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收合式婴儿车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035916阅读:来源:国知局
端121通过避让滑槽112相互连接,第一枢接轴141穿置于把手13的底端及后脚12的第一端,此时,操作并使把手13由前脚11的顶端向底端滑动,由滑动的把手13带动后脚12沿避让滑槽112的顶端至底端的方向运动以收合车架10。更具体地,把手13的底端还安装有过渡件17,过渡件17的第一端穿过避让滑槽112并伸出前脚11外,第一枢接轴141穿置于过渡件17的第一端及后脚12的第一端121上,以使后脚12通过第一枢接轴141与过渡件17的枢接而达到后脚12相对前脚11枢摆的目的。当操作并使把手13由前脚11的顶端向底端滑动时,此时滑动的把手13带动过渡件17沿避让滑槽112的顶端至底端的方向在避让滑槽112内滑动,从而带动后脚12相对前脚11运动以收合车架10。较优的是,过渡件17可为铁片或铝片,但不以此为限,且过渡件17上套装有后脚连接件18,后脚连接件18位于前脚11外并遮盖过渡件17的第一端,而此时的第一枢接轴141还穿置于后脚连接件18上,以增加把手13与后脚12枢接的可靠性。优先的是,如图9及图12所示,后脚连接件18为插套壳,过渡件17的第一端插于插套壳内并与插套壳相固定。
[0090]如图1、图2、图5、图7、图9、图10及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可收合式婴儿车100还包含锁定把手13与前脚11之间相对滑动的卡合件30及驱使卡合件30释放把手13与前脚11之间锁定的操作组件40。卡合件30及操作组件40活动地安装在把手13上。前脚11开设有如图3、图8或图9所示的卡合槽孔111,当卡合件30与卡合槽孔111卡合时,锁定把手13与前脚11之间的滑动,从而禁止把手13相对前脚11的滑动。此时,操作人员操控操作组件40,使操作组件40驱使卡合件30脱离与卡合槽孔111的卡合,从而释放把手13与前脚11之间的锁定,从而允许把手13相对前脚11的滑动。更具体地,如下:
[0091]如图9及图11所示,卡合件30沿交错于把手13的滑动方向滑设于把手13的底端上。操作组件40包含操作件41、驱动件42及牵引件43。驱动件42沿把手13的滑动方向滑设于把手13的底端上,且驱动件42与卡合件30呈连动的设置;具体地,如图10所示,实现驱动件42与卡合件30连动的较优方式是,驱动件42具有相对驱动件42的滑动方向倾斜的驱动部421,卡合件30具有与驱动部421配合的受推部31,驱动件42通过驱动部421与受推部31的配合带动卡合件30滑动。较优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驱动部421为一斜面结构,驱动件42开设有相对驱动件42的滑动方向倾斜的长形槽孔42a,斜面结构形成于长形槽孔42a的侧壁上,受推部31为在斜槽结构内滑动的柱形结构,以使得驱动件42与卡合件30之间的连动更简单,但不以此为限。
[0092]如图1、图2、图5及图7所示,操作件41安装在把手13的顶端,以便于使用者更好地操控操作件41。如图9所示,牵引件43内置于把手13内,且牵引件43连接于操作件41及驱动件42之间,使操作件41通过牵引件43带动驱动件42在把手13上滑动,从而由滑动的驱动件42带动卡合件30脱离与卡合槽孔111的卡合,达到使用者远距离释放把手13与前脚11之间锁合的目的。结合图11,为了使得卡合件30保持卡合于卡合槽孔111内的趋势,还便于驱动件42及卡合件30自动复位,故操作组件40还包括弹性元件44,弹性元件连接于驱动件42与把手13之间,且弹性元件44通过驱动件42驱使卡合件30卡于卡合槽孔111内。可理解的是,牵引件43可为柔性的金属线材、柔性的塑胶线材或编织的线材等;而弹性元件44可以一拉伸弹簧或压缩弹簧等,故不以此为限。
[0093]所以,根据上述的描述得知,本实施例可收合式婴儿车100包括可收合的车架10及对收合后的车架10进行锁定的锁定机构20。车架20包括前脚11、可伸缩地组接于前脚11的把手13、组装于前脚11上用于承载婴儿的承载架19及可滑动地连接于前脚11的后脚12,较优的是承载架19可移离地组装于前脚11上的。后脚12包含第一端121,第一端121具有如图1、图2或图7所示的第一位置及如图5所示的第二位置。当第一端121处于如图1、图2或图7所示的第一位置时,后脚12连接前脚11的顶端以维持车架10处于如图1、图2或图7所示的展开状态,即车架10处于展开状态时,此时的第一端121处于第一位置;当第一端121由如图1、图2或图7所示的第一位置朝向如图5所示的第二位置移动时,后脚12朝向前脚11的底端移动以收合车架10至如图5所示的收合状态,即车架10处于收合状态时,此时的第一端121处于第二位置。锁定机构20包括卡合部21及被卡合部22,卡合部21设于前脚11及后脚12中一者上,被卡合部22设置于前脚11及后脚12中另一者上。在车架10收合至如图5所示的收合状态时,卡合部21与被卡合部22自动地卡合以锁定收合后的车架10。
[0094]结合图1至图12,对本实施例的可收合式婴儿车的收合过程进行说明:当要将图2所示状态的可收合式婴儿车100收合成如图5所示状态的可收合式婴儿车100时,此时使用者先用手按压操作件41,使操作件41通过牵引件43拉动驱动件42往上滑动,由滑动的驱动件42借助长形槽孔42a与柱形结构的配合而带动卡合件30往远离前脚11的卡合槽孔111处滑动,从而使卡合件30脱离与卡合槽孔111的卡合,从而允许把手13相对前脚11的滑动。且在驱动件42往上滑动的过程中,驱动件42还压缩弹性元件44而为驱动件42在失去操作件41所施力下的复位提供复位力。接着,使用者在保持对操作件41按压的同时,还施力推使把手13沿前脚11的顶端至底端处滑动,使滑动的把手13借助过渡件17及后脚连接件18带动后脚12的第一端121相对前脚11滑动并转动,从而使得后脚12的第一端121逐渐地移至前脚11的底端处。与此同时,在后脚12的第一端121移至前脚11的底端过程中,前脚11的顶端因后脚12的第一端121往前脚11的底端处移动而朝靠近后脚12的底端处转动,带动前脚11上的被卡合部22朝卡合部21处靠拢,使得卡合部21自动卡合被卡合部22,最终使前脚11叠设于后脚12的上方,状态见图5所示。且在后脚11的顶端移至前脚11的底端的过程中,中间连接管16的后端还做沿靠近前脚11的顶端处枢摆,从而带动卡合部21朝被卡合部22处靠拢,最终使得卡合部21与被卡合部22自动相锁合,状态如图5或图6所示,实现本实施例的可收合式婴儿车100的收合目的。
[0095]请参阅图13及图14,展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可收合式婴儿车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可收合式婴儿车200与第一实施例的可收合式婴儿车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点如下:
[0096]在本实施例中,被卡合部22是设置于承载架19上,以使卡合部21和被卡合部22通过对承载架19和后脚支撑管15的锁定而达到对收合后的车架10进行锁定的目的;而在第一实施例中,被卡合部22是设置于前脚11上的,故第一实施例中的卡合部21和被卡合部22是通过对后脚支撑管15和前脚11的锁定而达到对收合后的车架10进行锁定的目的。可理解的是,由于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到被卡合部22为一卡座,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承载架19是通过卡座组装于前脚11上,以简化承载架19组装于车架10上的结构。为了使得承载架19与前脚11之间的组装具有可拆卸性,故本实施例的前脚11安装有一支撑插卡座23,承载架19通过卡座与支撑插卡座23相互插接及卡合,从而达到对承载架19支撑及卡合的目的。也可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被卡合部22也可以设置于后脚支撑管15上,对应地,卡合部21设置于承载架19上,一样达到对收合后的车架10进行锁定的目的。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可收合式婴儿车200的车架10在收合后处于如图14所示,此时的卡合部21与被卡合部22相卡合,即收合钩的钩部211钩入卡座的钩合槽孔221内(见图15)。
[0097]所以,根据上述的描述得知,本实施例的可收合式婴儿车200包括可收合的车架10及对收合后的车架10进行锁定的锁定机构20。车架20包括前脚11、可伸缩地组接于前脚11的把手13、组装于前脚11上用于承载婴儿的承载架19及可滑动地连接于前脚11的后脚12。后脚12包含第一端121,第一端121具有如图13所示的第一位置及如图14所示的第二位置。当第一端121处于如图13所示的第一位置时,后脚12连接前脚11的顶端以维持车架10处于如图13所示的展开状态,即车架10处于展开状态时,此时的第一端121处于第一位置;当第一端121由如图13所示的第一位置朝向如图14所示的第二位置移动时,后脚12朝向前脚11的底端移动以收合车架10至如图14所示的收合状态,即车架10处于收合状态时,此时的第一端121处于第二位置。锁定机构20包括卡合部21及被卡合部22,卡合部21设于承载架19及后脚12中一者上,被卡合部22设置于承载架19及后脚12中另一者上。在车架10收合至如图14所示的收合状态时,卡合部21与被卡合部22自动地卡合以锁定收合后的车架10。
[0098]请参阅图16及图17,展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可收合式婴儿车的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可收合式婴儿车300与第一实施例的婴儿车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点如下:
[0099](I)在本实施例中,承载架19固定地组装于前脚11上,使承载架19在车架10收合过程中随前脚11运动,从而在收合车架10过程中因前脚11与后脚12相对运动而实现被卡合部22与卡合部21的自动锁合的目的。
[0100](2)在本实施例中,被卡合部22至少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承载架19及前脚11上,而在第一实施例中,被卡合部22是设置于前脚11上。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每个被卡合部22对应有一个卡合部21,每一个卡合部21在车架10收合过程中与对应的一个被卡合部22相卡合,故在车架10收合后,后脚支撑管15不仅与承载架19锁合,还与前脚11锁合,因此,对收合后的车架10锁合更稳固;而在第一实施例中,后脚支撑管15在车架10收合后仅与前脚11相锁合。可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实施例中描述到被卡合部22为一卡座,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承载架19是通过承载架19上的卡座与前脚11上的卡座配合固定,以简化承载架19组装于前轮11处的结构,从而将承载架19固定地组装于前脚11上的目的。也可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被卡合部22也可以设置于后脚支撑管15上,对应地,卡合部21至少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承载架19及前脚11上,一样达到对收合后的车架10进行锁定的目的。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可收合式婴儿车300的车架10在收合后处于如图17所示,此时的卡合部21与被卡合部22相卡合,即收合钩的钩部211钩入卡座的钩合槽孔221内。如图1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后脚支撑管15上有两个钩部211,而前脚11及承载架19各具有卡座,故在车架10收合后,两个钩部211中的一者钩入前脚11的卡座的钩合槽孔221内,两个钩部211中的另一者钩入承载架19的卡座的钩合槽孔221内。
[0101]所以,根据上述的描述得知,本实施例的可收合式婴儿车300包括可收合的车架10及对收合后的车架10进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