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方向柱连接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56586发布日期:2020-04-21 16:51阅读:7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摩托车方向柱连接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方向柱连接板。



背景技术:

摩托车方向柱上连接板是摩托车转向机构的一个部件,其与下连接板一道与摩托车车架立管连接,摩托车的前减震器安装在上面,摩托车的前轮则固定在前减震器上,摩托车方向柱上还固定有左右方向把管,当转动方向把管,就能转动前轮,从而使摩托车转向。

现有的连接板与方向柱为固定连接,但由于驾驶摩托车的用户的身高,臂长不同,采用相同的高度和距离不适用全部人群,部分偏高或偏矮的人可能在驾驶时会感到不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摩托车方向柱连接板,旨在解决现有的连接板与方向柱为固定连接,但由于驾驶摩托车的用户的身高,臂长不同,采用相同的高度和距离不适用全部人群,部分偏高或偏矮的人可能在驾驶时会感到不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摩托车方向柱连接板,包括连接组件和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滑板、夹持板、螺栓、调节槽和螺母,所述滑板位于所述连接组件上,并与所述连接组件滑动连接,所述夹持板位于所述连接组件的外表面,所述夹持板与所述连接组件固定连接,所述螺栓贯穿所述夹持板并与所述夹持板滑动连接,所述螺母上套设在所述螺栓的顶端,并与所述螺栓螺接,所述调节槽开设在所述滑板上,所述调节槽贯穿所述滑板,且所述调节槽内腔的宽度等所述螺栓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板本体、前安装管、侧安装管和凹板,所述前安装管位于所述连接板本体顶部,所述前安装管贯穿所述连接板本体,并与所述连接板本体固定连接,所述侧安装管位于所述连接板本体上,并与所述连接板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凹板位于所述连接板本体的底部,所述凹板与所述连接板本体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前安装管分为两段,两段所述前安装管之间相互滑动连接,所述前安装管的内部中空,且内径等于减震器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侧安装管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侧安装管分别位于所述连接板本体的左右两侧。

优选的,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滑槽,所述滑槽开设在所述连接板本体的顶部,所述滑槽的内腔大小与所述滑板底部大小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滑板位于所述滑槽内部,所述滑板通过所述滑槽与所述连接板本体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滑板的顶板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贯穿所述滑板,且所述连接孔内部设有螺纹。

优选的,所述夹持板呈矩形板状结构,所述夹持板的底部与所述连接板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夹持板的侧面与所述滑板相贴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摩托车方向柱连接板,通过设置所述滑板、所述调节槽、所述夹持板、所述螺栓和所述螺母,所述滑板与所述连接组件滑动连接,所述滑板的侧面开有所述夹持板,所述夹持板上设有所述螺栓,所述螺栓通过所述调节槽贯穿所述滑板,并与所述夹持板滑动连接,所述滑板顶部与摩托车转向柱固定连接,推动所述滑板沿所述连接组件滑动到合适的位置,并螺动所述螺栓上的所述螺母,使所述螺栓和所述螺母收紧所述夹持板,将所述滑板进行固定,通过调节所述滑板在所述连接组件上的位置,调节摩托车转向柱与用户间的间距,避免了传统固定连接的方式不便于调节,无法适应不同身高人群的问题。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示意图;

图中:1、连接组件;11、连接板本体;12、前安装管;13、侧安装管;14、凹板;15、滑槽;2、调节组件;21、滑板;22、连接孔;23、夹持板;24、螺栓;25、调节槽;26、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方案:一种摩托车方向柱连接板,包括连接组件1和调节组件2,调节组件2包括滑板21、夹持板23、螺栓24、调节槽25和螺母26,滑板21位于连接组件1上,并与连接组件1滑动连接,夹持板23位于连接组件1的外表面,夹持板23与连接组件1固定连接,螺栓24贯穿夹持板23并与夹持板23滑动连接,螺母26上套设在螺栓24的顶端,并与螺栓24螺接,调节槽25开设在滑板21上,调节槽25贯穿滑板21,且调节槽25内腔的宽度等螺栓24的直径。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安装管12分为两段,两段前安装管12之间相互滑动连接,使前安装管12能够进行高度调节,连接板本体11的外表面开设有滑槽15,滑槽15的大小与滑板21底部大小相适配,滑板21通过滑槽15与连接板本体11滑动连接,滑板21的顶部开设有连接孔22,用于与转向柱连接,滑板21的侧面开设有调节槽25,滑板21的两侧还设有夹持板23,夹持板23与滑板21相贴合,夹持板23上设有螺栓24,螺栓24贯穿位于左侧的夹持板23和调节槽25,与右侧的夹持板23滑动连接,螺栓24的顶部设有螺母26,螺母26与螺栓24螺接,通过滑动滑板21,调节转向柱与用户之间的间距,使用户找到合适的位置,然后螺动螺母26,通过螺栓24和螺母26带动两侧的夹持板23向中间收紧,将滑板21进行固定,避免了传统固定练级的方式,由于用户身高不同,不能满足客户需求的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板本体11的前侧设有前安装管12,左右两侧均设有侧安装管13,将前安装管12和侧安装管13套设在摩托车减震器上,并与减震器焊接,前安装管12分为两段,两段前安装管12之间相互滑动连接,使前安装管12能够进行高度调节,连接板本体11的外表面开设有滑槽15,滑槽15的大小与滑板21底部大小相适配,滑板21通过滑槽15与连接板本体11滑动连接,滑板21的顶部开设有连接孔22,用于与转向柱连接,滑板21的侧面开设有调节槽25,滑板21的两侧还设有夹持板23,夹持板23与滑板21相贴合,夹持板23上设有螺栓24,螺栓24贯穿位于左侧的夹持板23和调节槽25,与右侧的夹持板23滑动连接,螺栓24的顶部设有螺母26,螺母26与螺栓24螺接,通过滑动滑板21,调节转向柱与用户之间的间距,使用户找到合适的位置,然后螺动螺母26,通过螺栓24和螺母26带动两侧的夹持板23向中间收紧,将滑板21进行固定,即可完成调节工作。

进一步的,连接组件1包括连接板本体11、前安装管12、侧安装管13和凹板14,前安装管12位于连接板本体11顶部,前安装管12贯穿连接板本体11,并与连接板本体11固定连接,侧安装管13位于连接板本体11上,并与连接板本体11固定连接,凹板14位于连接板本体11的底部,凹板14与连接板本体11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前安装管12、侧安装管13和凹板14,用于将连接板本体11固定在摩托车减震器上,从而与减震器底部的车轮连接,用于调节车轮的转向。

进一步的,前安装管12分为两段,两段前安装管12之间相互滑动连接,前安装管12的内部中空,且内径等于减震器的直径。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前安装管12分为两段,两段前安装管12之间相互滑动连接,使前安装管12的长度可以调节,前安装管12的内部中空,且内径等于减震器的直径,使前安装管12能够套设在减震器的外表面。

进一步的,侧安装管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侧安装管13分别位于连接板本体11的左右两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侧安装管13,用于与车轮两侧的减震器固定连接,便于带动车轮转动,起到转向的目的。

进一步的,连接组件1还包括滑槽15,滑槽15开设在连接板本体11的顶部,滑槽15的内腔大小与滑板21底部大小相适配。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板本体11的顶部开设滑槽15,且滑槽15的内腔大小与滑板21底部大小相适配,使滑板21能够通过滑槽15与连接板本体11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滑板21位于滑槽15内部,滑板21通过滑槽15与连接板本体11滑动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滑板21设置在滑槽15内部,滑板21能够通过滑槽15与连接板本体11滑动连接,采用滑动连接的方式便于调节滑板21的位置,从而调节滑板21与用户之间的间距,以满足不同身高用户的需求。

进一步的,滑板21的顶板开设有连接孔22,连接孔22贯穿滑板21,且连接孔22内部设有螺纹。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滑板21的顶部开设连接孔22,用于与摩托车转向柱连接,在连接孔22的内部设置螺纹,使连接孔22与转向柱螺接。

进一步的,夹持板23呈矩形板状结构,夹持板23的底部与连接板本体11固定连接,夹持板23的侧面与滑板21相贴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夹持板23且夹持板23的底部与连接板本体11固定连接,夹持板23的侧面与滑板21相贴合,用于夹持滑板21,当滑板21的位置调节好后,可通过夹持板23固定滑板2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