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内流化装置的粉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39124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内流化装置的粉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仓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内流化装置的粉仓。
背景技术
粉仓广泛应用于粮食、电力、水泥、化工等工农业生产领域。随着生产规模的增加, 粉仓的体积越来越大。目前,体积为1000立方米、直径达到8米以上的粉仓已经很常见。随 着粉仓体积的增加,粉仓下部发生搭桥、穿孔等故障的几率大幅度增加,造成粉料不能顺利 地从出料口排出,当粉仓内的粉料粘接性强时,这些故障的发生频率会更高,严重影响粉仓 用户的正常生产运行。当大体积粉仓发生上述故障时,粉仓内部通常存有高达上百吨粉料,故障处理非 常困难,处理不当甚至会造成人员伤亡。目前,防止粉料在粉仓下部搭桥和穿孔的主要方法 是在粉仓下部加装气化装置或机械振打装置从贴壁处向粉仓内鼓入流化风,或机械振打 粉仓外壁,对贴壁处的粉料进行扰动。在粉仓的体积和横向尺寸都比较小的条件下,这些措 施对防止粉料在粉仓下部形成搭桥和穿孔有一定作用,但是当粉仓的体积和横向尺寸都非 常大时,仅依靠从粉仓下部的贴壁处向粉仓内鼓入流化风或机械振打,对粉仓内的粉料扰 动效果有限,尤其对粉仓中心区域的粉料扰动作用非常小,粉料形成搭桥和穿孔的几率大 幅度增加。此外,在粉仓外壁安装机械振打装置,虽然可以对粉料有一定的扰动作用,但是 机械振打也导致粉料密度增加,形成搭桥和穿孔的几率反而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内流化装置的粉仓,以解决现有粉仓尤其是大体积 粉仓存在的其下部粉料易形成搭桥和穿孔,从而影响粉仓卸料通畅及导致粉仓发生故障的 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带内流化装置的粉仓包括粉仓本体、进料口和 出料口,其中,所述粉仓本体的内部设有内流化装置,所述内流化装置呈腔体结构,在所述 内流化装置的腔体壁上设有与内进风管连通的内布风装置。根据上述带内流化装置的粉仓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其中,所述内流化装置设于所 述粉仓本体的内部的中下方。根据上述带内流化装置的粉仓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其中,所述内流化装置呈锥形 的腔体结构。根据上述带内流化装置的粉仓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其中,所述内布风装置设于所 述内流化装置的侧面腔体壁上。根据上述带内流化装置的粉仓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其中,所述内布风装置设于所 述内流化装置的锥形面上。根据上述带内流化装置的粉仓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其中,所述内流化装置的尖端 朝上设置。
3
根据上述带内流化装置的粉仓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其中,所述内流化装置为多个。根据上述带内流化装置的粉仓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其中,所述粉仓本体的下部呈 漏斗状,所述粉仓本体的下部还设有与外进风管连通的外布风装置。根据上述带内流化装置的粉仓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其中,所述进料口设于所述粉 仓本体的上方,所述出料口设于所述粉仓本体的下方。根据上述带内流化装置的粉仓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其中,所述粉仓本体上设有排气口。通过在粉仓内部设置一内流化装置,本发明能够防止粉料在粉仓内发生搭桥、穿 孔,使粉料能够在粉仓内顺畅下行并顺利排出出料口,有效防止因发生粉料搭桥、穿孔而导 致的粉仓故障。


图1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优选实施例中高压气体和粉料流动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图6-图9分别为本发明的内流化装置四个优选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优选实施例包括粉仓本体1、内流化装置2、进料口 14和出料口 8, 进料口 14、出料口 8分别设于粉仓本体1的上方和下方,为了控制卸料进程,本优选实施例 还包括卸料机7。内流化装置2通过连接架5设于粉仓本体1的内部,连接架5的一端固定于粉仓 本体1上,另一端连接内流化装置2的下方以支撑内流化装置2,内流化装置2为一个锥形 的腔体结构,其锥形面13上设有内布风装置4,内布风装置4与内进风管6连通。在其他实 施例中,内流化装置可呈其他形状的腔体结构,例如柱状、锥台状、球状或者其他规则、不规 则形状的腔体结构,与内进风管连通的内布风装置设在内流化装置的腔体壁上。为了使得内流化装置2可以防止粉料9搭桥、穿孔的优点最大化,在本优选实施例 中,内流化装置2设于粉仓本体1的内部的中下方,并且锥形的内流化装置2的尖端朝上设 置。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内流化装置为1个,若粉仓本体的容积很大,一个内流化装置不能 满足需求时,则可以在粉仓本体内部设置多个内流化装置,如图5所示的优选实施例,虽然 图5所示粉仓本体1中的两个内流化装置2呈横向设置,但并不局限于此,可以在粉仓本体 中设置多个纵向和/或横向设置的内流化装置。为了使粉料9的排出更为顺畅以及增加对粉料9的流化扰动,本优选实施例的粉 仓本体1的下部呈漏斗状,粉仓本体1的下部还设有与外进风管10连通的外布风装置11。 在其他实施例中,若粉仓本体的直径不是足够大或者内布风装置11的鼓风能力较强,则可 以省略外布风装置。
粉仓本体1的上方设有排气口 14,以使从外布风装置11和内布风装置4流出的高 压气体排出粉仓本体1。如图2所示,在应用图1所示优选实施例时,来自于外进气管10的外高压气体12 通过外布风装置11进入粉仓本体1内,从进料口 14进入粉仓本体1的粉料9从上向下运 动,粉料9在向下运动过程中,分为中心区域落料16和贴壁区域落料17。中心区域落料16 在下行至内流化装置2的锥形面13 (也可以称之为楔形面)区域时,遇到穿过内布风装置 4进入粉仓本体1的内高压气体3,形成密度相对较低的内流化粉料18。贴壁区域落料17 在下行至外布风装置11处,遇到穿过外布风装置11进入粉仓本体1的外高压气体12,形 成密度相对较低的外流化粉料19。最终,内流化粉料18和外流化粉料19在出料口 8处汇 合,形成出口粉料20。内高压气体3和外高压气体12在完成对内流化粉料18和外流化粉 料19的流化扰动后,向上运动,穿过粉料9,从粉仓本体1上部的排气口 15离开粉仓,但在 最终排入大气前,一般需要通过收尘装置进行净化。中心区域落料16在下行过程中,在内流化装置2所在区域遇到经内进气管6和内 布风装置4进入到粉仓本体1的内高压气体3,密度变小,呈流化状态,成为内流化粉料18, 阻止中心区域落料16在此区域形成搭桥和穿孔。贴壁区域落料17在下行过程中,在外布 风装置11处遇到经外布风装置11进入到粉仓本体1的外高压气体12,密度变小,呈流化状 态,成为外流化粉料19,阻止贴壁区域落料17在此区域形成搭桥和穿孔。图3和图4所示优选实施例与图1所示优选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支持内流化装置 2的连接架5有所不同,在图1中,连接架5对内流化装置2进行支撑,在图3中,连接架5 对内流化装置2进行吊挂,在图4中,连接架5对内流化装置2同时进行支撑和吊挂。图6-图9分别为本发明的内流化装置四个优选实施例俯视结构示意图,四者俯视 的外形轮廓依次为三角形、圆形、正多边形、长方形,当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综上所述,在本发明中,来自于内进气管的内高压气体流经内布风装置后进入粉 仓,对贴近锥形面外侧的粉料进行流化和扰动,防止粉料搭桥和穿孔。来自于外进气管的外 高压气体流经外布风装置后进入粉仓,对贴近粉仓筒壁的粉料进行流化和扰动,防止粉料 搭桥和穿孔。在内布风装置和外布风装置的共同作用下,内高压气体和外高压气体分别对 粉仓内部区域和粉仓贴壁区域的粉料进行流化扰动,可以有效避免粉料在下行过程中在粉 仓下部形成搭桥、穿孔,有效保证粉仓内的粉料下行通畅、顺利排出。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发明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 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 有在本发明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发明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发明包含。
权利要求
一种带内流化装置的粉仓,包括粉仓本体、进料口和出料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粉仓本体的内部设有内流化装置,所述内流化装置呈腔体结构,在所述内流化装置的腔体壁上设有与内进风管连通的内布风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内流化装置的粉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流化装置设于所 述粉仓本体的内部的中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内流化装置的粉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流化装置呈锥形 的腔体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内流化装置的粉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布风装置设于所 述内流化装置的侧面腔体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内流化装置的粉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布风装置设于所 述内流化装置的锥形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内流化装置的粉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流化装置的尖端 朝上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内流化装置的粉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流化装置为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带内流化装置的粉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粉仓本体的 下部呈漏斗状,所述粉仓本体的下部还设有与外进风管连通的外布风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内流化装置的粉仓,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设于所述粉 仓本体的上方,所述出料口设于所述粉仓本体的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内流化装置的粉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粉仓本体上设有排 气口。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带内流化装置的粉仓,其包括粉仓本体、进料口和出料口,其中,所述粉仓本体的内部设有内流化装置,所述内流化装置呈腔体结构,在所述内流化装置的腔体壁上设有与内进风管连通的内布风装置。本发明能够防止粉料在粉仓内发生搭桥、穿孔,使粉料能够在粉仓内顺畅下行并顺利排出出料口,防止发生因粉料搭桥、穿孔而导致的故障。
文档编号B65D88/72GK101891044SQ20101022266
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日
发明者何秀锦 申请人:何秀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