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承载小车及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1168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承载小车及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承载小车,同时涉及一种具备该承载小车的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悬挂输送系统,运行平稳,效率高,承载力大,应用在空中立体仓储,能实现在现有厂房内的生产线的上方空间内,建立立体仓库。其中的承载小车,用于在悬挂输送系统中承载并且运输物料,以完成相应的工艺过程。

现有的技术是多个承载小车通过相应的推动装置带动从而在整个输送系统中运行。当承载小车需要停车时,推动装置也需要停止运动,导致推动装置的使用率不高,降低了整个输送系统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承载小车,其能够在停车时自动与输送系统中的推动装置脱离,从而使得推动装置能够持续工作,提高了整个输送系统的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该承载小车的输送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承载小车,包括小车本体、第一结合件和调节件;在承载小车的行驶方向上,小车本体依次具备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结合件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端,调节件设置于第一端;第一结合件具备靠近调节件的第一抵靠面以及远离调节件的第一接触面;当第一接触面与另一个承载小车的调节件配合时,调节件使第一结合件在第一方向上转动至第一位置;当第一接触面与另一个承载小车的调节件脱离时,第一结合件在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转动至第二位置;当第一结合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抵靠面的高度小于当第一结合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抵靠面的高度。

现有的承载小车通过相应的推动装置带动从而在整个输送系统中运行。当承载小车需要停车时,推动装置也需要停止运动,导致推动装置的使用率不高,降低了整个输送系统的生产效率。

因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输送系统具备输送轨道;推动装置设置于输送轨道上方,推动装置配置有相应的动力设备从而保持着运行的状态;于是当承载小车与推动装置连接时便开始运行,当承载小车要停车时会自动与推动装置脱离,从而使得推动装置能够持续工作,提高了整个输送系统的生产效率。

当承载小车在运行时,在其小车的运行方向上,第一结合件的第一抵靠面与推动部连接,因推动部所提供的动力带动承载小车运行;此时的第一结合件处于第二位置。当承载小车停止运行时,比如相邻两个承载小车之间,其中一个位于后方的承载小车的第一接触面,会与另一个位于前方的承载小车的调节件相互抵靠;在这个抵靠过程中,其调节件会使第一结合件在第一方向上转动至第一位置;且因当第一结合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接触面的高度小于当第一结合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接触面的高度,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第一结合件会与位于固定高度的推动部错开;从而承载小车失去了相应的动力便停止了运行。在承载小车停在运行后,推动装置能够越过承载小车并持续工作,提高了整个输送系统的生产效率。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结合件具备长度方向上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靠近调节件,第四端远离调节件;第一抵靠面位于第三端,第一接触面位于第四端。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调节件具备用于与另一个承载小车的第一接触面配合的接触斜面。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结合件具备长度方向上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靠近调节件,第四端远离调节件;第一结合件还具备位于第三端的凸起,第一抵靠面和第一接触面构成凸起相对的两个侧面。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调节件为杆状件,调节件具备用于与另一个承载小车的第一接触面抵靠的调节端。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结合件用于重力作用下在第二方向上转动。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承载小车还包括与小车本体固定连接的限位件;当第一结合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结合件抵靠于限位件。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结合件具备用于与限位件抵靠的钩部。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承载小车还包括第二结合件,第二结合件可转动地设置于小车本体上,第二结合件位于调节件和第一结合件之间;第二结合件具备靠近第一抵靠面的第二抵靠面,第二结合件具备远离第一抵靠面的第二接触面;第二结合件在不受外力时能够在第一方向上转动至第三位置;第二结合件在第二接触面受外力时能够在第二方向上转动至第四位置;当第二结合件处于第四位置时第二抵靠面的高度小于当第二结合件处于第三位置时第二抵靠面的高度。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输送系统,包括输送轨道、推动装置以及上述的承载小车;承载小车与输送轨道配合,推动装置设置于输送轨道上方,推动装置具备推动部;当第一结合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抵靠面与推动部错开;当第一结合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抵靠面能够与推动部抵靠。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提供的一种承载小车,其用于在输送系统中承载并且运输各种物料,通过与推动装置结合从而被带动在整个输送系统中运行,当承载小车需要停车时会自动与推动装置脱离,从而使得推动装置持续工作,提高了整个输送系统的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提供的一种具备该承载小车的输送系统,具有生产效率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承载小车处于运行状态;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承载小车处于停止状态;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承载小车处于启动运行状态;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承载小车处于停止状态。

图中附图标记为:

承载小车-100;小车本体-110;第一车体-1101;第二车体-1103;第一结合件-120;第一抵靠面-1201;第一接触面-1202;凸起-1203;第三端-1204;第四端-1205;钩部-1206;第二结合件-130;第二抵靠面-1301;第二接触面-1302;调节件-140;调节端-1401;接触斜面-1402;第一方向-151;第二方向-152;第一位置-161;第二位置-162;第三位置-163;第四位置-164;固定件-171;限位件-172;走轮-181;承重轴-191;承重板-192;输送系统-200;第一输送轨道-210;第二输送轨道-220;推动装置-230;传动件-2301;推动部-230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应做广义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输送系统200,其包括输送轨道(第一输送轨道210和第二输送轨道220)、承载小车100与推动装置230。

输送系统200具备着并行设置的两条输送轨道,分别为第一输送轨道210和第二输送轨道220;第一输送轨道210和第二输送轨道220均为槽形型材且两者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承载小车100包括小车本体110、第一结合件120、第二结合件130、调节件140、固定件171与限位件172。

在本实施例中,将承载小车100行驶的方向作为第一预设方向,在第一预设方向上小车本体110依次具备第一车体1101与第二车体1103。第一车体1101构成小车本体110的第一端,第二车体1103构成小车本体110的第二端。小车本体110还包括两根承重轴191与承重板192,承重轴191为柱形结构,且具有两端,其中一端与小车本体110连接,另一端向远离小车本体110的方向上延伸;承重板192为矩形结构且具有两端。两根承重轴191分别设置在第二车体1103与第一车体1101上;且承重板19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承重轴191远离车体的两端固定连接,从而将第二车体1103与第一车体1101连接。

参照图2,第一结合件120具备长度方向上的第三端1204和第四端1205,第三端1204为具有一定的弧度的钩形结构,该具有弧度的表面段向上弯曲。其第三端1204的外周表面上设有第一接触面1202;其第四端1205的外周表面上设有第一抵靠面1201,且第四端1205的末端具备钩部1206。

第二结合件130具备第二抵靠面1301与第二接触面1302;其中第二抵靠面1301靠近第一抵靠面1201,而第二接触面1302远离第一抵靠面1201。

调节件140为杆状件,呈锥形,且调节件140远离小车本体110并在与第一预设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延伸。调节件140具备用于与另一个所述承载小车100的第一接触面1202配合的接触斜面1402。

固定件171为矩形板状结构,具有长度方向上的两端。

限位件172为柱形结构。

推动装置230包括传动件2301与推动部2303,其推动部2303为柱形结构,具有两端,其中一端与传动件2301连接;另外一端为自由端且具有楔形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推动装置230通过传动件2301与第一输送轨道210配合,且因第一输送轨道210配有相应的动力装置从而保持着一直运行的状态;第二输送轨道220与承载小车100相配合,但是第二输送轨道220并没有设置动力装置,所以承载小车100通过与推动装置230连接,从而被推动部2303的牵引力带动才能在第二输送轨道220上运行。

固定件171与第二车体1103连接。第一结合件120与第二结合件130分别对称地与固定件17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连接,并呈M形;且均可相对于固定件171转动。在第一预设方向上,第一结合件120的第三端1204靠近另一个承载小车100的调节件140,第一结合件120的第四端1205远离同一个承载小车100的调节件140;其中第二结合件130位于调节件140与第一结合件120之间。限位件172与固定件171固定连接,且设置在第一结合件120与第二结合件130的对称中心处,并在远离固定件171的方向上垂直延伸。调节件140与第一车体1101固定连接。

当承载小车100正在第二输送轨道220上运行时,第一结合件120的第一抵靠面1201与推动部2303具有楔形结构的一端相互抵靠住;此时的第一结合件120处于第二位置162,且第四端1205的钩部1206与限位件172相互抵靠;同时第二结合件130处于第三位置163,第二抵靠面1301与钩部1206相互抵靠。

参照图2,当承载小车100要停止运行时,在相邻两个承载小车100之间,在第一预设方向上,其中一个位于后方的承载小车100的第三端1204,会与另一个位于前方的承载小车100的调节件140相互接触并抵靠;在这个过程中,第三端1204沿着调节件140向外伸出的接触斜面1402上抵靠并滑动着,这时的第一结合件120会受力从而在第一方向151上转动至第一位置161,同时带动与之抵靠配合的第二结合件130转动在第二方向152上转动至第四位置164;因为第一结合件120处于第一位置161时第一抵靠面1201的高度小于当第一结合件120处于第二位置162时第一抵靠面1201的高度,所以便会与位于固定高度的推动部2303错开,从而失去了推动部2303的动力,整个承载小车100便停止了运行。

参照图3,当承载小车100在启动运行状态之前,在第一预设方向上,推动装置230保持着向前的运动方向先与第二结合件130进行接触;推动装置230的推动部2303与第二接触面1302抵靠,并沿着第二接触面1302滑动着,使得第二结合件130受力在第二方向152上转动至第四位置164,当第二结合件130处于第四位置164时第二抵靠面1301的高度小于当第二结合件130处于第三位置163时第二抵靠面1301的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接触面1202与推动部2303错开时,在处于无任何外力作用下的自然状态下,其第三端1204会因自身重力带动第一结合件120在第二方向152上重新转动至第二位置162,同时带动第二结合件130也随之在第一方向151上重新转动到第三位置163;此时第一结合件120再次与限位件172相抵靠配合,第二结合件130与第一结合件120相互抵靠。

在本实施例中,承载小车100还包括四个走轮181,走轮181为轮状结构,在其外周表面上具有与第二输送轨道220的承载面相配合的回转面,因此承载小车100可通过走轮181在第二输送轨道220行驶;其中两个走轮181分别通过轴承同轴设置在第二车体1103的两侧,另外两个走轮181分别通过轴承同轴设置在第一车体1101的两侧;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承载小车100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运行。

在本实施例中,承重板192不仅将第二车体1103与第一车体1101连接,使得整个小车本体110的结构更加稳定,提高了承载小车100的使用性能;而且承重板192可以用来承载相应的物料,且根据所需要承载物料的多少等不同情况下,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承重板192的材质与其整体的长度与厚度等参数不限。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件172设置在第一结合件120与第二结合件130的对称中心处;用于第一结合件120处于第二位置162时与钩部1206相互抵靠,限制了第一结合件120在第二方向152上继续转动的趋势,将其第一结合件120保持在第二位置16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端1204还设置有重力块。当推动部2303与第一结合件120脱离时,该重力块能够加快其第一结合件120从第一位置161落回至自然状态下的第二位置162的运动过程,提高第一结合件120的工作性能。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输送系统200,其与实施例1的相比,第一结合件120和调节件140不同,其余部分基本相同。

参照图4,调节件140为杆状结构,远离第一车体1101并在与第一预设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延伸;其调节件140具有两端,其中一端与第一车体1101连接;另一端为调节端1401,且其调节端1401为具有一定倾角的尖端,该尖端能与另一个承载小车100的第一接触面1202相抵靠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结合件120还具备凸起1203,该凸起1203为矩形块状结构,且能够与调节端1401相抵靠配合;其凸起1203位于第三端1204,且第一抵靠面1201和第一接触面1202构成该凸起1203相对的两个侧面。

当承载小车100要停止运行时,在相邻两个承载小车100之间,在第一预设方向上,其中一个位于后方的承载小车100的第一接触面1202,会与另一个位于前方的承载小车100的调节件140相互接触并抵靠;在这个过程中,调节件140的调节端1401会沿着第一接触面1202抵靠面滑动直到与凸起1203抵靠住,这时的第一结合件120会受力从而在第一方向151上转动至第一位置161,同时带动与之抵靠配合的第二结合件130转动在第二方向152上转动至第四位置164;因为第一结合件120处于第一位置161时第一抵靠面1201的高度小于当第一结合件120处于第二位置162时第一抵靠面1201的高度,所以便会与位于固定高度的推动部2303错开,从而失去了推动部2303的动力,整个承载小车100便停止了运行。

在本实施例中,调节件140与凸起1203相抵靠接触,该凸起1203能为第三端1204在第一方向151上的转动提供一个有效的受力点,从而能够更准确地使第一结合件120在第一方向151上转动至第一位置161;且其调节件140结构简单,提高了安装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