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3847阅读:13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速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行车的改进,主要是对其速度的改进。
从冯·格莱斯男爵发明木马式自行车,到法国人装上链条,德国人装上车飞脚踏前进,到英国人邓洛普发明轮胎定型为现代自行车。自行车的发展,一百多年来,一直沿用传统的单链传动方式。国际上,自行车的发展从其诞生的时候,就一直处于不断发明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山地车可谓现代自行车发展的新秀,可通过换档,调控自行车的速度,国际上的自行车赛车亦是此类型车。此外,国外还有各式各样的,诸如双人或多人骑踏车,带外壳的自行车,折叠式的自行车等等,纵观其类,全是单链式自行车,有的甚至无链。在国内,自行车行业基本上生产定型产品或引进生产国外山地车,尚未见有其他发明创新出现。现有自行车的骑行速度一般在每小时15公里以下,这主要是由于其传动比较小,在空间位置不大的自行车上实现较大的传动比有一定困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速自行车,在人做同样功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成倍或数倍于现有自行车的速度,以替代一般机动车,减少噪音、尾气等环境污染,缓解能源危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速自行车,它有车轮、车架、扶手、脚踏、链条、牙盘、飞轮,其特征在于它的链轮传动机构中有2-3条链条,牙盘与飞轮之间设有中间变速轮,牙盘通过链条带动变速轮,变速轮通过链条带动飞轮。
如上述高速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变速轮分别安装在飞轮轴、牙盘轴的同轴轴线上。
本实用新型的高速自行车的链轮传动装置,是由牙盘、链条、变速轮和飞轮组合而成的一种装置,牙盘、变速轮和飞轮之间由链条连接。安装此装置应适当增长自行车的中轴和后轴,车架向后轮支撑部分,必经扩展到适合安装加速装置的程度,同时保持车飞和牙盘间链条的松紧度,直至传动时不产生磨擦,运转自如为止。双链自行车速度比传统自行车快1.2倍,比山地自行车快1倍左右。三链式则为传统自行车的3.6-3.8倍,山地车的3倍多。骑传统自行车每小时15km(飞20-22齿,盘44-48齿),则做同样的功,高速车每小时为80公里左右,不亚于一般机动车辆车速。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其中,1牙盘,2链条,3飞轮,4变速轮。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链轮传动装置结构示意图。其中,2-1,2-2,2-3是链条,4-1,4-2是变速轮。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如
图1所示,它有车轮、车架、扶手、脚踏、链条、牙盘、飞轮,其特征在它的链轮传动机构中,增设有变速轮4,变速轮4安装在牙盘与飞轮之间,牙盘通过链条2带动变速轮4,变速轮4通过链条带动飞轮3,由于变速轮4的作用可以得到较大的传动比。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有两个变速轮,变速轮4-1与飞轮3装在同一轴线上,变速轮4-2与牙盘1装在同一轴线上,链条2-1连接牙盘1与变速轮4-1,链条2-2连接变速轮4-1与变速轮4-2,链条2-3连接变速轮4-2与飞轮3,共有2个变速轮、3条链条,因而有更大的变速比。此方案的变速轮与链条位于传统自行车的位置,更容易与人们的使用习惯吻合。
本实用新型的实物实验。实验是在同一辆自行车上进行二链式和三链式分体式安装进行,两链式完全符合设计要求,骑行实验获得成功,三链式空转时一如设计要求,只制作条件所限,骑行时产生磨擦,故骑行显得费力点。总的来说,实验完全证实了发明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巨大的经济技术价值和社会发展前景。当然,骑高速自行车比骑普通自行车能感觉得出付出的力要大一点,尤其是开始启动的时候。但完全是远距离代步,人们所能承受得了的。如果三链式实验安装部位能在自行车装链处进行,其稳定性等当更好,完全完成设计意图和要求,轻松达到高速度。
本实用新型不改变普通自行车轻便灵巧,机动灵活等固有特点。具有广泛的实用前途,可居家代步,旋游越野,长途短途均可,加速生活节奏,民用、军用、国防,快速反应。是一种科学适用的新型交通工具。
权利要求1.一种高速自行车,它有车轮、车架、扶手、脚踏、链条、牙盘、飞轮,其特征在于它的链轮传动机构中有2-3条链条,牙盘与飞轮之间设有中间变速轮,牙盘通过链条带动变速轮,变速轮通过链条带动飞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变速轮分别安装在飞轮轴、牙盘轴的同轴轴线上。
专利摘要一种高速自行车,它有车轮、车架、扶手、脚踏、链条、牙盘、飞轮,其特征在于它的链轮传动机构中有2-3条链条,牙盘与飞轮之间设有中间变速轮,牙盘通过链条带动变速轮,变速轮通过链条带动飞轮。本实用新型不改变普通自行车轻便灵巧、机动灵活等固有特点,又能有较高的速度以替代一般机动车,减少机动车噪音、尾气对环境的污染,缓解能源危机。
文档编号B62M9/00GK2263052SQ9623952
公开日1997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1996年9月1日 优先权日1996年9月1日
发明者童晓彤 申请人:童晓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