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1558281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后处理装置、以及包括图像形成装置和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尤其涉及提高后处理时产生了卡纸的情况下的纸张处理性的技术。

背景技术:
作为包括图像形成装置和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通常在将从图像形成装置排出的一份量的片材束输送至进行订书钉装订等后处理的后处理位置进行后处理后,将后处理后的片材束向后处理装置的排出部排出。在上述那样的后处理装置中,在片材束的输送过程中有时产生卡纸。在产生卡纸时,系统停止,使用者不得不进行如下作业:进行产生了卡纸的片材束的除去等以使后处理动作再次开始。使用者进行上述那样的作业对于使用者而言处理负担大,并且,作业费时间,后处理的生产率降低。另一方面,根据卡纸的原因,有时也可以通过对片材束的输送进行重试而不停止系统。例如,因传感器的误检测导致检测到卡纸而停止系统的情况。在上述那样的情况下,作为减轻使用者的处理负担并防止后处理的生产率降低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在停止后处理之前执行重试的技术。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6990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当在使系统停止之前经常执行重试的情况下,在重试动作中接着应进行后处理的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从图像形成装置向后处理装置排出,可能产生如下事态:重试中的片材束与该最初的片材接触而产生新的卡纸,由于执行重试反而导致卡纸的处理复杂化而增大使用者的处理负担。例如,在从图像形成装置排出的接着应进行后处理的一份片材暂时收容于收容托盘、收容托盘上所收容的片材束被输送至后处理位置而进行后处理那样的后处理装置中,容易产生上述那样的新的卡纸。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执行重试的后处理装置以及包括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在该后处理装置以及包括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中,可以防止产生使用者的卡纸处理负担增大的事态。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后处理装置将从图像形成装置排出的一份量的片材束收容于收容托盘后输送至后处理位置进行后处理,将后处理后的片材束从收容托盘向排出部排出,所述后处理装置具有:输送机构,所述输送机构执行将所述收容托盘所收容的一份量的片材束经由所述后处理位置输送至排出部的输送处理;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对由所述输送机构进行的输送处理中的所述片材束的卡纸进行检测;重试判定机构,在检测到所述片材束的卡纸的情况下,所述重试判定机构预测下一份片材束的最初的片材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排出而到达所述收容托盘的第一时刻、以及重试检测到所述卡纸的片材束的输送处理而完成向排出部的排出的第二时刻,在第一时刻为第二时刻以后的情况下判定为能够重试;以及重试控制机构,在由所述重试判定机构判定为能够重试的情况下,所述重试控制机构控制所述输送机构以便重试所述输送处理。在此,所述后处理装置可以构成为,具有待机判定机构,所述待机判定机构在由所述检测机构检测到片材束的卡纸的时刻,判定是否能够由片材待机机构进行下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的输送待机,所述片材待机机构能够在直至到达所述收容托盘为止的输送路径中途使片材的输送暂时待机,在由所述待机判定机构判定为能够进行下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的输送待机的情况下,所述重试控制机构利用片材待机机构使该最初的片材待机,优先执行所述输送处理的重试动作。并且,可以构成为,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构成为将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像在转印位置转印到片材上来形成图像,所述片材待机机构是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用于使片材的输送暂时停止来取得向所述转印位置送出片材的时机的调节辊对,在检测到所述卡纸的时刻为到达所述下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的前端抵接于所述正时辊对的夹持部而本来应送出的时机以前的情况下,所述待机判定机构判定为能够待机。另外,可以构成为,所述片材待机机构是堆积机构,所述堆积机构设置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将形成图像后的片材在相比向后处理装置排出的排出机构更靠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临时堆积,在检测到所述卡纸的时刻为所述最初的片材的前端到达切换部件之前的情况下,所述待机判定机构判定为能够待机,所述切换部件对朝向所述排出机构的输送路径和朝向所述堆积机构的输送路径进行切换。另外,所述后处理装置可以构成为,具有包括保持部件和导向机构的所述片材待机机构,所述保持部件在所述收容托盘的上方保持片材,所述导向机构将从图像形成装置排出来的片材的输送路径从向所述收容托盘引导的路径切换到向所述保持部件引导的路径,在检测到所述卡纸的时刻处的所述导向机构的状态为所述最初的片材能够被该导向机构引导而向所述保持部件方向引导的状态或者为应成为能够被引导的状态的状态时,所述待机判定机构判定为能够待机。在此,可以构成为,所述输送机构具有:前端输送部件,所述前端输送部件与所述收容托盘所收容的所述片材束的输送方向前端接触而将该片材束向输送方向引导,在检测到卡纸时暂时返回到规定的退避位置后,与输送方向前端再接触而进行重试;以及后端输送部件,所述后端输送部件与所述片材束的输送方向后端接触而将该片材束向输送方向引导,在检测到卡纸时暂时返回到规定的退避位置后,与输送方向后端再接触而进行重试,在检测到卡纸的片材束的张数或该片材束的片材的纸张定量为对应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所述重试控制机构对所述输送机构进行控制,以便仅使所述输送机构具有的输送部件中的任一方的输送部件返回到该输送部件的所述退避位置,抑制使另一方的输送部件返回到该输送部件的所述退避位置,仅使用该另一方的输送部件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重试该片材束的输送。另外,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图像形成系统包括图像形成装置和后处理装置,所述后处理装置将从图像形成装置排出的一份量的片材束收容于收容托盘后输送至后处理位置进行后处理,将后处理后的片材束从收容托盘向排出部排出,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能够在直至到达所述收容托盘为止的输送路径中途使片材的输送暂时待机的片材待机机构,所述后处理装置具有:输送机构,所述输送机构执行将所述收容托盘所收容的一份量的片材束经由所述后处理位置输送至排出部的输送处理;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对由所述输送机构进行的输送处理中的所述片材束的卡纸进行检测;重试判定机构,在检测到所述片材束的卡纸的情况下,所述重试判定机构预测下一份片材束的最初的片材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排出而到达所述收容托盘的第一时刻、以及重试检测到所述卡纸的片材束的输送处理而完成向排出部的排出的第二时刻,在第一时刻为第二时刻以后的情况下判定为能够重试;重试控制机构,在由所述重试判定机构判定为能够重试的情况下,所述重试控制机构控制所述输送机构以便重试所述输送处理;以及待机判定机构,所述待机判定机构在由所述检测机构检测到片材束的卡纸的时刻,判定是否能够由所述片材待机机构进行下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的输送待机,在由所述待机判定机构判定为能够进行下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的输送待机的情况下,所述重试控制机构利用片材待机机构使该最初的片材待机,优先执行所述输送处理的重试动作。在此,可以构成为,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构成为将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像在转印位置转印到片材上来形成图像,所述片材待机机构是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具有用于使片材的输送暂时停止来取得向所述转印位置送出片材的时机的调节辊对,在检测到所述卡纸的时刻为到达所述下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的前端抵接于所述正时辊对的夹持部而本来应送出的时机以前的情况下,所述待机判定机构判定为能够待机。另外,可以构成为,所述片材待机机构是堆积机构,所述堆积机构将形成图像后的片材在相比向后处理装置排出的排出机构更靠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临时堆积,在检测到所述卡纸的时刻为所述最初的片材的前端到达切换部件以前的情况下,所述待机判定机构判定为能够待机,所述切换部件对朝向所述排出机构的输送路径和朝向所述堆积机构的输送路径进行切换。分别预测检测到卡纸的片材束的下一份片材束的最初的片材从图像形成装置排出而到达收容托盘的第一时刻、以及重试检测到卡纸的片材束的输送处理而完成向排出部的排出的第二时刻,在第一时刻为第二时刻以后且在重试动作中不存在下一份片材从图像形成装置向后处理装置排出而使得重试中的片材束和下一份片材接触而产生新的卡纸的可能性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执行检测到卡纸的片材束的输送处理的重试。其结果是,可以防止由于执行重试而产生新的卡纸、卡纸的处理复杂化而导致使用者的处理负担增大,在能够执行重试的后处理装置中,可以防止产生使用者的卡纸处理负担增大的事态。附图说明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外观的立体图。(b)是(a)所示的第二托盘的附近的放大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主视图。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电子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后处理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在图4所示的后处理装置中第一托盘的载置面呈水平时的外观的立体图。图6(a)是沿着图4所示的线段VI(a)-VI(a)的剖视图,(b)是沿着图5所示的线段VI(b)-VI(b)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图4所示的后处理装置的电子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图8是表示在图4所示的第一托盘中从图像形成装置排出的片材束被对齐时的外观的立体图。图9是沿着图8所示的线段IX-IX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在图4所示的第一托盘中被对齐了的片材束被输送至订书机的位置时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1是沿着图10所示的线段XI-XI的剖视图,(a)表示输送开始时的状态,(b)表示输送中途的状态。图12是表示在图4所示的第一托盘中由订书机装订后的片材束整体被载置在载置面上时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图4所示的第一托盘在载置片材束的状态下使载置面水平时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在图4所示的第一托盘中推出部件将片材束向第二托盘推出时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在图4所示的第一托盘中推出部件退避时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6是表示图4所示的第一托盘使载置面返回到了初始的倾斜姿势时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7是表示进行后处理的动作的情况下的重试控制处理的动作的流程图。图18是表示重试执行/不执行确定处理的动作的流程图。图19是表示图4所示的后处理装置的变形例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0是表示在图19所示的后处理装置中第一托盘的载置面呈水平时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1(a)是图19所示的支承部件的侧视图,(b)是表示其前端部的附近的立体图,(c)是表示其整个上表面的立体图。图22(a)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9所示的推出部件退避时与支承部件结合的部分的立体图,(b)是沿着(a)所示的线段(b)-(b)的剖视图。图23(a)是图19所示的第一托盘的支承轴的附近的放大侧视图,(b)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9所示的支承部件恢复到初始位置时从推出部件脱离的部分的立体图。图24(a)是沿着图19所示的线段VI(a)-VI(a)的剖视图,(b)是沿着图20所示的线段VI(b)-VI(b)的剖视图。图25(a)是表示图19所示的落入部件的下表面的立体图,(b)是其俯视图,(c)是表示其上表面的立体图。图26是表示图19、图20所示的后处理装置中的支承部件与落入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放大立体图。(a)表示从图像形成装置排出的片材被收容于第一托盘的期间的位置关系,(b)表示第一托盘使载置面水平时的位置关系,(c)表示支承部件从第一托盘上方的位置退避后向该位置返回时的位置关系。图27是处于图26所示的位置关系的支承部件和落入部件的放大俯视图。(a)表示图26(a)所示的两部件,(b)表示图26(b)所示的两部件,(c)表示图26(c)所示的两部件。图28是表示后处理装置150A的第二控制部300进行的重试控制处理的动作的变形例的流程图。图29是表示重试执行/不执行确定处理A的动作的流程图。图30是示意性地表示MFP100的变形例(MFP100A)的内部结构的主视图。图31是表示重试控制处理的动作的另外的变形例的流程图。图32是表示重试执行/不执行确定处理B的动作的流程图。图33是按照阶段顺序表示因片材的压曲而产生卡纸时的重试动作的第一托盘的示意性的局部剖视图,(a)表示检测到卡纸的时刻处的状态,(b)表示前端输送部件向退避位置返回的时刻处的状态,(c)表示前端输送部件将片材的前端推回去的时刻处的状态,(d)表示前端输送部件再次向退避位置返回的时刻处的状态,(e)表示在前端输送部件在退避位置待机的状态下仅后端输送部件输送片材的时刻处的状态。图34是按照阶段顺序表示因输送力不足而产生卡纸时的重试动作的第一托盘的示意剖视图,(a)表示检测到卡纸的时刻处的状态,(b)表示前端输送部件向退避位置返回的时刻处的状态,(c)表示前端输送部件向片材束的前端返回后、后端输送部件向该片材束的后端返回的时刻处的状态,(d)表示前端输送部件和后端输送部件协作地输送片材束的时刻处的状态。图35是后处理的变形例的流程图。图36是图35所示的步骤S103的子程序、即与后处理装置将片材束向第一托盘的载置面输送的动作相关的处理的流程图。图37是图36所示的步骤S206的子程序、即与后处理装置推测卡纸的原因并使前端输送部件以与推测的原因相应的形态重试该片材的输送的动作相关的处理的流程图。图38(a)~(e)是使图33的一部分变形后的图。图39是后处理的另外的变形例的流程图。图40是图39所示的步骤S3901的子程序、即与后处理装置将片材束向第一托盘的载置面输送的动作相关的处理的流程图。图41是图40所示的步骤S4001的子程序、即与后处理装置使输送部以与通常时的形态不同的另外的形态重试片材的输送的动作相关的处理的流程图。图42是表示图4所示的后处理装置的电子控制系统的结构的变形例的框图。附图标记说明100、100AMFP14调节辊对14A夹持部27转印位置42排纸口60第一控制部150、150A后处理装置200第一托盘210第二托盘221第一对齐部件222第二对齐部件231引导部件232推进部件241、242第一保持部件243、244第二保持部件250加工部260推出部件270支承部件280导向部件290落入部件300第二控制部403切换部件410预堆积机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片材后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的实施方式。<图像形成系统的外观>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外观的立体图。该图像形成系统具有复合机(Multi-FunctionPeripheral:MFP)100作为图像形成装置。并且,在该MFP100的框体内装配有后处理装置150并与MFP100构成一体。MFP100一并具有扫描仪、彩色复印机、以及彩色激光打印机的功能。参照图1(a),该MFP100是台式,框体的高度低到能够设置在桌子上的程度。在该框体的上表面能够开闭地安装有自动原稿输送装置(AutoDocumentFeeder:ADF)110。在ADF110的正下方的框体部分内置有扫描仪120。在扫描仪120的正下方开设有间隙130,在其里面设置有排纸部140。即,MFP100是体内排纸型,将该间隙130用作排纸空间。在该排纸空间130中安装有后处理装置150。在MFP100前面中的、位于排纸空间130跟前的部分配置有排纸托盘160,在其旁边嵌入有操作面板170。在后处理装置150、排纸托盘160、以及操作面板170的正下方的框体部分,内置有打印机180,在其底部能够拉出地安装有供纸盒190。图1(b)是排纸托盘160的附近的放大图。后处理装置150对从排纸部140向排纸空间130中排出的片材束STC进行后处理,此后,将片材束STC向排纸空间130外推出。该片材束STC如图1(b)所示装载于排纸托盘160。后处理例如包括:对齐片材束STC的处理、用订书机装订片材束STC的处理、以及将片材束STC一份一份错开地向排纸托盘160排出而分类的处理。<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MFP100的内部结构的主视图。在图2中,MFP100内部的构件就像透过框体的前面所看到的那样被描绘出。参照图2,MFP100内置有图像形成部。图像形成部是基于图像数据在片材上形成调色剂像的构件,包括输送部10、成像部20、定影部30、以及排纸部40。输送部10利用将供纸盒11内的片材SHT一张一张地向输送路径上陆续送出的陆续送出辊12、输送辊对13、调节辊(resistroller)对14,从供纸盒11将片材SHT一张一张地向成像部20输送。调节辊对14是取得将由成像部20生成的调色剂像在转印位置27转印到片材上的时机的辊,从被输送的片材抵接于调节辊对14的夹持部14A而临时停止的时刻起经过预先设定的默认的待机时间后从后述的第一控制部60输出图像的写入指示,与上述图像的写入指示相应地,由成像部20生成调色剂像,调节辊对14的驱动被控制,以便与该调色剂像向转印位置27输送的时机相一致地将片材供给到该转印位置27。在夹持部14A的片材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附近,配置有未图示的纸张通过传感器(后述的纸张通过传感器15),该纸张通过传感器用于对片材的前端输送到了调节辊对14进行检测。纸张通过传感器是光学传感器,对从输送辊对13输送的片材的前端到达了夹持部14A进行检测。能够收容于供纸盒11的片材SHT的材质是纸或树脂,尺寸为A3、A4、A5或B4等。成像部20在从输送部10输送来的片材SH2上形成调色剂像。具体而言,四个成像单元21Y、21M、21C、21K的每一个首先利用来自曝光部26的激光,在感光鼓25Y、25M、25C、25K的表面以基于图像数据的图案进行曝光,在该表面生成静电潜像。各成像单元21Y~21K接着利用黄色(Y)、品红色(M)、青色(C)、以及黑色(K)的各色调色剂对该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得到的4色的调色剂像利用一次转印辊22Y、22M、22C、22K和对应的感光鼓之间的电场,从感光鼓的表面依次向中间转印带23的表面上的同一位置转印。这样一来在该位置构成一个彩色调色剂像,进而利用中间转印带23和二次转印辊24之间的电场,向从输送部10向两者23、24之间的辊隙(转印位置27)通过的片材SH2的表面转印。此后,二次转印辊24将该片材SH2向定影部30送出。定影部30使调色剂像热定影在从成像部20送出来的片材SH2上。具体而言,当该片材SH2在定影辊31和加压辊32之间的辊隙通过时,定影辊31向该片材SH2的表面施加内置的加热器的热,加压辊32对该片材SH2的加热部分施加压力并向定影辊31推压。利用来自定影辊31的热和来自加压辊32的压力,调色剂像热定影在该片材SH2的表面上。排纸部40将调色剂像已热定影的片材向排纸空间130排出。参照图2,排纸部40包括:切换板41、排纸口42、排纸辊对43、翻转口44、翻转辊对45、翻转导向板46、以及翻转路径47。在将从定影部30的上部送出来的片材收容于后处理装置150时,切换板41形成通向排纸口42的通路,在使该片材暂时待机后使其翻转而向成像部20返回时,切换板41形成通向翻转口44的通路。排纸口42和翻转口44都是在与排纸空间130面对的MFP100的框体部分开设的水平方向上细长的缝隙。排纸辊对43配置在排纸口42的内侧,在旋转的同时在其周面将沿切换板41移动来的片材SH3从排纸口42向排纸空间130的下部送出并收容于后处理装置150。翻转导向板46从翻转口44的外侧朝向排纸空间130的顶板131延伸,并支承于从该顶板131稍微离开的位置,在其与该顶板131之间的间隙中确保供双面印刷中的片材SH4待机的场所。翻转辊对45配置在翻转口44的内侧,在旋转的同时在其周面将沿切换板41移动来的片材从翻转口44向排纸空间130的上部送出并向翻转导向板46上载置。翻转辊对45进而在该片材SH4的后端即将通过自身之前使自身的旋转反向而将该片材SH4从翻转导向板46向翻转口44中取入并向翻转路径47输送。翻转路径47利用多个辊对的驱动力将由翻转辊对45输送的片材SH5翻过来并向输送部10内的调节辊对14返回。此后,该片材SH5与供纸盒11的片材SHT同样地由输送部10向成像部20输送,在已经形成有调色剂像的面的背侧形成另外的调色剂像。该片材再次接受定影部30的处理而由排纸部40收容于后处理装置150。<图像形成装置的电子控制系统>图3是表示MFP100的电子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参照图3,在该电子控制系统中,除图像形成部70之外,操作部50、第一控制部60、第一通信部80、以及纸张通过传感器15也通过总线90能够相互通信地相互连接。操作部50通过使用者的操作或与外部的电子设备的通信,接受印刷任务的要求和印刷对象的图像数据,将印刷任务的要求和印刷对象的图像数据向第一控制部60传送。参照图3,操作部50包括:操作面板170、扫描仪120、以及外部接口(I/F)52。如图1(a)所描绘的那样,操作面板170包括:按钮、触摸屏、以及显示器。操作面板170在显示器中显示操作画面以及各种参数的输入画面等GUI(GraphicUser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画面。而且,操作面板170对使用者已操作的按钮或触摸屏的位置进行识别并将与该识别相关的信息作为操作信息向第一控制部60传送。扫描仪120向ADF110自动取入的原稿或使用者放置在ADF110正下方的原稿台上的原稿的表面照射光,根据反射光的强度分布来读取文字、图案或照片并转换为图像数据。外部I/F52包括USB端口或存储卡槽等存储器接口、或通过有线或无线与外部的网络连接的网络接口,通过这些接口从USB存储器或硬盘驱动(HDD)等外设的存储装置直接取入印刷对象的图像数据,或同与网络连接的其他电子设备进行通信而从这些电子设备接收印刷对象的图像数据。第一控制部60是在设置在MFP100的内部的一张基板上安装的电子电路。参照图3,第一控制部60包括CPU61、RAM62、以及ROM63。CPU61按照固件对与总线90连接的其他构件50、70、80、15进行控制。RAM62向CPU61提供CPU61执行固件时的作业区域,并且,保存操作部50所接受的印刷对象的图像数据。ROM63包括不可写入的半导体存储器装置、以及EEPROM等能够改写的半导体存储器装置或HDD。前者存储固件,后者向CPU61提供环境变量等的保存区域。CPU61执行各种固件,由此,第一控制部60基于来自操作部50的操作信息,首先对MFP100内的其他构件进行控制。具体而言,第一控制部60使操作部50显示操作画面并接受使用者的操作。根据该操作,第一控制部60确定运转模式、待机模式、睡眠模式等工作模式,并将该工作模式以驱动信号向其他构件通知,以使各构件执行与该工作模式相应的处理。另外,第一控制部60按照CPU61执行的固件,使操作部50从使用者接受与后处理相关的指示,基于该指示向后处理装置150发送与后处理相关的控制信息。该控制信息按照后处理的种类,对是否需要、份数、处理对象的片材的尺寸、每一份片材的张数(在此,“一份”也包括片材的张数为一张的情况)、以及排纸时的片材的姿势(纵向放置和横向放置的区别)等进行限定。另外,第一控制部60将由排纸部40进行排纸的预告、即用于提前通知该排纸的时机的信号向后处理装置150发送。例如在操作部50从使用者接受了印刷任务时,第一控制部60首先使操作部50向RAM62传送印刷对象的图像数据。第一控制部60接着按照该任务表示的印刷条件,向输送部10指定应输送的片材的种类和其输送时机,向成像部20提供表示应形成的调色剂像的图像数据,向定影部30指定应维持的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向排纸部40指示是应该将片材收容于后处理装置150还是应该使片材在翻转导向板46上翻转。而且,在印刷任务开始时,第一控制部60向后处理装置150发送与后处理相关的控制信息,在该任务的执行中,第一控制部60向后处理装置150继续预告由排纸部40进行的排纸。另外,第一控制部60在印刷任务的执行中监视片材的输送位置,根据来自后处理装置150(后述的第二控制部300)的取得要求,向后处理装置150通知与输送位置相关的信息(以下称为“输送信息”)。具体而言,第一控制部60首先取得从自图像形成部70接收开始供给片材的通知起的经过时间(T)、以及根据纸张通过传感器15的输出表示片材前端的当前的输送位置是否处于输送可延迟位置的可否延迟信息。在此,“输送可延迟位置”指的是如下的位置:输送过程中的前头的片材的前端的输送位置到达(抵接于)调节辊对14的夹持部14A之前的位置、或从到达夹持部14A起经过默认的待机时间(从到达夹持部14A的时刻起,第一控制部60向成像部20输出图像数据而进行图像的写入指示并且使临时停止的调节辊对14开始再驱动之前的待机时间)之前的位置。例如在输送片材的辊的驱动电机是步进电机的情况下,该经过时间的计测利用其驱动信号的脉冲数,在驱动电机包括编码器的情况下,利用该电机的转速。并且,第一控制部60基于所取得的经过时间(T),计算片材的前端从该片材的当前位置起直至到达排纸口42为止所需的时间(AR),将算出的AR和所取得的可否延迟信息作为输送信息,通过第一通信部80通知后处理装置150。在此,第一控制部60预先按照印刷条件、片材的种类以及尺寸,将片材的前端从片材的供给开始位置起直至到达排纸口42为止所需的时间(T0)存储到ROM63中,AR通过求出T0与T之差而算出。第一通信部80通过有线或无线与后处理装置150的电子控制系统进行通信。第一通信部80尤其是对第一控制部60和后处理装置150的控制部之间的信息交换进行中继。<后处理装置的构造>图4、图5是表示后处理装置15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6(a)是沿着图4所示的线段VI(a)-VI(a)的剖视图,(b)是沿着图5所示的线段VI(b)-VI(b)的剖视图。参照图4-6,后处理装置150包括:第一托盘200、第二托盘210、对齐部件221、222、前端输送部件231、后端输送部件232、保持部件241、243、加工部250、251、推出部件260、以及导向部件280。第一托盘200是收容从MFP100的排纸口42排出的片材的托盘,能够变更载置面相对于排纸方向(是图4-6所示的X轴方向,以下称为“FD方向”)的倾斜度。如图4-6所示,FD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第二托盘210是图1中描绘的排纸托盘160,在相对于排纸方向(FD方向)垂直的方向(是图4、5所示的Y轴方向,以下称为“CD方向”)上隔着立壁211与第一托盘200邻接。如图4-6所示,CD方向实质上是水平的。对齐部件221、222在第一托盘200上在CD方向上从两侧夹着片材束使其对齐。前端输送部件231和后端输送部件232在第一托盘200上在FD方向上从两侧夹着片材束向FD方向输送。这些部件231、232将该片材束尤其是输送至加工部250的正下方,或使该片材束整体载置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上。保持部件241、243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时从该载置面突出而从倾斜方向的下侧保持片材束。加工部250、251对第一托盘200所收容的片材进行加工。推出部件260在第一托盘200上在CD方向往复运动,将第一托盘200所收容的片材束向第二托盘210推出而排出。导向部件280能够上下摆动,尤其是能够变更FD方向上的上表面的倾斜度。由此,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期间,导向部件280使从排纸口42排出的片材向该载置面移动,在该载置面呈水平的期间,导向部件280阻止片材向该载置面移动。以下,说明这些部件的详细情况。-第一托盘-参照图4-6,第一托盘200在FD方向的端部中的、远离排纸口42的一方端部200A(以下称为“第一托盘200的上端部”)包括支承轴201。该支承轴201将第一托盘200能够摆动地连接到后处理装置150的框体202。第一托盘200绕该支承轴201摆动,由此,使FD方向的端部中的、靠近排纸口42的一方端部200B(以下称为“第一托盘200的下端部”)上下位移而变更载置面相对于FD方向的倾斜度。具体而言,在直至一份片材束从MFP100收容到第一托盘200为止的期间,第一托盘200使载置面如图4、图6(a)所示从水平方向倾斜并保持为与FD方向平行。在该期间中,第一托盘200用作作业空间,该作业空间用于对从MFP100排出的片材进行对齐等后处理。另一方面,在一份片材束从第一托盘200向第二托盘210推出而被排出的期间,第一托盘200使载置面如图5、图6(b)所示返回到水平而将其保持。由此,从第一托盘200排出的片材束以其表面实质上水平的状态向第二托盘210移动。参照图4,在排纸口42的紧靠着的外侧设置有排纸导向板203。该排纸导向板203使从排纸口42排出的片材向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移动。在该片材的整体向排纸口42外全部出去了时,借助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倾斜,位于其倾斜的下侧的片材的端部在与位于相同侧的后处理装置150的框体202的侧面207(以下称为“框体202的下端部的侧面”)接触的位置对齐。这样,收容于第一托盘200的片材在FD方向上被对齐。虽然在图4-6中未示出,但在第一托盘200的下端部200B的附近、以及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CD方向的缘部200F(参照图5)的附近,分别嵌入有片材后端传感器。片材后端传感器例如是光学传感器,对从排纸口42向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移动的片材束的后端、从第一托盘200沿CD方向被推出的片材束的后端进行光学检测。该传感器尤其是在该片材束的后端到达第一托盘200的下端部200B时、该后端到达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CD方向的缘部200F时分别作出反应。参照图5,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比将第一托盘200和第二托盘210之间分隔的立壁211的上端高。因此,仅通过将第一托盘200所收容的片材束沿CD方向(向Y轴的正方向)推出,该片材束就向第二托盘210移动而不会被第二对齐部件222等任意的部件阻挡。参照图6(b),后处理装置150在第一托盘200下方的区域包括提升电机204和凸轮机构205。提升电机204根据来自后述的第二控制部300的驱动信号使轴旋转。凸轮机构205将该轴的旋转力转换为第一托盘200的摆动力。借助该摆动力,第一托盘200绕支承轴201摆动。-第二托盘-参照图4、图5,第二托盘210的载置面从将其与第一托盘200之间分隔的立壁211相对于CD方向(Y轴方向)向斜上方倾斜。借助第二托盘210的载置面的该倾斜,从第一托盘200推出的片材束在其倾斜方向的下端与立壁211接触的位置对齐。这样,装载于第二托盘210的片材束在CD方向上被对齐。-对齐部件-参照图4,第一对齐部件221和第二对齐部件222设置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CD方向(Y轴方向)上的两侧的缘部。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期间,无论是哪个对齐部件221、222都能够在该载置面上沿CD方向往复运动。第一对齐部件221利用拉伸弹簧(在图4中未示出)连结到后处理装置150的框体202。通过被该拉伸弹簧的弹性力拉伸,第一对齐部件221的背面与邻接的推出部件260的延长部261(参照图5、图6(b))接触。在推出部件260朝向第二托盘210前进时,第一对齐部件221被推出部件260的延长部推压而向相同方向前进,在推出部件260朝向原来的位置后退时,第一对齐部件221被拉伸弹簧拉拽而向相同方向后退。这样,第一对齐部件221与推出部件260连动。向第二对齐部件222提供驱动力的CD对齐电机和其驱动机构,设置在后处理装置150中的、图6所示的第一托盘200下方的区域。(但是,这些构件自身在图6中未示出)CD对齐电机根据来自后述的第二控制部300的驱动信号使轴旋转,驱动机构将该轴的旋转力转换为第二对齐部件222的往复运动的驱动力。这样,第二对齐部件222与第一对齐部件221独立地进行往复运动。-前端输送部件(引导部件)-参照图4,前端输送部件231设置在第一托盘200的上端部200A,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期间,从在该载置面的上端部形成的FD方向(X轴方向)的槽208突出并能够沿该槽208往复运动。前端输送部件231与第一托盘200所收容的片材束的FD方向上的前端接触而将该片材束向FD方向引导。以下,出于简化标记的目的,将“前端输送部件”称为“引导部件”。在向FD方向输送的过程中,引导部件231防止片材向从FD方向斜着偏离的方向移动或片材倾斜或片材束零乱。如图4、图6(a)所示,引导部件231包括能够摆动地安装在其前端部的把持爪231A。该把持爪231A倒下而将片材束的前端从上方向自身的基端部231B的上表面压住,由此,引导部件231能够把持该片材束的前端。而且,如图5、图6(b)所示,引导部件231在位于第一托盘200的上端部200A时,将其基端部作为轴使其前端部摆动而向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槽208中倒入。由此,引导部件231能够向该槽中的位置HM1退避。以下,将该位置HM1称为“引导部件231的退避位置”。另外,“退避位置”也被称为“起始位置”。向引导部件231提供驱动力的FD对齐电机和其驱动机构,设置在后处理装置150中的、图6所示的第一托盘200下方的区域。(但是,这些构件自身在图6中未示出)FD对齐电机例如是步进电机,与来自后述的第二控制部300的驱动信号的脉冲相一致地使轴断续地旋转。驱动机构将该轴的旋转力转换为引导部件231的往复运动的驱动力、以及其主体的伸缩运动和把持爪231A的摆动的驱动力。尤其是,在使引导部件231在输送片材束后向退避位置HM1返回时,FD对齐电机的转矩被设定为将引导部件231的速度维持在恒定值。-后端输送部件(推进部件)-参照图4,后端输送部件232设置在第一托盘200的下端部200B,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期间,从在该载置面的下端部形成的FD方向的槽209突出,并能够沿该槽209往复运动。后端输送部件232与第一托盘200所收容的片材束的FD方向上的后端接触而将该片材束向FD方向推进。以下,出于简化标记的目的,将“后端输送部件”称为“推进部件”。如图6(a)所示,推进部件232从第一托盘200的下端部200B沿其倾斜的延长方向继续下降,从而能够向比框体202的下端部的侧面207更靠下侧的位置HM2(以下称为“推进部件232的退避位置”)退避。向推进部件232提供驱动力的FD输送电机和其驱动机构,设置在后处理装置150中的、从图6所示的第一托盘200的下端部200B的下方到排纸口42下方的区域。(但是,这些构件自身在图6中未示出)FD输送电机例如是步进电机,与来自后述的第二控制部300的驱动信号的脉冲相一致地使轴断续地旋转。驱动机构将该轴的旋转力转换为推进部件232的往复运动的驱动力。这样,推进部件232的移动与引导部件231的移动独立地进行。尤其是在使推进部件232在输送片材束后向退避位置HM2返回时,FD输送电机的转矩被设定为将推进部件232的速度维持在恒定值。在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输送片材束时,FD对齐电机和FD输送电机的转矩与该片材束的标准重量相应地被调节,以使该片材束的速度达到恒定的目标值。该目标速度被设定为后处理装置150无损MFP100的生产率的值。将由如上所述被调节了的转矩得到的输送力、即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施加于片材束的驱动力称为“通常时的输送力”或“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的通常时的驱动力”。通常时的输送力大到如下程度:能够反抗标准重量的片材束与第一托盘200的摩擦力而将该标准重量的片材束加速至目标速度。-保持部件-参照图4、图5,第一保持部件241、242和第二保持部件243、244在第一托盘200的下端部200B各设置有两个。任一保持部件都被嵌入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中,其前端部能够从载置面突出。图4-6表示所有的保持部件241-244从载置面突出时的状态。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时,第一保持部件241、242和第二保持部件243、244的任一方从载置面突出而从倾斜方向的下侧保持第一托盘200所收容的片材束。由此,该片材束向倾斜方向的下侧、即与FD方向相反的方向(X轴的负方向)的移动被防止。另外,第一保持部件241、242的位置是第一托盘200的下端200B,第二保持部件243、244的位置比第一保持部件241、242的位置更靠近FD方向上的载置面的中央。因此,由第二保持部件243、244保持的片材束相比由第一保持部件241、242保持的片材束位于倾斜方向的上侧。第一保持部件241、242与设置于图6所示的第一托盘200的下部的第一螺线管和拉伸弹簧连接。(但是,这些构件自身在图6中未示出)第二保持部件243、244也同样地与设置于第一托盘200的下部的第二螺线管和拉伸弹簧连接。(这些构件自身在图6中也未示出)各保持部件241~244在从所连接的螺线管受到驱动力的期间从载置面突出,在该驱动力停止的期间,借助拉伸弹簧的弹性力而向载置面中退避。这样,一对第一保持部件241、242同时突出或退避,一对第二保持部件243、244同时突出或退避。另一方面,在第一保持部件241、242和第二保持部件243、244之间,突出和退避相互独立。-加工部-参照图4、图5,加工部250、251设置在第一托盘200的支承轴201的附近,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上方包括压紧器(clincher)250,在与其相向的载置面的区域包括订书机251。加工部如下所述利用这些构件250、251。压紧器250能够沿载置面的法线方向往复运动,能够与相向的订书机251接触。压紧器250根据来自后述的第二控制部300的驱动信号,将配置在其下方的片材束的角部压在订书机251上。与此相应地,订书机251将订书钉钉入该角部。压紧器250将从该角部突出的订书钉的前端弯曲以使其平坦。这样,该片材束被装订。-推出部件-参照图4,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期间,推出部件260位于该载置面的CD方向(Y轴方向)上的缘部的一方并与第一对齐部件221接触。而且,推出部件260在保持该状态不变的状态下能够在该载置面上沿CD方向往复运动。参照图5,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上,形成有用于引导推出部件260的CD方向(Y轴方向)的槽200C、200D、200E。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呈水平地保持期间,推出部件260能够沿这些槽200C-E在载置面上从CD方向的一方的边缘往复运动到相反侧的边缘。而且,推出部件260能够从该载置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时的位置在CD方向(向Y轴的负方向)移动而向载置面外退避。向推出部件260提供驱动力的CD输送电机和其驱动机构设置在图6所示的第一托盘200的下部。(但是,这些构件自身在图6中未示出)CD输送电机根据来自后述的第二控制部300的驱动信号使轴旋转。驱动机构包括多个带轮、以及张设在这些带轮上的传送带。这些带轮中的一个与CD输送电机的轴连接而与该轴一同旋转。传送带与带轮一同旋转,从而将该轴的旋转力转换为推出部件260的往复运动的驱动力。这样,推出部件260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上在CD方向上进行往复运动。-导向部件-参照图4-图6,导向部件280设置在后处理装置150中的、比第一托盘200的下端部200B更靠下侧(X轴的负侧)的区域。导向部件280能够以靠近排纸口42的一方的端部为轴使上表面摆动。如图4、图6(a)所示,在第一托盘200使载置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期间,导向部件280使上表面与FD方向平行地与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延长部分一致。由此,从排纸口42排出的片材沿导向部件280的上表面向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移动。另一方面,如图5、图6(b)所示,在第一托盘200将载置面呈水平地保持期间,导向部件280使上表面相对于FD方向倾斜。由此,导向部件280阻止从排纸口42排出的片材向第一托盘200的下部侵入。导向部件280利用设置在其下部的凸轮机构与推进部件232的驱动机构连接。(但是,这些构件在图6中未示出)如图6(b)所示,在推进部件232的位置被维持在相距退避位置HM2规定距离(直至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下端为止的距离)以上的范围PRV内的期间,该凸轮机构通过推进部件232的驱动机构将FD输送电机的轴的旋转力转换为导向部件280的摆动力。导向部件280利用该摆动力使上表面的倾斜度与推进部件232连动地变化。[后处理装置的电子控制系统]图7是表示后处理装置150的电子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参照图7,在该电子控制系统中,第二控制部300通过总线390与驱动部310-360、片材后端传感器370A、370B、以及第二通信部380能够通信地连接。-驱动部-参照图7,驱动部由对齐部310、输送部320、保持部330、加工部340、收容部350、以及推出部360构成。这些驱动部都是针对可动部件的动力源的驱动器,在使可动部件动作时,根据来自第二控制部300的驱动信号,控制该可动部件的动力源。对齐部310在使对齐部件221、222、引导部件231、以及推出部件260对齐片材时,控制CD对齐电机、FD对齐电机、以及CD输送电机。输送部320在使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向FD方向输送片材束时,控制FD对齐电机和FD输送电机。保持部330在使保持部件241-244突出或退避时,控制第一螺线管和第二螺线管。加工部340控制由压紧器250和订书机251进行的片材捆扎加工。收容部350在使第一托盘200绕支承轴201摆动时控制提升电机204。推出部360在使推出部件260向CD方向输送(推出)片材束时控制CD输送电机。输送部320和推出部360具有协作地使第一托盘200所收容的片材束经由加工部250、251输送至第二托盘210的功能。另外,各驱动部310-360包括用于检测可动部件的位置或姿势的位置传感器,向第二控制部300通知由这些位置传感器检测到的可动部件的位置或姿势。作为这些位置传感器,例如利用下述那样的光学传感器。该光学传感器包括发光部和受光部,发光部射出红外线等规定波长的光,受光部对该波长的光进行检测。发光部和受光部将检测对象的可动部件的可动区域夹在它们之间而配置,以便在该可动部件处于特定的位置或姿势时,在受光部的跟前遮挡发光部的射出光。由于受光部的输出表示该射出光被遮挡,因此,各驱动部检测到可动部件处于特定的位置或姿势。此外,发光部和受光部也可以相对于检测对象的可动部件的可动区域配置在相同侧,以便在该可动部件处于特定的位置或姿势时将发光部的射出光朝向受光部反射。在该情况下,由于受光部的输出表示该射出光到达受光部,因此,各驱动部检测到可动部件处于特定的位置或姿势。尤其是,输送部320利用在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的各退避位置HM1、HM2设置的位置传感器,对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处于各退避位置HM1、HM2进行检测。-第二控制部-第二控制部300是在设置在后处理装置150内部的一张基板上安装的电子电路。参照图7,第二控制部300包括:CPU301、RAM302、以及ROM303。CPU301按照固件对驱动部310-360进行控制。RAM302向CPU301提供CPU301执行固件时的作业区域。ROM303包括:不可写入的半导体存储器装置、以及EEPROM等能够改写的半导体存储器装置或HDD。前者存储固件,后者向CPU301提供环境变量等的保存区域。CPU301执行各种固件,由此,第二控制部300基于来自MFP100的第一控制部60的排纸预告和控制信息、以及来自驱动部310-360的通知对驱动部310-360进行控制。具体而言,第二控制部300对来自第一控制部60的控制信息进行解释,以读取应执行的后处理的种类、以及后处理对象的片材的种类、尺寸、每一份的张数及份数等信息。第二控制部300进而基于读取的这些信息和排纸预告,对驱动部310-360指示动作时机。即,对对齐部310指示应使片材对齐的时机,对输送部320指示应向FD方向输送片材束的时机和距离,对保持部330指示应保持片材束的时机和位置,对加工部340指示应执行的加工种类和加工时机,对收容部350指示应使第一托盘200的倾斜度变化的时机,对推出部360指示应从第一托盘200推出片材束的时机。第二控制部300尤其是在使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输送片材束时,与输送对象的片材束的重量相应地调节FD对齐电机和FD输送电机的转矩以使该片材束的速度达到恒定的目标值,并对输送部320指示FD对齐电机和FD输送电机的转矩。此时,第二控制部300例如根据控制信息表示的片材的种类、尺寸、以及每一份的张数来推定片材束的重量。另外,第二控制部300利用来自驱动部310-360的通知,对可动部件即第一托盘200、对齐部件221、222、引导部件231、推进部件232、保持部件241-244、推出部件260、以及导向部件280的位置或姿势进行监视。例如在使待机中的引导部件231移动到退避位置HM1的情况下,第二控制部300从自输送部320被通知设置于该退避位置HM1的位置传感器的输出表示引导部件231从退避位置HM1脱离这种情形的时刻起计测经过时间。例如在FD对齐电机为步进电机的情况下,该计测利用该驱动信号的脉冲数,在FD对齐电机包括编码器的情况下,该计测利用该电机的转速。第二控制部300进而根据经过时间和引导部件231的标准的运动模式来推定引导部件231的移动距离。关于其他可动部件,也同样地从驱动部的通知表示位置传感器的特定的反应的时刻起计测经过时间,基于该经过时间,推定相距该特定的反应所表示的位置的移动距离或从该反应所表示的姿势变形的变形量。第二控制部300利用片材后端传感器370A、370B的反应来检测后处理装置150内部的片材束的卡纸。在此,“卡纸”指的是片材束在规定的时机不移动至目标位置的所有现象。第二控制部300尤其是根据片材后端传感器370A、370B的反应,对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在第一托盘200上沿FD方向输送片材束时的卡纸以及推出部件260在第一托盘200上沿CD方向输送片材束时的卡纸、即其输送时机的延迟分别进行检测。在FD方向、CD方向上检测到输送时的卡纸时,第二控制部300使输送部320、推出部360中断片材束的输送,使该片材束的输送重试。关于与该重试相关的控制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论述。-片材后端传感器-片材后端传感器370A是在图4-6所示的第一托盘200的下端部200B的附近被嵌入的光学传感器,片材后端传感器370B是在图5所示的与立壁211面对的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缘部200F的附近被嵌入的光学传感器。这些传感器370A、370B与各驱动部310-360所包括的位置传感器同样地包括发光部和受光部,由受光部检测从发光部射出的光。该发光部和受光部配置成,通过第一托盘200的下端部200B、缘部200F的片材束朝向受光部反射发光部的射出光(或在受光部的跟前进行遮挡)。由于受光部的输出表示发光部的射出光在暂时被检测到之后中断了(或暂时中断后再检测到),因此,片材后端传感器370A、370B检测到片材束的后端分别通过了第一托盘200的下端部200B、缘部200F。这些传感器370A、370B的反应向第二控制部300通知。-第二通信部-第二通信部380通过有线或无线与MFP100的第一通信部80(参照图3)进行通信。第二通信部380与第一通信部80协作地尤其是对第一控制部60和第二控制部300之间的信息交换进行中继。<片材的输送的重试控制>进而参照图7,CPU301包括检测部304和重试控制部306。这些功能部304、306通过CPU301从ROM303读出并执行特定的固件来实现。检测部304对由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输送的片材束、由推出部件260推出的片材束进行监视,在FD方向、CD方向上对输送时的卡纸进行检测。而且,在由检测部304检测到FD方向的卡纸的情况下,重试控制部306使输送部320重试片材束的输送,在检测到CD方向的卡纸的情况下,使推出部360重试片材束的输送。-检测部-(1)在FD方向上输送时的卡纸的检测检测部304首先设定卡纸检测用的阈值。该阈值表示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将标准重量的片材束加速至目标速度并从框体202的下端部的侧面207输送至第一托盘200的下端部200B所需的时间。接着,检测部304从推进部件232自退避位置HM2开始移动的时刻起监视片材后端传感器370A的输出,并且计测从该时刻起的经过时间。在即便该经过时间达到上述阈值、片材后端传感器370A也不反应时,检测部304看作是“在FD方向上输送过程中的片材束产生了卡纸”而起动重试控制部306。(2)在CD方向上输送时的卡纸的检测与(1)的情况同样地,检测部304首先设定卡纸检测用的阈值。该情况下的阈值表示推出部件260将片材束从规定的待机位置(后述的初始位置)输送至第一托盘200的缘部200F所需的时间。接着,检测部304从推出部件260自待机位置开始移动的时刻起监视片材后端传感器370B的输出,并且计测从该时刻起的经过时间。在即便该经过时间达到上述阈值、片材后端传感器370B也不反应时,检测部304看作是“在CD方向上输送过程中的片材束产生了卡纸”而起动重试控制部306。-重试控制部-在检测部304检测到卡纸的情况下,重试控制部306进行以下的重试准备处理。在检测部304检测到FD方向的卡纸时,重试控制部306首先使输送部320停止片材束的输送动作,使引导部件231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向退避位置HM1以规定的移动速度移动,并且,计测引导部件231移动到HM1为止的经过时间,基于计测结果计算从HM1起直至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为止的引导部件231的移动距离。此后,重试控制部306控制输送部320以使引导部件231从HM1移动算出的移动距离而返回至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由把持爪231A把持片材束的前端。接着,重试控制部306控制输送部320以使推进部件232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向退避位置HM2以规定的移动速度移动,并且,计测推进部件232移动到HM2为止的经过时间,基于计测结果计算从HM2起直至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为止的推进部件232的移动距离。此后,重试控制部306控制输送部320以使推进部件231从HM2移动算出的移动距离而返回至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另外,也可以代替针对引导部件231先进行上述处理,而针对推进部件232先进行上述处理。重试控制部306在进行上述重试准备处理后,在后述的重试控制处理中,在确定执行重试的情况下,通过输送部320使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重试片材束向FD方向的输送。在检测部304检测到CD方向的卡纸时,重试控制部306首先使推出部360停止片材束的推压动作,使推出部件260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向退避位置(图4所示的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CD方向(Y轴方向)上的一方的缘部(加工部250所处的一侧的缘部)的位置)以规定的移动速度移动,并且,计测推出部件260移动到退避位置为止的时间,基于计测结果计算从退避位置起直至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为止的推出部件260的移动距离。此后,控制推出部360以使推出部件260从退避位置移动算出的移动距离。重试控制部306在进行上述重试准备处理后,在后述的重试控制处理中,在确定执行重试的情况下,使推出部360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重试片材束向CD方向的输送。<后处理装置的通常时的动作>图8-图16是按照工序顺序表示后处理装置150对从MFP100排出的片材进行后处理的动作的图。以下,按照这些附图的顺序来说明后处理装置150的动作。-对齐动作-在一份片材束从MFP100向后处理装置150排出时,该排纸的预告从MFP100的第一控制部60向后处理装置150的第二控制部300通知。与该预告相应地,第二控制部300首先控制对齐部310以使对齐部件221、222和推出部件260在该片材束的最初的片材开始被排出之前向规定的位置(以下称为“初始位置”)移动并在此待机。具体而言,首先,第二控制部300从第一控制部60取得与针对该片材束应进行的后处理相关的控制信息,从该控制信息读取该片材束的片材的尺寸和姿势。片材的“姿势”表示其短边相对于FD方向是平行(横向放置)还是垂直(纵向放置)。接着,第二控制部300基于读取的信息,计算引导部件231、对齐部件221、222、以及推出部件260的初始位置并向对齐部310进行指示。引导部件231的初始位置被确定为,从该初始位置到框体202的下端部的侧面207的距离与片材的FD方向上的尺寸一致。另一方面,对齐部件221、222和推出部件260的初始位置被确定为,它们之间的距离与片材的CD方向上的尺寸一致并且在CD方向上片材的角部在与加工部250、251相同的位置被对齐。基于这些初始位置,对齐部310设定FD对齐电机和CD对齐电机的驱动时间(具体而言是驱动信号的脉冲数或转速等)。按照该设定驱动各对齐电机的结果,对齐部件221、222和推出部件260在开始被预告的排纸之前向初始位置移动并待机。从MFP100排出片材的时机按照各片材从第一控制部60向第二控制部300预告。在每次接收到该预告时,第二控制部300控制对齐部310以使对齐部件221、222和推出部件260如下所述与被预告的时机相一致地一点一点地移动来使排出的片材束对齐。图8是表示在第一托盘200中从MFP100排出的片材束被对齐时的外观的立体图。参照图8,从MFP100的排纸口42排出的片材SHT在排纸口42的紧靠着的外侧由排纸导向板203向下方移动,进而沿着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移动。借助排纸辊对43(参照图2)的旋转力进行该片材SHT的移动。直至该片材SHT的后端通过为止,排纸辊对43继续旋转而使片材SHT继续移动。此时,第二控制部300控制对齐部310以使对齐部件221、222和推出部件260从初始位置朝向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CD方向(Y轴方向)的边缘稍微移动,另一方面,使引导部件231从初始位置朝向载置面的FD方向(X轴方向)的端部稍微移动。由此,由对齐部件221、222、推出部件260、以及引导部件231包围的载置面的区域相比片材SHT的面积稍大地扩展。片材SHT向该扩展后的区域进入。图9是沿着图8所示的线段IX-IX的剖视图。第二控制部300控制对齐部310以便首先使引导部件231与片材SHT的整体向排纸口42外全部出去的时机相一致地朝向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内侧移动至初始位置INT。由此,片材SHT与引导部件231碰撞,借助该冲击和载置面的倾斜,向其倾斜方向的下侧移动。此后,片材SHT在倾斜方向的上侧的端部被初始位置INT的引导部件231抑制且下侧的端部与框体202的下端部的侧面207接触的状态下静止。这样,片材SHT在FD方向上被对齐。接着,第二控制部300控制对齐部310以使对齐部件221、222和推出部件260朝向载置面的内侧移动至初始位置。由此,片材SHT如图8所示从CD方向的两侧被夹在初始位置的对齐部件221、222和推出部件260之间。这样,片材SHT除FD方向之外在CD方向上也被对齐。每当新的片材被排出时,反复进行对齐部件221、222和推出部件260的上述移动。这样,第一托盘200所收容的片材束整体在FD方向和CD方向双方都被对齐。-向FD方向的输送动作-来自第一控制部60的控制信息中限定有应进行后处理的片材的每一份的张数。在检测到该张数的片材被收容于第一托盘200时,第二控制部300使输送部320开始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的移动。图10是表示在第一托盘200中被对齐了的片材束沿FD方向被输送时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1是沿着图10所示的线段XI-XI的剖视图。尤其是,图11(a)表示输送开始时的状态,(b)表示输送中途的状态。参照图10、图11(a),第二控制部300控制对齐部310以便利用对齐部件221、222和推出部件260将片材束STK维持在从CD方向的两侧将其保持的状态。另一方面,第二控制部300控制输送部320以便在利用引导部件231抑制了该片材束STK的前端的状态下使推进部件232从退避位置HM2向FD方向(X轴的正方向)前进。引导部件231的把持爪231A与其连动地倒下而将片材束STK的前端部从上方朝向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压住。在推进部件232到达了框体202的下端部的侧面207时,第二控制部300控制输送部320以使引导部件231向FD方向(X轴的正方向)以与推进部件232相同的速度移动。参照图10、图11(b),片材束STK从FD方向的上侧被引导部件231拉起,从下侧被推进部件232推起。这样,片材束STK在被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夹着的状态下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上朝向其倾斜方向的上侧输送。在来自第一控制部60的控制信息表示用订书机装订片材束STK的捆扎加工的要求的情况下,直至该片材束STK的角部到达压紧器250和订书机251之间的区域为止,第二控制部300控制输送部320以使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继续移动。具体而言,首先,第二控制部300从该控制信息读取该片材束STK所包含的片材的尺寸和横向放置/纵向放置的类别,基于这些信息,计算使该片材束STK的角部到达目标区域所需的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的移动距离并对输送部320进行指示。输送部320基于该移动距离,确定FD对齐电机和FD输送电机的驱动时间(具体而言是驱动信号的脉冲数或转速等)。如图10所示,在片材束STK的角部到达压紧器250和订书机251之间的区域时,第二控制部300控制输送部320以便利用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将该片材束STK暂时保存在该区域。在此基础上,第二控制部300控制加工部340以驱动压紧器250和订书机251来装订该片材束STK。此后,第二控制部300控制输送部320以使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再次开始移动。如图11(b)所示,引导部件231在到达了第一托盘200的上端部200A时,首先将把持爪231A翻起,接着向第一托盘200的槽208中、即退避位置HM1移动。另一方面,推进部件232将片材束STK向FD方向(X轴的正方向)继续推压。这样,该片材束STK的前端超过引导部件231的退避位置HM1,其后端被输送至载置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上的位置。图12是表示由订书机251装订后的片材束STK整体被载置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上时的外观的立体图。参照图12,在片材束STK整体被载置在载置面上时,第二控制部300控制保持部330以使第一保持部件241、242或第二保持部件243、244(参照图4-6)从载置面突出。其结果是,不论载置面的倾斜如何,片材束STK都稳定地被保持在载置面上。在来自第一控制部60的控制信息表示分类要求的情况下,第二控制部300进而按照片材束STK交替地切换突出对象的保持部件。由此,倾斜方向上的片材束STK的位置按照片材束上下切换。-从第一托盘向第二托盘的推压动作-在片材束STK的整体如图12所示载置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上时,推进部件232进入图6(b)所示的范围PRV。因此,导向部件280的上表面摆动而相对于FD方向倾斜。此时,第二控制部300在控制保持部330以使第一保持部件241、242或第二保持部件243、244突出的状态下,控制收容部350以使第一托盘200绕支承轴201摆动而使该载置面水平。图13是表示第一托盘200在载置了片材束STK的状态下使载置面水平时的外观的立体图。参照图13,导向部件280的上表面相对于FD方向(X轴方向)倾斜。第二控制部300在使收容部350呈水平地维持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期间,控制输送部320以使推进部件232维持在图6(b)所示的范围PRV。由此,导向部件280的上表面维持该倾斜。即使从排纸口42排出新的片材,导向部件280的上表面也阻止该片材向第一托盘200的下部的侵入。图14是表示推出部件260将片材束STK从第一托盘200向第二托盘210推出而排出时的外观的立体图。参照图14,第二控制部300在控制保持部330以使第一保持部件241、242或第二保持部件243、244突出的状态下并且在控制收容部350以便呈水平地保持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状态下,控制推出部360以使推出部件260与片材束STK一同朝向第二托盘210前进。此时,载置面比立壁211的上端高,因此,被推出部件260推压的片材束STK越过立壁211向第二托盘210移动。图15是表示推出部件260从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退避时的外观的立体图。参照图15,第二控制部300控制推出部360以使推出部件260前进至与立壁211面对的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边缘后,使其后退至相反侧的边缘。进而参照图15,向第二托盘210推出而被排出的片材束STK借助第二托盘210的载置面的倾斜,在其倾斜方向的下端与立壁211接触的位置对齐。在此,在第一托盘200上,由第一保持部件241、242保持的片材束和由第二保持部件243、244保持的片材束在FD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由此,在第二托盘210上,这些束的装载位置在与立壁211平行的方向上不同。这样,片材按照各束被分类。-第一托盘向初始位置的恢复动作-图16是表示第一托盘200使载置面返回到了初始的倾斜姿势时的外观的立体图。参照图16,在推出部件260后退到了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边缘后,第二控制部300控制收容部350以使第一托盘200绕支承轴201摆动而使其载置面从水平方向向图8所示的初始位置恢复。与该动作并行地,第二控制部300控制输送部320以使推进部件232如图6(b)所示向退避位置HM2移动。由此,推进部件232从图6(b)所示的范围PRV脱离,因此,导向部件280的上表面摆动成与FD方向平行,并与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延长部分一致。第二控制部300此后从MFP100的第一控制部60接受新的片材SHT的排纸的预告,根据该预告,使对齐部310反复进行图8所示的动作。第二控制部300使各驱动部310-360以与从第一控制部60指示的印刷任务的对象份数相同的次数反复进行图8-图16所示的动作。这样,后处理装置150对从MFP100排出而收容于第一托盘200的片材按照各束进行后处理,将这些束从第一托盘200推出并装载于第二托盘210。[检测到卡纸时的动作]在片材束STK如图10、图11所示沿FD方向(X轴方向)在第一托盘200上被输送期间,第二控制部300的检测部304对片材后端传感器370A(参照图7。在图10、图11中未示出)的输出进行监视。片材后端传感器370A在该片材束STK的后端REE通过了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下端LEG时作出反应。在即便自推进部件232从退避位置HM2出发的时刻起的经过时间达到阈值、片材后端传感器370也不反应的情况下、即片材束STK的后端REE没有到达载置面的下端LEG的情况下,检测部304看作是“产生了卡纸”而起动重试控制部306。并且,在片材束STK如图14所示沿CD方向(Y轴方向)在第一托盘200上被输送期间,第二控制部300的检测部304对片材后端传感器370B(参照图7。在图14中未示出)的输出进行监视。片材后端传感器370B在该片材束STK的后端REE通过了第一托盘200的缘部200F时作出反应。在即便自推出部件260从退避位置出发的时刻起的经过时间达到阈值、片材后端传感器370B也不反应的情况下、即片材束STK的后端REE没有到达载置面的缘部200F的情况下,检测部304看作是“产生了卡纸”而起动重试控制部306。-后处理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图17是表示进行图8-图16所示的后处理动作的情况下的重试控制处理的动作的流程图。该处理在后处理装置150的第二控制部300从MFP100的第一控制部60被通知开始印刷任务时开始。在步骤S1701中,首先,第二控制部300从第一控制部60取得与后处理相关的控制信息,从该控制信息读取该片材束的片材的尺寸和姿势。接着,第二控制部300基于读取的信息,计算对齐部件221、222、引导部件231、以及推出部件260的初始位置,并控制对齐部310以使这些部件221、222、231、260在开始排出最初的片材之前在初始位置待机。此后,动作进入步骤S1702。在步骤S1702中,进行与图8、图9所示的片材的对齐动作相关的处理。具体而言,第二控制部300根据来自第一控制部60的排纸预告,在从MFP100的排纸口42开始排出片材之前,控制对齐部310以使对齐部件221、222、引导部件231、以及推出部件260从初始位置向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CD方向(Y轴方向)的边缘以及FD方向(X轴方向)的端部接近。在片材的整体向排纸口42外全部出去了时,第二控制部300控制对齐部310以便首先使引导部件231朝向载置面的内侧移动,接着使对齐部件221、222和推出部件260朝向载置面的内侧移动。由此,片材被夹在这些部件之间而被对齐。此后,对齐部310使各部件221、222、231、260向原来的位置(初始位置)返回。每当新的片材被排出时,反复进行由上述各部件进行的上述动作。这样,第一托盘200所收容的一份片材束在FD方向和CD方向这两个方向上被对齐。此后,处理进入步骤S1703。在步骤S1703中,第二控制部300在控制对齐部310以便利用对齐部件221、222和推出部件260保持该片材束的状态下,控制输送部320以使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移动而开始片材束的输送。此后,处理进入步骤S1704。在步骤S1704中,针对在步骤S1703中开始了输送的一份片材束,依次进行与图10-12所示的片材束向FD方向的输送相关的处理、与图13-图15所示的片材束从第一托盘200向第二托盘210的推压动作相关的处理(与片材束向CD方向的输送相关的处理),在此期间,第二控制部300监视片材后端传感器370A、370B的输出来进行卡纸的检测。在检测到卡纸的情况下(步骤S1704:是),第二控制部300在进行重试准备处理后,进入步骤S1705的处理,在未检测到的情况下(步骤S1704:否),进入步骤S1706的处理。在步骤S1705中,第二控制部300进行确定执行或不执行检测到卡纸的片材束的输送的重试的重试执行/不执行确定处理。关于该重试执行/不执行确定处理,将在后面论述。在步骤S1706中,第二控制部300判定是否是在步骤S1703中开始了输送的一份片材束向第二托盘210的排出完成而使第一托盘200绕支承轴201摆动以使载置面恢复到初始位置(图8所示的初始位置)。在该判定结果为肯定的情况下(步骤S1706:是),第二控制部300判定印刷任务是否已结束,在已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1711:是),使处理结束,在未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1711:否),进入步骤S1702的处理,在该判定结果为否定的情况下(步骤S1706:否),进入步骤S1704的处理。第二控制部300在步骤S1705的重试执行/不执行确定处理中,在确定执行重试的情况下(步骤S1707:是),进入步骤S1708的处理,在确定不执行重试的情况下(步骤S1707:否),通过第二通信部380与第一控制部60进行通信而使第一控制部60停止MFP100的动作,使整个图像形成系统停止(步骤S1712)。在步骤S1708中,第二控制部300使输送部320或推出部360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执行检测到卡纸的片材束的输送的重试以尝试将该片材束输送至第二托盘210,当在该输送过程中再检测到卡纸的情况下(步骤S1709:是),进入步骤S1712的处理。另外,当在该输送过程中没有再检测到卡纸(步骤S1709:否)、该片材束向第二托盘210的排出完成而使第一托盘200绕支承轴201摆动以使载置面向初始位置恢复时(步骤S1710:是),第二控制部300进入步骤S1711的处理。图18是表示重试执行/不执行确定处理的动作的流程图。在步骤S1801中,第二控制部300算出假定从检测到卡纸时的片材束的位置开始了输送的重试的情况下的、从输送的重试开始时刻起直至该片材束向第二托盘210的排出完成而使第一托盘200绕支承轴201摆动以使载置面向初始位置恢复为止所需的重试排出完成时间(RT),并预测上述排出完成而向上述初始位置恢复时的时刻(以下称为“排出完成时刻”)。此后,动作进入步骤S1802的处理。在此,第二控制部300预先按照片材的尺寸以及种类,将执行后处理时的FD方向、CD方向的片材束的输送距离(将FD方向的输送距离设为F0、将CD方向的输送距离设为C0)、平均输送速度(将FD方向的输送速度设为FS0、将CD方向的输送速度设为CS0)、从片材束的前端沿FD方向被输送时到达的第一托盘200上的最上端的位置到HM1的距离(X0)存储在ROM303中,进而将在片材束向第二托盘210的排出完成后直至第一托盘200绕支承轴201摆动以使载置面向初始位置恢复为止的时间(R0)存储在ROM303中。另外,FD方向、CD方向的平均输送速度通过对输送对应的方向上的输送距离所需的时间(包括由加工部340进行加工动作时的输送的临时停止时间在内的输送时间)进行规定的多次测定而被确定。具体而言,通过用对应的方向上的输送距离除以测定到的输送时间的平均时间来确定上述平均输送速度。可以基于上述信息如下所述算出RT。在卡纸是FD方向输送时的卡纸的情况下,在将从检测到卡纸时算出的HM1起直至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为止的引导部件231的移动距离设为M1时,RT可以通过以下的计算式求出。RT=(M1+X0)/FS0+C0/CS0+R0在上述情况下,使用引导部件231的移动距离M1算出RT,但也可以代替该移动距离M1而使用从检测到卡纸时算出的HM2起直至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为止的推进部件232的移动距离M2如下所述算出RT。在将框体202的下端部的侧面207和HM2之间的距离(LH)预先存储在ROM303中时,可以通过以下的计算式求出RT。RT=(F0-(M2-LH))/FS0+C0/CS0+R0同样地,在卡纸是CD方向输送时的卡纸的情况下,可以如下所述算出RT。预先按照片材的尺寸以及姿势将推出部件260的退避位置和初始位置的距离(DH)存储在ROM303中,在将从检测到卡纸时算出的退避位置起直至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为止的推出部件260的移动距离设为C1时,RT可以通过以下的计算式求出。RT=(C0-(C1-DH))/CS0+R0在步骤S1802中,第二控制部300通过第二通信部380对第一控制部60要求取得与检测到卡纸的片材束的接着应进行后处理的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相关的输送信息,从MFP100侧取得该输送信息。此后,动作进入步骤S1803的处理。在步骤S1803中,第二控制部300基于所取得的输送信息,判定该最初的片材前端的当前的输送位置是否处于输送可延迟位置。在该输送位置处于输送可延迟位置的情况下(步骤S1803:是),第二控制部300根据所取得的输送信息的AR,预测该最初的片材的前端到达排纸口42的时刻(在此,将该时刻看作该最初的片材到达第一托盘200的时刻,以下,将该时刻称为“到达时刻”),并判定到达时刻是否为排出完成时刻以后(步骤S1804)。第二控制部300通过该判定来判定是否可以进行重试(在到达时刻为排出完成时刻以后的情况下,判定为能够进行重试)。在AR小于RT、到达时刻不是排出完成时刻以后的情况下(步骤S1804:否),第二控制部300通过第二通信部380对第一控制部60进行指示以使该最初的片材向排纸口42的到达时刻延迟(RT-AR+α)时间并确定执行重试(步骤S1806)。此时,在MFP100侧,第一控制部60与指示相应地,使该最初的片材在调节辊对14的夹持部14A临时停止后,待机比默认的待机时间长由第二控制部300指示的时间后,向成像部20输送图像数据而进行图像的写入指示,并且使临时停止的调节辊对14开始再驱动,使该最初的片材与应被转印到该片材上的调色剂像被输送到转印位置27的时机相一致地向转印位置27输送。由此,即便在到达时刻比排出完成时刻先到来而没有判定为能够重试的情况下,当接着应进行后处理的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前端的当前的输送位置处于输送可延迟位置时(步骤S1803:是),也进行控制以使到达时刻延迟由第二控制部300指示的时间而使延迟后的到达时刻为排出完成时刻以后,确定执行重试。其结果是,即便在到达时刻没有延迟的状态下不能进行重试那样的情况下,通过如上所述进行控制,也可以使重试动作优先执行。在此,上述的α是考虑AR、RT的误差而预先确定并存储在ROM303中的时间。例如,可以将α设为0.1秒。另外,在步骤S1804中,在AR为RT以上、到达时刻为排出完成时刻以后的情况下(步骤S1804:是),第二控制部300判定为能够进行重试而确定执行重试(步骤S1807)。并且,在步骤S1803的判定结果为否定的情况下(步骤S1803:否),第二控制部300与步骤S1804的处理同样地判定到达时刻是否为排出完成时刻以后(步骤S1805),在到达时刻为排出完成时刻以后的情况下(步骤S1805:是),判定为能够进行重试而确定执行重试(步骤S1807),在到达时刻不是排出完成时刻以后的情况下(步骤S1805:否),判定为不能进行重试而确定不执行重试(步骤S1808)。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重试控制处理中,分别算出从检测到卡纸的片材束的接着应进行后处理的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的当前位置起直至该片材的前端到达排纸口42为止所需的时间(AR)以及重试排出完成时间(RT),并预测到达时刻以及排出完成时刻,进行控制以便在如下情况下执行检测到卡纸的片材束的输送的重试,该情况为到达时刻为排出完成时刻以后、不存在在重试动作中接着应进行后处理的一份片材从图像形成装置向后处理装置排出而导致重试中的片材束与接着应进行后处理的片材接触而产生新的卡纸的可能性的情况。其结果是,可以防止由于执行重试而产生新的卡纸、卡纸的处理复杂化而增大使用者的处理负担,在能够执行重试的后处理装置以及包括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中,可以防止产生使用者的卡纸处理负担增大的事态。另外,假设如下情况:到达时刻不是排出完成时刻以后,在维持原样地执行重试时,在重试动作中接着应进行后处理的一份片材从图像形成装置向后处理装置输出,重试中的片材束和接着应进行后处理的一份片材接触而有可能产生新的卡纸,即便在上述情况下,当该份片材向排纸口42的到达时刻可以延迟以成为排出完成时刻以后的情况下,也执行重试,因此,与此相应地可以增大印刷任务中的重试的执行次数,可以进一步减轻使用者在卡纸处理中的负担。(变形例)以上,基于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不言而喻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实施以下那样的变形例。(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检测到卡纸的情况下,通过使对成像部20进行图像的写入指示的时机、以及使临时停止的调节辊对14再驱动而使该前头的片材向转印位置输送的时机延迟,从而使接着应进行后处理的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的前端到达排纸口42的时刻延迟,但也可以通过使后处理装置150具有用于临时收容该后处理用的片材的预堆积机构,从而使该到达时刻延迟。具体而言,本变形例的后处理装置150A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如图19、图2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150的结构中追加了支承部件270、落入部件290而得到的结构。图19表示后处理装置150A的第一托盘200使载置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而与FD方向(X轴方向)平行地保持的状态,图20表示后处理装置150A的第一托盘200将载置面呈水平地保持的状态。以下,以支承部件270以及落入部件290为中心进行说明,关于后处理装置150A的其他结构构件(标注了与后处理装置150相同的标号记的结构标号),因已经说明而省略说明。在图19所示的后处理装置150A中,导向部件280、支承部件270以及落入部件290协作地作为预堆积机构发挥作用,落入部件290使临时收容于预堆积机构的片材束在接下来的后处理开始前强制性地落到第一托盘200上。在推出部件260在第一托盘200上移动的期间,支承部件270支承从排纸口42新排出的片材以使其位于推出部件260的上方。支承部件270进而在推出部件260结束片材束的排出动作时、即推出部件260从第一托盘200上退避时,解除片材的支承。导向部件280通过改变FD方向上的上表面的倾斜度,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期间,导向部件280使从排纸口42排出的片材向该载置面移动,在该载置面呈水平的期间(图6(b)的推进部件232的位置被维持在相距退避位置HM2规定距离(直至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下端LEG为止的距离)以上的范围PRV内的期间),导向部件280使从排纸口42排出的片材向支承部件270的上表面移动。落入部件290与支承部件270解除片材的支承一并对该片材施加下方向的力而使该片材向第一托盘200上强制性地落下。参照图19、图20,支承部件270由与CD方向(Y轴方向)平行的三根悬臂梁271沿它们的长度方向能够滑动地被支承。这些悬臂梁271的基端部固定于第一托盘200的框架209,前端部朝向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上方沿CD方向延伸。由此,支承部件270能够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上方的区域在CD方向往复运动。而且,支承部件270能够与推出部件260一同从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时的位置在CD方向(向Y轴的负方向)移动而从载置面上方的位置退避。图21(a)是支承部件270的侧视图,(b)是表示其前端部的附近的立体图,(c)是表示其整个上表面的立体图。参照图21,支承部件270实质上是细长的板状,其整个上表面实质上是平坦的。参照图19、图20,支承部件270配置成其长度方向沿着第一托盘200的CD方向的边缘,其前端部272朝向排纸口42。不论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倾斜如何,支承部件270都被维持成与该载置面平行。再次参照图21,支承部件270的前端部272利用摆动轴274与基端部273连接,能够绕该摆动轴274摆动。如图21(b)、(c)所示,在前端部272的CD方向(Y轴方向)的侧面中的、远离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一侧(Y轴的负侧),小突起275、锥形部276、以及台部277突出。如图21中实线所示,在前端部272相对于基端部273旋转至向斜下方倾斜的角度时,小突起275与基端部273接触而将前端部272的倾斜度固定在该角度。锥形部276和台部277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从图20所示的水平姿势开始了倾斜时从上方与后处理装置150的框体接触,由此,从该框体受到上方向的力。借助该力,前端部272如图21(a)、(b)中双点划线所示相对于基端部273旋转至向斜上方倾斜的角度。台部277与锥形部276同样地也在前端部272的上表面的法线方向上突出,但其高度比锥形部276低。在支承部件270维持图20所示的水平姿势的期间,直至支承部件270从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上方的位置退避为止,台部277将落入部件290载置在自身上并对其进行支承。进而参照图21(c),钩278将其根部作为轴能够摆动地安装在基端部273的侧面。在该钩278的根部进而连接有扭转螺旋弹簧279。如图19所示,在推出部件260在CD方向(向Y轴的负方向)移动而向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外退避时,该钩278与推出部件260结合而被推压。由此,支承部件270与推出部件260一同向载置面外退避。图22(a)是示意性地表示推出部件260退避时与支承部件270结合的部分的立体图。图22(b)是沿着(a)所示的线段(b)-(b)的剖视图。参照图22,推出部件260在与支承部件270面对的一侧包括卡挂部件261。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如图20所示呈水平地保持期间推出部件260后退到了该载置面的边缘时,卡挂部件261与支承部件270的钩278的内侧结合而推压该钩278。此时的推压力使支承部件270与推出部件260一同移动。该力进而压缩安装在支承部件270和第一托盘200的框架209之间的压缩弹簧。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从水平方向倾斜时,支承部件270的钩278如下所述从推出部件260的卡挂部件261脱离。此时,在支承部件270和第一托盘200的框架209之间被压缩的压缩弹簧的恢复力使支承部件270恢复到图19所示的初始位置。图23(a)是从图20所示的箭头IX(b)的方向观察到的第一托盘200的支承轴201附近的放大侧视图。参照图23(a),第一托盘200在其外侧由固定于后处理装置150的框体的底架206支承。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呈水平地保持期间,在支承部件270与推出部件260一同向该载置面外退避时,钩278的前端部从第一托盘200相比底架206向外侧突出。在第一托盘200绕支承轴201摆动而使其载置面从水平方向开始倾斜时,随着其倾斜的增大,钩278的前端部下降,如图23(a)中双点划线所示,从上方与设置于底架206的突起207碰撞。借助伴随着该冲击的上方向的力,钩278绕基端向上方旋转而从推出部件260的卡挂部件261脱离。图23(b)是示意性地表示支承部件270恢复到初始位置时从推出部件260脱离的部分的立体图。如上所述,在钩278随着第一托盘200的倾斜增大而下降时,从上方与固定于后处理装置150的框体的底架206的突起207碰撞。此时,钩278从该突起207受到上方向的冲击力,如图23(b)中双点划线所示以根部为轴向上方旋转。由此,钩278和推出部件260的卡挂部件261之间的卡合被解除,因此,钩278从卡挂部件261脱离。其结果是,支承部件270从推出部件260被释放而能够自由滑动,因此,从在支承部件270和第一托盘200的框架209之间被压缩的压缩弹簧受到恢复力而向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上方被推出。这样,支承部件270恢复到图19所示的初始位置。参照图19、图20,落入部件290是在第一托盘200的CD方向(Y轴方向)的边缘的上方配置的臂状的部件,在导向部件270的上方的区域和排纸口42的上方的区域之间沿FD方向(X轴方向)延伸。图24(a)是沿着图19所示的线段VI(a)-VI(a)的剖视图,图24(b)是沿着图20所示的线段VI(b)-VI(b)的剖视图。如图24所示,落入部件290的基端由翻转导向板46的基端部47能够摆动地支承。落入部件290通过绕其基端摆动而使其前端上下移动,使其前端和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之间的距离变化。图25(a)是表示落入部件290的下表面的立体图,(b)是其俯视图,(c)是表示其上表面的立体图。参照图25,落入部件290是细长的板状,在基端部291和前端部292之间朝向上方呈凸状弯曲。在基端部291的侧面开设有贯通孔293。在这些贯通孔293中穿过翻转导向板46的基端部47所包括的轴。落入部件290由该轴支承于翻转导向板46的基端部47而绕该轴摆动。参照图25(b),落入部件290的前端部292的宽度方向、即CD方向(在图19、图20中为Y轴方向)的边缘中的、位于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内侧(Y轴的正侧)的边缘296(以下称为“内缘”),沿长度方向、即FD方向(在图19、图20中为X轴方向)笔直地延伸。另一方面,相反侧(Y轴的负侧)的边缘297(以下称为“外缘”)从基端部291朝向前端部292阶段性地变窄。而且,臂部294从该外缘297与前端部292的上表面平行地突出。圆筒形状的辊子295绕其中心轴能够旋转地安装在该臂部294的前端。图26是表示安装于后处理装置150A的支承部件270和落入部件29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放大立体图。图27是处于图26所示的位置关系的两部件270、290的放大俯视图。图26和图27的(a)表示从排纸口42排出的片材被收容于第一托盘200的期间的两部件,(b)表示第一托盘200使载置面呈水平时的两部件,(c)表示支承部件270从第一托盘200上方的位置退避后向该位置返回时的两部件。在从排纸口42排出的片材被收容于第一托盘200期间,如图19、图24(a)所示,第一托盘200使载置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而与FD方向(X轴方向)平行地保持。伴随着上述情况,支承部件270的基端部273也同样地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而将其上表面与FD方向实质上平行地保持。另一方面,在支承部件270的基端部273从水平方向开始了倾斜时,锥形部276从上方与后处理装置150的框体接触,由此,如图21(a)、(b)中双点划线所示,前端部272相对于基端部273的上表面、即FD方向朝斜上方倾斜。此时,如图19、图24(a)、图26(a)、以及图27(a)所示,落入部件290的臂部294的下表面由支承部件270的锥形部276支承。由此,落入部件290维持使前端部292从支承部件270的基端部273的上表面浮起规定的距离的姿势。以下,将落入部件290的该姿势称为“导向姿势”。参照图19、图24(a)、图26(a)、以及图27(a),落入部件290在维持导向姿势期间,与支承部件270一同沿第一托盘200的CD方向的边缘将其上方的区域覆盖。由此,即便向第一托盘200收容的片材束因从排纸口42的移动、由对齐部件221、222进行的对齐或由输送部件231、232进行的输送的惯性而向从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离开的方向翘曲或挠曲,也碰到支承部件270或落入部件290的下表面而向载置面返回。这样,导向姿势的落入部件290与支承部件270一同作为针对片材的载置面的法线方向上的引导件发挥作用。在第一托盘200使载置面水平时,如图20、图24(b)所示,支承部件270的基端部273也同样地使其上表面实质上水平。另一方面,锥形部276从与后处理装置150A的框体的接触被释放,由此,如图21(a)、(b)中实线所示,前端部272相对于基端部273的上表面、即水平方向向斜下方倾斜。伴随着上述情况,如图26(b)、图27(b)所示,落入部件290的臂部294从支承部件270的锥形部276向台部277滑落,其下表面由台部277支承。此时,支承部件270随着第一托盘200的摆动而上升,因此,借助从台部277受到的上方向的力,推起落入部件290的前端部292。其结果是,落入部件290由如图24(b)所示上升至翻转导向板46的位置而呈凸状地弯曲的下表面、以及支承部件270的前端部272以及导向部件280(推进部件232到达第一托盘的载置面的下端LEG而使上表面相对于FD方向倾斜的状态下的导向部件280),形成将片材向支承部件270的基端部273的上表面引导的机构。以下,将该机构称为“预堆积机构”,将形成该机构期间的落入部件290的姿势称为“预堆积姿势”。在维持预堆积姿势的期间,落入部件290使其前端部292从支承部件270的基端部273的上表面浮起规定的距离。在第一托盘200将载置面呈水平地保持期间,从排纸口42新排出的片材被预堆积机构引导而向支承部件270的基端部273的上表面移动。此时,支承部件270的CD方向(在图26、图27中为Y轴方向)的宽度被设计成足够支承该片材的大小,因此,该片材在支承于支承部件270的上表面的状态下待机。在支承部件270从第一托盘200上方的位置退避时,如图26(c)、图27(c)所示,其台部277从落入部件290的臂部294下方退避。由此,由于落入部件290的前端部292失去支撑,因此,落入部件290利用自重绕贯通基端部291的轴摆动,使前端部292下降至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附近。这样,落入部件290从预堆积姿势向使前端部292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附近浮起的姿势转移。以下,将落入部件290此时的姿势称为“后堆积姿势”。支承于预堆积机构而待机的片材束因支承部件270的退避而失去支撑,因此,向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落下。此时,落入部件290从预堆积姿势向后堆积姿势转移,因此,该片材束从落入部件290的前端部292受到载荷而被压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上。这样,由落入部件290强制性地解除预堆积机构的形成而使该片材束落下,因此,该片材束向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迅速移动。并且,该片材束从落入部件290受到的载荷比落下时的空气阻力足够大。因此,该片材束以不偏离的方式可靠地收容在第一托盘200中的正确位置、具体而言该载置面中的、由对齐部件221、222、推出部件260、以及第一输送部件231包围的区域中。在支承部件270从第一托盘200上方的位置退避后向该位置返回时,借助锥形部276和后处理装置150的框体的接触,前端部272向上方旋转,如图26(c)、图27(c)所示相对于基端部273的上表面向斜上方倾斜。另一方面,落入部件290维持后堆积姿势,尤其是其臂部294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法线方向上位于与支承部件270的锥形部276的斜面相同的高度。因此,在支承部件270接近落入部件290时,首先锥形部276的斜面碰到臂部294的前端。由于锥形部276的斜面在与支承部件270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Y轴的负方向)上增高,因此,随着支承部件270的移动,臂部294的前端的辊子295在该斜面上从下向上滚动。此时,借助臂部294从斜面受到的上方向的力,落入部件290向上方摆动。这样,支承部件270推起落入部件290的同时移动,如图26(a)、图27(a)所示,将该臂部294载置在锥形部276的顶部。其结果是,直至支承部件270向第一托盘200上方的位置返回为止,落入部件290从后堆积姿势恢复到导向姿势。接着,图28是表示后处理装置150A的第二控制部300进行的重试控制处理的动作的流程图。该动作除重试执行/不执行判定处理A(步骤S2801)的动作之外与图17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重试控制处理的动作相同,因此,在图28中,将重试执行/不执行确定处理A以外的各处理的步骤编号标注为与图17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重试控制处理的步骤编号相同的步骤编号而省略其说明,以下,对重试执行/不执行确定处理A的动作进行说明。图29是表示上述动作的流程图。在步骤S2901中,第二控制部300根据片材后端传感器370A的输出的监视结果,判定是否是“推进部件232到达第一托盘的载置面的下端LEG而形成有预堆积机构”。而且,在形成有预堆积机构的情况下(步骤S2901:是),第二控制部300判定为接着应进行后处理的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的输送能够待机而确定执行检测到卡纸的片材束的输送的重试(步骤S2908),在未形成有预堆积机构的情况下(步骤S2901:否),进入步骤S2902的处理。在步骤S2902中,第二控制部300算出RT来预测排出完成时刻。接着,第二控制部300依次进入步骤S2903、S2904、S2905的处理。在步骤S2903中,第二控制部300在假定从检测到卡纸时的片材束的输送位置执行了该片材束的输送的重试的情况下,计算该片材束向FD方向被输送且推进部件232移动直至到达第一托盘的载置面的下端LEG为止的时间(UT)。在将在重试准备处理中算出的从HM2起直至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为止的推进部件232的移动距离设为M1、将从HM2起直至LEG为止的距离设为HL0(在此,HL0预先存储在ROM303中)时,UT可以通过以下的计算式求出。UT=(HL0-M1)/FS0在上述计算式中,FS0的定义与在图17的重试执行/不执行确定处理中使用的FS0相同。即,FS0表示FD方向的平均输送速度。在步骤S2904中,第二控制部300通过第二通信部380对第一控制部60要求取得与检测到卡纸的片材束的接着应进行后处理的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相关的输送信息,从MFP100侧取得该输送信息。在此,作为输送信息,仅取得AR。在步骤S2905中,第二控制部300使用所取得的AR计算该最初的片材的前端从当前位置起直至到达预堆积机构为止的时间(PA)。具体而言,从MFP100向排纸口42排出的片材的前端到达预堆积机构为止的时间通过预先进行试验等来确定,并将所确定的时间(β)预先存储在ROM303中,第二控制部300将(AR+β)设为PA。需要说明的是,β是在考虑从推进部件232到达第一托盘的载置面的下端LEG起直至形成预堆积机构为止所需的时间的基础上被确定的。在进行步骤S2905的处理后,第二控制部300判定UT是否比PA短(步骤S2906),在短的情况下(步骤S2906:是),判定为接着应进行后处理的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的输送能够待机而进入步骤S2908的处理,在不比PA短的情况下(步骤S2906:否),判定为接着应进行后处理的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的输送不能待机而进入步骤S2907的处理。在步骤S2907中,第二控制部300根据所取得的输送信息的AR预测到达时刻,并判定到达时刻是否为排出完成时刻以后。在AR为RT以上、到达时刻为排出完成时刻以后的情况下(步骤S2907:是),进入步骤S2908的处理,在AR小于RT、到达时刻不是排出完成时刻以后的情况下(步骤S2907:否),进入步骤S2909的处理。在步骤S2909中,第二控制部300确定不执行检测到卡纸的片材束的输送的重试。由此,在检测到卡纸的时刻处的导向部件280的状态是接着应进行后处理的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能够被导向部件280引导而向支承部件270方向引导的状态(在该检测时刻,已形成有预堆积机构的状态)或该最初的片材应成为能够被导向部件280引导而向支承部件270方向引导的状态的状态(在从该检测时刻开始了重试的情况下,直至该最初的片材的前端到达应形成的预堆积机构的位置为止应形成预堆积机构的状态)的情况下,可以将该最初的片材引导到预堆积机构而将其临时收容(使其待机),因此,即便在到达时刻不是排出完成时刻以后的情况下,也可以执行输送的重试而不使图像形成装置侧的图像形成处理延迟,可以增大印刷任务中的重试的执行次数而不使印刷处理的生产率降低,可以进一步减轻使用者在卡纸处理中的负担。(2)在(1)的变形例中,在后处理装置侧设置预堆积机构,但也可以将预堆积机构设置在MFP侧。例如,如图30所示,也可以在从定影部30到排纸辊对43的输送路径上设置预堆积机构410。图30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MFP100的变形例(MFP100A)的内部结构的主视图。在该图中,对于与图2的MFP100相同的结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该结构构件的说明,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如图30所示,在MFP100A中设置有:预堆积机构410、将从定影部30排出的片材的输送路径切换到朝向排纸辊对43的输送路径和朝向预堆积机构410的输送路径中的任一方的切换部件403、以及将从定影部30排出的片材向切换部件403输送的输送辊对401、402。MFP100A的第一控制部60控制切换部件403以便将从定影部30排出的片材向上述任一条输送路径引导。另外,在切换部件403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附近配置有未图示的纸张通过传感器,该纸张通过传感器用于对片材的前端被输送到了切换部件403进行检测。纸张通过传感器是光学传感器,对从输送辊对402输送的片材的前端到达了切换部件403进行检测。在此,MFP100A的第一控制部60根据上述纸张通过传感器的输出,取得片材的前端是否相比切换部件403位于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信息,将所取得的信息和AR作为输送信息通过第一通信部80向后处理装置150的第二控制部300通知。作为预堆积机构404,可以使用公知的片材收容机构。例如,可以使用专利文献(日本特开2005-324933号公报)的0040~0067段、图3~图12中记载的预堆积机构。图31是表示本变形例中的重试控制处理的动作的流程图。该动作除重试执行/不执行判定处理B的动作之外与图17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重试控制处理的动作相同,因此,在图31中,将重试执行/不执行确定处理B以外的各处理的步骤编号标注为与图17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重试控制处理的步骤编号相同的步骤编号而省略其说明,以下,对重试执行/不执行确定处理B的动作进行说明。图32是表示上述动作的流程图。在步骤S3201中,第二控制部300计算RT来预测排出完成时刻。此后,第二控制部300进入步骤S3202的处理。在步骤S3202中,第二控制部300通过第二通信部380对MFP100A的第一控制部60要求取得与检测到卡纸的片材束的接着应进行后处理的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相关的输送信息,从MFP100A侧取得该输送信息。此后,动作进入步骤S3203的处理。在步骤S3203中,第二控制部300基于所取得的输送信息,判定该最初的片材的前端的输送位置是否相比切换部件403处于输送方向上游侧。在该输送位置相比切换部件403处于输送方向上游侧的情况下(步骤S3203:是),第二控制部300判定为能够进行该最初的片材的输送待机而确定执行检测到卡纸的片材束的输送的重试,通过第二通信部380对MFP100A的第一控制部60指示该最初的片材向预堆积机构404的临时收容(步骤S3204)。此时,在MFP100A侧,第一控制部60与指示相应地,控制切换部件403而将该最初的片材的输送路径切换为朝向预堆积机构404的输送路径,将该最初的片材向预堆积机构404引导。另外,在该输送位置相比切换部件403未处于输送方向上游侧的情况下(步骤S3203:否),第二控制部300进入步骤S3205的处理。在步骤S3205中,第二控制部300根据所取得的输送信息的AR预测到达时刻,并判定到达时刻是否为排出完成时刻以后,在AR为RT以上、到达时刻为排出完成时刻以后的情况下(步骤S3205:是),第二控制部300确定执行检测到卡纸的片材束的输送的重试(步骤S3206),在AR小于RT、到达时刻不是排出完成时刻以后的情况下(步骤S3205:否),确定不执行检测到卡纸的片材束的输送的重试(步骤S3207)。由此,与(1)的变形例的情况同样地,在检测到卡纸的时刻为接着应进行后处理的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的前端到达切换部件403以前且能够将该最初的片材引导到预堆积机构的时刻的情况下,即便在到达时刻不是排出完成时刻以后的情况下也可以执行输送的重试而不使图像形成处理延迟,可以增大印刷任务中的重试的执行次数而不使印刷处理的生产率降低,可以进一步减轻使用者在卡纸处理中的负担。(3)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双方进行输送的重试,但也可以根据应进行后处理的片材的张数、厚度(纸张定量),仅使用任一方的部件进行输送的重试。具体而言,作为控制信息,第二控制部300从MFP100(第一控制部60)取得应进行后处理的一份片材的张数或纸张定量,在所取得的张数或纸张定量为对应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也可以控制输送部320以便仅使任一方的部件(例如,引导部件231)返回到退避位置HM1,而不使另一方的部件(例如,推进部件232)返回到退避位置HM2,使用该另一方的部件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重试检测到卡纸的片材束向FD方向的输送。由此,可以开始重试而不使输送部件(在此为推进部件232)返回到退避位置,因此,可以迅速执行重试动作。(4)在本实施方式以及(1)~(3)的变形例中,计算重试排出处理时间(RT)时考虑第一托盘200绕支承轴201摆动而使载置面向初始位置恢复为止的时间(R0),但也可以算出从输送的重试开始时刻起直至检测到卡纸的片材束向第二托盘210的排出完成为止的时间并将其作为RT而不考虑R0。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控制成在防止重试中的片材束和下一份片材接触而产生新的卡纸的同时执行重试。但是,在向初始位置的恢复动作中,在接着应进行后处理的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从排纸口42排出时,可能产生该片材没有被正确收容于后处理装置的可能性,因此,如本实施方式以及(1)~(3)的变形例的后处理装置那样,当在后处理动作中载置面摆动这种类型的后处理装置的情况下,优选考虑R0来算出RT并使用该RT来确定重试的执行/不执行。另一方面,当在后处理后的片材束的排出完成后不需要上述那样的恢复动作的后处理装置的情况下,可以算出从输送的重试开始时刻起直至检测到卡纸的片材束的排出完成为止的时间并将其作为RT。(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重试准备处理后进行重试执行/不执行确定处理,但也可以在重试准备处理中进行重试执行/不执行确定处理。例如,也可以在当检测到卡纸后片材束的输送部件(引导部件231、推进部件232、推出部件260)移动到了退避位置的时刻,进行重试执行/不执行确定处理。在该情况下,在RT的算出中,将该输送部件在退避位置和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之间移动的移动时间量相加而算出RT,可以使用相加了该移动时间而得到的RT进行重试执行/不执行确定处理。例如,在向FD方向输送片材束的过程中产生了卡纸的情况下,也可以从引导部件231移动到了退避位置的时刻起开始进行重试执行/不执行确定处理。在该情况下,可以代替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RT,将引导部件231返回到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为止的移动时间以及推进部件232在退避位置和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之间往复的移动时间与该RT相加而算出RT,在此基础上,使用相加了这些移动时间而得到的RT进行重试执行/不执行确定处理。(6)在本实施方式以及(1)~(5)的变形例中,将重试控制处理应用于包括体内排纸型的台式MFP的图像形成系统,但能够应用重试控制处理的图像形成系统不言而喻并不限于包括上述MFP的图像形成系统。只要是将从图像形成装置排出的应进行后处理的一份片材暂时收容在后处理装置的收容托盘上之后输送至该托盘上的后处理位置进行后处理、将后处理后的片材束从收容托盘向排出部排出的图像形成系统,上述的重试控制处理也可以应用于任意类型的图像形成系统。(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重试执行/不执行确定处理中,在确定执行重试的情况下,不论卡纸的原因如何,都进行相同的重试动作,但由于卡纸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也可以推测卡纸的原因并以与该原因相应的形态来重试片材的输送。例如,作为卡纸的原因,除片材的位置或姿势的偏移之外,也假定片材的压曲(弯折或翘曲)或片材束的载荷过多。因此,可认为难以通过以恒定的形态(驱动力、速度、方向等)重试片材的输送而能够消除任意的卡纸。实际上,在卡纸的原因为片材的压曲的情况下,仅通过单调地反复进行该片材的输送,存在加剧该片材的压曲的危险性。另外,在卡纸的原因为片材束的载荷过多的情况下,仅通过将恒定的力持续施加至该片材束,会产生不能使该片材束移动的状况。以下,关于本变形例的图像形成系统中的<片材的输送的重试控制>,对与本实施方式的情况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中,CPU301除图7所示的检测部304、重试控制部306之外还包括推测部305(参照图42)。检测部304在检测到卡纸时起动推测部305。推测部305计测推进部件232从该检测到卡纸的时刻的位置移动至退避位置HM2所需的时间,根据该时间来推测该卡纸的原因。重试控制部306使输送部320以与推测部305推测的原因相应的形态重试片材的输送。-推测部-推测部305在起动时,首先控制输送部320以使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从检测到卡纸的时刻的位置向退避位置HM1、HM2移动。此时,推测部305基于来自输送部320的通知,计测从推进部件232开始移动起直至到达退避位置HM2为止所经过的时间。根据该计测的经过时间,推测部305推测卡纸的原因为下述两种中的哪一种:(1)片材的压曲、(2)输送力不足。具体而言,推测部305将经过时间与基准值进行比较,若该时间为基准值以上,则将卡纸的原因推测为“片材的压曲”,若小于基准值,则推测为“输送力不足”。关于该推测的原理,将在后面论述。-重试控制部-重试控制部306使输送部320重试片材的输送。此时,重试控制部306尤其是与推测部305推测的卡纸原因相应地选择该重试的形态。在卡纸的原因被推测为“片材的压曲”的情况下,重试控制部306控制输送部320以便首先利用引导部件231将片材推回去,接着,在使引导部件231在退避位置HM1待机的状态下仅利用推进部件232输送片材。在卡纸的原因被推测为“输送力不足”的情况下,重试控制部306控制输送部320以增大FD对齐电机和FD输送电机的转矩,在除这些转矩之外与通常时相同的条件下,使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双方输送片材。尤其是,在FD对齐电机和FD输送电机为步进电机的情况下,重试控制部306通过扩展应向FD对齐电机和FD输送电机施加的驱动信号的脉冲宽度来增大FD对齐电机和FD输送电机的转矩。伴随着上述情况,脉冲间隔扩展而各电机的旋转速度降低,因此,片材的目标速度降低。但是,该降低仅限于卡纸的原因被推测为“输送力不足”时的重试。通常时的目标速度也可以被设定为足够高,因此,后处理时间被维持为足够短。接着,对在本变形例的图像形成系统中可能产生卡纸的原因以及推测卡纸原因的原理进行说明。[向FD方向输送的片材产生卡纸的原因]在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将第一托盘200上的片材向FD方向输送时该片材可能产生卡纸的原因大致分为下述两种:(1)片材的压曲、(2)输送力不足。“片材的压曲”指的是因在片材的FD方向上的前端卡挂于某些构造物的状态下继续移动而导致片材产生了弯折或翘曲的状态。此外,也包括:伴随着前端的卡挂而导致片材在CD方向上的错位、相对于FD方向的姿势的偏移、或片材束的扭曲。片材的前端可能卡挂的构造物例如包括:图5所示的用于引导推出部件260的槽200C、200D、200E等形成于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槽和凹凸、第一托盘200与订书机251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一托盘200与框体202之间的间隙。在片材产生了压曲的情况下,从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施加于片材束的力的一部分被片材的单体或片材束的变形所消耗,或因随着该变形而使得片材与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以外的构造物的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增大。其结果是,有损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使片材束整体向FD方向移动的力、即针对该片材束的输送力,因此,该片材束的移动延迟而产生卡纸。“输送力不足”指的是因向第一托盘200装载的片材束的载荷过多而导致通常时的输送力作为针对该片材束的输送力不足的状态。片材束的“载荷过多”指的是该片材束的实际的重量超过根据片材的种类、尺寸、以及每一份的张数推定出的标准值的状态。载荷过多例如在每一份片材的张数设定得多且各片材的实际的重量过多地偏向于超过标准值的值的情况下产生。在该情况下,片材束和第一托盘200之间的摩擦力大幅减弱针对该片材束的输送力。其结果是,对于通常时的输送力、即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的通常时的驱动力而言,不能将片材束加速至目标速度,因此,该片材束的移动延迟而产生卡纸。[推测卡纸原因的原理]在由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向FD方向输送的片材产生卡纸的原因大致分为“片材的压曲”和“输送力不足”这两种的情况下,这两种原因的差异体现为产生了卡纸的时刻处的推进部件232的位置差异。具体而言,在原因为片材的压曲的情况下,从推进部件232所处的位置到退避位置HM2的距离通常达到将片材加速至目标速度所需的距离(以下称为“加速距离”)以上。相比之下,在原因为输送力不足的情况下,从推进部件232所处的位置到退避位置HM2的距离通常达不到加速距离。这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在片材压曲的情况下,通常在该片材的变形达到一定程度的大小之前,在该片材的前端卡挂于某些构造物的状态下该片材的后端继续前进。因此,即使在片材向FD方向正开始输送时其前端卡挂于某些构造物、此后不久推进部件232仍继续前进的情况较多。尤其是,在检测到卡纸的时刻该片材(尤其是其后端)已经被加速至目标速度的情况较多。另一方面,在输送力不足的情况下,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不能将片材束加速至目标速度。尤其是,即便从开始了前进的时刻起的经过时间达到卡纸检测用的阈值、推进部件232从退避位置HM2的移动距离也未达到加速距离的情况较多。因此,若在检测到卡纸的时刻推进部件232从退避位置HM2前进加速距离以上,则该卡纸的原因被推测为“片材的压曲”,若未从退避位置HM2到达加速距离的位置,则该卡纸的原因被推测为“输送力不足”。推进部件232从任意的位置向退避位置HM2返回时的速度恒定,因此,推进部件232的位置与从该位置移动到退避位置HM2所需的时间成比例。基于此,推测部305计测推进部件232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移动至退避位置HM2时的经过时间。另一方面,推进部件232移动与加速距离相等的距离所需的时间作为基准值被设定。由此,若经过时间为基准值以上,则推测部305可以将卡纸的原因推测为“片材的压曲”,若小于基准值,则推测部305可以将卡纸的原因推测为“输送力不足”。接着,对本变形例中的检测到卡纸时的动作进行说明。[检测到卡纸时的动作]进行与本实施方式的FD方向输送时的“检测到卡纸时的动作”相同的动作,在片材束STK的后端REE没有到达载置面的下端LEG的情况下,检测部304看作是“产生了卡纸”而起动推测部305。-卡纸的原因被推测为“片材的压曲”的情况-图33是按照阶段顺序表示因片材的压曲而产生卡纸时的重试动作的第一托盘200的示意性的局部剖视图。图33(a)表示检测到卡纸的时刻处的状态。参照图33(a),因片材SHT的前端FRE卡挂于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槽等而在片材SHT的前端部产生弯折FLD。在该情况下,通常引导部件231不能很好地将该片材SHT的前端FRE夹在把持爪231A和基端部231B的上表面之间,因此,引导部件231不能以足够的力拉拽片材SHT的前端FRE。另一方面,沿FD方向(X轴方向)推压片材SHT的后端REE的力PSF被片材SHT的弯折FLD缓冲、即被欲使该弯折FLD向原来的形状返回的片材SHT的应力妨碍,因此,推进部件232不能以足够的力推压片材SHT的后端REE。其结果是,有损针对片材SHT的输送力,因此,片材SHT的速度达不到目标值。由此,即便自推进部件232从退避位置HM2出发的时刻起的经过时间达到阈值,片材SHT的后端REE也没有到达载置面的下端LEG,因此,检测部304起动推测部305。推测部305首先控制输送部320以使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1、JM2向退避位置HM1、HM2移动。图33(b)表示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向退避位置HM1、HM2返回的时刻处的状态。输送部320向推测部305通知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1、JM2开始移动的时刻、以及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到达了退避位置HM1、HM2的时刻。输送部320将前者的时刻看作是例如检测到卡纸后再起动FD对齐电机和FD输送电机的时刻,将后者的时刻看作是例如设置于退避位置HM1、HM2的位置传感器检测到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的时刻。基于来自输送部320的通知,推测部305例如根据FD对齐电机和FD输送电机各自的驱动信号的脉冲数或转速来计算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分别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1、JM2移动到退避位置HM1、HM2所需的时间。推测部305进而将推进部件232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2移动到退避位置HM2所需的时间与基准值进行比较。在图33(a)所示的例子中,检测到卡纸时的推进部件232的位置JM2和退避位置HM2之间的距离为加速距离以上,因此,推测部305所计测的时间为基准值以上。因此,推测部305将卡纸的原因推测为“片材的压曲”。与该推测相应地,重试控制部306指示输送部320以针对产生了压曲的片材的形态进行片材输送的重试。在该形态的重试中,重试控制部306首先控制输送部320以利用引导部件231将片材SHT推回去来解除其前端FRE的卡挂。图33(c)表示引导部件231将片材SHT的前端FRE推回去的时刻处的状态。参照图33(c),输送部320使引导部件231从退避位置HM1移动并前进至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1超过了规定的距离α(以下称为“推回距离”)的位置。此时,FD对齐电机的驱动时间(具体而言是驱动信号的脉冲数或转速),基于引导部件231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1返回到退避位置HM1所需的时间和引导部件231移动推回距离α所需的时间,由重试控制部306设定并指示给输送部320。推回距离α基于片材SHT产生了弯折FLD等压曲时其前端FRE和后端REE之间的平均距离(例如预先通过实验求出)被设定成,从退避位置HM1前进的引导部件231与该片材的前端FRE接触进而以一定程度的力将该片材的前端FRE推回去。片材SHT的前端FRE的卡挂通常因片材SHT向FD方向的移动而引起,因此,若其前端FRE被引导部件231向相反方向推回去,则大部分卡挂被解除。重试控制部306接着控制输送部320以使引导部件231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1+推回距离α再次向退避位置HM1返回。具体而言,输送部320使引导部件231继续后退,直至例如设置于退避位置HM1的位置传感器检测到引导部件231。图33(d)表示引导部件231再次向退避位置HM1返回的时刻处的状态。参照图33(d),片材SHT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向与FD方向相反的方向(X轴的负方向)移动。此时,通常,该片材SHT的前端FRE的卡挂被解除,该片材SHT的弯折FL2相比图33(a)所示的检测到卡纸时的弯折FLD被缓和。但是,因该弯折FL2,引导部件231已经不能将该片材SHT的前端FRE很好地夹在把持爪231A和基端部231B的上表面之间的可能性高。另外,片材SHT的前端FRE的位置从根据该片材SHT的尺寸推测出的位置偏离的可能性高。因此,重试控制部306接着控制输送部320以便在使引导部件231在退避位置HM1待机的状态下仅利用推进部件232输送片材SHT。图33(e)表示在引导部件231在退避位置HM1待机的状态下仅推进部件232输送片材SHT的时刻处的状态。参照图33(e),推进部件232以与通常时相同的速度从退避位置HM2前进,在与片材SHT的后端REE接触后,以与通常时相同的力PSF推压该后端REE。若片材SHT的前端FRE的卡挂被解除,则借助来自推进部件232的该力PSF,片材SHT向FD方向移动。在该移动期间,检测部304对片材SHT的后端REE是否到达了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下端LEG进行监视。若在自推进部件232从退避位置HM2出发的时刻起的经过时间达到阈值之前片材SHT的后端REE到达载置面的下端LEG,则检测部304判断为“片材SHT的输送的重试成功了”。但是,由于片材SHT的输送未利用引导部件231,因此,该情况下的阈值被设定为比通常时大的值。在重试成功了的情况下,后处理装置150的控制返回到通常时的处理,如图13所示从使第一托盘200呈水平的动作起再次开始。-卡纸的原因被推测为“输送力不足”的情况-图34是按照阶段顺序表示因输送力不足而引起卡纸时的重试动作的第一托盘200的示意剖视图。图34(a)表示检测到卡纸的时刻处的状态。参照图34(a),片材束STK的后端REE从后处理装置150的框体202的下端部的侧面207几乎没有离开。这是因为:因片材束STK的载荷过大,针对该片材束STK的输送力NMF、即引导部件231拉拽该片材束的力PLF和推进部件232推压该片材束的力PSF的合力NMF=PLF+PSF不足。在该情况下,不论花多长时间,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都不能使该片材束STK移动。因此,即便自推进部件232从退避位置HM2出发的时刻起的经过时间达到阈值,该片材束STK的后端REE也没有到达载置面的下端LEG,因此,检测部304起动推测部305。推测部305首先控制输送部320以使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1、JM2向退避位置HM1、HM2移动。图34(b)表示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向退避位置HM1、HM2返回的时刻处的状态。此时,输送部320将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1、JM2开始移动的时刻、以及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到达退避位置HM1、HM2的时刻通知推测部305。基于该通知,推测部305计测推进部件232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2移动到退避位置HM2所需的时间。推测部305进而将所计测的时间与基准值进行比较。在图34(a)所示的例子中,检测到卡纸时的推进部件232的位置JM2和退避位置HM2之间的距离小于加速距离,因此,推测部305所计测的时间低于基准值。因此,推测部305将卡纸的原因推测为“输送力不足”。与该推测相应地,重试控制部306指示输送部320以针对利用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的通常时的驱动力NMF不能输送的片材的形态进行片材输送的重试。在该形态的重试中,重试控制部306控制输送部320以便首先增大FD对齐电机和FD输送电机的转矩,接着,在除该转矩之外与通常时相同的条件下使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双方再次输送片材束STK。图34(c)表示引导部件231向片材束STK的前端FRE返回后、推进部件232向该片材束STK的后端REE返回的时刻处的状态。参照图34(c),输送部320首先使引导部件231从退避位置HM1前进至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1而使其与片材束STK的前端FRE接触。输送部320接着使推进部件232从退避位置HM2前进至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2而使其与该片材束STK的后端REE接触。引导部件231的把持爪231A与其连动地倒下而将片材束STK的前端FRE夹在其与引导部件231的基端部231B的上表面之间。在推进部件232到达了框体202的下端部的侧面207时,重试控制部306控制输送部320以使引导部件231以与推进部件232相同的速度后退。此时,FD对齐电机和FD输送电机的转矩相比通常时增大,因此,引导部件231拉拽该片材束STK的力RLF和推进部件232推压该片材束STK的力RSF都比通常时的力PLF、PSF强。即,从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施加于片材束STK的力RTF=PLF+PSF比通常时的力NMF强。图34(d)表示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协作地输送片材束STK的时刻处的状态。参照图34(d),片材束STK从FD方向的上侧被引导部件231拉起,从下侧被推进部件232推起。此时,若从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施加于片材束STK的力RTF相比因该片材束STK的载荷过多而增大的阻力足够强,则该片材束STK在被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夹着的状态下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上朝向其倾斜方向的上侧输送。在该输送期间,检测部304对片材束STK的后端REE是否到达了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下端LEG进行监视。若在自推进部件232从退避位置HM2出发的时刻起的经过时间达到卡纸检测用的阈值之前片材束STK的后端REE到达载置面的下端LEG,则检测部304判断为“片材的输送的重试成功了”。但是,在FD对齐电机和FD输送电机为步进电机的情况下,使其转矩的增大的情形与使片材的目标速度相比通常时降低的情形相同,因此,阈值被设定为比通常时大。另外,该目标速度的降低仅限于卡纸的原因被推测为“输送力不足”时的重试,因此,后处理时间被维持为足够短。在重试成功了的情况下,后处理装置150的控制返回到通常时的处理,如图13所示从使第一托盘200水平摆动的动作起再次开始。-后处理的流程图-图35是本变形例的后处理的流程图。该处理在后处理装置150的第二控制部300从MFP100的第一控制部60被通知开始印刷任务时开始。在步骤S101中,首先,第二控制部300从第一控制部60取得与后处理相关的控制信息,从该控制信息读取该片材束的片材的尺寸和姿势。接着,第二控制部300基于读取的信息,计算对齐部件221、222、引导部件231、以及推出部件260的初始位置,并控制对齐部310以使这些部件221、222、231、260在开始排出最初的片材之前在初始位置待机。此后,处理进入步骤S102。在步骤S102中,进行与图8、图9所示的片材的对齐动作相关的处理。具体而言,第二控制部300根据来自第一控制部60的排纸预告,在从MFP100的排纸口42开始排出片材之前,控制对齐部310以使对齐部件221、222、引导部件231、以及推出部件260从初始位置向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边缘以及端部接近。在片材的整体向排纸口42外全部出去了时,第二控制部300控制对齐部310以便首先使引导部件231朝向载置面的内侧移动,接着使对齐部件221、222和推出部件260朝向载置面的内侧移动。由此,片材被夹在这些部件之间而被对齐。此后,对齐部310使各部件221、222、231、260向原来的位置返回。每当新的片材被排出时,反复进行由这些部件221、…、260进行的上述动作。这样,第一托盘200所收容的一份片材束在FD方向和CD方向这两个方向上被对齐。此后,处理进入步骤S103。在步骤S103中,进行与图10-12、图33、图34所示的片材向FD方向的输送相关的处理。具体而言,在一份片材束向第一托盘200收容时,第二控制部300在控制对齐部310以便利用对齐部件221、222和推出部件260保持该片材束的状态下,控制输送部320以使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移动来输送该片材束。在该输送过程中,第二控制部300进而通过片材后端传感器370A对卡纸进行检测,并使输送部320重试片材的输送。关于与该输送相关的处理的详细流程,将在后面论述。当在步骤S101中取得的控制信息表示用订书机装订片材束的捆扎处理的要求的情况下,第二控制部300控制输送部320以使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继续移动,直至该片材束的角部到达压紧器250和订书机251之间的区域。在该片材束的角部到达了该区域时,第二控制部300在控制输送部320以便利用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保持该片材束的基础上,控制加工部340以使压紧器250和订书机251驱动来装订该片材束。此后,第二控制部300使输送部320再次开始片材的输送。在片材束的整体被载置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上时,第二控制部300控制输送部320以使引导部件231从载置面退避,并且控制保持部330以使第一保持部件241、242或第二保持部件243、244突出而保持片材束。此后,处理进入步骤S104。在步骤S104中,进行与图13-图15所示的片材从第一托盘200向第二托盘210的推压动作相关的处理、以及与图16所示的第一托盘200向初始位置的恢复动作相关的处理。此后,处理进入步骤S105。在步骤S105中,第二控制部300将步骤S102-104的反复次数与控制信息表示的印刷任务的对象份数进行比较。若该反复次数尚未达到该对象份数,则印刷任务未结束,因此,处理从步骤S102起反复进行,若该反复次数已经达到该对象份数,则处理结束。-与输送相关的处理的流程图-图36是图35所示的步骤S103的子程序、即与后处理装置150将片材束STK向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输送的动作相关的处理的流程图。在步骤S201中,第二控制部300控制输送部320以便如图10、图11(a)所示在利用引导部件231抑制片材束STK的前端的状态下使推进部件232从退避位置HM2向FD方向前进。引导部件231的把持爪231A与其连动地将片材束STK的前端部夹在其与引导部件231的基端部231B的上表面之间。此后,处理进入步骤S202。在步骤S202中,第二控制部300确认推进部件232是否到达了后处理装置150的框体202的下端部的侧面207。具体而言,第二控制部300首先利用来自输送部320的通知,计测以设置于退避位置HM2的位置传感器的输出表示推进部件232从退避位置HM2脱离的时刻为起点的经过时间(具体而言是FD输送电机的驱动信号的脉冲数或其转速)。第二控制部300接着根据该经过时间和推进部件232的标准的运动模式,推定推进部件232的移动距离。在检测到该移动距离达到退避位置HM2和框体202的下端部的侧面207之间的距离时,第二控制部300看作是“推进部件232到达了框体202的下端部的侧面207”。在检测到该到达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03,在未检测到的情况下,处理反复进行步骤S202。在步骤S203中,推进部件232已到达框体202的下端部的侧面207,因此,应该与片材束STK的后端接触。此时,第二控制部300控制输送部320以使引导部件231以与推进部件232相同的速度后退、即向FD方向移动。此后,处理进入步骤S204。在步骤S204中,检测部304计测自推进部件232从退避位置HM2出发的时刻起的经过时间,并与阈值、即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将片材束STK的后端REE输送至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下端LEG所需的时间进行比较。若该经过时间未达到阈值,则处理进入步骤S205,若达到阈值以上,则处理进入步骤S206。在步骤S205中,经过时间尚未达到阈值,因此,检测部340通过片材后端传感器370A的输出来确认片材束STK的后端REE是否到达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下端LEG。若该片材束STK的后端REE到达载置面的下端LEG,则处理向图35所示的流程返回而进入步骤S104,若未到达,则处理从步骤S204起反复进行。在步骤S206中,经过时间已经达到阈值,因此,检测部304看作是“片材束STK产生了卡纸”而起动推测部305。由此,进行该卡纸原因的推测和该片材束STK的输送的重试。此后,处理从步骤S204起反复进行。-与输送的重试相关的处理的流程图-图37是图36所示的步骤S206的子程序、即与后处理装置150推测卡纸的原因并使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以与推测的原因相应的形态重试该片材束STK的输送的动作相关的处理的流程图。在步骤S301中,推测部305控制输送部320以使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如图33(b)、图34(b)所示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1、JM2向退避位置HM1、HM2移动。此时,推测部305计测从推进部件232的移动开始起直至到达退避位置HM2为止所经过的时间(具体而言是FD输送电机的驱动信号的脉冲数或其转速)。此后,处理进入步骤S302。在步骤S302中,推测部305将经过时间与基准值、即推进部件232移动加速距离所需的时间进行比较。若经过时间为基准值以上,则处理如图37中“是”的箭头所示进入步骤S311,若经过时间小于基准值,则处理如图37中“否”的箭头所示进入步骤S321。在步骤S311中,经过时间为基准值以上,因此,如图33(a)所示,推进部件232的移动距离达到加速距离以上。因此,推测部305将卡纸的原因推测为“片材的压曲”。与该推测相应地,重试控制部306首先控制输送部320以使引导部件231如图33(c)所示前进至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1超过了推回距离α的位置。此后,处理进入步骤S312。在步骤S312中,重试控制部306控制输送部320以使引导部件231如图33(d)所示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1+推回距离α向退避位置HM1返回。此后,处理进入步骤S313。在步骤S313中,重试控制部306控制输送部320以便如图33(e)所示在使引导部件231在退避位置HM1待机的状态下仅利用推进部件232输送片材束STK。此时,检测部304对在自推进部件232从退避位置HM2出发的时刻起的经过时间达到阈值之前片材束STK的后端REE是否到达载置面的下端LEG进行监视。此后,处理向图36所示的流程返回,从步骤S204起反复进行。在步骤S321中,经过时间小于基准值,因此,如图34(a)所暗示的那样,推进部件232的移动距离未达到加速距离。因此,推测部305将卡纸的原因推测为“输送力不足”。与该推测相应地,重试控制部306控制输送部320以增大FD对齐电机和FD输送电机的转矩。此后,处理进入步骤S322。在步骤S322中,重试控制部306控制输送部320以使引导部件231如图34(c)所示向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1返回。此后,处理进入步骤S323。在步骤S323中,重试控制部306控制输送部320以使推进部件232如图34(c)所示向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2返回。引导部件231的把持爪231A与其连动地倒下而将片材束STK的前端部夹在其与引导部件231的基端部231B的上表面之间。此后,处理进入步骤S324。在步骤S324中,重试控制部306确认推进部件232是否到达了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2。例如,确认FD输送电机的驱动时间(具体而言是驱动信号的脉冲数或转速)是否达到设定值以上。该设定值由重试控制部306计算,表示在步骤S301中计测的经过时间、即推进部件232以与在步骤S321中增大了的FD输送电机的转矩对应的速度移动根据推进部件232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2返回到退避位置HM2所需的时间而推定出的移动距离所需的时间。在推进部件232到达了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2的情形(例如,FD输送电机的驱动时间达到了设定值以上的情形)被确认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325,在未被确认的情况下,处理反复进行步骤S324。在步骤S325中,推进部件232已到达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2,因此,重试控制部306控制输送部320以使引导部件231如图34(d)所示以与推进部件232相同的速度后退。此时,检测部304对在自推进部件232从退避位置HM2出发的时刻起的经过时间达到阈值之前片材束STK的后端REE是否到达载置面的下端LEG进行监视。此后,处理向图36所示的流程返回,从步骤S204起反复进行。在本变形例的后处理装置150中,如上所述,在检测部304检测到在FD方向上被输送的片材束STK产生了卡纸时,基于使推进部件232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2向退避位置HM2返回的期间经过的时间,推测部305将卡纸的原因推测为“片材的压曲”和“输送力不足”中的任一种。并且,重试控制部306使输送部320重试以与该推测出的原因相应的形态输送片材束STK。由此,重试使卡纸消除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后处理装置150不得不中断处理而由使用者解除卡纸的频度得以抑制。这样,后处理装置150可以降低因卡纸而产生的后处理延迟。其结果是,可以提高图像形成系统的生产率。(8)另外,也可以通过在产生了卡纸时以与通常时的形态不同的另外的形态重试片材的输送而不像(7)的变形例那样推测卡纸的原因,来提高消除卡纸的可能性。关于本变形例的图像形成系统中的<片材的输送的重试控制>,对与(7)的变形例的情况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中,CPU301不包括推测部305,但重试控制部306使输送部320以与通常时的形态不同的另外的形态重试片材的输送。重试控制部306在起动时,首先控制输送部320以使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向退避位置HM1、HM2移动。重试控制部306接着控制输送部320以便利用引导部件231将片材推回去。重试控制部306接着控制输送部320以便在增大FD输送电机的转矩、进而使引导部件231在退避位置HM1待机的状态下,仅利用推进部件232输送片材。尤其是,在FD输送电机为步进电机的情况下,重试控制部306通过扩展应对其施加的驱动信号的脉冲宽度来增大其转矩。伴随着上述情况,脉冲间隔扩展而FD输送电机的旋转速度降低,因此,片材的目标速度降低。但是,该降低仅限于重试片材的输送时。通常时的目标速度也可以被设定为足够高,因此,后处理时间被维持为足够短。图38是按照阶段顺序表示因片材的压曲而产生卡纸时的重试动作的第一托盘200的示意性的局部剖视图。图38(a)表示检测到卡纸的时刻处的状态。参照图38(a),因片材SHT的前端FRE卡挂于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槽等而在片材SHT的前端部产生弯折FLD。在该情况下,通常,引导部件231不能将该片材SHT的前端FRE很好地夹在把持爪231A和基端部231B的上表面之间,因此,引导部件231不能以足够的力拉拽片材SHT的前端FRE。另一方面,沿FD方向(X轴方向)推压片材SHT的后端REE的力PSF被片材SHT的弯折FLD缓冲、即被欲使该弯折FLD向原来的形状返回的片材SHT的应力妨碍,因此,推进部件232不能以足够的力推压片材SHT的后端REE。其结果是,有损针对片材SHT的输送力,因此,片材SHT的速度达不到目标值。由此,即便自推进部件232从退避位置HM2出发的时刻起的经过时间达到阈值,片材束STK的后端REE也没有到达载置面的下端LEG。除此之外,在因片材SHT的束的载荷过多而导致针对该片材束的输送力、即引导部件231拉拽该片材束的力和推进部件232推压该片材束的力的合力不足的情况下也产生卡纸。在该情况下,不论花多长时间,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都不能使该片材束STK移动。在即便自推进部件232从退避位置HM2出发的时刻起的经过时间达到阈值、片材束STK的后端REE也没有到达载置面的下端LEG时,检测部304起动重试控制部306。重试控制部306首先控制输送部320以使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1、JM2向退避位置HM1、HM2移动。图38(b)表示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向退避位置HM1、HM2返回的时刻处的状态。输送部320将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1、JM2开始移动的时刻、以及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到达了退避位置HM1、HM2的时刻通知重试控制部306。输送部320将前者的时刻看作是例如在检测到卡纸后再起动FD对齐电机和FD输送电机的时刻,将后者的时刻看作是例如设置于退避位置HM1、HM2的位置传感器检测到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的时刻。基于来自输送部320的通知,重试控制部306首先例如根据FD对齐电机和FD输送电机各自的驱动信号的脉冲数或转速来计算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分别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1、JM2移动至退避位置HM1、HM2所需的时间。重试控制部306接着控制输送部320以便利用引导部件231将片材SHT推回去,解除其前端FRE的卡挂。图38(c)表示引导部件231将片材SHT的前端FRE推回去的时刻处的状态。参照图38(c),输送部320使引导部件231从退避位置HM1移动,使其前进至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1超过了规定的距离α(以下称为“推回距离”)的位置。此时,FD对齐电机的驱动时间(具体而言是驱动信号的脉冲数或转速),基于引导部件231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1返回到退避位置HM1所需的时间、以及引导部件231移动推回距离α所需的时间,由重试控制部306设定并指示给输送部320。推回距离α基于片材SHT产生了弯折FLD等压曲时其前端FRE和后端REE之间的平均距离(例如预先通过实验求出)被设定成,从退避位置HM1前进的引导部件231与其前端FRE接触进而以一定程度的力将该前端FRE推回去。片材SHT的前端FRE的卡挂通常因片材SHT向FD方向的移动而产生,因此,若其前端FRE被引导部件231向相反方向推回去,则大部分卡挂被解除。重试控制部306接着控制输送部320以使引导部件231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1+推回距离α再次向退避位置HM1返回。具体而言,输送部320使引导部件231继续后退,直至例如设置于退避位置HM1的位置传感器检测到引导部件231。图38(d)表示引导部件231再次向退避位置HM1返回的时刻处的状态。参照图38(d),片材SHT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向与FD方向相反的方向(X轴的负方向)移动。此时,通常,该片材SHT的前端FRE的卡挂被解除,该片材SHT的弯折FL2相比图38(a)所示的检测到卡纸时的弯折FLD被缓和。但是,因该弯折FL2,引导部件231已经不能将该片材SHT的前端FRE很好地夹在把持爪231A和基端部231B的上表面之间的可能性高。另外,片材SHT的前端FRE的位置从根据该片材SHT的尺寸推测出的位置偏离的可能性高。因此,重试控制部306接着控制输送部320以便在使引导部件231在退避位置HM1待机的状态下仅利用推进部件232输送片材SHT。重试控制部306接着控制输送部320以增大FD输送电机的转矩,在使引导部件231在退避位置HM1待机的状态下仅利用推进部件232输送片材SHT。图38(e)表示在引导部件231在退避位置HM1待机的状态下仅推进部件232输送片材SHT的时刻处的状态。参照图38(e),推进部件232再次从退避位置HM2前进,在与片材SHT的后端REE接触后推压该后端REE。此时,FD输送电机的转矩相比通常时增大,因此,推进部件232推压该后端REE的力RTF比通常时的力NMF强。这样,若卡纸的原因为“片材的压曲”,则在通过引导部件231的推回而解除了片材SHT的前端FRE的卡挂的情况下,片材SHT向FD方向移动,若卡纸的原因为“输送力不足”,则在推进部件232的力RTF超过因片材SHT的束的载荷过多而增大的阻力的情况下,片材SHT向FD方向移动。在片材SHT移动的期间,检测部304对片材SHT的后端REE是否到达了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下端LEG进行监视。若在自推进部件232从退避位置HM2出发的时刻起的经过时间达到阈值之前片材SHT的后端REE到达载置面的下端LEG,则检测部304判断为“片材SHT的输送的重试成功了”。但是,在FD输送电机为步进电机的情况下,使其转矩增大的情形与使片材的速度的目标值相比通常时降低的情形相同,因此,阈值被设定为比通常时大。另外,该目标速度的降低仅限于重试片材的输送时,因此,后处理时间被维持为足够短。在重试成功了的情况下,后处理装置150的控制返回到通常的动作,如图13所示从使第一托盘200呈水平的动作起再次开始。接着,对图39所示的本变形例中的后处理的流程图与(7)的变形例的情况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在图39中,对于与图35相同的处理内容的步骤,标注与图35的步骤编号相同的步骤编号而省略说明。在图39中,仅仅与片材向FD方向的输送相关的处理(步骤S3901)与图35的处理不同,因此,以下对与该输送相关的处理进行说明。图40是图39所示的步骤S3901的子程序、即与后处理装置150将片材束STK向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输送的动作相关的处理的流程图。在图40中,对于与图36相同的处理内容的步骤,标注与图36的步骤编号相同的步骤编号而省略说明,以下,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在图40中,仅仅重试片材的输送的处理(步骤S4001)与图36的处理不同,因此,以下对与该输送的重试相关的处理进行说明。图41是图40所示的步骤S4001的子程序、即与后处理装置150使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以与通常时的形态不同的另外的形态重试片材的输送的动作相关的处理的流程图。在步骤S4101中,重试控制部306控制输送部320以使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如图38(b)所示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1、JM2向退避位置HM1、HM2移动。此后,处理进入步骤S302。在步骤S4102中,重试控制部306控制输送部320以使引导部件231如图38(c)所示前进至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1超过了推回距离α的位置。此后,处理进入步骤S4103。在步骤S4103中,重试控制部306控制输送部320以使引导部件231如图38(d)所示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1+推回距离α向退避位置HM1返回。此后,处理进入步骤S4104。在步骤S4104中,重试控制部306控制输送部320以增大FD输送电机的转矩。此后,动作进入步骤S4105。在步骤S4105中,重试控制部306控制输送部320以便如图38(e)所示在使引导部件231在退避位置HM1待机的状态下仅利用推进部件232输送片材SHT。此时,FD输送电机的转矩相比通常时增大,因此,推进部件232推压该片材SHT的后端REE的力RTF比通常时的力NMF强。在推进部件232从退避位置HM2出发了的时刻以后,直至从该时刻起的经过时间达到阈值为止,检测部304对片材SHT的后端REE是否到达载置面的下端LEG进行监视。此后,处理返回图40所示的流程,从步骤S204反复进行处理。在本变形例的后处理装置150中,如上所述,在检测部304检测到沿FD方向输送的片材SHT产生了卡纸时,重试控制部306使输送部320以与通常时的形态不同的另外的形态重试该片材SHT的输送。在该另外的形态中,如图38所示,在引导部件231将片材SHT的前端FRE推回去距离α之后,仅推进部件232以比通常时的力NMF强的力RTF推压该片材SHT的后端REE。由此,无论卡纸的原因是“片材的压曲”和“输送力不足”中的哪一方,重试使该卡纸消除的可能性都增大,因此,后处理装置150不得不中断处理而由使用者解除卡纸的频度得以抑制。这样,后处理装置150可以降低因卡纸产生的处理延迟。其结果是,可以提高图像形成系统的生产率。(9)在本实施方式以及(1)~(8)的变形例中,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使用MFP,但也可以代替MFP而使用激光打印机、喷墨打印机、传真机或复印机等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0)在本实施方式以及(1)~(8)的变形例中,作为针对后处理装置150、150A的各可动部件的驱动源,提升电机204、CD对齐电机、FD对齐电机、CD输送电机、以及FD输送电机相互独立。但是,这些部件的一部分或全部部件也可以是共用的。(11)在本实施方式以及(1)~(8)的变形例中,第一托盘200的摆动利用提升电机204和凸轮机构205。除这些提升电机204和凸轮机构205之外,只要是能够使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机构,即可将其用作在收容从MFP100、100A排出的片材的期间以及将所收容的片材向第二托盘210推出的期间使该载置面位移的机构。(12)在本实施方式以及(1)~(8)的变形例中,推进部件232设置在第一托盘200的下端部200B,通过将片材的后端向FD方向推压来推进该片材。此外,推进部件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托盘200的CD方向上的缘部的一方或双方,通过在从CD方向上的单侧或两侧保持片材的状态下沿FD方向移动来使该片材向FD方向移动。另外,推进部件也可以是在第一托盘200的上表面沿FD方向延伸的输送带。该带在将片材放置在该带上的状态下沿FD方向旋转,从而能够将该片材向FD方向输送。(13)在本实施方式以及(1)~(8)的变形例中,引导部件231的把持爪231A与推进部件232从退避位置HM2前进连动地倒下。此外,把持爪231A的摆动也可以与推进部件232的移动独立地进行。在该情况下,引导部件231也可以在输送片材时、首先在比该片材的前端更靠上方的位置等待该片材的前端被推进部件232推起至自身的位置,在该片材的前端与自身接触了时才开始用把持爪231A把持该片材的前端并拉起。另外,在推进部件232推压输送对象的片材的力NMF足够强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引导部件231的把持爪231A。(14)在本实施方式以及(1)~(8)的变形例中,后处理装置150进行的后处理包括:在第一托盘200上对齐片材的处理、用订书机251装订片材束的处理、以及在第二托盘210上按照各片材束将片材错开地装载而将这些片材分类的处理。但是,后处理的种类不限于此,可以安装众所周知的种类的后处理功能。例如,也可以使加工部250、251或与其邻接的另外的设备执行对正下方的片材开设装订孔的处理、涂敷粘接剂的处理或呈对折等地进行加工的处理。(15)在本实施方式以及(1)~(8)的变形例中,驱动部310-360通过将光学传感器用作位置传感器,对可动部件200、221、222、231、232、241-244、260处于特定的位置或特定的姿势进行检测。但是,作为该位置传感器,也可以利用其他方式的传感器。同样地,片材后端传感器370A也可以是光学传感器以外的方式。另外,位置传感器也可以利用例如沿可动部件的轨道以细微的间隔设置的很多检测器对可动部件处于任意的位置或任意的姿势进行检测。在该情况下,尤其是,输送部320可以根据位置传感器的输出直接确定检测到卡纸时的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的位置JM1、JM2。(16)在(7)、(8)的变形例中,当在重试片材的输送时再次检测到卡纸的情况下,进一步反复进行重试。在如上所述反复进行卡纸的检测和重试的情况下,该反复进行的次数设置有上限,在该次数超过上限的情况下或FD输送电机的转矩达到上限的情况下,重试控制部306也可以使后处理装置150停止并将消息在操作面板170中进行显示等来向使用者通知卡纸的产生。另外,在(7)的变形例中,在反复检测到将“输送力不足”作为原因的卡纸的情况下,在每次反复检测到时FD对齐电机和FD输送电机的转矩增大,因此,在这些转矩达到上限时,重试控制部306也可以使后处理装置150停止并向使用者通知卡纸的产生。(17)在(7)、(8)的变形例中,在FD对齐电机和FD输送电机或FD输送电机是步进电机的情况下,重试控制部306通过扩展这些电机的驱动信号的脉冲宽度来增大其转矩。但是,增大转矩的方法不限于此。若FD对齐电机、FD输送电机为其他种类,则重试控制部306通过将直流电机的电流增大等、与上述种类相适应的方法来增大其转矩即可。此外,在从FD输送电机向推进部件232传动的驱动机构的齿数比可变的情况下,重试控制部306通过提高该齿数比,也可以增大从FD输送电机向推进部件232传递的转矩。(18)在(7)、(8)的变形例中,重试片材束的输送,在该重试成功了时,接下来的片材束的输送回到通常时的形态。此外,在重试成功了的片材束以后的至少一份的输送也能够以与该重试相同的形态来进行。尤其是在卡纸的原因被推定为“输送力不足”的情况下,或者在该原因为“输送力不足”的情况下,只要印刷任务没有被切换,片材的种类等就是通用的,因此,反复产生相同原因的卡纸的危险性高。因此,FD输送电机的转矩被维持在比通常时大的值时避免卡纸的可能性更高。这样,也可以反复进行在重试中暂时采用的条件下的输送,直至没有检测到新的卡纸地结束印刷任务等、连续且不卡纸地输送完规定的份数为止。(19)在(7)的变形例中,在卡纸的原因被推测为“片材的压曲”的情况下,重试控制部306控制输送部320以便利用引导部件231将产生了卡纸的片材SHT的前端FRE推回去距离α。该距离α也可以设定为使片材SHT的后端REE与后处理装置150的框体202的下端部的侧面207接触。另外,由引导部件231进行的片材SHT的推回不是必需的。即,即便仅解除引导部件231的接触或把持爪231A的把持,也存在片材SHT的前端FRE的卡挂被解除的可能性。因此,也可以省略该推回。相反,也可以在每一次重试时,多次反复进行该推回。(20)在(7)的变形例中,假定“输送力不足”被推测为原因的卡纸因向第一托盘200装载的片材束的载荷过多而产生。此外,这种卡纸也可以假定为因该片材束的尺寸过大而产生。片材束的“尺寸过大”指的是该片材束整体的CD方向上的宽度或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法线方向上的高度超过了通常时的容许上限的状态中的、未伴随着载荷过多的状态。该容许上限以片材束被正确对齐为前提,被设定为为了将该片材束向FD方向顺畅地输送而在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的上方应确保的空间的尺寸的上限。尺寸过大例如可能在如下情况下产生,即因由不良对齐引起的片材束的扭曲,导致该片材束整体的表观上的宽度或高度过度增大的情况。在尺寸过大的情况下,存在如下危险性:片材束中的超过了容许上限的宽度或高度的部分与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周边的构造物接触,从该构造物受到的阻力使得针对该片材束的输送力不足。在该情况下,对于通常时的输送力而言,不能将片材束加速至目标速度,因此,该片材束的移动延迟而产生卡纸。在(7)的变形例中,只要推进部件232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2向退避位置HM2返回为止所经过的时间小于基准值,就将卡纸的原因推测为“输送力不足”。由此,不论该卡纸是因片材束的载荷过多和尺寸过大中的哪一方引起,在该片材束的输送的重试中,FD对齐电机和FD输送电机的转矩都比通常时增大,因此,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的输送力比通常时强。在卡纸因该片材束的尺寸过大而引起的情况下,若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的输送力相比超过了容许上限的宽度或高度的该片材束的部分从周边的构造物受到的阻力足够强,则重试会成功。这样,重试使该卡纸消除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后处理装置150可以降低因该卡纸而产生的处理延迟。(21)在(7)的变形例中,推测部305将推进部件232移动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2到退避位置HM2的距离的期间长度,与推进部件232移动加速距离所需的时间进行比较。此外,推测部305也可以根据在该期间对FD输送电机施加的驱动信号的脉冲数或利用编码器计测的FD输送电机的转速,来计算该期间内的推进部件232的移动距离,并将其与加速距离直接比较。推测部305也可以利用编码器对FD输送电机的旋转速度进行监视,从而计测检测到卡纸时的推进部件232的速度并与目标速度进行比较。另外,推测部305也可以利用沿推进部件232的轨道(在第一托盘200的下端部200B形成的FD方向的槽209和其延长线)设置的很多位置传感器直接计测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2到退避位置HM2的距离并与加速距离进行比较,或者也可以直接计测检测到卡纸时的推进部件232的速度并与目标速度进行比较。(22)在(7)的变形例中,推测部305将用于将卡纸的原因推测为“片材的压曲”的基准值和用于将卡纸的原因推测为“输送力不足”的基准值都设定为推进部件232移动加速距离所需的时间。此外,推测部305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原因,设定不同的基准值。例如,在推进部件232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JM2移动至退避位置HM2的期间的经过时间比第一基准值长时,卡纸的原因被推测为“片材的压曲”,在该经过时间比第二基准值短时,卡纸的原因被推测为“输送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基准值和第二基准值也可以设定为不同的值。在该情况下,若不能根据该经过时间唯一地推测原因,则推测部305也可以在通常时的形态下、即利用引导部件231和推进部件232双方维持通常时的驱动力的状态下重试片材的输送,来确定是否再次检测到卡纸。此外,推测部305也可以使后处理装置150立刻停止并向使用者通知卡纸的产生。(23)在(7)的变形例中,推测部305将卡纸的原因推测为“片材的压曲”和“输送力不足”这两种中的任一种。除此之外,作为卡纸原因的候选,只要像推进部件232等可动部件的位置或姿势那样能够从可自动计测的量进行推测,则也可以假定为卡纸的原因。例如,在因片材的翘曲等而使得其后端从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相比推进部件232更高地浮起的情况下,推进部件232不能与片材的后端接触,因此,输送力不足,该片材的输送有可能延迟而产生卡纸。在该情况下,直至检测到卡纸为止的推进部件232的移动距离相比伴随着片材的前端的卡挂的卡纸的情况,通常会更大。因此,推测部305例如可以根据推进部件232从检测到卡纸时的位置移动至退避位置HM2的期间的经过时间是否比移动加速距离的期间的经过时间长恒定的阈值以上,来判别卡纸的原因是“片材的后端的变形”和“片材的前端的压曲”中的哪一方。并且,例如在用于从上方按压第一托盘200所收容的片材的后端部以使其返回到平坦的部件(暂时称为“按压部件”)安装于后处理装置150的情况下,重试控制部306也可以仅在卡纸的原因被推测为“片材的后端的变形”时的重试时,控制输送部320以便利用该按压部件使片材的后端部返回到平坦,使得推进部件232能够推压片材的后端。(24)在(8)的变形例中,重试控制部306控制输送部320以便利用引导部件231将产生了卡纸的片材SHT的前端FRE推回去距离α。该距离α也可以设定成使片材SHT的后端REE与后处理装置150的框体202的下端部的侧面207接触。另外,由引导部件231进行的片材SHT的推回不是必需的。即,即便仅解除引导部件231的接触或把持爪231A的把持,也存在片材SHT的前端FRE的卡挂被解除的可能性。因此,也可以省略该推回。相反,也可以在每一次重试时,多次反复进行该推回。(25)在(8)的变形例中,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作为卡纸的原因而假定“片材的压曲”和“输送力不足”这两种的基础上,作为重试片材的输送时的与通常时不同的另外的形态,采用能够应对这两种原因的形态。但是,作为“另外的形态”,也可以采用其他形态。例如,也可以在作为卡纸的原因而假定与上述两种不同的另外的原因的基础上,修正“另外的形态”以便也能够应对该另外的原因。具体而言,作为卡纸的另外的原因,也可以假定因片材的翘曲等而使得其后端从第一托盘200的载置面相比推进部件232更高地浮起的状态。实际上,在该状态下,推进部件232不能与片材的后端接触,因此,输送力不足,该片材的输送有可能延迟而产生卡纸。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如下所述修正“另外的形态”。首先,将用于从上方按压第一托盘200所收容的片材的后端部以使其返回到平坦的部件(暂时称为“按压部件”)安装于后处理装置150。接着,仅在重试片材的输送时,控制输送部320以便利用该按压部件使片材的后端部返回到平坦,使得推进部件232能够推压片材的后端。相反,也可以将卡纸的原因限定为上述两种中的一种,对“另外的形态”进行修正以便只能应对这一种。这在将上述两种中的一种作为原因的卡纸与将另一种作为原因的卡纸相比频度极高的情况下是有利的。具体而言,若是将卡纸的原因限定为“片材的压曲”的情况,则也可以仅利用推进部件输送片材并将FD输送电机的转矩保持在通常时的状态。若是将卡纸的原因限定为“输送力不足”的情况,则也可以利用引导部件和推进部件双方输送片材并使FD对齐电机和FD输送电机双方的转矩相比通常时增大。工业实用性本发明涉及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后处理装置、以及包括图像形成装置和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尤其可以用作提高在后处理时产生了卡纸的情况下的纸张处理性的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