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于水上急救的救生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0667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适于水上急救的救生船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急救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于水上急救的救生船。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客运的大型水上运输设备,例如客轮上,往往都设有救生船,用于乘载失事客轮或其他水上运输设备上的乘客,以待救援。但是,限于现有救生船的大小,客轮上的救生船所能乘载的乘客数往往少于客轮所能乘载的乘客数,当一艘较小的客轮去救援比该客轮乘载量更大的水上运输设备时,这个问题更为严重。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乘载更多乘客的适于水上急救的救生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能够乘载更多乘客的适于水上急救的救生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于水上急救的救生船,包括船形本体和放置于船形本体上的若干个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所述船形本体的尾部设有若干个导向装置;所述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通过牵引绳与船形本体的尾部连接并通过导向装置导向;所述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包括框架主体和防护板,所述框架主体包括条状支架和多个设于所述条状支架上的支架浮标;所述条状支架包括多个顺序连接的支架单元,所述支架单元包括第一臂、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其中一个所述支架单元的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该支架单元的第一臂的上端和该支架单元的第二连杆的一端;该支架单元的第二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另一个支架单元的第一臂的上端;所述防护板设于框架主体一端并与条状支架连接。

其中,所述支架单元还包括第二臂;所述第二臂处在第一连杆的转动平面上,或处在与第一连杆的转动平面平行的面上,且所述第二臂的一端垂直固定在第一臂的上端;所述第一连杆的中部设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臂上设有与第一凸起适配的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二臂上设有与第二凸起适配的第二限位结构。

其中,所述支架单元还包括第一臂绳、第二臂绳和设于第一臂与第二臂的垂直连接处的动力装置;所述第一臂上设有2个滑轮,所述第二臂上设有2个滑轮;所述第一臂绳的一端固定在第一连杆的中部,并经第一臂上的2个滑轮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所述第二臂绳的一端固定在第一连杆的中部,并经第二臂上的2个滑轮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臂绳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凸起,并经第一臂上的2个滑轮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所述第二臂绳的一端固定在第二凸起,,并经第二臂上的2个滑轮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均为环状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均为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上均设有开关。

其中,所述条状支架有两个,并通过所述多个支架浮标分别连接使所述两个条状支架以平行的方式排列。

其中,所述第一臂的下端设有滚轮。

其中,所述防护板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侧板。

其中,所述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还包括覆于框架主体上方的上盖。

其中,所述上盖的两端分别设有上盖浮标。

其中,所述框架主体还包括均匀设置在条状支架内的多个靠背。

本实用新型的适于水上急救的救生船,包括若干个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当遇到紧急事件时,可将所述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推入水中,并在展开状态乘载乘客,而不占用适于水上急救的救生船原有的乘载空间。因此,与现有技术中的救生船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适于水上急救的救生船能够大大增加乘载人员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适于水上急救的救生船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适于水上急救的救生船的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的条状支架的支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适于水上急救的救生船的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的框架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适于水上急救的救生船的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的框架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适于水上急救的救生船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适于水上急救的救生船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的适于水上急救的救生船的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的条状支架的支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的适于水上急救的救生船的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的框架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出第一实施例,如图1、2所示,一种适于水上急救的救生船,包括船形本体10和放置于船形本体10上的多个(例如图1中示出了4个)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20;所述船形本体10的尾部设有2个导向装置11;所述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20处于展开状态时通过牵引绳30与船形本体10的尾部连接并通过导向装置11导向。所述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20,包括框架主体210,所述框架主体210包括条状支架211和多个设于所述条状支架上的支架浮标212;所述条状支架211包括多个顺序连接的支架单元2110。

如图2所示,每个支架单元2110均包括第一臂2111、第一连杆2112和第二连杆2113;其中一个所述支架单元2110的第一连杆2112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该支架单元2110的第一臂2111的上端和该支架单元2110的第二连杆2113的一端;该支架单元2110的第二连杆2113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另一个支架单元2110的第一臂2111的上端;所述支架浮标212,固定在支架单元2110的第一臂2111上。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支架浮标212,用于使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20漂浮在水面上,所述支架浮标212可由低密度材料制成,优选为救生圈、气垫。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10,由多个顺序连接的支架单元110组装成条状支架11,在不使用时,所述条状支架211能够在支架单元2110之间的连接方向上压缩,从而使整个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20压缩,呈未展开状态并放置于船形本体10上,优选甲板的边缘部,减少存放空间要求;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将所述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10推入水中,并将所述条状支架211在支架单元2110之间的连接方向上展开,使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20呈展开状态以乘载乘客,而不占用适于水上急救的救生船原有的乘载空间。因此,与现有技术中的救生船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适于水上急救的救生船与现有技术中的救生船相比,能够增加乘载人员数量。

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出第二实施例,如图3、4所示,一种适于水上急救的救生船,包括船形本体10和置于船形本体10上的4个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20;所述船形本体10的尾部设有2个导向装置11;处于展开状态的所述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20,通过牵引绳30与船形本体10的尾部连接,并通过导向装置11导向。所述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20,包括框架主体210,所述框架主体210包括条状支架211、多个支架浮标212、第三连杆213、第四连杆214、第五连杆215和第六连杆216;所述条状支架211有两个,并通过所述多个支架浮标212分别连接使所述两个条状支架211以平行的方式排列。所述第三连杆213的一端与第四连杆214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五连杆215的一端与第六连杆216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213的另一端和第五连杆215的另一端分别与一个条状支架211的两端连接;所述第四连杆214的另一端和第六连杆216的另一端分别与另一个条状支架211的两端连接;所述条状支架211包括多个顺序连接的支架单元2110。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实施例中的支架单元2110的具体结构可参考第一实施例及图2中的方案进行设置。如图2所示,所述条状支架211包括多个顺序连接的支架单元2110。所述支架单元2110包括第一臂2111、第一连杆2112和第二连杆2113;其中一个所述支架单元2110的第一连杆2112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该支架单元2110的第一臂2111的上端和该支架单元2110的第二连杆2113的一端;该支架单元2110的第二连杆2113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另一个支架单元2110的第一臂2111的上端;所述支架浮标212,固定在支架单元2110的第一臂2111上。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其不仅能够实现单个条状支架211在支架单元2110之间的连接方向上的伸缩,还能够实现条状支架211之间的伸缩,从而进一步减少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20存放空间要求。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出一具体实施例,如图5、6、7、8所示,一种适于水上急救的救生船,包括船形本体10和置于船形本体10上的9个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20;所述船形本体10的尾部设有3个导向装置11;每3个所述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20组成一个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组;每个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组内,各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20之间通过牵引绳30连接,且其中一个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20通过牵引绳30与船形本体10的尾部连接,并通过导向装置11导向。

所述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20,包括框架主体210、护板220和上盖230。所述框架主体210包括条状支架211、多个支架浮标212、第三连杆213、第四连杆214、第五连杆215,第六连杆216,第三臂217和第四臂218。

所述条状支架211有两个,并通过所述多个支架浮标212分别连接使所述两个条状支架211以平行的方式排列。

所述条状支架211包括多个顺序连接的支架单元2110。所述支架单元2110包括第一臂2111、第二臂2114、第一连杆2112、第二连杆2113、第一臂绳2115、第二臂绳2116和设于第一臂2111与第二臂2114的垂直连接处的动力装置2117。所述动力装置2117位微型电气马达。

如图7所示,所述条状支架211中的一个所述支架单元2110的第一连杆2112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该支架单元2110的第一臂2111的上端和该支架单元2110的第二连杆2112的一端;该支架单元2110的第二连杆2113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另一个支架单元2110的第一臂2111的上端。因此,所述条状支架211能够在支架单元2110之间的连接方向上压缩,减少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20的存放空间要求,并在使用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20时展开,以乘载更多的乘客。

所述第二臂2114处在与第一连杆2112的转动平面平行的面上,且所述第二臂2114的一端垂直固定在第一臂2111的上端;所述第一连杆2112的中部设有第一凸起21121和第二凸起21122;所述第一臂2111上设有与第一凸起21121适配的第一限位结构21111;所述第二臂2114上设有与第二凸起21122适配的第二限位结构21141,所述第一凸起21121和第二凸起21122均为环状结构,并对称设置在第一连杆2112的中部;所述第一限位结构21111和第二限位结构21141均为弧形凹槽。所述第一臂2111上设有2个滑轮(图未示出),所述第二臂2114上设有2个滑轮21142;所述第一臂绳2115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凸起21121,并经第一臂2111上的2个滑轮与所述动力装置2117连接;所述第二臂绳2116的一端固定在第二凸起21122,并经第二臂2114上的2个滑轮21142与所述动力装置2117连接;所述弧形凹槽上均设有开关11110。当第一连杆2112转动至与第一臂2111垂直位置时,第二凸起21122能够卡扣在第二限位结构21141上,并触动第二限位结构21141内的开关11110,使得动力装置2117收紧第二臂绳2116,双重保证条状支架211处于稳定的伸展状态,便于使用。当第一连杆2112转动至与第一臂2111基本平行或接近平行的位置时,第一凸起21121能够卡扣在第一限位结构21111上,并触动第一限位结构21111内的开关11110,使得动力装置2117收紧第一臂绳2115,双重保证条状支架211处于稳定的收缩状态,便于存放。

所述第一臂2111的下端设有滚轮21112,便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20的搬运。

所述第三连杆213的一端与第四连杆214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五连杆215的一端与第六连杆216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213的另一端和第五连杆215的另一端分别与一个条状支架211的两端连接;所述第四连杆214的另一端和第六连杆216的另一端分别与另一个条状支架211的两端连接。本实施例实现了条状支架211之间的伸缩,从而进一步减少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20存放空间要求。

所述支架浮标212垂直固定在平行相对的两个条状支架211上,且在两个条状支架211上的固定点均位于支架单元2110的第二臂2114上;所述多个支架浮标212相互平行。在本实施例的替代实施例中,所述支架浮标212还可垂直固定在平行相对的两个条状支架211上,且在两个条状支架212上的固定点均位于支架单元2110的第一臂2111上;所述多个支架浮标212相互平行。

所述第三臂217和第四臂218均垂直固定在同一个条状支架211上并向另一个条状支架211延伸;所述第三臂217和第四臂218所固定的条状支架211不是同一个条状支架2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替代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臂217和第四臂218所固定的条状支架211是同一个条状支架211。

所述第三连杆213中部设有第三凸起2131和第四凸起2132;所述第六连杆216中部设有第五凸起2161和第六凸起2162;所述第三臂217上设有与第三凸起2131适配的第三限位结构2171;所述第四臂218上设有与第五凸起2161适配的第五限位结构2181;所述两个条状支架211上分别设有与第四凸起2132适配的第四限位结构1200、与第六凸起2162适配的第六限位结构1300。

如图8所示,当第三连杆213转动至与条状支架211垂直的位置时,第三凸起2131能够卡扣在第三限位结构2171上;同样,当第六连杆216转动至与条状支架211垂直位置时,第五凸起2161能够卡扣在第五限位结构2181上;保证框架主体210在垂直与条状支架211的方向上处于伸展状态,便于使用。当第三连杆213转动至与条状支架211基本平行或接近平行的位置时,第四凸起2132能够卡扣在第四限位结构1200上;同样,当第六连杆216转动至与条状支架211基本平行或接近平行的位置时,第六凸起2162能够卡扣在第六限位结构1300上;保证框架主体210在垂直与条状支架211的方向上处于收缩状态,便于存放。

在本实施例的替代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可同时位于第四连杆上,或分别位于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上;所述第三凸起与第三限位结构配合使用,使框架主体在垂直与条状支架的方向上处于伸展状态;所述第四凸起和第四限位结构配合使用,使框架主体在垂直与条状支架的方向上处于收缩状态。所述第五凸起和第六凸起可同时位于第五连杆上,或分别位于第五连杆和第六连杆上;所述第五凸起与第五限位结构配合使用,使框架主体在垂直与条状支架的方向上处于伸展状态;所述第六凸起和第六限位结构配合使用,使框架主体在垂直与条状支架的方向上处于收缩状态。

如图5、6所示,所述防护板220设于框架主体210一端并与两个条状支架211连接,所述防护板220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侧板221。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多个顺序连接的支架单元2110中,排列在最前面的支架单元2110的第二连杆2113的连接关系与其他支架单元2110稍有不同,排列在最前面的支架单元2110的第二连杆2113的一端与该支架单元2110的第一连杆2112的一端转动连接,该支架单元2110的第二连杆2113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防护板220上。所述防护板220可用于防护水流及水面上的杂物对乘载在条状支架211中的乘客的冲击,并降低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20运动的阻力。所述两个侧板221之间的夹角优选为锐角,可进一步减小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20运动的阻力。

如图6所示,所述上盖230覆于框架主体210上方,所述上盖230为帆布,可折叠收起;所述上盖230能与防护板220围合形成流线型结构,既能防雨又能降低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20运动的阻力。

所述防护板220中还设有用于放置上盖230的放置位,便于上盖230的收纳,适用性强。

所述上盖230的两端分别设有上盖浮标231,用于增加浮力。

所述框架主体210还包括均匀设置在条状支架211内的多个靠背219。所述靠背219是经人工体学设计的靠背,能够提高乘载乘客的舒适度。

此外,如图5、6所示,所述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20的尾部还可设有连接头,用于连接普通救生船2和/或其他可伸缩水上救生装置20,从而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适于水上急救的救生船的扩展能力。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