氧基板31。另外,由于连接器粘合片40a为平面状,因此能够用作利用自动安装机构将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载置于布线图案时的吸附面。

如上述那样,在通过“回流焊工序”将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粘合、固定于玻璃环氧基板31的情况下,由于玻璃环氧基板31的内侧的表面存在更多量的焊料,因此在“回流焊工序”中焊料熔融了的状态下,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受到熔融的焊料的表面张力等的影响,产生向玻璃环氧基板31的内侧移动的现象。

因而,在“回流焊工序”结束而使连接器组装体侧连接器端子41与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重合、并对重合的部分各自的前端40t、41t进行tig焊接来连接的工序(参照图11)中,若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向玻璃环氧基板31的内侧移动,则产生连接器组装体侧连接器端子41与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相互干扰而无法顺利进行前端部分的tig焊接的问题、在tig焊接的工序中从连接器组装体侧连接器端子41向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作用弯曲的外力而产生使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从焊料剥离的应力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种问题,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从连接器连接片40c向玻璃环氧基板31侧延伸的移动阻止片40p-c。该移动阻止片40p-c与连接器连接片40c一体地形成,在将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的连接器粘合片40a载置于玻璃环氧基板31的焊料涂覆面的状态下,移动阻止片40p-c接触、卡合于玻璃环氧基板31的外缘端面31e。该玻璃环氧基板31的外缘端面31e与移动阻止片40p-c接触、卡合而作为阻止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移动的移动阻止部发挥功能。

因而,在通过“回流焊工序”将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粘合、固定于玻璃环氧基板31的情况下,玻璃环氧基板31的内侧的表面存在更多量的焊料,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受到熔融的焊料的表面张力等的影响而向玻璃环氧基板31的内侧移动的现象,能够由玻璃环氧基板31的外缘端面31e与移动阻止片40p-c接触、卡合来阻止。

因而,在“回流焊工序”结束而如图11所示那样使连接器组装体侧连接器端子41与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的连接器连接片40c重合、并对重合的部分各自的前端40t、41t进行tig焊接来连接的工序中,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不向玻璃环氧基板31的内侧移动,而是固定于标准的位置,因此连接器组装体侧连接器端子41与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不会相互干扰。因此,能够顺利地进行各个连接器端子的前端40t、41t的tig焊接,另外,在tig焊接的工序中,也不会从连接器组装体侧连接器端子41对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作用外力,因此也不会有产生使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从焊料剥离的应力的问题。

接下来,使用图12以及图13对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的详细的形状进行说明。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如上述那样,将细长的金属平板弯折加工而使剖面形成为大致“l”形,包括:与连接器组装体侧连接器端子41接合的连接器连接片40c;以及连接器粘合片40a,其从该连接器连接片40c弯折而连续地形成,连接于玻璃环氧基板31上的布线图案。

而且,在连接器连接片40c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有随着接近连接器粘合片40a而宽度变大的倾斜部40b,若达到规定的宽度的长度,则超过连接器粘合片40a的弯折部分的形成位置而延伸,从而形成了移动阻止片40p-c。而且,在移动阻止片40p-c的宽度方向的内侧形成有空隙40s,连接器粘合片40a夹在该空隙40s中而相对于连接器连接片40c弯折成大致“l”形。因而,载置于电源电路部17的玻璃环氧基板31之上的状态如图10所示,为移动阻止片40p-c接触、卡合地载置于玻璃环氧基板31的外缘端面31e。

这里,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通过对金属板材进行冲裁而形成,因此通过形成倾斜部40b的斜边,能够省略该部分的毛刺去除作业而减少伴随着毛刺去除作业的制造单价。另外,通过在移动阻止片40p-c与连接器粘合片40a之间形成空隙40s,能够改善连接器粘合片40a的弯折加工的加工性,能够减少制造单价。

这里,图11所示的移动阻止片40p-c从连接器连接片40c向下侧、即在载置于玻璃环氧基板31的状态下朝向玻璃环氧基板31侧延伸,但也可以设为图14那样的构成。

在图14中,也可以在玻璃环氧基板31的表面的一部分形成由贯通孔构成的移动阻止部31h,并在连接器粘合片40a形成与该移动阻止部31h接触、卡合的移动阻止片40p-a。在该情况下,在将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载置于玻璃环氧基板31时,通过将连接器粘合片40a的移动阻止片40p-a配置于移动阻止部31h内,能够阻止“回流焊工序”中的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的移动现象。另外,移动阻止部31h也能够作为有底的凹部而形成。

接下来,对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0的第二形状进行说明。在图15中,在连接器连接片40c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有若接近连接器粘合片40a则宽度从连接器连接片40c的两侧向直角方向变大的宽部40d,并超过连接器粘合片40a的弯折部分的形成位置而延伸,从而形成有移动阻止片40p-c。

而且,与图12相同,在移动阻止片40p-c的宽度方向的内侧形成有空隙40s,连接器粘合片40a夹在该空隙40s中而相对于连接器连接片40c弯折成大致“l”形。因而,载置于电源电路部17的玻璃环氧基板31之上的状态如图10所示,为移动阻止片40p-c接触、卡合地载置于玻璃环氧基板31的外缘端面31e。

接下来,对电源侧连接器端子的第三形状进行说明。在图16中,电源侧连接器端子43通过将细长金属平板弯折加工而使剖面形成为大致“l”形,包括与连接器组装体侧连接器端子41接合的连接器连接片43c、以及从该连接器连接片43c弯折而连续地形成并与玻璃环氧基板31上的布线图案连接的连接器粘合片43a。

而且,在连接器连接片43c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弯折而形成有连接器粘合片43a。而且,在连接器粘合片43a的宽度方向的内侧形成有空隙43s,移动阻止片43p-c夹在该空隙43s中而从连接器连接片40c向下侧、换句话说是以载置于玻璃环氧基板31的状态朝向玻璃环氧基板31侧延伸。因而,载置于电源电路部17的玻璃环氧基板31之上的状态与图10相同,为移动阻止片43p-c接触、卡合地载置于玻璃环氧基板31的外缘端面31e。

如以上所述,本发明构成为,包括:连接器连接片,其将连接器端子与对象侧端子连接;连接器粘合片,其从该连接器连接片弯折,沿基板延伸;以及移动阻止片,其与设于基板的移动阻止部卡合,阻止连接器粘合片在基板上移动,在将连接器粘合片载置于涂覆在基板上的膏状的焊料的状态下,将移动阻止片卡合于基板的移动阻止部而将连接器端子粘合、固定于基板。

据此,在基板上通过“回流焊工序”将连接器端子锡焊时,将移动阻止片卡合于基板的移动阻止部,因此在“回流焊工序”中焊料熔融了的状态下,连接器端子不会因熔融了的焊料的表面张力等的影响而在基板上移动,能够在标准的位置将连接器端子锡焊。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包含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实施例是为了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详细说明的实施例,并不限于具备所说明的所有构成。另外,可以将某一实施例的构成的一部分替换为其他实施例的构成,另外,也可以对某一实施例的构成追加其他实施例的构成。另外,对于各实施例的构成的一部分,能够进行其他构成的追加·删除·置换。

作为基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电子驱动装置,可考虑例如以下所述的方式。

即,该电动驱动装置在其一个方式中,为一种电动驱动装置,具备:电动马达,其驱动机械系统控制要素;马达外壳,其收纳有所述电动马达;以及电子控制部,其配置于与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轴的输出部相反的一侧的所述马达外壳的端面部的一侧,用于驱动所述电动马达,用于所述电子控制部的连接器端子包括:连接器连接片,其与对象侧端子连接;连接器粘合片,其从所述连接器连接片弯折,沿构成所述电子控制部的基板延伸;以及移动阻止片,其与设于所述基板的移动阻止部卡合,阻止所述连接器粘合片在所述基板的表面上移动,在所述连接器粘合片载置于涂覆在所述基板上的焊料的状态下,所述移动阻止片卡合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移动阻止部,将所述焊料熔化而使所述连接器端子粘合、固定于所述基板。

在所述电动驱动装置的优选的方式中,所述电子控制部被分割为:连接器组装体,其连接于外部电源;电源电路部,其以生成电源作为主要功能;电力转换电路部,其以驱动所述电动马达作为主要功能;以及控制电路部,其以控制所述电力转换电路部作为主要功能,并且,将所述连接器组装体与所述电源电路部连接的所述连接器端子的电源侧连接器端子包括:所述连接器连接片,其与所述连接器组装体的所述连接器端子连接;所述连接器粘合片,其从所述连接器连接片弯折,沿构成所述电源电路部的电源电路基板延伸;以及所述移动阻止片,其与设于所述电源电路基板的所述移动阻止部卡合而阻止所述连接器粘合片在所述电源电路基板的表面上移动,在所述连接器粘合片载置于涂覆在所述电源电路基板上的所述焊料的状态下,所述移动阻止片卡合于所述电源电路基板的所述移动阻止部,将所述焊料熔化而使所述连接器端子粘合、固定于所述基板,并且,所述连接器组装体的所述连接器端子的前端侧与所述电源侧连接器端子的所述连接器连接片的前端侧彼此被进行tig焊接。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电动驱动装置的方式中的任意一方式中,所述电源侧连接器端子的剖面利用所述连接器连接片和从所述连接器连接片弯折的所述连接器粘合片形成为大致“l”形。

在又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电动驱动装置的方式中的任意一方式中,所述移动阻止片由超过从所述连接器连接片弯折的所述连接器粘合片而延伸的所述连接器连接片形成,在将所述电源侧连接器端子的所述连接器粘合片载置于所述电源电路基板的焊料涂覆面的状态下,所述移动阻止片卡合于作为所述移动阻止部的所述电源电路基板的外缘端面。

在又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电动驱动装置的方式中的任意一方式中,所述电源侧连接器端子在所述连接器连接片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有随着接近所述连接器粘合片而宽度变大的倾斜部,所述倾斜部若达到规定的宽度的长度则超过所述连接器粘合片的形成位置而延伸,从而形成所述移动阻止片,而且,在所述移动阻止片的宽度方向的内侧形成空隙,所述连接器粘合片夹在所述空隙中而相对于所述连接器连接片弯折成大致“l”形。

在又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电动驱动装置的方式中的任意一方式中,所述移动阻止片形成于从所述连接器连接片弯折的所述连接器粘合片,在将所述电源侧连接器端子的所述连接器粘合片载置于所述电源电路基板的焊料涂覆面的状态下,所述移动阻止片卡合于在所述电源电路基板的表面形成的所述移动阻止部。

另外,作为基于前述实施方式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例如可考虑以下所述的方式。

即,该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作为其一方式,为一种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具备:电动马达,其基于来自对转向轴的转动方向与转动扭矩进行检测的扭矩传感器的输出,对转向轴赋予转向辅助力;马达外壳,其收纳有所述电动马达;电子控制部,其配置于与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轴的输出部相反的一侧的所述马达外壳的端面部的一侧,用于驱动所述电动马达;以及罩,其覆盖所述电子控制部,用于所述电子控制部的连接器端子包括:连接器连接片,其与对象侧端子连接;连接器粘合片,其从所述连接器连接片弯折,沿构成所述电子控制部的基板延伸;以及移动阻止片,其与设于所述基板的移动阻止部卡合,阻止所述连接器粘合片在所述基板的表面上移动,在所述连接器粘合片载置于涂覆在所述基板上的焊料的状态下,所述移动阻止片卡合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移动阻止部,将所述焊料熔化而使所述连接器端子粘合、固定于所述基板。

在所述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优选的方式中,所述电子控制部被分割为:连接器组装体,其连接于外部电源;电源电路部,其以生成电源作为主要功能;电力转换电路部,其以驱动所述电动马达作为主要功能;以及控制电路部,其以控制所述电力转换电路部作为主要功能,并且,将所述连接器组装体与所述电源电路部连接的所述连接器端子的电源侧连接器端子包括:所述连接器连接片,其与所述连接器组装体的所述连接器端子连接;所述连接器粘合片,其从所述连接器连接片弯折,沿构成所述电源电路部的电源电路基板延伸;以及所述移动阻止片,其与设于所述电源电路基板的所述移动阻止部卡合而阻止所述连接器粘合片在所述电源电路基板的表面上移动,在所述连接器粘合片载置于涂覆在所述电源电路基板上的所述焊料的状态下,所述移动阻止片卡合于所述电源电路基板的所述移动阻止部,将所述焊料熔化而使所述连接器端子粘合、固定于所述基板,并且,所述连接器组装体的所述连接器端子的前端侧与所述电源侧连接器端子的所述连接器连接片的前端侧彼此被进行tig焊接。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方式中的任意一方式中,所述电源侧连接器端子的剖面利用所述连接器连接片和从所述连接器连接片弯折的所述连接器粘合片形成为大致“l”形。

在又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方式中的任意一方式中,所述移动阻止片由超过从所述连接器连接片弯折的所述连接器粘合片而延伸的所述连接器连接片形成,在将所述电源侧连接器端子的所述连接器粘合片载置于所述电源电路基板的焊料涂覆面的状态下,所述移动阻止片卡合于作为所述移动阻止部的所述电源电路基板的外缘端面。

在又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方式中的任意一方式中,所述电源侧连接器端子在所述连接器连接片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有随着接近所述连接器粘合片而宽度变大的倾斜部,所述倾斜部若达到规定的宽度的长度则超过所述连接器粘合片的形成位置而延伸,从而形成所述移动阻止片,而且,在所述移动阻止片的宽度方向的内侧形成空隙,所述连接器粘合片夹在所述空隙中而相对于所述连接器连接片弯折成大致“l”形。

在又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方式中的任意一方式中,所述移动阻止片形成于从所述连接器连接片弯折的所述连接器粘合片,在将所述电源侧连接器端子的所述连接器粘合片载置于所述电源电路基板的焊料涂覆面的状态下,所述移动阻止片卡合于在所述电源电路基板的表面形成的所述移动阻止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