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收合式婴儿车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035916阅读:来源:国知局
方向倾斜的长形槽孔,斜面结构形成于长形槽孔的侧壁上,受推部为在斜槽结构内滑动的柱形结构。
[0054]较佳地,操作组件还包括弹性元件,弹性元件连接于驱动件与把手之间,且弹性元件通过驱动件驱使卡合件卡于卡合槽孔内。
[0055]与现有技术相比,由本实用新型的车架包含前脚、承载架及后脚,前脚与后脚在车架展收操作时相对运动,承载架随前脚运动;而锁定机构包含相互配合的卡合部及被卡合部,卡合部设置于承载架及前脚二者中至少一者,被卡合部设置于后脚;或者卡合部设置于后脚上,被卡合部设置于承载架和前脚二者中至少一者。故在车架收合过程中,使前脚与后脚做相互配合的收合运动,承载架随前脚运动,从而带动卡合部与被卡合部相互靠拢并自动锁合,由锁合的卡合部及被卡合部共同锁紧收合后的车架,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可收合式婴儿车在车架收合过程中即可带动锁定机构对收合后的车架进行稳固,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可收合式婴儿车的收合操作十分简单及便捷。
【附图说明】
[005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可收合式婴儿车在车架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57]图2为图1所示的可收合式婴儿车在拆卸承载架且车架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58]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0059]图4为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
[0060]图5为图1所示的可收合式婴儿车在拆卸承载架且车架处于收合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61]图6为图5中E部分的放大图。
[0062]图7为图1所示的可收合式婴儿车在拆卸承载架且车架处于展开状态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63]图8为图7中F部分的放大图。
[0064]图9为对图2中箭头C所指部分进行剖切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65]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可收合式婴儿车中的卡合件、驱动件及牵引件安装在把手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66]图11为图1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67]图12为图2中箭头D所指部分在拆卸前脚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68]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可收合式婴儿车在车架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69]图14为图13所示的可收合式婴儿车在车架处于收合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70]图15为图14中G部分的放大图。
[0071]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可收合式婴儿车在车架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72]图17为图16所示的可收合式婴儿车在车架处于收合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73]图18为图17中H部分的放大图。
[0074]图1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可收合式婴儿车在车架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75]图20为图19所示的可收合式婴儿车在承载架组装在前脚上且车架处于收合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76]图21为图20中I部分的放大图。
[0077]图22为图19所示的可收合式婴儿车在将承载架从前脚上移离且车架处于收合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78]图23为图22中J部分的放大图。
[0079]图2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可收合式婴儿车在车架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80]图25为图24所示的可收合式婴儿车在承载架组装在前脚上且车架处于收合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81]图26为图25中K部分的放大图。
[0082]图27为图24所示的可收合式婴儿车在将承载架从前脚上移离且车架处于收合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83]图28为图27中L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84]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0085]请参阅图1、图2、图5及图7,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可收合式婴儿车100包括可收合的车架10及对收合后的车架10进行锁定的锁定机构20。车架10包含前脚11、后脚12及承载架19,前脚11与后脚12在车架10展收操作时相对运动,使得前脚11与后脚12在车架10做展出操作及收合操作时能协调运动,而对于车架10的展收操作过程将下面详述。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后脚12的第一端121是在车架10做展收操作过程中相对前脚11滑动并转动,以使前脚11的顶端及后脚12的第一端121在车架10收合过程中均朝靠近地面处转动,从而使前脚11叠于后脚12的上方,状态见图5所示。较优的是,后脚12的第一端121在车架10收合过程中沿前脚11的顶端至底端的方向在前脚11上滑动并转动,更利于前脚11与后脚12之间的相互折合操作。可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当车架10做展收操作时,前脚11与后脚12之间还可以为相互枢摆的运动配合,一样能实现前脚11与后脚12之间的折合的目的,故不以上述的举例为限。又如图1、图2、图5及图7所示,为使得本实施例的可收合式婴儿车100能在地面上行驶,故本实施例的可收合式婴儿车100还包括前轮50及后轮60,前轮50安装在前脚11的底端处,后脚60安装在后脚12的第二端(即底端)处。而承载架19组装在前脚11上以随前脚11运动,实现承载架19与前脚11运动的同步,较优的是,承载架19组装于前脚11的顶端处以更好地受到前脚11的支撑;更优的是,承载架19是可移离地组装于前脚11处,以便于承载架19的装拆,当然,承载架19也可以固定地组装于前脚11处,故不以此为限。
[0086]如图1、图2、图5、图6及图7所示,锁定机构20包含相互配合的卡合部21及被卡合部22。卡合部21设置于前脚11及后脚12中的一者,被卡合部22设置于前脚11及后脚12中的另一者,故在车架10收合过程中,前脚11与后脚12做相互配合的运动,做配合运动的前脚11及后脚12使卡合部21与被卡合部22相互靠拢并锁合,由锁合的卡合部21及被卡合部22共同锁紧收合后的车架10,状态如图5所示。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后脚12的第一端121在车架10展收操作过程中相对前脚11滑动并转动,由后脚12相对前脚11的滑动并转动去使卡合部21与被卡合部22相互锁合,从而实现锁合收合后的车架10的目的。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由后脚12相对前脚11枢摆而实现卡合部21与被卡合部22之间的锁合。更具体地,结合图3、图4及图6,卡合部21为一收合钩并设于后脚12上,较优的是安装在下面描述到的后脚12上的后脚支撑管15处,被卡合部22为一^^座并设于前脚11上,以使得收合钩及卡座的布置更合理,其中,卡座可用于卡合座椅、睡篮或汽车椅,此类结构可称下面描述到的承载架19,但不以此为限。如图3及图8所示,卡座上开设有一钩合槽孔221,收合钩的钩部211在车架10收合时钩于卡座上的钩合槽孔221内,状态如图6所示。如图4所示,收合钩的钩部211包含斜面结构211a,当收合车架10时,下压并转动下面描述到的把手13会使卡座朝向收合钩移动,卡座会抵触收合钩,并顺着斜面结构211a移动,直到钩部211自动卡入钩合槽孔221内,进而达到锁定车架10的功效;上述钩部211的斜面结构211a也可以为弧面结构,同样能达到自动锁定车架10的功效。较优的,收合钩还包含与钩部211连接的释锁操作部212 (见图4),当要展开车架10时,操作释锁操作部212,使释锁操作部212带动钩部211离开钩合槽孔221,以达到释锁锁定机构20,接着便可操作把手13使车架10移动如图2或图7所示的展开状态。上述的收合钩21是由弹性材质所构成。可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卡合部21设于前脚11上,被卡合部22设于后脚12处,一样能借助卡合部21及被卡合部22对收合后的车架11进行稳固的目的,故不以上述的举例为限。
[0087]如图1、图2、图5及图7所示,车架10还包含可在前脚11上滑动的把手13,使把手13可在前脚11滑动以实现把手13可滑动伸缩地组接于前脚11上的目的,且把手13在前脚11上的滑动方向如图2中把手13上的箭头所指方向及相反方向。结合图3、图8、图9及图12,把手13绕第一枢接轴141与后脚12的第一端121枢接,使后脚12在车架10展收过程中绕第一枢接轴141相对前脚11转动,较优的是第一枢接轴141沿车架10的左右方向布置,以使得把手13与后脚12之间借助第一枢接轴14能更可靠地做相对的枢摆运动。其中,在车架10收合过程中,把手13沿前脚11的顶端至底端的方向在前脚11上滑动,由滑动的把手13带动后脚12的第一端121相对前脚11滑动并转动,即由滑动的把手13带动后脚12的第一端121由下面描述到的第一位置移至第二位置,实现前脚11与后脚12之间相对运动而实现卡合部21与被卡合部22锁合的目的。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把手13在收合过程中占用更小的空间,把手13包含直杆13a、与直杆13a连接的U型手握杆13b及设置于直杆13a和U型手握杆13b之间的关节结构13c,该关节结构13c使得U型手握杆13b相对直杆13a枢摆展收,且该枢摆展收具有定位的功能,以实现把手13的转动功能。由于关节结构13c为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故在此不再详述。
[0088]如图1、图2、图4、图5、图6及图7所示,后脚12上还设置有后脚支撑管15,用以协助支撑整个可收合式婴儿车100,后脚支撑管15通过第二枢接轴142与后脚12连接,从而使后脚支撑管15与后脚12固定在一起,较优的是第二枢接轴142沿车架10的左右方向布置。具体地,后脚支撑管15呈U型且其端部是通过第二枢接轴142与后脚12固定。卡合部21安装在后脚支撑管15上,从而使卡合部21更匹配地与被卡合部22锁合。同时,车架10还包含中间连接管16,中间连接管16的前端绕第三枢接轴143与前脚11枢接,中间连接管16的后端绕第四枢接轴144与后脚支撑管15枢接,较优的是第三枢接轴143及第四枢接轴144沿车架10的左右方向布置,使得前脚11、后脚12、中间连接管16及后脚支撑管15四者在车架10展收操作过程中做相互协调的运动,以确保车架10展收操作可靠性。较优的是,如图4及图6所示,第二枢接轴142与第四枢接轴144呈同轴的布置,以节省零件部,并确保中间连接管16、后脚支撑管15、后脚12及卡合部21运动的匹配性,而卡合部21套装在后脚支撑管15的端部处,则此时的第二枢接轴142还穿置在卡合部21上。
[0089]如图1、图2、图5、图7及图9所示,把手13与前脚11相互套设,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把手13的底端套设于前脚11的顶端内,以使把手13的底端内置于前脚11的顶端内,更利于把手13内缩于前脚11内,达实把手13可伸缩地组接于前脚11内的目的,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前脚11的顶端套设于把手13内,故不以上述的举例为限。如图3及图8所示,前脚11还开设有避让滑槽112,较优的是避让滑槽112沿把手13的滑动方向布置。把手13的底端与后脚12的第一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