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底推进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7011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底推进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中及水底的机械推进结构的技术改良。特别是涉及一种水底机械推进装置,它经过简化,以模块形式设计其中心推进部份并具有经过改良的可开启及重装部件的结构,让使用者更为方便及可靠地进行开启及重装部件的操作。
背景技术
带有动力的水底推进装置早于1950年代已经为人所知。大部份早期装置均由金属制成及制造成小型潜水艇模样。如欲进入其中,需要通过用以抵抗深水水压、被螺栓固定或被夹紧的密封水闸。由于水会损坏电池与马达,所以需要密封防水。水底推进装置因此变得庞大、笨重及其维修开口在设计上主要为减少密封防水范围而设计。
最近,涉及水底推进装置操作安全的改良包括为防止不经意的错误激活而设的延迟起动。另外,加入密封室以防止水渗入到电池与马达的箱间。
不过,设有一体化箱间以同时密封电池与马达的小型推进装置却使使用者难以触及电池与马达的箱间。使用较薄弱的密封又会使装置在深水处出现周边性水压压迫而导致防水失效。由于装置在咸水中使用,最轻微的渗漏也会损害重大。
完全的密封,需要具复原力的密封力及密封范围,而密封力及密封范围均导致在更新及替换部件时需要很大的力度。以前的水底推进装置,一般使用气压及气泵提供气压到电池与马达的箱间以解除密封。因此更换电池时便需要作一番调整和花上时间作适当的连接。
在水底推进装置的设计上,通常在制造时为不会再被打开的部件作原厂密封,这种密封最为持久有效。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使用者一旦打开密封后,便很难回复原厂密封。在本实用新型出现之前,要提供让使用者可开启之余而又不损害密封的方法是非常困难。
7水底推进装置的另一个目标是确保使用者开动装置时,其激活不是不经意的错误激活。就操作开关而设的保护方式一般是透过增加操作的难度以避免不经意的错误激活,但这种方法通常会带来缺点。当使用者需要经常激活及停止装置时,使用者要花上额外的时间应付笨拙的操作开关,这大大减低装置的实用性。相反,使用凸出外露的开关却又容易引致不经意的错误激活。
8在能源充足、电池完好接驳的情况下,不经意的错误激活会使电池耗尽。若在使用时发生不经意的错误激活,便会令使用者会失去对装置的控制。
9市场需要一种水底推进装置,它的开口设计可容许在不损密封部件的情况下打开,不费气力地轻易更换电池。这种水底推进装置应配有一种易于操控而且具有安全装置避免不经意的错误激活及防止失控的开关系统。最后,这种水底推进装置大部份的部件也经原厂密封,及能减少使用者对密封的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1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底推进装置,其开口可在不损密封部件的情况下打开,不费气力地轻易更换电池。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底推进装置,其易于操控且可防止错误激活及失控。本实用新型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底推进装置,其大部份部件经原厂密封,可减少使用者对密封的损坏。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底推进装置,其设有一个被外壳包藏又被鼻锥体保护的一体化的组件电池和机动箱间。鼻锥体分别对应配合一个设于单一电池组件与机动箱间之间的环型密封及配合外层外壳。有一对锁扣以杠杆形式向鼻锥体强制性施压以密封电池箱。这对杠杆锁扣可操纵一小型凸轮驱使鼻锥体从环型密封上从容分开。这种水底推进装置设置成使鼻锥体的锁扣可以在水底推进装置直立时打开。这种装置并且包括一坚固的推进器整流罩,它能够使推进装置维持在一个稳固、置中、及直立的姿势,使得鼻锥体能够轻易地被移除或对装置进行再密封,即使力气有限的人也可轻易打开及再紧密密封。
11前进起动按钮设计凸出及外露,凭触摸可以察觉到。其中一个把手的后面设有一个起动安全锁,使得装置被随意大量储存时也不会因两枚起动按钮均被按下,而导致不经意的错误激活。
12水底推进装置的一体化核心结合体可作为一密封壁、方便于维修的器具及一种避免使用者需从多处不同部位开启及重装部件的结构。这核心体包括一设有前置的电池箱之一体化结构,电池箱设有一条可穿过密封连接,到达后方密封马达箱间的卡口插头连接线。一支轴杆自马达伸出穿过尾箱,并将轴杆密封于核心外壳的同时容许轴杆穿出尾箱。核心外壳置中配合外层后部外壳,并被紧系于外层后部外壳。在四周径向前向伸展的边缘与及在外层后部外壳并邻结构之间设置有一环型密封,与鼻锥体前方内的密封面衔接以达致密封。
13即使意外地让水进入了电池箱,水也不能进一步渗入密封了的马达箱。若果只有微量的水气存在,每次打开鼻锥体及电池箱更换电池时便可轻易发现及清理。更换完成之后,完全密封的箱间包含了鼻锥体及电池箱。虽然鼻锥体及电池箱没有维持原厂密封,尾部被密封的马达及轴杆箱仍然保持原厂密封。
14以上所述的水底推进装置简单、易用、可快速打开,拔掉旧电池接上新电池,然后关上到回复可使用状态,整个过程不用30秒。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部件分解图,分别展示了内部核心件及它的前向电池箱与后向马达箱间;17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鼻锥体及用以分离鼻锥体的锁扣组件之立体图;18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锁扣组件中以机械原理从外层后部外壳分离鼻锥体的凸轮结构之侧视图;19图5是以姆指操控置于机身旁边并与机身连成一体的把手后的安全开关的放大图;及20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线路及控制器与起动开关连接之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从图1入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及描述最有效的表达方法。一水底推动装置21拥有外表上看似连成一体的外层后部外壳23,并拥有看来与鼻锥体25相延连续的外型线。两个编号相同而对称的锁扣,其中一个于图中可见的为锁扣27,它包括锁扣框构件29旋轴式紧固到外层后部外壳23的前端。一可轴旋的咬合构件31旋轴式连接到锁扣框构件29前端的内部,它的后向尾端可与相连于鼻锥体25上的凸块33相衔接。锁扣框构件29的后方内部设有一凸轮构件使鼻锥体25可轻轻地衔接外层后部外壳23的前端。
22从图1所见的外层后部外壳23之特征包括与机身两边连成一体的把手35及37。在把手35上可发现凸出的起动按钮39,而把手37上则可发现凸出的起动按钮41。一环状的推进器整流罩45可于外层后部外壳23的尾端发现。环状的推进器整流罩45被一组四件角度倾斜的支撑架51,53,55及57(57于图1中未有显示)支持。一系列的网状翼片59于其相应的支撑架51,53,55及57之间张开。网状翼片59具有弹性,以抵挡轻微撞击及可复回原状。当水流过推进器整流罩45时,它的横切面设计也不会使水流有明显压力下降。
23图2乃是将图1的水底推进装置21扩展及将其部件分解显示。从鼻锥体25的前方开始,围绕着凸出阶级33的整个轮廓展示了一平滑沟位61微微向前及置于凸出阶级33的内侧以配合锁扣27上的平而尾端63。该平滑沟位61使平面尾端63在低阻力且受控的情况下透过旋轴,以将鼻锥体25后扣到外层后部外壳23的前方。
24从图2中可见,有数段连续肋骨状的凸轮表面65在锁扣框构件29将近开尽时,会将鼻锥体25从外层后部外壳23的前方分开。当鼻锥体25上的锁扣框构件29内折时,可轴旋的衔接构件31设置为可以折向平滑沟位61。这机械杠杆作用乃用以将鼻锥体25紧压于密封位置。有数段连续肋骨状的凸轮表面65则在机械杠杆作用下用作移除鼻锥体25。
25在平滑沟位61内侧及锁扣27内侧的略前方,为一加高了的边缘67,其为内部核心件69之最前凸出物,它包括一前向电池室71,及后向马达箱间73。由于外层后部外壳23中心的凹位的导向设计,即使内部核心件69在偏向、不对中心的情况下,纵使在左右对称的锁扣27被同步扣合的情况下,亦可提供单一自然对中扣合的关系。
26从马达箱间73最尾端伸出的是一旋轴75。在前向电池室71的前方内部,最少看到四颗螺丝77中的两颗。螺丝77扣紧外围边缘板79于相应的入口81。
27在加高了的外围边缘67之后部是一环型密封83。环型密封83最好为一环形的弹性物料,其在外围边缘67之最外边处向外伸展。环型密封83之受压程度跟密封之次数和用于放置及移除鼻锥体25的密封力成正比。
28在前向电池室71的开口前方是一电池85,并有一对电线87连接到卡口插头89。卡口插头有雌雄之别,所以使用者不会不经意地倒转连接到充电器或固定于电池室71开口内的连接头91之电极连接。在电池85与前向电池室71之最里面范围要为一对电线87保留足够空间之余又可保持一体性。在电池85留在前向电池室71的情况下,卡口插头89可连接到连接头91或从此拔走。
29将网状翼片59的小部份切走,从此可见到一螺旋桨93连接到旋轴75上(图2中未有展示)。在螺旋桨93之后可见一与推进器整流罩45相应连成一体的后网罩97。有了后网罩97及网状翼片59的配合,容许水穿过螺旋桨93范围向后推压到后网罩97的同时,又可防止手指或较大对象进入螺旋桨93范围。当螺旋桨整流罩45及连在一起的后网罩97被移除后,螺旋桨93可以被打开,在旋轴75上与及内部核心件69上移除。推进器整流罩45最好连接到一连接环99,其可与支撑架51,53,55及57连成一体。
30图3为锁扣框构件29和锁扣27于其中间开启位置之近观图。当锁扣框构件29移向于鼻锥体25时,会产生从锁扣框构件29之角度而来的压力。可轴旋的衔接构件31进一步将锁扣框构件29清脆的扣到鼻锥体25上。要将锁扣框构件29从鼻锥体25上拉开,在起初的角度下需要用力,接着便可不费力地拉开锁扣27到一位置近乎图3所见,其中之鼻锥体25已不再固定在轴向位置。
31图4可见锁扣框构件29移动到最后角度之动作。随着它被向外拉开,凸轮表面65开始触及鼻锥体25之尾部表面使其离开尾部外层后部外壳23前方近四分一寸。这机械上的优点对于使用者打开外围边缘的环型密封83及鼻锥体25内的交合面有帮助。这容许力气较弱的使用者在移开鼻锥体25时感觉与打开公文包搭扣无异。空隙101虽然细小但亦足够让鼻锥体25被移开。
32从图5可见在其中一个一体化把手上可见有一姆指安全开关105,本实施例则设于把手35上。一窄缝107让一滑动部件109被推下以开动外露之起动开关,本实施例采用起动开关41。滑动部件109置于靠上位置阻止了起动开关41的连接。
33图6之操作略图展示了用以操作水底推进装置21,被串联的外露起动开关39及41之双重起动。电池85上有一电极连接到控制器111,而电池85上的第二个电极则透过外露起动开关39及41连接到控制器111。控制器111乃用以对下游供电作出延缓,以确定螺旋桨93的起动乃是按使用者意愿。图中还可见内部核心件69内旋轴75之前的部件。
34尤其因为外露起动开关39及41之设计,导致有足够延缓以使螺旋桨93不会在使用者紧握把手35及37前转动。控制器111电连接到一马达113,并机械式地连接到图2所见的旋轴75及螺旋桨93。
35在使用上,水底推进装置21提供了现有水底推进装置所没有的优点。电池位置易于开启及安装的结构使任何人不论力气大小也可使用本水底推进装置21。一体化内部核心件69使有内部故障时只需维修及更替一体化的内部核心件69。
36本实用新型虽然被形容为水底推进装置,更精确一点应形容为一特别构造与系统,其拥有便利使用者更换及安装的电池结构,拥有动力延缓的控制器及易于维修。这原理可应用到其它装置上。
37虽然本实用新型以上述实施例展示,但是有很多为本技术范畴的人所熟悉的变化与改良也可在本实用新型上实施而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精髓及专利保护范围。因此以上所有种种合理及正常的变化与改良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水底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层后部外壳,其包括一对相对而设的一体化把手;一个内部核心件,其具有前向电池室和后向马达箱间;一马达,其藏于所述内部核心件并具有一伸展出所述内部核心件的旋轴;一个装载于所述内部核心件的前向电池室内的电池;载于所述外层后部外壳并在操作上连接到所述电池及所述马达以起动该马达的开关装置;一载于所述旋轴的螺旋桨;及一个连接到所述外层后壳及所述内部核心件至少其中之一上、用以防水密封所述前向电池室的鼻锥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底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底推进装置至少部分地由网罩及屏障的至少其中之一包围,而阻隔使用者与所述螺旋桨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底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装置由一对相对而设的一体化把手的其中一个把手支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底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开关装置之外还有另一个开关装置,其由一对相对而设的一体化把手的其中一个把手支撑。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底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个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设置于所述鼻锥体与所述外层后部外壳及所述内部核心件的至少其中之一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底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结构为一环型密封结构,其包围所述的内部核心件或至少该内部核心件的一部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底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至少一个外置锁扣,所述锁扣旋轴式支撑于所述外层后部外壳并与所述鼻锥体的凸出部位衔接,所述鼻锥体在关闭时相应地紧附到所述外层后部外壳。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底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锁扣包括一个将所述鼻锥体从所述外层后部外壳分开的凸轮结构。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底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还包括一个锁扣框构件,其旋轴式连接到所述外层后部外壳;和一个旋轴衔接构件,其旋轴式连接到所述锁扣框构件,以衔接及将之旋转到所述鼻锥体相对应之位置,施以机械杠杆作用而将所述鼻锥体衔接到所述外层后部外壳。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底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框构件包括一个将所述鼻锥体从所述外层后部外壳分开的凸轮结构。
专利摘要一种水底推进装置,设有由外壳包藏及鼻锥体保护的一体化组件电池和机动箱间。鼻锥体分别对应配合设于单一组件电池与机动箱间之间的环型密封及配合外层后部外壳。一对锁扣以杠杆形式向鼻锥体施压以密封电池箱。锁扣可操纵一小型凸轮使鼻锥体从环型密封上分开。鼻锥体的开启及再密封即使对于力气有限的人也易于实现。其中一个把手设有后向起动闭锁,使大量存储装置时也不会因按下两枚起动按钮而导致误激活。水底推进装置的一体化核心结合体可作为一密封壁、方便于维修的器具及避免使用者需从多处不同部位开启及重装部件的结构。核心体包括一设有前置电池箱的一体化结构,电池箱设有一条可穿过密封,连接到达后方密封马达箱间的卡口插头连接线。
文档编号B63G8/00GK2871376SQ20052000889
公开日2007年2月21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22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28日
发明者马仕贤, 亚历山大·约瑟夫·卡洛格罗利斯 申请人:特嘉科研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