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搬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38143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物品搬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品搬送设备,该物品搬送设备设有以沿着由设置在顶板侧的行走轨道形成的行走路径行走的方式构成的多个物品搬送车,作为所述行走路径,设有环状的主 路径、以各自经由至少一个物品搬送处的状态配置的副路径以及第1连结路径,该第1连结 路径连结所述主路径和所述副路径,且使得所述物品搬送车从所述主路径向所述副路径的 分支行走和从所述副路径向所述主路径的合流行走成为可能,所述副路径在所述主路径的 外侧夹着所述主路径而配置在一侧和另一侧的两侧。
背景技术
这种物品搬送设备中,例如,如果对存在于主路径的物品搬送车指示配置在副路 径的物品搬送处,以作为搬送地,则该物品搬送车在主路径上行走至被指示为搬送地的物 品搬送处所存在的副路径的分支处,然后从主路径分支行走至副路径,并沿着副路径行走 至与被指示为搬送地的物品搬送处相对应的停止位置。此外,如果对存在于副路径的物品 搬送车指示其它副路径的物品搬送处,以作为搬送地,则该物品搬送车从副路径合流行走 至主路径,然后在主路径上行走至被指示为搬送地的物品搬送处所存在的副路径的分支 处,随后,从主路径分支行走至副路径,并沿着副路径行走至对应于被指定的物品搬送处的 停止位置。如此,物品搬送车在进行从主路径向副路径的分支行走以及从副路径向主路径 的合流行走的同时,行走至与被指示为搬送地的物品搬送处相对应的停止位置。在此,有时候对存在于副路径的物品搬送车指示存在于夹着主路径而配置在相反 侧的副路径的物品搬送处,以作为搬送地。这种情况下,该物品搬送车合流行走至主路径, 然后沿着主路径行走,但是不得不在环状的主路径上行走至夹着主路径而配置在相反侧的 副路径的分支处。所以,物品搬送车的行走距离变长,不能高效地进行物品搬送,导致搬送 能力的下降。所以,在现有的物品搬送设备中,设有搬送机(conveyor),该搬送机在相对于主路 径而配置于一侧的副路径和相对于主路径而配置于另一侧的副路径之间进行物品搬送。对 存在于某条副路径的物品搬送车指示存在于夹着主路径而配置在相反侧的副路径的物品 搬送处,以作为搬送地,在此情况下,从该物品搬送车将物品移载至搬送机,由搬送机将该 物品搬送至相对于主路径而配置于另一侧的副路径。而且,存在于相对于主路径而配置在 另一侧的副路径的物品搬送车接收由搬送机搬送的物品,并行走至与被指示为搬送地的物 品搬送处相对应的停止位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6-3191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上述文献所记载的设备中,当从相对于主路径而配置于一侧的副路径的物品搬送 处将物品搬送至相对于主路径而配置于另一侧的副路径的物品搬送处时,不得不进行物品 搬送车将物品移载至搬送机的操作以及物品搬送车从搬送机接收物品的操作,该操作花费 时间,产生无法快速地搬送物品的问题。此外,除了物品搬送车之外,还不得不设置搬送机,导致构成的复杂化以及成本提高。本发明是着眼于此而提出的,其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品搬送设备,该物品搬送设备即使在从相对于主路径而配置于一侧的副路径的物品搬送处将物品搬送至相对于主 路径而配置于另一侧的副路径的物品搬送处的情况下,也能够不导致构成的复杂化以及成 本提高而迅速地搬送物品,能够谋求搬送能力的提高。为了达成此目的,本发明的物品搬送设备,具备由设置在顶板侧的行走轨道形成 的行走路径;以沿着所述行走路径行走的方式构成的多个物品搬送车,在此,所述行走路 径,包含环状的主路径;以各自经由至少一个物品搬送处的状态配置的副路径,所述副路 径在所述主路径的外侧夹着所述主路径而配置在一侧和另一侧的两侧;以及第1连结路 径,连结所述主路径和所述副路径,使得所述物品搬送车从所述主路径向所述副路径的分 支以及从所述副路径向所述主路径的合流成为可能。物品搬送设备还具备与在所述第1连 结路径之外另外地设置的第2连结路径,所述第2连结路径的一端部连接到相对于所述主 路径而配置在一侧的所述副路径,另一端连接到相对于所述主路径而配置在另一侧的所述 副路径,途中部分横断所述主路径。所述物品搬送车构成为,通过所述第2连结路径,能够 从相对于所述主路径而配置在一侧的所述副路径通过作为与所述主路径的连接处的交叉 部,行走至相对于所述主路径而配置在另一侧的所述副路径。依照这种构成,在从相对于主路径而配置于一侧的副路径的物品搬送处将物品搬 送至相对于主路径而配置于另一侧的副路径的物品搬送处的情况下,物品搬送车通过沿着 第2连结路径行走,能够从相对于主路径而配置在一侧的副路径通过作为与主路径的连接 处的交叉部,并行走至相对于主路径而配置在另一侧的副路径。由此,物品搬送车能够不在 主路径行走,从相对于主路径而配置在一侧的副路径行走至配置在另一侧的副路径。所以, 物品搬送车不进行与其它装置之间的物品的移载,仅沿着第2连结路径行走,就能够从相 对于主路径而配置在一侧的副路径的物品搬送处将物品搬送至配置在另一侧的副路径的 物品搬送处。而且,仅设置第2连结路径,就使得从相对于主路径而配置在一侧的副路径向 配置在另一侧的副路径的行走成为可能。所以,能够实现一种物品搬送设备,该物品搬送设备即使在从相对于主路径而配 置于一侧的副路径的物品搬送处将物品搬送至相对于主路径而配置于另一侧的副路径的 物品搬送处的情况下,也能够不导致构成的复杂化以及成本的提高而迅速地搬送物品,从 而谋求搬送能力的提高。在本发明的物品搬送设备的实施方式中,优选相对于所述主路径而配置在一侧的 所述副路径和相对于所述主路径而配置在另一侧的所述副路径夹着所述主路径而配置在 相对的位置,所述第2连结路径由将夹着所述主路径而配置在相对的位置的所述副路径彼 此连结的直线状的路径构成。依照这种构成,通过将相对于主路径而配置在一侧的副路径和相对于主路径而配 置在另一侧的副路径夹着主路径而配置在相对的位置,能够相对于主路径而对称地配置多 条副路径。由此,能够使行走路径的全体为简单形状的路径,因而能够谋求构成的简单化, 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行走路径的配置。而且,第2连结路径由于能够为简单的直线状的路 径,因而在这一点也能够谋求构成的简单化,并且,能够提升第2连结路径上的物品搬送车 的行走速度,能够迅速且稳定地进行第2连结路径上的物品搬送车的行走。
在本发明的物品搬送设备的实施方式中,优选设有2条将同一所述副路径彼此连 结的所述第2连结路径。依照这种构成,能够将2条第2连结路径中的1条作为用于使物品搬送车从相对 于主路径而配置在一侧的副路径行走至配置在另一侧的副路径的路径,将另1条作为用于 使物品搬送车从相对于主路径而配置在另一侧的副路径行走至配置在一侧的副路径的路径。由此,在由2条第2连结路径的双方使物品搬送车错开行走的同时,能够进行在相对于 主路径而配置在一侧的副路径的物品搬送处和配置在另一侧的副路径的物品搬送处之间 的物品搬送,从而能够有效地活用第2连结路径并有效地谋求搬送能力的提高。在本发明的物品搬送设备的实施方式中,优选在所述交叉部,设有切换轨道和切 换操作机构,该切换轨道自如地切换至沿着所述主路径而使所述物品搬送车通过的第1切 换状态和沿着所述第2连结路径而使所述物品搬送车通过的第2切换状态,该切换操作机 构构成为将所述切换轨道切换至所述第1切换状态和所述第2切换状态。依照这种构成,当物品搬送车沿着主路径通过交叉部时,切换操作机构能够将切 换轨道切换至第1切换状态,物品搬送车能够沿着切换轨道行走而通过交叉部。此外,当物 品搬送车沿着第2连结路径通过交叉部时,切换操作机构能够将切换轨道切换至第2切换 状态,物品搬送车能够沿着切换轨道行走而通过交叉部。所以,即使在物品搬送车沿着主路 径通过交叉部时,在物品搬送车沿着第2连结路径通过交叉部时,物品搬送车也能够沿着 切换轨道行走,物品搬送车能够稳定且可靠地通过交叉部。在本发明的物品搬送设备的实施方式中,优选所述切换操作机构构成为,伴随着 所述物品搬送车向所述交叉部的进入,由在所述物品搬送车具备的操作部操作,将所述切 换轨道从所述第1切换状态切换至所述第2切换状态以及从所述第2切换状态切换至所述 第1切换状态。依照这种构成,如果物品搬送车进入交叉部,例如,由在物品搬送车具备的操作部 推压操作切换轨道,能够将切换轨道从第1切换状态切换至第2切换状态以及从第2切换 状态切换至第1切换状态。所以,在交叉部可以不设置用于切换切换轨道的驱动部等,既能 够相应地谋求构成的简单化,也能够使物品搬送车通过交叉部。在本发明的物品搬送设备的实施方式中,优选所述切换操作机构构成为,通过切 换驱动机构的驱动而能够将所述切换轨道从所述第1切换状态切换操作至所述第2切换状 态以及从所述第2切换状态切换操作至所述第1切换状态。依照这种构成,当物品搬送车进入交叉部时,通过切换驱动机构的驱动而能够可 靠地将切换轨道从第1切换状态切换至第2切换状态以及从第2切换状态切换至第1切换 状态。所以,能够将切换轨道可靠地切换至第1切换状态或第2切换状态,物品搬送车能够 可靠地通过交叉部。在本发明的物品搬送设备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作为所述主路径,设有环状的第1 主路径以及第2主路径,该第2主路径在所述第1主路径的外侧夹着所述第1主路径而配置 在一侧和另一侧这两侧,相对于所述第1主路径以所述物品搬送车能够分支和合流的方式 连接,所述副路径相对于所述第2主路径以所述物品搬送车能够分支和合流的方式连接。依照这种构成,在物品搬送车从第1主路径行走至副路径的情况下,从第1主路径 换乘至第2主路径,再从第2主路径换乘至副路径。因此,通过设置多个第1主路径和第2主路径之间的分支合流处,从而能够在缩短第1主路径上的物品搬送车的行走距离的同 时,物品搬送车能够从第1主路径换乘至第2主路径。所以,即使在物品搬送车从第1主路 径行走至副路径的情况下,也能够缩短第1主路径上的行走距离而行走,因而能够使物品 搬送车高效地行走,导致搬送能力的提高。此外,作为主路径,不仅设有第1主路径,还设有 第2主路径,因而当物品搬送车行走至目的处时,能够容易地选择多条路径,并且,能够抑制多个物品搬送车相对于1条路径而集中地行走,能够使多个物品搬送车高效地行走。在本发明的物品搬送设备的实施方式中,优选多条所述副路径以沿着所述主路径 上的所述物品搬送车的行走方向并列的状态设置。


图1是物品搬送设备的全体平面图;图2是物品搬送设备的一部分的侧面图;图3是沿着行走方向的方向上的物品搬送车的截面图;图4是显示分支部的平面图;图5是显示交叉部的平面图;图6是显示交叉部的沿着行走方向的方向上的截面图;图7是显示物品搬送车通过交叉部时的状态的图;图8是显示物品搬送车通过交叉部时的状态的图;图9是显示其它实施方式的交叉部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基于附图,对物品搬送设备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该物品搬送设备具备对半导体基板进行处理的多个物品处理部1。以 经由这些物品处理部1的状态在顶板侧设置行走轨道2,形成行走路径S,设有沿行走路径 S在一方向上移动自如的顶板搬送式的多个物品搬送车3。在该物品搬送设备中,将收纳半 导体基板的容器作为物品4,物品搬送车3以在多个物品处理部1之间搬送物品4的方式构 成。行走轨道2由行走轨道用支架(brackets以固定状态设置在顶板部(参照图2)。如图2所示,物品搬送车3升降自如地具备以悬挂状态把持物品4的把持部6。在 物品搬送车3停止的状态中,把持部6以通过卷起或者放出线材(wire) 7而自如地升降至 接近物品搬送车3的上升位置和下降位置的方式设置,在该下降位置与比物品搬送车3更 设置在下方侧的物品移载用的平台(station) 8 (相当于物品搬送处)之间进行物品移载。 也能够利用例如皮带来代替线材7。附带说一下,图2中,在一侧显示了把持部6从上升位置下降至下降位置的情况,在另一侧显示了使把持部6从下降位置上升至上升位置的情况。平台8由载置支撑物品4的载置台构成。而且,平台8用于从物品搬送车3接收由物品处理部1进行规定的处理的物品4,或者将由物品处理部1进行过规定的处理的物品 4交接至物品搬送车3,且分别对应于多个物品处理部1而配置。物品搬送车3构成为,在把持部6位于上升位置的状态下沿着行走轨道2移动,通过在停止于与多个平台8中的移载对象的平台8相对应的停止位置的状态下,使把持部6在上升位置和下降位置之间升降,从而在与平台8之间进行物品4的授受。物品搬送车3具备行走于行走轨道2上的行走驱动部9以及以位于行走轨道2的 下方的方式悬挂支撑在行走驱动部9上的物品支撑部10而构成。如图3所示,在行走驱动部9上,设有行走轮12和行走引导轮13,该行走轮由驱动 马达11旋转驱动且在一对行走轨道2各自的沿着水平面的上面转动,该行走引导轮抵接在 一对行走轨道2各自的相对的沿着上下方向的侧面且旋转自如。而且,其构成为,通过行走 轮12由驱动马达11绕着沿着物品搬送车3的宽度方向的轴心而旋转驱动,且绕着上下轴 心而旋转自如的行走引导轮13由一对行走轨道2抵接引导,使得物品搬送车3被行走轨道 2引导而行走。在此,如图4所示,行走轮12在物品搬送车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配置有一对,该一 对行走轮12在物品搬送车3的前后方向隔开间隔而设有2个,合计设有4个行走轮12。行 走引导轮13在物品搬送车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各设有2个,该各2个行走引导轮13在物品搬送车3的前后方向隔开间隔而设有2个,合计设有8个行走引导轮13。如图3所示,在物品支撑部10上,设有缠绕线材7且由升降用马达14旋转驱动的 旋转圆筒(drum) 15以及由线材7悬挂支撑的把持部6。把持部6具备由把持用马达16自 如地切换操作至把持物品4的把持姿势和解除把持的把持解除姿势的把持具17。而且,构 成为,通过由升降用马达14旋转驱动旋转圆筒15,使得把持部6以及由其把持的物品4进 行升降移动,通过由把持用马达16切换操作把持具17,从而把持物品4或者解除对物品4 的把持。在物品搬送车3上,设有位于一对行走轨道2之间的通电线圈18,且构成为,通过 交流电流的通电在沿着行走轨道2配置的供电线19中产生磁场,在物品搬送车3 —侧,由 该磁场在通电线圈18中产生必要的电力,在无接触状态下对物品搬送车3进行供电。附带 说一下,供电线19以配置于一对行走轨道2之间的方式由行走轨道2支撑。该物品搬送设备中,物品搬送车3行走的行走路径S由行走轨道2形成,但是,如 图1所示,作为行走路径S,设有环状的主路径20、环状的副路径21以及第1连结路径,该第 1连结路径连结主路径20和副路径21,且使得从物品搬送车3的主路径20向副路径21的 分支行走和从副路径21向主路径20的合流行走成为可能。这里的环状是形成循环(loop) 的思思ο(主路径)作为主路径20,设有环状的第1主路径22和第2主路径23,该第1主路径具备相 对配置的一对直线部分以及联接一对直线部分各自的终端部和始端部的一对弯曲(curve) 部分,该第2主路径在第1主路径22的两外侧相对于第1主路径22以物品搬送车3自如 地分支和合流的方式连接。在第1主路径22的内侧,沿着第1主路径22的直线部分所延伸的方向隔开间隔 而设有多个能够保管设立在地面上的物品4的保管部24,第1主路径22配置在经由多个保 管部24的状态下。如此,在第1主路径22的内侧,也配置有作为物品搬送处的保管部24。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保管部24以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并列的状态具备多个自 如地载置支撑物品4的收纳部。而且,在保管部24上,具备在与物品搬送车3之间移载物 品4的入出库部以及在入出库部和各收纳部之间自如地搬送物品4的物品搬送装置。在第1主路径22的路径途中,设定有用于由物品搬送车3对多个保管部24各自的入出库部将物 品4入出库的目标停止位置,物品搬送车3在停止于该目标停止位置的状态下,使把持部6 升降,在与保管部24之间移载物品4。在第1主路径22中,设有将相对的直线部分彼此联接的第1简捷(short cut)路 径25,构成为,通过第1简捷路径25,使得即使在第1主路径22的直线部分的途中,物品搬 送车3也自如地换乘至相对的直线部分。第2主路径23在第1主路径22的外侧夹着第1主路径22而配置在一侧和另一 侧的两侧。第2主路径23分别具备与第1主路径22的直线部分平行地配置的直线部分、 从第1主路径22的直线部分的始端部附近联接到第2主路径23的直线部分的始端部的联 接部分以及从第2主路径23的直线部分的终端部联接到第1主路径22的直线部分的终端 部附近的联接部分。由此,由第2主路径23和第1主路径22的直线部分形成环状的路径。 此外,在第2主路径23的直线部分的途中和第1主路径22的直线路径的途中之间也设有 使物品搬送车3自如地换乘的第2简捷路径26。(副路径)副路径21在第2主路径23的外侧以沿着第2主路径23上的物品搬送车3的行走方向并列的状态设有多条(图1中,例如为4个),在第2主路径23的外侧,夹着主路径 20而配置在一侧和另一侧的两侧。关于副路径21,相对于主路径20而配置在一侧的副路径 21和相对于主路径20而配置在另一侧的副路径21夹着主路径20而配置在相对的位置。副路径21分别在经由多个平台8的状态下,将沿从主路径20离开的方向延伸的 直线部分和沿接近主路径20的方向延伸的直线部分配置在相对的位置。而且,副路径21 分别形成环状,该环状具备一对直线部分以及联接一对直线部分的各自的终端部和始端部 的一对弯曲部分。在副主路径21的路径途中,设定有用于在多个平台8的各个和物品搬送 车3之间移载物品4的目标停止位置,物品搬送车3在停止于该目标停止位置的状态下,使 把持部6升降而在与平台8之间移载物品4。(第1连结路径)第1连结路径相对于多个副路径21分别设置,第1连结路径分别由分支路径和合 流路径构成,该分支路径连接至从第2主路径23的直线部分分支且沿从主路径20离开的 方向延伸的直线部分,该合流路径从沿接近主路径20的方向延伸的直线部分的终端部合 流至第2主路径23。而且,相对于第2主路径23的分支路径的分支处比合流路径的合流处 更成为物品搬送车3的行走方向的上游侧。当物品搬送车3从第2主路径23分支行走至 副路径21时,继续着第2主路径23上的行走方向而沿着副路径21行走。此外,当物品搬 送车3从副路径21合流行走至第2主路径23时,继续着副路径21上的行走方向而沿着第 2主路径23行走。在此,保管部24、第1简捷路径25以及第2简捷路径26的配置处,在第1主路径 22和第2主路径23各自的直线部分上的物品搬送车3的行走方向上,成为副路径21的配 置处的间隙。保管部24配置在副路径21的配置处的所有间隙,并且还比副路径21的配置 处更配置在外侧。第1简捷路径25配置在副路径21的配置处的1个间隙。第2简捷路径 26配置在副路径21的配置处的所有间隙。在该物品搬送设备中,为了物品搬送车3能够不在主路径20行走而在夹着主路径20的配置于一侧的副路径21和配置于另一侧的副路径21之间行走,在第1连结路径之外, 还另外设有将夹着主路径20的配置于一侧的副路径21和配置于另一侧的副路径21连结 的第2连结路径27。(第2连结路径)第2连结路径27的一端连接到相对于主路径20而配置在一侧的副路径21,另一 端连接到相对于主路径20而配置在另一侧的副路径21,其途中部分横断主路径20。第2 连结路径27由将夹着主路径20而配置在相对的位置的副路径21彼此连结的直线状的路 径构成。将相同的副路径21彼此连结的第2连结路径27设置有2个。由此,将2个第2 连结路径27的1个作为用于使物品搬送车3相对于主路径20从一侧(例如图1中左侧) 的副路径21行走至另一侧(例如图1中右侧)的副路径21的路径,将另1条作为用于使 物品搬送车3相对于主路径20从另一侧(例如图1中右侧)的副路径21行走至一侧(例 如图1中左侧)的副路径21的路径。将相同的副路径21彼此连结的2个第2连结路径27 各自的始端侧连接到在一侧的副路径21中沿接近主路径20的方向延伸的直线部分的终端 部,终端侧连接到在另一侧的副路径21中沿从主路径20分离的方向延伸的直线部分的始端侧。由此,如图1中虚线箭头所示,当物品搬送车3沿着第2连结路径27而从一侧的副 路径21行走至另一侧的副路径21时,一侧的副路径21上的行走方向、第2连结路径27上 的行走方向以及另一侧的副路径21上的行走方向全部成为同一方向,由于该多个路径的 部分在一直线上,因而能够沿着第2连结路径27从一侧的副路径21顺利地行走至另一侧 的副路径21。第2连结路径27在与第1主路径22的直线部分和第2主路径23的直线部分分 别正交的状态下以横断的方式设置,第2连结路径27与第1主路径22的直线部分和第2 主路径23的直线部分的各个的连接处成为交叉部K。第2连结路径27与第1主路径22的交叉部K为2处,在2个交叉部K的近旁,连 接有从第2连结路径27合流至第1主路径22的合流路径。由此,第2连结路径27能够使 物品搬送车3相对于第1主路径22分支行走和合流行走。所以,第2连结路径27不仅能 够使物品搬送车3相对于主路径20从一侧的副路径21向另一侧的副路径21行走,还能够 使物品搬送车3从副路径21不行走于第2主路径23而行走至第1主路径22。在第2连结路径27上,连接有从第2主路径23分支的分支路径,兼用作使物品搬 送车3从第2主路径23分支至副路径21的分支路径的一部分。在第2连结路径27上,连 接有合流至第2主路径23的合流路径,兼用作使物品搬送车3从副路径21合流至第2主 路径23的合流路径的一部分。由此,能够将联接第2主路径23和副路径21的路径的一部 分作为共通路径而形成,从而能够谋求构成的简单化。关于多个物品搬送车3的行走,设有在行走路径S的全体上管理多个移动体3的 运行的设备管理用计算机,在物品搬送车3上,设有基于来自设备管理用计算机的运行指 令信息而控制物品搬送车3的动作的台车侧控制部。计算机和控制部属于现有技术,具备 CPU、存储器(memory)、通信单元等,存储器中存储有用于实施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功能的算 法(algorithm)。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物品搬送车3上,设有停止板检测传感器、绝对位置板检测传感器以及行走距离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该停止板检测传感器检测停止板,该停止板显 示设置在行走轨道2的侧旁等并与各平台8和保管部24相对应的目标停止位置,该绝对位 置板检测传感器检测绝对位置板,该绝对位置板显示从设置在行走轨道2的侧旁等的行走 路径S的基准点起的位置(距离),该行走距离传感器检测物品搬送车3的行走距离。台车 侧控制部,基于绝对位置板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息以及对绝对位置板检测传感器进行检测 后的行走距离传感器的检测信息,掌握物品搬送车3的现在位置为行走路径S上的哪个位 置,并通过无线通信等将该现在位置信息以及能够识别多个物品搬送车3中的哪台移动车 的台车号码等的台车识别信息发送至设备管理用计算机。设备管理用计算机一边根据来自各台车侧控制部的现在位置信息和台车识别信息来管理多个物品搬送车3各自的现在位置,一边管理多个物品搬送车3的运行。设备管 理用计算机构成为,从多个物品搬送车3中选择1个搬送对象的物品搬送车3,并对该选择 的物品搬送车3发出作为运行指令信息的搬送指令,该搬送指令在从多个平台8和保管部 24中指定搬送源和搬送地的平台8和保管部24的状态下,从搬送源的平台8和保管部24 将物品4搬送至搬送地的平台8和保管部24。此外,设备管理用计算机构成为,在使物品搬 送车3从搬送源行走至搬送地时,发出用于例如从多个路径中选择行走距离最短的最短路 径并使物品搬送车3在该选择的最短路径行走的运行指令信息。由此,接收搬送指令后的物品搬送车3的台车侧控制部,基于各种传感器的检测 信息,控制物品搬送车3的行走,以行走至指定的搬送源的平台8和保管部24,并通过控制 把持部6的升降动作和把持部6的切换动作,从搬送源的平台8和保管部24接收物品4。 然后,台车侧控制部基于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息,控制物品搬送车3的行走,以行走至指定 的搬送地的平台8和保管部24,并将物品4卸到搬送地的平台8和保管部24。如图1所示,分别设有多个从某条路径分支至某条路径的分支部B (例如,图中用 虚线围住的部分)、从某条路径合流至某条路径的合流部G(例如,图中用虚线围住的部分) 以及某条路径和某条路径正交地交叉的交叉部K(例如,图中用虚线围住的部分)。如上所 述,关于行走路径S上的物品搬送车3的运行,基本上设备管理用计算机在进行管理,然而, 在设备管理用计算机之外,在分支部B、合流部G以及交叉部K分别设有运行管理部,该运行 管理部以一边防止物品搬送车3彼此突一边使物品搬送车3行走的方式管理物品搬送车3 的运行。作为分支部B,例如设有从第2主路径23分支至副路径21的分支部B、从第1主 路径22分支至第1简捷路径25的分支部B以及从第2主路径23分支至第2简捷路径26 的分支部等。作为合流部G,例如设有从副路径21合流至第2主路径23的合流部G、从第 2连结路径27合流至第1主路径22的合流部G、从第1简捷路径25合流至第1主路径22 的合流部G以及从第2简捷路径26合流至第1主路径22的合流部G等。作为交叉部K,例 如设有第2连结路径27和第2主路径23交叉的交叉部K以及第2连结路径27和第1主 路径22交叉的交叉部K等。当进入分支部B、合流部G以及交叉部K时,物品搬送车3的台车侧控制部在其跟 前对运行管理部进行是否允许进入的询问,以仅在允许进入时才进入分支部B、合流部G以 及交叉部K的方式控制物品搬送车3的行走。另一方面,如果从台车侧控制部询问是否允 许进入,则运行管理部在合流部G和交叉部K中以仅允许1台物品搬送车3进入的方式对台车侧控制部发出运行指令信息,在分支部B中以在分支之后物品搬送车3不存在的条件 下允许进入的方式对台车侧控制部发出运行指令信息。
(分支部) 分支部B中,物品搬送车3的行走路径分支成2条路径,切换成在2条路径中的哪条路径行走。于是,对用于切换成在2条路径中的哪条路径行走的构成进行说明。例如,以 从第2主路径23分支至副路径21的分支部B为例,基于图4进行说明。在从第2主路径23分支至副路径21的分支部B中,物品搬送车3当在第2主路 径23继续行走时,切换成在直线前进的路径行走,当从第2主路径23分支至副路径21时, 切换成在图中右侧的分支的路径行走。在分支部B中,除了行走轨道2之外,还设有分支部用引导轨道30,该分支部用引 导轨道引导在物品搬送车3的上部具备的绕着上下轴心而旋转自如的被引导辊29。分支部 用引导轨道30以相互在相反侧相对的状态具备与物品搬送车3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相对的 面以及与另一侧相对的面的2个引导面,作为引导被引导辊29的引导面31。而且,引导轨 道30的2个引导面的一侧由将物品搬送车3引导至直线前进的路径的直线前进用引导面 31a构成,另一侧由将物品搬送车3引导至分支的路径的分支部用引导面31b构成。另一方面,在物品搬送车3上,具备引导面切换机构32,该引导面切换机构变更物 品搬送车3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于分支部用引导轨道30的被引导辊29的位置,将引导被 引导辊29的引导面自如地切换成直线前进用引导面31a或分支部用引导面31b。被引导辊 29在物品搬送车3的前后方向隔开间隔而设有一对,一对被引导辊29在物品搬送车3的前 后方向上分别配置在与行走轮12的配置处相同的地方,引导面切换机构32相对于一对被 引导辊29的各个而设置。一对引导面切换机构32分别具备由马达等驱动部33绕着上下轴心而摇动自如的 摇动臂34、设在摇动臂34的前端部的移动体35以及沿物品搬送车3的宽度方向引导移动 移动体35的引导移动部36。而且,被引导辊29绕着上下轴心而旋转自如地被支撑在移动 体35的前端部。一对引导面切换机构32各自构成为,通过由驱动部33使摇动臂34摇动, 使得被引导辊29的位置在物品搬送车3的宽度方向上变更至左侧或右侧,从而自如地切换 成在分支部用引导轨道30中由直线前进用引导面3Ia引导被引导辊29或者由分支部用弓丨 导面31b引导被引导辊29。图4中,显示了引导面切换机构32切换至在分支部用引导轨道 30中由分支部用引导面31b引导被引导辊29的状态。图4中的虚线显示了被引导辊29由 分支部用引导面31b引导且物品搬送车3分支至分支的路径的状态。(合流部)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与上述分支部B相同,在合流部G中,除了行走轨道2之外,还 设有引导被引导辊29的合流部用引导轨道。引导面切换机构32以由合流部用引导轨道引 导被引导辊29的方式使得被引导辊29的位置在物品搬送车3的宽度方向上变更至左侧或 右侧,通过由合流部用引导轨道引导被引导辊29,使得物品搬送车3合流自如地构成。(交叉部)关于交叉部切换设备中的交叉部K,例如,以第1主路径22(相当于第1路径)和第2连结路径27 (相当于第2路径)的交叉部K为例,基于图5和图6进行说明。附带说 一下,在第2主路径23和第2连结路径27的交叉部K中,第2主路径23相当于第1路径,第2连结路径27相当于第2路径。在第1主路径22中的连接到交叉部K的主路径用入口部分37(相当于第1入口 部分)和从交叉部K连接的主路径用出口部分38 (相当于第1出口部分)以及第2连结路 径27中的连接到交叉部K的副路径用入口部分39 (相当于第2入口部分)和从交叉部K 连接的副路径用出口部分40 (相当于第2出口部分)的各自上,除了一对行走轨道2之外, 还设有引导被引导辊29的交叉部用引导轨道41 (相当于引导轨道)。以下,关于行走轨道2,将设在主路径用入口部分37和主路径用出口部分38的部分称为主行走轨道2a,将设在副路径用入口部分39和副路径用出口部分40的部分称为副 行走轨道2b。此外,关于交叉部用引导轨道41,将设在主路径用入口部分37和主路径用出 口部分38的部分称为主交叉部用引导轨道41a,将设在副路径用入口部分39和副路径用出 口部分40的部分称为副交叉部用引导轨道41b。在交叉部K,设有行走用旋转轨道44 (切换轨道),该行走用旋转轨道绕着上下轴 心而自如地旋转至连接到主行走轨道2a的第1行走位置(相当于行走用的第1位置,参 照图5(b))和连接到副行走轨道2b的第2行走位置(相当于行走用的第2位置,参照图 5(a))。与行走轨道2相同,行走用旋转轨道44构成为,由沿着水平面的上面引导支撑行走 轮12且由沿着上下方向的侧面引导行走引导轮13。而且,在主路径用入口部分37和主路 径用出口部分38以及副路径用入口部分39和副路径用出口部分40的各自中,由一对行走 轨道2各别地引导支撑在物品搬送车3具备的一对行走轮12的两方。与此相对的是,在交 叉部K,由行走用旋转轨道44仅引导支撑在物品搬送车3具备的一对行走轮12的一侧。也 就是说,行走用旋转轨道44,在第1行走位置仅连接到一对主行走轨道2a的一侧,在第2行 走位置仅连接到一对副行走轨道2b的一侧,仅存在于物品搬送车3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行走用旋转轨道44的一端部配置在与主行走轨道2a的终端部和副行走轨道2b 的终端部连接的位置,并且,将该一端部作为行走用上下轴心45而往返摇动自如地设在第 1行走位置和第2行走位置。由此,通过使行走用旋转轨道44绕着行走用上下轴心45往返 摇动,从而以自如地切换至第1行走位置和第2行走位置的方式构成行走用旋转轨道44。在交叉部K,除了行走用旋转轨道44之外,为了引导在物品搬送车3的上部具备的 被引导辊29,还设有引导用旋转轨道42 (切换轨道),该引导用旋转轨道绕着上下轴心而自 如地旋转至连接到主交叉部用引导轨道41a的第1引导位置(相当于引导用的第1位置, 参照图5(b))和连接到副交叉部用引导轨道41b的第2引导位置(相当于引导用的第2位 置,参照图5(a))。在此,图5(b)显示了将行走用旋转轨道44切换至第1行走位置,并将引导用旋转 轨道42切换至第1引导位置的状态。图5(a)中显示了将行走用旋转轨道44切换至第2 行走位置,并将引导用旋转轨道42切换至第2引导位置的状态。为了引导配置在物品搬送车3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被引导辊29,主交叉部用引 导轨道41a、引导用旋转轨道42以及副交叉部用引导轨道41b分别配置在通过交叉部K的 物品搬送车3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主交叉部用引导轨道41a、引导用旋转轨道42以及副 交叉部用引导轨道41b分别具备作为引导被引导辊29的引导面43的与通过交叉部K的物 品搬送车3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相对的第1引导面43a和与另一侧相对的第2引导面43b。而且,引导用旋转轨道42以将其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作为引导用上下轴心46而自如地往返摇动至第1引导位置和第2引导位置的方式设置。在交叉部K,关于行走用旋转轨道44和引导用旋转轨道42的切换,不在交叉部K设置电动马达等驱动部,而是伴随着物品搬送车3向交叉部K的进入而进行行走用旋转轨 道44和引导用旋转轨道42的切换。在物品搬送车3,具备推压操作部47,该推压操作部伴随着物品搬送车3向交叉部 K的进入而自如地将引导用旋转轨道42从第1引导位置推压操作至第2弓丨导位置以及从第 2引导位置推压操作至第1引导位置。推压操作部47例如由绕着上下轴心而旋转自如的推 压辊构成,配置在物品搬送车3的上方前端部。由此,如果物品搬送车3向交叉部K进入, 则推压操作部47自如地推压操作引导用旋转轨道42,推压操作部47的推压操作使引导用 旋转轨道42绕着上下轴心摇动,切换至第1引导位置和第2引导位置。在交叉部K,具备将引导用旋转轨道42的旋转和行走用旋转轨道44的旋转联系起 来的联系机构48。如果推压操作部47的推压操作使引导用旋转轨道42从第1引导位置旋 转至第2引导位置,则联系机构48使引导用旋转轨道42的旋转和行走用旋转轨道44的旋 转联系起来,使得行走用旋转轨道44从第1行走位置旋转至第2行走位置。此外,如果推 压操作部47的推压操作使引导用旋转轨道42从第2引导位置旋转至第1引导位置,则联 系机构48使引导用旋转轨道42的旋转和行走用旋转轨道44的旋转联系起来,使得行走用 旋转轨道44从第2行走位置旋转至第1行走位置。如此,伴随着物品搬送车3向交叉部K进入,推压操作部47的推压操作使引导用 旋转轨道42绕着上下轴心摇动,切换至第1引导位置和第2引导位置。通过引导用旋转轨 道42的切换,联系机构48使引导用旋转轨道42的旋转和行走用旋转轨道44的旋转联系 起来,将行走用旋转轨道44切换至第1行走位置和第2行走位置。所以,切换操作机构以通过推压操作部47和联系机构48而自如地切换至第1切 换状态和第2切换状态的方式构成,该第1切换状态使引导用旋转轨道42位于第1引导位 置且使行走用旋转轨道44位于第1行走位置,该第2切换状态使引导用旋转轨道42位于 第2引导位置且使行走用旋转轨道44位于第2行走位置。如图6所示,联系机构48具备绕着上下轴心而与引导用旋转轨道42 —体地自如 地旋转的第1旋转体49、绕着上下轴心而与行走用旋转轨道44 一体地自如地旋转的第2旋 转体50以及将第1旋转体49的旋转传递至第2旋转体50并使第2旋转体50旋转的旋转 传递部51而构成。第1旋转体49配置在支撑引导用旋转轨道42和行走用旋转轨道44的轨道支撑 体52的上部。而且,引导用旋转轨道42的引导用上下轴心46和第1旋转体49的旋转轴心 由第1连结轴53连结,引导用旋转轨道42和第1旋转体49绕着上下轴心而一体地旋转。第2旋转体50配置在行走用旋转轨道44的下方。而且,行走用旋转轨道44的行走用上下轴心45和第2旋转体50的旋转轴心由第2连结轴54连结,行走用旋转轨道44 和第2旋转体50绕着上下轴心而一体地旋转。旋转传递部51具备一对中转用旋转体56,该一对中转用旋转体配置在轨道支撑 体52的侧旁,由中转用连结轴55将旋转轴心彼此连结,绕着上下轴心一体地自如地旋转, 将第1旋转体49的旋转传递至中转用旋转体56而使中转用旋转体56旋转,并且,将该中 转用旋转体56的旋转传递至第2旋转体50而使第2旋转体50旋转。第1旋转体49和一个中转用旋转体56由同步滑轮(timing pulley)构成,通过卷绕在第1旋转体49和一个 中转用旋转体56上的同步皮带(timingbelt) 57而将第1旋转体49的旋转传递至中转用 旋转体56。第2旋转体50和另一个中转用旋转体56由相互咬合的齿轮构成,通过中转用 旋转体56和第2旋转体50的咬合而将中转用旋转体56的旋转传递至第2旋转体50。在 此,中转用旋转体56的旋转方向和第2旋转体50的旋转方向成为反方向而传递。如果引导用旋转轨道42旋转,则引导用旋转轨道42和第1旋转体49 一体地旋转,第1旋转体49的旋转由同步皮带57传递至一个中转用旋转体56而旋转。由于一对中转 用旋转体56 —体地旋转,因而中转用旋转体56的旋转被传递至第2旋转体50而旋转,第2 旋转体50和行走用旋转轨道44 一体地旋转。如此,如果引导用旋转轨道42从第1引导位 置旋转至第2引导位置,则使行走用旋转轨道44从第1行走位置旋转至第2行走位置。相 反地,如果引导用旋转轨道42从第2引导位置被旋转至第1引导位置,则使行走用旋转轨 道44从第2行走位置旋转至第1行走位置。在此,在从中转用旋转体56向第2旋转体50 的传递中,旋转方向成为反方向。由此,联系机构48使引导用旋转轨道42的旋转方向和行 走用旋转轨道44的旋转方向成为反方向,使引导用旋转轨道42的旋转和行走用旋转轨道 44的旋转联系起来。(交叉部中的物品搬送车的通过)关于物品搬送车3通过交叉部K时的动作,例如,以第2连结路径27和第1主路 径22的交叉部K为例,基于图7和图8进行说明。在图7和图8中,基本上显示了物品搬 送车3沿着第1主路径22通过交叉部K的情况,在图8(b)中,由虚线显示了物品搬送车3 沿着第2连结路径27通过交叉部K的情况。如图7(a)和图7(b)所示,如果物品搬送车3沿着第1主路径22进入交叉部K, 则伴随着物品搬送车3进入交叉部K,由推压操作部47推压操作引导用旋转轨道42,引导 用旋转轨道42开始从第2引导位置向连接至主交叉部用引导轨道41a的第1引导位置的 摇动。由此,联系机构48的引导用旋转轨道42的旋转和行走用旋转轨道44的旋转间的联 系,使得从第2行走位置向连接至主行走轨道2a的第1行走位置的行走用旋转轨道44的 摇动也开始。在此,由于推压操作部47以突出至物品搬送车3的前端侧的状态设置,因而 当在物品搬送车3到达交叉部K以前的第1入口部分39行走时,推压操作部47推压操作 弓丨导用旋转轨道42,引导用旋转轨道42开始从第2弓丨导位置向连接至主交叉部用引导轨道 41a的第1引导位置的摇动。如图8 (a)所示,如果由推压操作部47的推压操作将引导用旋转轨道42摇动至第 1引导位置,则通过联系机构48的引导用旋转轨道42的旋转和行走用旋转轨道44的旋转 的联系,行走用旋转轨道44也摇动至第1行走位置。如上所述,当在物品搬送车3到达交 叉部K以前的第1入口部分39行走时,开始引导用旋转轨道42的摇动,因而当物品搬送车 3到达交叉部K时,引导用旋转轨道42摇动至第1引导位置。由此,行走轮12的一侧由行 走用旋转轨道44引导支撑,并且,被引导辊29由引导用旋转轨道42引导,物品搬送车3能 够在交叉部K行走。而且,当物品搬送车3在交叉部K行走时,由于物品搬送车3的行走引 导轮13由行走用旋转轨道44引导,因而行走引导轮13推压行走用旋转轨道44。结果,能 够将行走用旋转轨道44维持在第1行走位置,能够通过该行走用旋转轨道44的位置保持 而进行引导用旋转轨道42的在第1引导位置的位置保持。
在此,虽然行走轮12、行走引导轮13、被引导辊29在物品搬送车3的前后方向隔 开间隔而设置前后一对,但行走轮12、行走引导轮13、被引导辊29的配置位置分别在物品 搬送车3的前后方向上大致成为同一位置。由此,被引导辊29和引导用旋转轨道42抵接 的时机以及行走引导轮13和行走用旋转轨道44抵接的时机大致为相同的时机。由此,由 被引导辊29和引导用旋转轨道42的抵接推压引导用旋转轨道42的力以及由行走引导轮 13和行走用旋转轨道44的抵接推压行走用旋转轨道44的力在大致相同的时机起作用。而 且,除了这种推压力在相同的时机起作用之外,由于引导用旋转轨道42的旋转方向和行走 用旋转轨道44的旋转方向为反方向,因而能够可靠地将行走用旋转轨道44维持在第1行 走位置,并且,能够可靠地将引导用旋转轨道42维持在第1引导位置。此外,例如,被引导辊29的在物品搬送车3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隔比行走用旋转轨道44的长度更短,如果配置在前方侧的行走引导轮13分别从行走用旋转轨道44离开,则 配置在后侧的行走引导轮13抵接于行走用旋转轨道44。由此,在被引导辊29和引导用旋 转轨道42抵接的状态下,物品搬送车3能够通过交叉部K。如此,如图8(b)所示,物品搬送车3能够沿着第1主路径22通过交叉部K。虽然伴随着物品搬送车3进入交叉部K而由在物品搬送车3具备的推压操作部47 推压操作引导用旋转轨道42,但引导用旋转轨道42以其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为引导用上下 轴心46而往返摇动至连接到主交叉部用引导轨道41a的第1引导位置和连接到副交叉部 用引导轨道41b的第2引导位置。所以,引导用旋转轨道42的从第1引导位置摇动至第2 引导位置时的旋转方向和从第2引导位置摇动至第1引导位置时的旋转方向为反方向。由 此,当物品搬送车3通过交叉部K时,在沿着第1主路径通过时和沿着第2连结路径27通 过时,使推压操作部47的位置在物品搬送车3的宽度方向上变更且使引导用旋转轨道42 摇动时的旋转方向有必要成为反方向。所以,在物品搬送车3,具备推压操作部位置变更机构58,该推压操作部位置变更 机构在物品搬送车3的宽度方向上将推压操作部47的位置自如地变更至第1推压位置和 第2推压位置(参照图4)。如图7(a)所示,第1推压位置是在物品搬送车3的宽度方向 上比引导用旋转轨道4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更为端部侧的位置且是用于使引导用旋转轨 道42从第2引导位置摇动至第1引导位置的位置。如图8(b)的虚线所示,第2推压位置 是在物品搬送车3的宽度方向上比引导用旋转轨道4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更为端部侧的 位置且是用于使引导用旋转轨道42从第1引导位置摇动至第2引导位置的位置。在物品搬送车3沿着第1主路径22通过交叉部K的情况下,如图7 (a)所示,推压 操作部位置变更机构58将推压操作部47的位置变更至第1推压位置(图中的物品搬送车 3的行走方向的右侧)。此外,在物品搬送车3沿第2连结路径27通过交叉部K的情况下, 如图8 (b)的虚线所示,推压操作部位置变更机构58将推压操作部47的位置变更至第2推 压位置(图中的物品搬送车3的行走方向的左侧)。当物品搬送车3通过交叉部K时,在物品搬送车3上具备的引导面切换机构32 (参 照图4)构成为,在物品搬送车3的宽度方向上将相对于主交叉部用引导轨道41a、引导用旋 转轨道42以及副交叉部用引导轨道41b的各个的被引导辊29的位置自如地变更至右侧或 左侧。由此,当物品搬送车3通过交叉部K时,引导面切换机构32构成为,自如地切换成引 导被引导辊29的引导面为第1引导面43a或第2引导面43b。
而且,引导面切换机构32使被引导辊29的位置变更,使得引导被引导辊29的引导面成为面对与行走用旋转轨道不存在的一侧相反的侧的面。也就是说,当物品搬送车3 沿第1主路径22通过交叉部K时,如图8(a)所示,由于行走用旋转轨道44被切换至连接 到主行走轨道2a的第1行走位置,因而行走用旋转轨道44相对于物品搬送车3的行走方 向而存在于右侧。所以,如图7(a)所示,引导面切换机构32将相对于主交叉部用引导轨道 41a、引导用旋转轨道42以及副交叉部用引导轨道41b的各个的被引导辊29的位置变更至 右侧,引导被引导辊29的引导面成为面对与行走用旋转轨道44不存在的一侧相反的侧的 第1引导面43a。此外,如图8(b)的虚线所示,当物品搬送车3沿着第2连结路径27通过 交叉部K时,引导面切换机构32将相对于主交叉部用引导轨道41a、引导用旋转轨道42以 及副交叉部用引导轨道41b的各个的被引导辊29的位置变更至左侧,引导被引导辊29的 引导面成为面对与行走用旋转轨道44不存在的一侧相反的侧的第2引导面43b。如上所述,物品搬送车3的宽度方向上的推压操作部47的位置构成为由推压操作 部位置变更机构58自如地变更,物品搬送车3的宽度方向上的被引导辊29的位置构成为 由引导面切换机构32自如地变更。所以,推压操作部47通过连结体59而与被引导辊29 连结且被支撑,在物品搬送车3的宽度方向上,与被引导辊29—体地移动自如地设置。由 此,推压操作部位置变更机构58不单独地具备驱动部等,由引导面切换机构32构成。(其它实施方式)(1)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物品搬送车3具备推压操作部47并在交叉部K具备 联系机构48,从而伴随着物品搬送车3向交叉部K的进入,进行行走用旋转轨道44和引导 用旋转轨道42的切换。取而代之,如图9所示,具备将行走用旋转轨道44自如地切换至第 1行走位置和第2行走位置的行走用驱动部60 (例如电动马达等)以及将引导用旋转轨道 42自如地切换至第1引导位置和第2引导位置的引导用驱动部61 (例如电动马达等)。而 且,能够由行走用驱动部60的驱动将行走用旋转轨道44切换至第1行走位置和第2行走 位置,并且,通过引导用驱动部61的驱动而将引导用旋转轨道42切换至第1行走位置和第 2行走位置。在此,行走用驱动部60和引导用驱动部61相当于切换驱动机构。此外,例如,通过仅具备图9的引导用驱动部61,并且,具备上述实施方式的联系 机构48,从而由引导用驱动部61的驱动将引导用旋转轨道42切换至第1行走位置和第2 行走位置,伴随着引导用旋转轨道42的旋转能够由联系机构48将行走用旋转轨道44切换 至第1行走位置和第2行走位置。(2)上述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主路径20而配置于一侧的副路径21的数量和配置于 另一侧的副路径21的数量相同,但是,相对于主路径20而配置于一侧的副路径21的数量 能够多于配置于另一侧的副路径21的数量。(3)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一侧的副路径21和另一侧的副路径21的配置位置,不 限于夹着主路径20而相对的位置,也能够使另一侧的副路径21的配置位置相对于一侧的 副路径21的配置位置为不同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例如,能够将第2连结路径27配置成 俯视时倾斜地延伸。(4)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副路径21,举例说明了环状的路径,但是,例如,也能够 由平面视图为U字状的路径形成副路径21,该U字状的路径相对地配置一对相对于主路径 20而离开的直线部分和相对于主路径20而接近的直接部分,并由弯曲部分联接该一对直线部分中从主路径20离开的一侧的端部。这种情况下,一对直线部分中的接近主路径20的一侧的端部通过第1连结路径而与主路径20连接。如此,关于副路径21的路径形状,能 够适当变更而不限于环状。
权利要求
一种物品搬送设备,具备由设置在顶板侧的行走轨道形成的行走路径;以沿着所述行走路径行走的方式构成的多个物品搬送车,在此,所述行走路径包含环状的主路径;以各自经由至少一个物品搬送处的状态配置的副路径,所述副路径在所述主路径的外侧夹着所述主路径而配置在一侧和另一侧的两侧;以及第1连结路径,连结所述主路径和所述副路径,使得所述物品搬送车从所述主路径向所述副路径的分支以及从所述副路径向所述主路径的合流成为可能;其特征在于,还具备与在所述第1连结路径之外另外地设置的第2连结路径,所述第2连结路径的一端部连接到相对于所述主路径而配置在一侧的所述副路径,另一端连接到相对于所述主路径而配置在另一侧的所述副路径,途中部分横断所述主路径,其中,所述物品搬送车构成为,通过所述第2连结路径,能够从相对于所述主路径而配置在一侧的所述副路径通过作为与所述主路径的连接处的交叉部,行走至相对于所述主路径而配置在另一侧的所述副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品搬送设备,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主路径而配置在一侧的所述副路径和相对于所述主路径而配置在另一侧 的所述副路径夹着所述主路径而配置在相对的位置,所述第2连结路径由将夹着所述主路径而配置在相对的位置的所述副路径彼此连结 的直线状的路径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物品搬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设有2条将同一所述副路径彼此连结的所述第2连结路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物品搬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交叉部,设有切换轨道和切换操作装置,该切换轨道能够切换至沿着所述主路 径而使所述物品搬送车通过的第1切换状态和沿着所述第2连结路径而使所述物品搬送车 通过的第2切换状态,该切换操作装置构成为将所述切换轨道切换至所述第1切换状态和 所述第2切换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物品搬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操作装置构成为,伴随着所述物品搬送车向所述交叉部的进入,由在所述物 品搬送车具备的操作部操作,将所述切换轨道从所述第1切换状态切换至所述第2切换状 态以及从所述第2切换状态切换至所述第1切换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物品搬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操作装置构成为,通过切换驱动机构的驱动而能够将所述切换轨道从所述第 1切换状态切换操作至所述第2切换状态以及从所述第2切换状态切换操作至所述第1切 换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物品搬送设备,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主路径,设有环状的第1主路径以及第2主路径,该第2主路径在所述第1主 路径的外侧夹着所述第1主路径而配置在一侧和另一侧这两侧,相对于所述第1主路径以 所述物品搬送车能够分支和合流的方式连接,所述副路径相对于所述第2主路径以所述物品搬送车能够分支和合流的方式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物品搬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副路径以沿着所述主路径上的所述物品搬送车的行走方向并列的状态设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物品搬送设备,该物品搬送设备不导致构成的复杂化和成本的提高,能够迅速地搬送物品,能够谋求搬送能力的提高。作为行走路径(S),在第1连结路径之外,另外设置第2连结路径(27),该第2连结路径的一端部连接到相对于主路径(20)而配置在一侧的副路径(21),另一端连接到相对于主路径(20)而配置在另一侧的副路径(21),途中部分横断主路径(20),物品搬送车(3)构成为,能够沿着第2连结路径(27)从相对于主路径(20)而配置在一侧的副路径(21)通过作为与主路径(20)的连接处的交叉部(K),并行走至相对于主路径(20)而配置在另一侧的副路径(21)。
文档编号B65G35/00GK101844672SQ20101015729
公开日2010年9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17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27日
发明者小黑敬介, 竹本祐也, 藤田心裕 申请人:株式会社大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