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副车架总成装配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77205发布日期:2020-04-14 14:11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汽车副车架总成装配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汽车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副车架总成装配工装。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生产线上,进行副车架总成装配时需使用的顶升设备功能单一,无法实现跟随车辆行走,装配操作时需要员工手动操作,员工劳动强度大;而且顶升设备基本上只能满足一款车型的副车架总成的装配,不能适应不同车型;顶升设备也没有安全防护措施,操作时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副车架总成装配工装,目的是降低劳动强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汽车副车架总成装配工装,包括顶升装置、随生产线上的车身同步运行的随行小车、可移动的设置于随行小车上且用于对调节所述顶升装置的位置的调节装置和设置于随行小车上且用于产生使随行小车进行行驶的驱动力的行走装置,顶升装置为可移动的设置于调节装置上且顶升装置在调节装置上的移动方向与调节装置在随行小车上的移动方向相垂直。

所述随行小车包括底托架以及设置于底托架上的脚轮和第一上导轨,脚轮设置多个,所述调节装置为可移动的设置于第一上导轨上。

所述随行小车的移动方向和所述顶升装置在所述调节装置上的移动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调节装置在随行小车上的移动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为水平方向且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垂直。

所述调节装置包括滑动板以及设置于滑动板上的第一上滑块和第二上导轨,第一上滑块与所述随行小车为滑动连接,所述顶升装置与第二上导轨为滑动连接,第二上导轨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

所述顶升装置包括顶升座、用于插入副车架总成的定位孔中的顶升杆和设置于顶升座上且用于控制顶升杆沿竖直方向进行移动的顶升气缸。

所述顶升装置设置两个且两个顶升装置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两个顶升装置之间的距离可调节。

所述的汽车副车架总成装配工装还包括对所述随行小车进行导向的下导轨,所述行走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可旋转的设置于随行小车上的两个驱动轴、设置于驱动轴上且与下导轨接触的驱动轮以及与驱动电机和两个驱动轴连接的动力传递机构。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包括可旋转的设置于所述随行小车上且通过带传动机构与一个所述驱动轴连接的第一传动轴和通过另一带传动机构与另一个驱动轴连接的第二传动轴、设置于第一传动轴上的主动齿轮以及设置于第二传动轴上且与主动齿轮相啮合的从动齿轮。

所述行走装置还包括可旋转的设置于所述随行小车上且与所述下导轨接触的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所述驱动轮位于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之间。

所述的汽车副车架总成装配工装还包括用于在所述顶升装置向上顶升副车架总成时使车身高度保持不变的限位装置,限位装置包括用于与车身连接的挂钩以及与所述随行小车和挂钩连接的挂链。

本发明的汽车副车架总成装配工装,具备随行功能,可保证副车架总成与车身相对静止,安装更方便,提高生产节拍,减轻员工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发明汽车副车架总成装配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顶升装置与调节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行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随行小车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下导轨;2、底托架;3、脚轮;4、顶升装置;401、顶升座;402、顶升杆;403、顶升气缸;404、连接板;405、导向杆;406、导套;407、第二上滑块;5、调节装置;501、滑动板;502、第一上滑块;503、第二上导轨;6、行走装置;601、驱动电机;602、驱动轴;603、驱动轮;604、带传动机构;605、第一传动轴;606、第二传动轴;607、主动齿轮;608、从动齿轮;609、第一行走轮;610、第二行走轮;7、第一上导轨;8、挂钩;9、挂链;10、罩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和“第二”并不代表结构和/或功能上的绝对区分关系,也不代表先后的执行顺序,而仅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副车架总成装配工装,包括顶升装置4、随生产线上的车身同步运行的随行小车、可移动的设置于随行小车上且用于对调节顶升装置4的位置的调节装置5和设置于随行小车上且用于产生使随行小车进行行驶的驱动力的行走装置6,顶升装置4为可移动的设置于调节装置5上且顶升装置4在调节装置5上的移动方向与调节装置5在随行小车上的移动方向相垂直。

具体地说,如图1所示,在车辆装配过程中,副车架总成由顶升装置4提供支撑,随行小车与车身沿着生产线同步进行运行,使副车架总成与车身相对静止;顶升装置4向上顶升副车架总成,将副车架总成顶起到车身上的安装位置处与车身进行装配。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使副车架总成安装更方便,提高生产节拍,减轻员工劳动强度。

如图1至图4所示,随行小车包括底托架2以及设置于底托架2上的脚轮3、第一上导轨7和罩盖10,脚轮3设置多个,调节装置5为可移动的设置于第一上导轨7上。底托架2为水平设置,底托架2的宽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底托架2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为水平方向且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垂直。随行小车的移动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随行小车移动时,脚轮3沿着地面滚动,脚轮3用于对底托架2提供支撑,脚轮3为定向轮。第一上导轨7固定设置在底托架2的顶面上,罩盖10也是固定设置在底托架2的顶面上,脚轮3固定设置在底托架2的底面上。顶升装置4在调节装置5上的移动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调节装置5在随行小车上的移动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一上导轨7对调节装置5起导向作用,第一上导轨7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

如图1所示,顶升装置4设置两个且两个顶升装置4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两个顶升装置4之间的距离可调节,相应的,调节装置5也设置两个,罩盖10位于两个调节装置5之间,各个顶升装置4分别设置于一个调节装置5上。因此,顶升装置4可以在第一、第二方向上移动,调整两个顶升装置4之间的距离和顶升装置4的位置与不同规格的副车架总成相适应,可实现不同车型的装配需求。

如图1至图3所示,调节装置5包括滑动板501以及设置于滑动板501上的第一上滑块502和第二上导轨503,第一上滑块502与随行小车为滑动连接,顶升装置4与第二上导轨503为滑动连接,第二上导轨503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滑动板501为水平设置,滑动板501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平行,滑动板501位于底托架2的上方,第一上滑块502固定设置在滑动板501的底面上,滑动板501的底部设置两个第一上滑块502,各个第一上滑块502分别与一个第一上导轨7滑动连接。第二上导轨503固定设置在滑动板501的顶面上,且第二上导轨503设置两个,第二上导轨503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两个第二上导轨503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

如图1和图2所示,顶升装置4包括顶升座401、用于插入副车架总成的定位孔中的顶升杆402和设置于顶升座401上且用于控制顶升杆402沿竖直方向进行移动的顶升气缸403。顶升座401为竖直设置,顶升气缸403和顶升杆402也为竖直设置,顶升气缸403固定设置在顶升座401的内部,顶升杆402位于顶升座401的上方,顶升杆402的下端与顶升气缸403连接,顶升杆402的上端用于插入副车架总成的定位孔中,以对副车架总成提供支撑和定位。在装配时,两个顶升装置4同步进行工作,两个顶升装置4的顶升气缸403推动顶升杆402向上移动,两个顶升杆402推动副车架总成向上移动,使副车架总成移动至车身上的安装位置处。装配结束后,顶升气缸403收缩,带动顶升杆402向下移动,使顶升杆402与副车架总成分离。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上导轨503对顶升装置起导向作用,第二上导轨503设置两个,第二上滑块407固定设置在顶升座401的底面上,顶升座401的底部设置两排第二上滑块407,各排的第一上滑块502分别与一个第二上导轨503滑动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顶升装置4还包括与顶升杆402固定连接的连接板404、与连接板404连接的导向杆405和设置于顶升座401上且用于对顶升杆402进行导向的导套406,导套406固定设置在顶升座401的上端,导向杆405为竖直设置,导向杆405的上端与连接板404固定连接,导向杆405为圆柱体,导套406的中心孔为圆孔,导向杆405的直径与导套406的中心孔的直径大小相同。导向杆405设置两个且两个导向杆405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顶升杆402位于两个导向杆405之间。通过设置导向杆405和导套406,提高顶升杆402进行升降运动时的稳定性。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的汽车副车架总成装配工装还包括对随行小车进行导向的下导轨1,下导轨1固定设置在地面上,下导轨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下导轨1位于底托架2的下方,脚轮3分布在下导轨1的相对两侧。行走装置6包括驱动电机601、可旋转的设置于随行小车上的两个驱动轴602、设置于驱动轴602上且与下导轨1接触的驱动轮603以及与驱动电机601和两个驱动轴602连接的动力传递机构。驱动轮603为圆柱体,驱动轮603的外圆面与下导轨1的外表面相接触,产生摩擦力,驱动轮603的轴线为竖直线。两个驱动轴602处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驱动轴602为竖直设置,各个驱动轮603分别固定设置于一个驱动轴602的下端,下导轨1位于两个驱动轮603之间,两个驱动轮603的外圆面与下导轨1的两个相对的外表面接触。驱动电机601设置在底托架2上且驱动电机601位于罩盖10的内部,驱动电机601位于底托架2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罩盖10用于罩住驱动电机601,驱动电机601用于产生旋转力,驱动电机601产生的旋转力经动力传递机构传递至两个驱动轴602,使两个驱动轴602进行转动,驱动轴602带动驱动轮603同步转动,从而能够使随行小车能够沿着下导轨1进行自行行驶。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动力传递机构包括可旋转的设置于随行小车上且通过带传动机构604与一个驱动轴602连接的第一传动轴605和通过另一带传动机构604与另一个驱动轴602连接的第二传动轴606、设置于第一传动轴605上的主动齿轮607以及设置于第二传动轴606上且与主动齿轮607相啮合的从动齿轮608。第一传动轴605和第二传动轴606为可旋转的设置于底托架2上,第一传动轴605和第二传动轴606为竖直设置,第一传动轴605和第二传动轴606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驱动电动的电机轴与第一传动轴605的上端连接,主动齿轮607固定设置在第一传动轴605的下端,从动齿轮608固定设置在第二传动轴606的下端,主动齿轮607与从动齿轮608相啮合,第一传动轴605通过一个带传动机构604与一个驱动轴602连接,第二传动轴606通过另一个带传动机构604与另一个驱动轴602连接,从而能够实现动力传递。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行走装置6还包括可旋转的设置于随行小车上且与下导轨1接触的第一行走轮609和第二行走轮610,驱动轮603位于第一行走轮609和第二行走轮610之间。第一行走轮609为圆柱体,第一行走轮609的外圆面与下导轨1的外表面相接触,第一行走轮609的轴线为竖直线,第一行走轮609设置两个,两个第一行走轮609处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下导轨1位于两个第一行走轮609之间,两个第一行走轮609的外圆面与下导轨1的两个相对的外表面接触。第二行走轮610为圆柱体,第二行走轮610的外圆面与下导轨1的外表面相接触,第二行走轮610的轴线为竖直线,第二行走轮610设置两个,两个第二行走轮610处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下导轨1位于两个第二行走轮610之间,两个第二行走轮610的外圆面与下导轨1的两个相对的外表面接触。第一行走轮609和第二行走轮610为可旋转的设置在底托架2的下方,第一行走轮609、第二行走轮610和驱动轮603与下导轨1的同一外表面接触,各个第一行走轮609分别与一个第二行走轮610和一个驱动轮603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且各个驱动轮603分别位于一个第一行走轮609和一个第二行走轮610之间。第一行走轮609和第二行走轮610的设置,可以提高随行小车移动时的稳定性。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汽车副车架总成装配工装还包括用于在顶升装置4向上顶升副车架总成时使车身高度保持不变的限位装置,限位装置包括用于与车身连接的挂钩8以及与随行小车和挂钩8连接的挂链9。挂钩8用于勾住车身,挂钩8为l形或u形结构,挂链9的下端与罩盖10固定连接,挂链9的上端与挂钩8固定连接。在装配副车架总成时,限位装置用于在竖直方向上使车身与随行小车保持相对静止,可保证随行装配时车身不会被顶起,避免砸伤现场员工,极大的提高了安全性。装配完成后取下挂钩8,进行下一道工序。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