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挡风装置

文档序号:25234144发布日期:2021-05-28 14:43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摩托车挡风装置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摩托车挡风装置。



背景技术:

摩托车在高速行驶中,由于其开放式的驾驶位,会受到巨大的风压,骑行者需要抵抗极大的阻力同时会有较大的风噪,极易造成疲劳。传统的摩托车挡风装置是在操控把手前部增加一块有机玻璃,虽然能够对行驶中的气流进行疏导,但是却大大增加了车辆的正向迎风面积,导致挡风装置结构形式复杂,强度要求高,严重影响整车外观也增加了设计难度和成本。而且在发生小型碰撞时,过大的挡风装置极易破碎并对人造成损伤。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摩托车挡风装置存在影响美观并且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挡风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摩托车挡风装置存在影响美观并且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摩托车挡风装置,包括:控制组件以及与其通信连接的挡风组件;

挡风组件包括风幕机以及出风架,风幕机与出风架之间连接有通风管,风幕机与控制组件通信连接,出风架位于摩托车仪表盘远离驾驶位的一侧;

出风架包括出风筒以及分别出风筒的两端连接的伸缩支架,伸缩支架分别与摩托车把手连接,出风筒与通风管连通,并且出风筒的外侧连通有多个出风喷头。

本发明通过控制组件控制风幕机启动产生气流,并且从仪表盘远离驾驶位的一侧的出风架上的出风喷头流出,在摩托车行驶方向的前方形成一个风幕,对摩托车驾驶者在行驶过程中原本受到的迎面气流进行隔挡,迎面气流和风幕接触后从驾驶者的头部上方流去,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挡风装置不够美观并且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1)摩托车行驶,控组组件控制风幕机启动产生气流;(2)风幕机的气流通过通风管进入出风筒中;(3)出风筒中的气流由出风喷头流出,并在摩托车行驶方向的前方形成风幕;(4)行驶过程中驾驶者原本受到的迎面气流迎面气流撞击在风幕上并从驾驶者的头部上方流去,从而完成挡风。

进一步地,上述出风筒为弧形,出风筒的两端远离摩托车前轮,出风筒的中部靠近摩托车前轮并与通风管连通。

本发明的吹风筒设置为弧形,并且在距离驾驶者最远处的位置连通通风管,便于出风筒中的气流扩散,使出风喷头流出均匀的气流。

进一步地,上述出风喷头设置在出风筒的弧形弯曲内侧,并且朝向与摩托车前轮至把手的朝向一致。

本发明通过在出风筒的弧形弯曲内侧设置出风喷头,从而使喷出的风幕能够在摩托车驾驶者行驶方向的正前方更好地阻挡迎面气流。

进一步地,上述出风筒的内部设有导流隔板,导流隔板的一端与出风筒的内壁连接,导流隔板隔板的另一端靠近出风筒与通风管连通的位置,导流隔板将出风筒的内部分隔为不同的腔体,并且各个腔体分别与通风管连通。

本发明通过设置导流隔板对出风筒内部的气流进行导向引流,便于出风筒内部的气流更好的扩散并从出风喷头中均匀流出,可避免接近通风管的出风喷头流出的气流过大,而远离通风管的出风喷头流出的气流过小。

进一步地,上述出风筒与伸缩支架转动配合。

本发明的出风筒可与伸缩之间进行相对转动,便于调整风幕的形成角度,从而产生更好地挡风效果。

进一步地,上述控制组件包括车速感应器、风阻感应器以及处理芯片,车速感应器和风阻感应器分别与处理芯片通信连接,处理芯片还与所述风幕机通信连接,车速感应器位于摩托车前轮轮心位置,风阻感应器位于摩托车前灯的上方。

本发明的控制组件通过设置各种感应器获取行驶过程中的车速、风阻等信息,处理芯片用于写入程序实现对挡风组件的智能控制。

进一步地,上述摩托车挡风装置还包括主动降噪组件,主动降噪组件包括依次串联的取样麦克风、降噪模块以及扬声器,取样麦克风位于摩托车车身靠近出风架的位置,扬声器位于靠近摩托车驾驶位的位置,降噪模块位于摩托车驾驶位下方并与控制组件通信连接。

本发明通过设置主动降噪组件,对挡风风幕和迎面气流接触时产生的更大的风噪进行噪音取样,并通过降噪模块对采集的风噪进行分析,并产生相位相反、振幅相同的声音,并由扬声器发出,实现减弱风噪,达到主动降噪的效果,从而对挡风装置因气流碰撞产生的更大的噪音进行主动降噪。

进一步地,上述取样麦克风分别设置在伸缩支架上。

本发明通过将取样麦克风设置在伸缩支架上,便于对风幕和迎面气流接触时产生的风噪进行取样,还与出风喷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避免出风筒产生的风噪对取样造成干扰。

进一步地,上述扬声器分别设置在摩托车把手靠近两端的位置以及摩托车驾驶位的下方的两侧。

本发明通过将扬声器设置在靠近摩托车驾驶者,远离出风筒的不同位置,便于提供更好的主动降噪效果。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控制组件控制风幕机启动产生气流,并且从仪表盘远离驾驶位的一侧的出风架上的出风喷头流出,在摩托车行驶方向的前方形成一个风幕,对摩托车驾驶者在行驶过程中原本受到的迎面气流进行隔挡,迎面气流和风幕接触后从驾驶者的头部上方流去,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挡风装置不够美观并且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2)本发明的吹风筒设置为弧形,在距离驾驶者最远处的位置连通通风管,并且在出风筒的内部设有导流隔板,便于出风筒内部的气流更好的扩散并从出风喷头中均匀流出,可避免接近通风管的出风喷头流出的气流过大,而远离通风管的出风喷头流出的气流过小。

(3)本发明通过设置主动降噪组件,对挡风风幕和迎面气流接触时产生的更大的风噪进行噪音取样,并通过降噪模块对采集的风噪进行分析,并产生相位相反、振幅相同的声音,由扬声器发出,从而对风噪进行中和,达到主动降噪的效果,从而对挡风装置因气流碰撞产生的更大的噪音进行主动降噪。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摩托车挡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挡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出风筒和通风管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11-车速感应器;12-风阻感应器;13-处理芯片;21-风幕机;22-出风架;23-通风管;24-伸缩支架;25-出风筒;26-出风喷头;27-导流隔板;31-取样麦克风;32-降噪模块;33-扬声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

参考图1,一种摩托车挡风装置,包括控制组件以及分别与其通信连接的挡风组件。

控制组件包括相互通信连接的车速感应器11、风阻感应器12以及处理芯片13,车速感应器11设置在摩托车前轮轮心处,通过与前轮转轴连接用于感应摩托车的行驶瞬时速度;风阻感应器12设置在摩托车前灯的上方,具备一定的受风面积,用于对行驶过程中收到的风阻进行监测。处理芯片13设置在摩托车座椅的下方,具体为mc9s12x型号的单片机,处理芯片13则用于写入控制程序实现对挡风组件以及主动降噪组件的智能控制。并且在行驶过程中,可通过实际的车速结合实际风阻,对挡风组件产生的风幕大小进行智能调节。

挡风组件包括风幕机21和出风架22,风幕机21位于摩托车座椅下方,出风架22位于摩托车仪表盘远离驾驶位的一侧。风幕机21启动可产生强力风流,并通过通风管23输送到出风架22,最终由出风架22流出并在摩托车的行驶方向的正前方形成一个风幕,从而进行阻挡行驶过程中的迎面气流。出风架22包括相连接的伸缩支架24和出风筒25,伸缩支架24的两端连接在摩托车的把手上,伸缩支架24自身可进行伸缩调节长度,从而带动出风筒25的位置变化。

出风筒25的两端与伸缩支架24转动配合,出风筒25的两端与伸缩支架24可以是卡接也可以是螺纹连接,从而便于对风幕的形成角度进行调节,从而产生更好地挡风效果。出风筒25呈弧形,出风筒25的两端远离摩托车的前轮,出风筒25的中部靠近摩托车的前轮并且与通风管23连接。出风筒25弧形弯曲内侧连接有多个出风喷头26,出风喷头26的开口朝上,出风筒25内部的气流通过出风喷头26流出形成风幕。出风筒25的内部还设有导流隔板27,导流隔板27的数量为两个,导流隔板27的其中一端与出风筒25的内壁连接,导流隔板27的另一端靠近出风筒25与通风管23连通的位置,通过导流隔板27将出风筒25的内部分隔为三个腔体,并且各个腔体与通风管23连通,各个腔体与不同位置的出风喷头26连通,通过设置导流隔板27对出风筒25内部的气流进行导向引流,便于出风筒25内部的气流更好的扩散并从各个出风喷头26中均匀流出,可避免接近通风管23的出风喷头26流出的气流过大,而远离通风管23的出风喷头26流出的气流过小。

摩托车挡风装置还设有主动降噪组件,主动降噪组件包括取样麦克风31、降噪模块32以及扬声器33,取样麦克风3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伸缩支架24上,与出风喷头26保持了一定的距离,避免出风筒25产生的噪音对取样造成干扰。取样麦克风31对出风架22流出的风幕和迎面气流接触时产生的风噪进行检测并输送至降噪模块32。降噪模块32设置在摩托车座椅的下方靠近处理芯片13的位置,降噪模块32可根据采集到的环境噪音,经过内部的控制电路的实时运算,发射与所采集的噪音相位相反、振幅相同的声波来抵消噪音。扬声器33的数量为四个,分别设置在把手靠近两端的位置以及摩托车座椅下方两侧的位置,通过扬声器33经过降噪模块32处理后的反相声音,与采集的风噪进行抵消,达到主动降噪的效果,从而减少行驶过程中风噪对人耳造成的损伤。

本发明的操作过程:(1)风幕机21运转产生气流并由通风管23流向出风架22;(2)出风筒25流出气流并在摩托车的行驶方向的正前方形成风幕;(3)风幕对摩托车行驶过程中的迎面气流形成阻挡;(4)取样麦克风31采集风幕与迎面气流接触时产生的风噪并传入降噪模块32;(5)降噪模块32根据采集噪音产生相位相反、振幅相同的声波;(6)降噪模块32产生的声波由扬声器33发声,与环境风噪形成抵消,从而达到主动降噪。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