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电梯油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6476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压电梯油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液压电梯的液压系统在工作过程中,液压油起着润滑磨擦副与传递动力的双重功能。随着温度的升高,油液的粘度降低,待润滑部位的油膜破坏,油液泄漏增加,直接影响电梯的平层精度、舒适感和轿厢沉降量,影响泵站内浸油式电机的散热效果。如果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还会使油液氧化,析出沉淀物,并招致妨碍泵及阀的运动部分动作等严重的故障。当油温过高时,甚至可能会引发液压系统热保护动作而导致电梯关人事故的发生。

液压电梯的液压系统通过垂直升降运动来做功,根据能量守衡原理,输入系统的几乎所有的能量最终均会以热的形式进入系统。如果单靠自然散热冷却不足以使油温保持在允许的工作温度范围以内,则必须在系统中加装冷却装置实行强制冷却。现有技术的油冷却装置有采用风冷散热的方式,存在体积大以及温度控制不够准确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冷却效果好、温度控制准确的液压电梯油冷却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液压电梯油冷却装置,包括设置在油箱一侧的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输油泵以及空气换热器,所述空气换热器包括风机,所述壳体的上端设置有出风口,所述输油泵包括热油进口和冷油出口,所述油箱包括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热油进口与出油口连接,所述冷油出口与进油口连接,所述油箱内设置有温控探头,所述温控探头连接有设置在壳体内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风机连接。

优选的,所述油箱上的进油口与出油口上分别设置有过板接头,所述进油口与出油口上设置有伸入油箱内的液压油液面下的油管。

优选的,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温度调节面板。

优选的,所述油管的长度为0.7m。

优选的,所述壳体与油箱之间的距离小于2.5m。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其采用风冷散热的方式,其中在油箱内设置有温控探头,温控探头连接有设置在壳体内的控制器,控制器与风机连接,控制器根据油箱内温度的变化控制输油泵的功率以及风机的功率,油箱内温度过高时,加大风机的转速,强力散热,温度较低时风机调小或者关闭,实时调控。其中出风口位于壳体的上方,保证热量的及时排出。油冷却装置与油箱之间通过油管连接,结构紧凑,方便放置,拆装以及检修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液压电梯油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油箱;2、壳体;3、输油泵;4、空气换热器;5、风机;6、出风口;7、热油进口;8、冷油出口;9、进油口;10、出油口;11、温控探头;12、控制器;13、过板接头;14、油管;15、温度调节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液压电梯油冷却装置,包括设置在油箱1一侧的壳体2,所述壳体2内设置有输油泵3以及空气换热器4,所述空气换热器4包括风机5,所述壳体2的上端设置有出风口6,所述输油泵3包括热油进口7和冷油出口8,所述油箱1包括进油口9和出油口10,所述热油进口7与出油口10连接,所述冷油出口8与进油口9连接,所述油箱1内设置有温控探头11,所述温控探头11连接有设置在壳体2内的控制器12,所述控制器12与风机5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液压电梯油冷却装置,其采用风冷散热的方式,其中在油箱1内设置有温控探头11,温控探头11连接有设置在壳体2内的控制器12,控制器12与风机5连接,控制器12根据油箱1内温度的变化控制输油泵3的功率以及风机5的功率,油箱1内温度过高时,加大风机5的转速,强力散热,温度较低时风机5调小或者关闭,实时调控。其中出风口6位于壳体2的上方,保证热量的及时排出。油冷却装置与油箱1之间通过油管连接,结构紧凑,方便放置,拆装以及检修十分方便。

优选的,所述油箱1上的进油口9与出油口10上分别设置有过板接头13,所述进油口9与出油口10上设置有伸入油箱1内的液压油液面下的油管14。过板接头13的设置能够方便油管14的快速拆装和连接的密封性,并且油管14处于油箱1内液压油液面下,保证了液压油能够流通。

优选的,所述壳体2上设置有温度调节面板15。温度调节面板15与控制器12连接,并根据设定的温度来调节风机5的功率,保证了温度调控的准确性。

优选的,所述油管14的长度为0.7m。这样设置是保证液压油能够被抽出和送入油箱1。

优选的,所述壳体2与油箱1之间的距离小于2.5m。这样是为了保证油箱1内有足够的液压油和散热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