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轮摩托车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756260阅读:来源:国知局
左右一对的副车架15、15,它们与该主车架14连接设置;下伸车架16,其与上述主车架14的前端部连接设置,且与主车架14相比以大的角度向后下延伸;以及枢轴架17,其与上述主车架14的后立而部结合O
[0056]与上述主车架14的后部及上述枢轴架17相比在前方配置有内燃机E的内燃机主体20。该内燃机主体20以由上述主车架14、上述下伸车架16以及上述枢轴架17包围的方式搭载于上述车身架F,上述内燃机主体20由在上述下伸车架16的下端部设置的发动机悬架(engine hanger) 18以及上述枢轴架17支承。
[0057]在上述内燃机主体20的上方、且在主车架14上搭载有燃料箱21,配置在该燃料箱21的后方的串列式的乘车用座椅22由上述副车架15、15支承。
[0058]上述枢轴架17—体地具有:左右一对的侧板部17a、17a,它们以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的方式相对置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连结板部17b,其将这些侧板部17a、17a的上部之间连结起来,上述枢轴架17是通过对金属板材实施弯曲成型而形成的,在左右一对的侧板部17a、17a之间设置有摆臂支承筒23,该摆臂支承筒23的两端从上述侧板部17a、17a向外侧方突出。
[0059]上述副车架15构成为通过对由进行了冲压加工的金属板材构成的左右一对的车架构成部件的周缘部的对接接合而具有中空闭合截面,该副车架15具有:座椅横梁部15a,其在上述主车架14的中间部连接设置有前端部,且从该主车架14向后方延伸;以及后车架部15b,其从该座椅横梁部15a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向前下延伸,该副车架15形成为在侧视下大致呈Y字状。
[0060]与上述后车架部15b、15b和左右一对的座椅横梁部15a、15a的连接设置部相比在前方的部分且在两座椅横梁部15a、15a之间设置有第I横向部件24,在两座椅横梁部15a、15a的后端部之间设置有第2横向部件25。另外,上述乘车用座椅22由两副车架15、15的上述座椅横梁部15a、15a支承,上述后车架部15b、15b的前端部与上述枢轴架17连接设置。
[0061]在与上述后车架部15b、15b和上述座椅横梁部15a、15a的连接设置部对应的部分且在上述座椅横梁部15a、15a之间设置有横连管26,该横连管26的外端部从这些座椅横梁部15a、15a突出。另一方面,在上述枢轴架17上,以能够经由穿插于上述摆臂支承筒23的作为支轴的螺栓28摆动的方式支承有在后端部对后轮WR进行轴支承的摆臂27的前端部,在上述横连管26的两端部以及上述摆臂27之间分别设置有后减震器29。
[0062]上述燃料箱21的前部及其靠其前部的两侧面由通过上述车身架F的前部支承的遮板30覆盖,上述发动机E的一部分、上述主车架14的一部分以及上述副车架15的前部通过左右一对的侧罩31而从侧方覆盖,上述左右一对的侧罩31由上述车身架F支承且在上述燃料箱21的下方配置,上述副车架15的后部通过由副车架15支承的后罩32从侧方覆盖。
[0063]一并参照图3,上述内燃机E所具备的进气装置34与上述内燃机主体20的汽缸盖33的后部侧面连接,该进气装置34具备:空气滤清器35,其在侧视下配置于由上述副车架15的座椅横梁部15a以及后车架部15b包围的位置,且由上述侧罩31从侧方覆盖;节气门体36,其与上述空气滤清器35连接;以及进气管37,其将上述节气门体36与上述汽缸盖33之间连结。另外,在上述空气滤清器35的下部设置有通过将上述侧罩31打开而能够取出放入工具的工具箱38。
[0064]另外,上述内燃机E所具备的排气装置40与上述汽缸盖33的前部侧面连接,并具备:排气管41,其从上述汽缸盖33的前部侧面通过上述内燃机主体20的下方而向后方延伸;以及排气消音器42,其在上述后轮WR的右侧方以向后上方延伸的方式配置,且与上述排气管41的下游端连接。
[0065]上述排气管41的靠近上述排气消音器42的下游端部通过安装于排气管41的隔热罩43覆盖,上述排气消音器42通过安装于该排气消音器42以及右侧的踏板支架49的消音器罩44覆盖。
[0066]—并参照图4,上述枢轴架17的上述侧板部17a、17a的下部内表面上固定有相互同轴地配置的短圆筒状的筒部件45、45,主支架46在其基部所具备的圆筒部46a配置于上述筒部件45、45之间,且在筒部件45、45及圆筒部46a中穿插有支架轴47。由此,主支架46经由上述支架轴47而能够转动地支承于上述枢轴架17的下部。
[0067]上述摆臂27在上述后轮WR的左右两侧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臂部27a、27a,这些臂部27a、27a的前端部以排列在设置于上述枢轴架17的摆臂支承筒23的两端部的方式配置。
[0068]在车宽方向上且在上述枢轴架17的左右外侧配置有踏板支架48、49,这些踏板支架48、49以将上述摆臂27的臂部27a、27a的前端部夹持于上述枢轴架17与上述摆臂支承筒23之间的方式配置,从左侧的踏板支架48侧起按顺序在该踏板支架48、左侧的臂部27a的前端部、上述摆臂支承筒23、右侧的上述臂部27a的前端部以及右侧的踏板支架49插穿有上述螺栓28,上述螺栓28具有从外侧与上述左侧的踏板支架48抵接且卡合的扩径突部28a,从右侧的踏板支架49突出的上述螺栓28的突出部螺合有螺母50,螺母50与右侧的踏板支架49抵接且卡合。
[0069]S卩,在上述枢轴架17上,以能够经由螺栓28摆动的方式支承有上述摆臂27的前端部、且经由上述螺栓28而固定有左右一对的踏板支架48、49。
[0070]上述踏板支架48、49形成为,一体地具有:支承部48a、49a,它们经由上述螺栓28而固定于上述枢轴架17;前后伸出部48b、49b,它们从该支承部48a、49a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以及上下伸出部48c、49c,它们在侧视下延伸至上述摆臂27的下方、且从上述支承部48a、49a向下方延伸。
[0071]在此,左侧的踏板支架48的上下伸出部48c以使该上下伸出部48c的下端部与上述枢轴架17的左侧的侧板部17a的下部接近的方式形成,与此相对,右侧的踏板支架49的上下伸出部49c以将该上下伸出部49c的下端部配置于从上述枢轴架17的右侧的侧板部17a的下部间隔较远的位置的方式形成,使距离右侧的侧板部17a的突出量比距离左侧的侧板部17a的突出量大的支承筒51以将两侧板部17a、17a贯通的方式固定于上述枢轴架17的两侧板部17a、17a的下部。与该支承筒51的两端部抵接的上述上下伸出部48c、49c通过穿插于上述上下伸出部48c、49c及上述支承筒51的螺栓52(参照图3及图6)以及与该螺栓52螺合的螺母(未图示)而固定于上述枢轴架17的下部。即,踏板支架48、49的支承部48a、49a固定于上述枢轴架17,并且踏板支架48、49的上下伸出部48c、49c的下部固定于上述枢轴架17。
[0072]另外,在踏板支架48、49上安装有能够供乘坐于上述乘车用座椅22的后部的同乘者放置脚的后座踏板53、53,这些后座踏板53、53在设置于上述前后伸出部4813、4%的后部的上述支承部48a、49a上,安装为能够在向踏板支架48、49侧折叠的折叠位置、和从上述踏板支架48、49向侧方突出的突出位置之间转动。
[0073]一并参照图5及图6,在右侧的上述踏板支架49上以能够经由踏板轴55转动的方式支承有制动踏板54,右侧的踏板支架49的上述上下伸出部49c 一体地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突出的踏板轴支承部49e,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述踏板轴55的一端部与上述踏板轴支承部49e注塑结合。
[0074]上述踏板轴55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在侧视下与上述摆臂27相比下方、且与上述排气装置40的一部分重叠的位置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