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动软顶折叠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35491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手动软顶折叠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船顶篷的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手动软顶篷的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的汽车顶篷多为全自动,其结构复杂,价格昂贵,需提供一定的动力才能开启 或关闭,需消耗一定的能源。

实用新型内容为解决结构复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动软顶折叠机构作为汽车、船的 顶篷。 本实用新型在一根前支撑杆两端分别连接一根第一连接杆,所述两根第一连接杆 的前端分别与前支撑杆垂直固定连接,所述两根第一连接杆的后端分别与两根第四连接杆 前端铰连接,在第一连接杆上,且于第一连接杆与第四连接杆的铰支点的前部铰连接第二 连接杆,在所述两根第二连接杆之间设置一根U形中后支撑杆和一根U形中前支撑杆,所述 U形中后支撑杆的两端与所述两根第二连接干的后端铰连接,所述U形中前支撑杆的两端 与两根第二连节杆的中部铰连接,所述两根第二连接杆与U形中后支撑杆的铰支点处铰连 接两根第三连接杆,所述两根第三连接杆的后端铰连接两根第六连接杆,在两根第六连接 杆之间设置一根U形后支撑杆,所述U形后置撑杆的两端与所述两根第六连节杆的中部铰 连接,所述两根第四连接杆的后端铰连接两根第五连接杆,第三连接杆的中部与第四连接 杆的后部铰连接,所述前支撑杆、中前支撑杆、中后支撑杆、后支撑杆之间互相平行,在两根 第一连接杆上分别各自设置玻璃挡框,在两根第四连接杆上分别各自设置中玻璃挡框,在 两根第六连接杆上分别各自设置后玻璃挡框。 将本实用新型的第五连接杆和第六连接杆固定在车身上,通过手动拉动前支撑杆 实现本折叠机构的张开、收折,其结构简单,成本低,无需耗能。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中,1、前支撑杆,2、中前支撑杆,3、中后支撑杆,4、后支撑杆,5、第一连接杆,6、 第二连接杆,7、第三连接杆,8、第四连接杆,9、第五连接杆,10、第六连接杆,11、前玻璃挡 框,12、中玻璃挡框,13、后玻璃挡框。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在一根前支撑杆1两端分别连接一根第一连接杆5,两根第 一连接杆5的前端分别与前支撑杆1垂直固定连接,两根第一连接杆5的后端分别与两根
3第四连接杆8前端铰连接,在第一连接杆5上,且于第一连接杆5与第四连接杆8的铰支点 的前部铰连接第二连接杆6,在两根第二连接杆6之间设置一根U形中后支撑杆3和一根U 形中前支撑杆2, U形中后支撑杆3的两端与两根第二连接杆6的后端铰连接,U形中前支 撑杆2的两端与两根第二连节杆6的中部铰连接,两根第二连接杆6与U形中后支撑杆3 的铰支点处铰连接两根第三连接杆7,所述两根第三连接杆7的后端铰连接两根第六连接 杆10,在两根第六连接杆10之间设置一根U形后支撑杆4,所述U形后置撑杆4的两端与 两根第六连节杆10的中部铰连接,两根第四连接杆8的后端铰连接两根第五连接杆9,第三 连接杆7的中部与第四连接杆8的后部铰连接,前支撑杆1、中前支撑杆2、中后支撑杆3、 后支撑杆4之间互相平行,第二连接杆6与第三连接杆7,第四连接杆8与第五连接杆9之 间都成一个钝角,在两根第一连接杆5上分别各自设置前玻璃挡框11 ,在两根第四连接杆8 上分别各自设置中玻璃挡框12,在两根第六连接杆10上分别各自设置后玻璃挡框13。
权利要求一种手动软顶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在一根前支撑杆两端分别连接一根第一连接杆,所述两根第一连接杆的前端分别与前支撑杆垂直固定连接,所述两根第一连接杆的后端分别与两根第四连接杆前端铰连接,在第一连接杆上,且于第一连接杆与第四连接杆的铰支点的前部铰连接第二连接杆,在所述两根第二连接杆之间设置一根U形中后支撑杆和一根U形中前支撑杆,所述U形中后支撑杆的两端与所述两根第二连接干的后端铰连接,所述U形中前支撑杆的两端与两根第二连节杆的中部铰连接,所述两根第二连接杆与U形中后支撑杆的铰支点处铰连接两根第三连接杆,所述两根第三连接杆的后端铰连接两根第六连接杆,在两根第六连接杆之间设置一根U形后支撑杆,所述U形后置撑杆的两端与所述两根第六连节杆的中部铰连接,所述两根第四连接杆的后端铰连接两根第五连接杆,第三连接杆的中部与第四连接杆的后部铰连接,所述前支撑杆、中前支撑杆、中后支撑杆、后支撑杆之间互相平行,在两根第一连接杆上分别各自设置玻璃挡框,在两根第四连接杆上分别各自设置中玻璃挡框,在两根第六连接杆上分别各自设置后玻璃挡框。
专利摘要一种手动软顶折叠机构,涉及一种顶篷的制造技术领域,包括支撑杆和连接杆,前支撑杆、中前支撑杆、中后支撑杆、后支撑杆通过与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第五连接杆铰连接,构成了所述手动软顶折叠机构。本实用新型由支撑杆与连接杆之间的铰连接,使得本折叠机构可以实现手动开关,其结构简单,成本低,无需耗能。
文档编号B63B17/02GK201457002SQ200920047808
公开日2010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19日
发明者李顺祥 申请人:李顺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