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纺织机械用筒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1960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的纺织机械用筒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进的纺织机械用筒管。



背景技术:

纺织机械就是把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加工成为纺织品所需要的各种机械设备。生产化学纤维的机械虽然包括多种化工机械,现被认为是纺织机械的延伸,属广义的纺织机械。把棉、麻、丝、毛等不同的纤维加工成纺织品所需要的工序不尽相同,有的完全不同,所以需要的机器也各式各样,种类繁多。纺织机械通常按生产过程分类,计有:纺纱设备、织造设备、印染设备、整理设备、化学纤维抽丝设备、缫丝设备和无纺织布设备。

筒管是纺纱机和纺线机不可缺少的辅助部件,其用于卷绕纺好的纱线。目前,现有技术中的筒管大都存在绕在铜管上的纱线头没法固定的缺陷,这就需要人工将纱线头固定住,从而降低了下一工序的生产效率。此外,铜管上没有放置标签的地方,这样各类纱线放置在一起很难进行分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改进的纺织机械用筒管,不仅可快速分辨出筒管上的纱线种类,还可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改进的纺织机械用筒管,包括管体、第一边盘、第二边盘和缠线轴,所述管体的中心设有贯穿管体两端的轴孔,所述管体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边盘和第二边盘,所述第一边盘包括与管体固定连接的边盘本体以及设置在边盘本体中部可开启的盘盖,所述边盘本体的侧面对称设有两个凹槽,所述每个凹槽内均设有缠线轴,所述缠线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凹槽相对的两个侧壁上,所述盘盖包括盖板、转轴和底板组成,所述盖板的一端与转轴铰接,且盖板的另一端设有卡扣,所述转轴固定在底板的一端,所述盖板与底板之间设有卡槽。

优选的,所述管体设为圆柱形筒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轴孔延伸至第一边盘和第二边盘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盖板由透明材料制作而成。

优选的,所述卡槽内设有标签卡。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在边盘本体的侧面设有缠线轴,可在管体上绕满纱线后将纱线头固定在缠线轴上,可为下一工序的工人节省了理线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2、通过将标签卡设置在盘盖内,不仅可快速分辨出筒管上的纱线种类,还可有效防止在运输过程中标签卡丢失。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盘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盘盖扣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管体;2、第一边盘;3、第二边盘;4、缠线轴;5、轴孔;6、边盘本体;7、盘盖;8、凹槽;9、盖板;10、转轴;11、底板;12、卡扣;13、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改进的纺织机械用筒管,包括管体1、第一边盘2、第二边盘3和缠线轴4,所述管体1的中心设有贯穿管体1两端的轴孔5,所述管体1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边盘2和第二边盘3,所述第一边盘2包括与管体1固定连接的边盘本体6以及设置在边盘本体6中部可开启的盘盖7,所述边盘本体6的侧面对称设有两个凹槽8,所述每个凹槽8内均设有缠线轴4,所述缠线轴4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凹槽8相对的两个侧壁上,所述盘盖7包括盖板9、转轴10和底板11组成,所述盖板9的一端与转轴10铰接,且盖板9的另一端设有卡扣12,所述转轴10固定在底板11的一端,所述盖板9与底板11之间设有卡槽13。

进一步的,所述管体1设为圆柱形筒状结构,便于纱线的缠绕;所述轴孔5延伸至第一边盘2和第二边盘3的外侧,可增加筒管的稳定性;所述盖板9由透明材料制作而成,便于查看标签卡上标注的信息;所述卡槽13内设有标签卡,从而可快速分辨出筒管上的纱线种类,进一步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的纺织机械用筒管,在进行使用时,先通过卡扣12将盘盖7上的盖板9打开,并将填写有纱线的线号、色号的标签卡放置到卡槽13中,然后,用两个手指分别从边盘本体6上的凹槽8处向外用力将盘盖7取下,并把纱线依次缠绕在管体1上,当管体1缠满纱线后,再将纱线头穿过缠线轴4周边与凹槽8之间的间隙,并在缠线轴4上打一个活扣,最后,将盘盖7直接扣合在边盘本体6的中部,这样在储存和转运时纱线头都不会松散,从而提高了工人的生产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