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驱后转向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14965阅读:4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前驱后转向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驱后转向自行车。车架(1)设有靠背座垫(5),在车架(1)的前端连接设有前叉(2),前叉(2)设置有前轮(3),车架(1)前端横向设有主轴管(4),其特征在于:后叉(9)定位有一或两个后轮(10),后叉(9)与把手竖管(7)一体连接,车架后端纵向设转向轴管(8),以供后叉(9)穿置及把手竖管(7)定位,把手竖管(7)连接设有车把(6),车把(6)的两个把手位于车架(1)的靠背座垫(5)的两侧。其有益效果是:结构紧凑、转向灵活、骑行舒适。解决传动连杆过长、成本偏高、阻力过大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前轮为驱动轮,后轮为转向轮的自行车,使骑行更加舒服、阻力更小、成本更低。
【专利说明】
一种前驱后转向自行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驱后转向自行车。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自行车,都是由手握住车把进行车辆的前轮转向控制,骑行时身体必须前倾以控制方向,在实现前轮转向时,车把通过前叉直接传输作用力给前轮。这样由于蹬踏角度限制,骑行者只能采用直立坐姿、站立或前倾姿势骑行。
[0003]而现有技术中的躺式自行车,车把和前叉也均为一体连接。由于人体骑行时采取半躺姿,而车把距离人体重心的距离又较远,因此人很难通过手臂控制车把的转向,只能选择通过连杆机构控制车把的转向,然而由于人腿的长度要大于手臂,为了避免车身过长,脚踏板只能位于前轮的上前方。这样的躺式自行车不仅难以控制转向,脚踏板还会影响骑行者的骑行视线,从而引起安全问题。
[0004]其他的前驱车还是前轮驱动前轮转向,前轮驱动可以缩短传动距离。一种是链论在车架上,链条随前叉的转动而扭转,这使得链条的工作情况恶化;另一种是整个传动系统和前叉一起转动,但会干扰转向。这种方案的代表是中部转向“癖蛇”系列。而后轮转向把上述导致的问题解决了,使得蹬踏更有效率。这就使制造更平顺更高效的骑行设备成为可能。
[0005]中国专利CN20111007639.1使用下把位操控方向把,连杆连接后叉,实现后轮转向操作。转向轴套在车的尾部,转向轴和转向后叉为一体与转向轴套、下把位转向把手、转向连杆共同组成转向机构,后转向轮固定在后叉上,在后叉的两侧连接有左叉关节轴承和右叉关节轴承,在转向把手的两侧,与转向叉的对应位置处,也对应着有左把手关节轴承和右把手关节轴承,左叉关节轴承和右把手关节轴承通过连杆连接,右叉关节轴承和左把手关节轴承通过连杆连接,共同作用实现转向。这样不仅增加了成本并且还增加了转向的阻力,使得骑行活动造成的体力消耗也过大。
[0006]有鉴于此,为解决传动连杆过长、成本偏高、阻力过大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前轮为驱动轮,后轮为转向轮的自行车,使得蹬踏更有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驱后转向自行车。
[0008]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0009]在车架的前端连接设有前叉,前叉端设置有前轮,车架前端横向设有主轴管以供穿置主轴组件、曲柄及脚蹬,传动力通过脚蹬、曲柄、链轮和链条或皮带轮和皮带传到前轮,驱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后叉与把手竖管为一体连接,车架后端纵向设转向轴管,以供后叉穿置及把手竖管定位,把手竖管连接设有车把,后叉与把手竖管装在车架转向竖管内,能在管内灵活转动,后叉与把手竖管的上端与车把紧固地连结在一起,下端与后轴连接,与后轮以后轴为中心自由转动,组成转向机构。车架的适当位置设有靠背座垫,有腰背部做支撑点,便于脚部发力,使得蹬踏更有效率。重心低,迎风面小,故风阻系数低,更加节省体力。车把的两个把手位于车架的靠背座垫的两侧,便于方向操控。后叉端定位有一或两个后轮。
[0010]设置一个转向轮时后轮位于后叉之间,后轮由后轴与后叉连接。
[0011]设置两个转向轮时两个后轮分别位于后叉的两个叉脚上,两个轮轴与后叉连接,使得自行车行驶和转向更加稳定和易于操控。
[0012]前轮驱动可以缩短传动距离,人体骑行时采取靠背斜躺姿势,然而由于人腿的长度要大于手臂,为了避免车身过长,所述主轴管位于前轮的前方,以供穿置主轴组件、曲柄及脚蹬,传动力通过脚蹬、曲柄、链轮和链条或皮带轮和皮带传到前轮,驱动自行车,因此,脚蹬于前轮前方驱动自行车可以使得结构紧凑、转向灵活。
[0013]车架与前叉的连接可以是活动式连接,其间设置减震器。可以使得骑行更加舒适。
[0014]后叉两端其间设置减震器,减震器可以以套筒的方式安装于后叉的叉脚上。
[0015]后叉两端两后轮有各自的轮轴,避免转向差速。
[00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紧凑、转向灵活、骑行舒适。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传动连杆过长、成本偏高、阻力过大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前轮为驱动轮,后轮为转向轮的自行车,使骑行更加舒服、阻力更小、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本实用新型的设置两个转向轮时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0020]图4本实用新型的后叉示意图之一。
[0021]图5本实用新型的后叉不意图之一_。
[0022]图6本实用新型的车架与前叉连接示意图。
[0023]图7本实用新型的车把的另一种连接示意图。
[0024]图中:1.车架,2.前叉,3.前轮,4.主轴管,5.靠背座垫,6.车把,7.把手竖管,8.转向轴管,9.后叉,10.后轮,12.减震器,13.后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6]图1所示前驱后转向自行车,在车架I的前端连接设有前叉2,前叉2设置有前轮3,车架I前端横向设有主轴管4以供穿置主轴组件、曲柄及脚蹬,传动力通过脚蹬、曲柄、链轮和链条或皮带轮和皮带传到前轮3,驱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后叉9与把手竖管7为一体连接,车架I后端纵向设转向轴管8,以供后叉9穿置及把手竖管7定位,把手竖管7连接车把6,后叉9与把手竖管7装在车架转向轴管8内,能在管内灵活转动,后叉9与把手竖管7的上端与车把6紧固地连结在一起,下端与后轴13连接,与后轮10以后轴为中心自由转动,组成转向机构。车架I靠后端的适当位置设有靠背座垫5,有腰背部做支撑点,便于脚部发力使得蹬踏更有效率。重心低,迎风面小,故风阻系数低,更加节省体力。车把6的两个把手位于车架I的靠背座垫5的两侧,便于方向操控。后叉9端定位有一个后轮10,如图4所示设置一个转向轮时后轮10位于后叉9之间,由后轴13与后叉9连接,使得车体更加轻便灵活。
[0027]前轮驱动可以缩短传动距离,人体骑行时采取靠背斜躺姿势,然而由于人腿的长度要大于手臂,为了避免车身过长,如图2所示所述主轴管4位于前轮3的前方,以供穿置主轴组件、曲柄及脚蹬,传动力通过脚蹬、曲柄、链轮和链条或皮带轮和皮带传到前轮3,驱动自行车,因此,脚蹬于前轮前方3驱动自行车可以使得结构紧凑、转向灵活。
[0028]图3所示设置两个转向轮时的示意图。
[0029]如图5所示设置两个转向轮时两个后轮10分别位于后叉9的两个叉脚上,两个后轴13与后叉9连接,使得自行车行驶和转向更加稳定和易于操控。
[0030]如图4所示后叉9两端其间设置减震器12、减震器可以以套筒的方式安装于后叉9的叉脚上。
[0031 ]如图5所示后叉9两端两后轮有各自的后轴13,避免转向差速。
[0032]如图6所示车架I与前叉2的连接为活动式连接,其间设置减震器12,可以使得骑行更加舒适。
[0033]如图7所示后叉9与把手竖管7为一体连接,把手竖管7的下端与车把6紧固地连结在一起,后叉9下端与后轴13连接,车把6的两个把手位于车架I的靠背座垫5的两侧,组成转向机构。
[0034]本实用新型也适用于采用前驱后转向的电动助力车等。
[0035]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前驱后转向自行车,车架(I)设有靠背座垫(5),在车架(I)的前端连接设有前叉(2),前叉(2)设置有前轮(3),车架(I)前端横向设有主轴管(4),其特征在于:后叉(9)定位有一或两个后轮(10),后叉(9)与把手竖管(7)—体连接,车架后端纵向设转向轴管(8),以供后叉(9)穿置及把手竖管(7)定位,把手竖管(7)连接设有车把(6),车把(6)的两个把手位于车架(I)的靠背座垫(5)的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驱后转向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管(4)位于前轮(3)的前方,脚蹬于前轮(3)前方驱动自行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驱后转向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管(4)位于前轮(3)后方,脚蹬于前轮(3)后方驱动自行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前驱后转向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I)的主支撑管体与前叉(2)的连接为活动式连接,其间设置减震器(12)。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前驱后转向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叉(9)两端之间设置减震器(12),减震器(12)以套筒的方式安装于后叉(9)的叉脚上,两个后轴(13)与后叉(9)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前驱后转向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叉(9)两端两后轮有各自的轮轴。
【文档编号】B62K21/12GK205602036SQ201620351496
【公开日】2016年9月28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5日
【发明人】欧立
【申请人】欧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