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后部子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69392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后部子框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燃料箱的保护性结构,该保护性结构设置在位于车辆的后车轮之间的子框架内。
【背景技术】
[0002]具有电动/燃烧双重驱动系统的混合动力车辆涉及将这两个系统的部件封装在车辆结构中可用的空间内提出了挑战。电驱动系统需要用于电池和电动马达部件的大量空间。燃烧系统需要用于发动机和燃料箱的大量空间。电池和燃料箱通常位于与车辆的外周间隔开的内部位置中以满足测试要求。用于电池和燃料箱的保护性的内部位置的可用性是有限的。
[0003]—种提出的为混合动力车辆的电池提供空间的解决方案是将电池定位在后部子框架的前方。为了提供该电池位置,需要将燃料箱从后部子框架的横杆前方的位置移开,该横杆包括由纵向侧杆连接的前部横向构件和后部横向构件,并且布置在后车轮与后悬架部件之间。前部横向构件被取消以使得燃料箱能够移动到在后轮之间的更靠后的位置。前部横向构件的取消导致在50英里/小时70%偏移移动可变形障碍物(MDB)后部碰撞测试中在子框架中的过度变形以及过大的燃料箱压力。
[0004]对过度变形的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增加纵向侧杆的壁的厚度,但这种方案是不可接受的,因为这将导致车辆重量的显著增加。另一种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通过用与纵向侧杆相同的材料制成的金属片在局部区域对纵向侧杆进行局部加强,以避免过度增加的重量,但这种方法不能够消除纵向侧杆的过度变形。增强弯曲部的内部半径导致相应的外部半径的过度开裂。增强外部半径导致相应的内部半径的过度弯曲。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公开旨在提供一种关于上述问题和下面总结的其他问题的解决方案。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部子框架以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后部子框架,以减小车辆子框架中的过度变形。
[0007]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后部子框架,该后部子框架包括横向构件、一对管状的U形杆以及管状套筒。该横向构件连接在两个框架导轨之间并且设置在燃料箱的后面。所述一对U形杆的每一者在控制臂的前面和后面连接至其中一个框架导轨。U形杆部分地设置在燃料箱与控制臂之间。管状套筒在燃料箱与控制臂之间设置在每个U形杆上。
[0008]根据本公开的其他方面,管状套筒可以是装配至U形杆的两部分蚌壳式组件。可替代地,U形杆可具有第一壁厚,并且管状套筒可以是一体地设置在U形杆上的具有第二壁厚的区域,其中第二壁厚大于第一壁厚。
[0009]U形杆的每一者可具有第一腿部,第一腿部从在控制臂前面的连接框架导轨的第一连接点延伸至前弯曲部,前弯曲部接合设置在燃料箱之间的纵向延伸的中间部。控制臂还可具有第二腿部,第二腿部从在控制臂后面的连接框架导轨的第二连接点延伸至后弯曲部,后弯曲部接合所述中间部。管状套筒可以是J形的并且设置在U形杆的前弯曲部处。
[00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后部子框架,包括:横向构件,横向构件连接在两个框架导轨之间并且设置在燃料箱的后面;一对U形杆,一对U形杆的每一者在控制臂的前面和后面连接至框架导轨中的一个框架导轨,其中U形杆部分地设置在燃料箱与控制臂之间;以及管状套筒,管状套筒在燃料箱与控制臂之间设置在每个U形杆上。
[0011]根据本实用新型,管状套筒是装配至U形杆的两部分蚌壳式组件。
[0012]根据本实用新型,U形杆具有第一壁厚,并且管状套筒是一体地设置在U形杆上的具有第二壁厚的区域,第二壁厚大于第一壁厚。
[0013]根据本实用新型,U形杆的每一者具有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第一腿部从在控制臂前面的连接框架导轨的第一连接点延伸至前弯曲部,前弯曲部接合设置在燃料箱与控制臂之间的纵向延伸的中间部,第二腿部从在控制臂后面的连接框架导轨的第二连接点延伸至后弯曲部,后弯曲部接合中间部。
[0014]根据本实用新型,管状套筒是J形的并且设置在U形杆的前弯曲部处。
[0015]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用于具有燃料箱、控制臂和框架导轨的车辆的后部子框架。该子框架可以包括管状支撑杆和加强套筒。管状支撑杆具有第一腿部,第一腿部从在控制臂前面的框架导轨上的第一连接点延伸至前弯曲部,前弯曲部接合纵向延伸的中间部。该中间部设置在燃料箱和控制臂之间。管状支撑杆的第二腿部从在控制臂后面的连接框架导轨的第二连接点延伸至后弯曲部,后弯曲部接合所述中间部。加强套筒围绕管状支撑杆的前弯曲部延伸。
[00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后部子框架,车辆具有燃料箱、控制臂和框架导轨,后部子框架包括:管状支撑杆,管状支撑杆具有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第一腿部从在控制臂前面的框架导轨上的第一连接点延伸至前弯曲部,前弯曲部接合纵向延伸的中间部,中间部设置在燃料箱和控制臂之间,第二腿部从在控制臂后面的连接框架导轨的第二连接点延伸至后弯曲部,后弯曲部接合中间部;以及加强套筒,加强套筒围绕管状支撑杆的前弯曲部延伸。
[0017]根据本实用新型,加强套筒是装配至前弯曲部的两部分蚌壳式组件。
[0018]根据本实用新型,管状支撑杆具有第一壁厚,并且加强套筒是一体地设置在管状支撑杆上的具有第二壁厚的区域,第二壁厚大于第一壁厚。
[0019]根据本实用新型,加强套筒是J形管状套筒,并且管状支撑杆是U形构件,并且其中J形管状套筒设置在U形构件的前弯曲部处。
[00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减小车辆子框架中的过度变形。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具有设置在后车轮之间的燃料箱的车辆的局部仰视平面图,其中该车辆具有在U形管状纵向杆上的后部子框架套筒。
[0022]图2是具有设置在后车轮之间的燃料箱的车辆的局部仰视立体图,其中该车辆具有在U形管状纵向杆上的后部子框架套筒。
[0023]图3是具有蚌壳式子框架套筒的U形管状纵向杆的分解立体图。
[0024]图4是具有一体的子框架套筒的U形管状纵向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参照附图公开了说明性的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所公开的实施例意在仅仅作为可以通过多种以及可替代的形式实施的实例。附图未必一定按比例绘制,并且一些特征可能被放大或缩小以示出特定部件的细节。所公开的具体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细节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性的,而是作为用于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如何实践所公开的概念的代表性基础。
[0026]参照图1和图2,车辆被部分地从下方示出,以说明车辆的后端。图示的车辆10是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辆(PHEV)。尽管图示的车辆是PHEV,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