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堆叠装置、片材给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27421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片材堆叠装置、片材给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4年7月11日、申请号为201410332295.2、发明名称为“片材堆叠装置、片材给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一种片材堆叠装置、片材给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上,使用由同一片材盒支持各种尺寸的片材的通用盒,作为在复印机、打印机及传真机等中配设的片材盒。该通用盒配设有用来定位片材端部的调节构件(例如,参见日本特开2007-197159、us2009/0295068a1(日本特开2009-286572)或日本特开2008-105856)。

然后,通过将调节构件移动到各种尺寸的正规位置,来调节片材的位置。然而,由于盒的插入/抽出导致的冲击等,在调节构件从正规位置移动之后,可能出现调节构件不能将片材保持在其正规位置的状态,使得在给送操作期间,发生诸如片材的不足给送、歪斜给送或双张给送等的故障。

根据日本特开2007-197159,当向调节构件施加力时,根据施加力的方向,由第一啮合部或第二啮合部来调节调节构件的移动。然而,第一和第二齿列各自被阶梯式地布置,因此,保持部的高度增加并且片材盒在尺寸上增大,从而导致较高的成本。

根据us2009/0295068a1(日本特开2009-286572),通过与盒体的底部平行地配设第一及第二被啮合部,并且还与调节构件平行地配设第一啮合构件或第二啮合构件,从而根据对调节构件施加的力的方向,将调节构件可靠地保持在调节位置。然而,第一啮合构件或第二啮合构件被单独地配设,并且还使用了按压锁定杆的弹性构件,因此,部件数量增加,并且组装性差,从而导致较高的成本。

根据日本特开2008-105856,通过调节构件的一个啮合部,而使调节构件处于固定状态,因而,当向调节构件施加力时,能够将调节构件保持在仅一个方向上的调节位置上。然而,除了盒体和调节构件之外,还使用了诸如保持构件及弹性构件等的许多部件,因此组装性差,从而导致较高的成本。此外,部件数量大,因而,在调节构件被固定的同时的震颤(rattling)增加,并且片材的位置调节有变化,这可能导致打印精度的劣化。

期望通过降低保持部的高度来减小片材盒的尺寸,并且通过削减调节构件周围的部件数量,来提高组装性。



技术实现要素:

用来实现上述期望的本发明的代表性结构是一种片材堆叠装置,该片材堆叠装置包括:堆叠单元,在其上堆叠片材;以及以在第一方向和作为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可移动的方式配设的调节单元,其通过抵接于堆叠在所述堆叠单元上的片材的端部来调节片材的位置,其中,所述堆叠单元包括:堆叠构件,在其上堆叠片材;以及沿所述调节单元的移动方向配设的被啮合部,并且,所述调节单元包括:抵接部,其抵接于堆叠在所述堆叠构件上的片材的端部;啮合构件,其包括啮合部,该啮合部以在与所述调节单元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可移动的方式、配设于与所述被啮合部啮合的啮合位置和不与所述被啮合部啮合的啮合解除位置之间;操作构件;转动部,其被配设在所述操作构件中,以围绕第一转动支点转动;弹性部,其被配设在所述操作构件中,以通过使所述转动部转动而发生弹性变形;以及啮合解除部,其被配设在所述操作构件中,以通过使所述弹性部弹性变形,而使所述啮合部在所述啮合位置与所述啮合解除位置之间转动。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片材给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截面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片材盒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3是例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后端调节构件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4是例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后端调节构件的保持机构部的透视图;

图5a是例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后端调节构件的保持机构部的图;

图5b是例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后端调节构件的保持机构部的图;

图5c是例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后端调节构件的保持机构部的图;

图5d是例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后端调节构件的保持机构部的图;

图6a是例示通过操作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保持机构部的操作部以在大尺寸调节方向上转动而产生的啮合解除状态的图;

图6b是例示通过操作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保持机构部的操作部以在大尺寸调节方向上转动而产生的啮合解除状态的图;

图7a是例示通过操作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保持机构部的操作部以在小尺寸调节方向上转动而产生的啮合解除状态的图;

图7b是例示通过操作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保持机构部的操作部以在小尺寸调节方向上转动而产生的啮合解除状态的图;

图8a是例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侧端调节构件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8b是例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侧端调节构件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9是例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侧端调节构件的保持机构部的正视图;

图10a是例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侧端调节构件的保持机构部的图;

图10b是例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侧端调节构件的保持机构部的图;

图10c是例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侧端调节构件的保持机构部的图;

图11a是例示通过操作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保持机构部的操作部以在大尺寸调节方向上转动而产生的啮合解除状态的图;

图11b是例示通过操作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保持机构部的操作部以在大尺寸调节方向上转动而产生的啮合解除状态的图;

图11c是例示通过操作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保持机构部的操作部以在大尺寸调节方向上转动而产生的啮合解除状态的图;

图12a是例示通过操作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保持机构部的操作部以在小尺寸调节方向上转动而产生的啮合解除状态的图;

图12b是例示通过操作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保持机构部的操作部以在小尺寸调节方向上转动而产生的啮合解除状态的图;

图12c是例示通过操作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保持机构部的操作部以在小尺寸调节方向上转动而产生的啮合解除状态的图;

图13是例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调节构件的周边结构的透视说明图;

图14a是例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调节构件的周边结构的透视说明图;

图14b是例示当从下方观察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调节构件时的结构的透视说明图;

图15是例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调节构件的周边结构的正面说明图;

图16是例示如下状态的图15的k-k截面图,在所述状态下通过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调节构件的操作部设置到原始位置,而使啮合部和被啮合部啮合;

图17a是例示如下状态的图15的l-l截面图,在所述状态下通过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调节构件的操作部设置到原始位置,而使啮合部和被啮合部啮合;

图17b是图17a的n部及p部的放大图;

图17c是图17a的n部及p部的放大图;

图18a是例示如下状态的图15的k-k截面图,在所述状态下通过操作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调节构件的操作部以在大尺寸片材的调节方向上转动,而使啮合部和被啮合部解除啮合;

图18b是例示如下状态的图15的l-l截面图,在所述状态下通过操作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调节构件的操作部以在大尺寸片材的调节方向上转动,而使啮合部和被啮合部解除啮合;

图19a是例示如下状态的图15的k-k截面图,在所述状态下通过操作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调节构件的操作部以在小尺寸片材的调节方向上转动,而使啮合部和被啮合部解除啮合;

图19b是例示如下状态的图15的l-l截面图,在所述状态下通过操作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调节构件的操作部以在小尺寸片材的调节方向上转动,而使啮合部和被啮合部解除啮合;

图20是例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调节构件的周边结构的透视说明图;

图21是例示如下状态的与图15的l-l截面相对应的截面图,在所述状态下通过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调节构件的操作部设置到原始位置,而使啮合部和被啮合部啮合;

图22a是例示如下状态的与图15的k-k截面相对应的截面图,在所述状态下通过操作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调节构件的操作部以在大尺寸片材的调节方向上转动,而使啮合部和被啮合部解除啮合;以及

图22b是例示如下状态的与图15的l-l截面相对应的截面图,在所述状态下通过操作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调节构件的操作部以在大尺寸片材的调节方向上转动,而使啮合部和被啮合部解除啮合。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下面,将使用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将依次描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结构、盒体的结构、后端调节构件的总体结构、保持机构部,以及啮合解除机构。在此,激光束打印机被例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结构]

下面,将使用图1来描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结构的概要。图1是包括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片材给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截面图。图1例示了激光束打印机,作为包括片材盒1(片材给送部)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示例。片材盒1是支持各种尺寸的片材的通用盒,并且被配置为被可拆卸地附装至图像形成装置100的装置主体2。

在图1中,图像形成装置100在装置主体2内部具有通过电子照相系统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02,以及向图像形成部102给送片材s的片材给送装置103。

图像形成部102具有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感光鼓107、将在感光鼓107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片材s的转印辊106、使感光鼓的表面均匀带电的带电辊109,以及显影设备110。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处理盒111,该处理盒111一体地构成感光鼓107,以及作用于感光鼓107的带电辊109和显影设备110的处理部。

片材给送装置103包括作为能够容纳大量片材s的容纳部的片材盒1,以及配设在片材盒1上方的给送辊103a。给送辊103a给送被容纳在片材盒1中的片材s。

片材盒1包括容纳片材s的盒体1a(片材容纳部)、片材支承板6,以及分离构件101。

片材支承板6是用以堆叠片材s的板,并且通过使用主轴50a作为支点而相对于盒体1a被自由转动地保持,并通过螺旋弹簧51而靠向给送辊103a。通过由螺旋弹簧51在给送辊103a的方向上向上推片材支承板6,堆叠在片材支承板6上的片材s被向上推向给送辊103a。

分离构件101逐张地分离由给送辊103a发送的片材s。

<图像形成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如上所述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图像形成操作。首先,由带电辊109预先使感光鼓107的表面均匀带电。然后,基于来自主计算机(未例示)的图像信号,利用来自配设在装置主体2中的激光扫描器122的激光,来照射转动的感光鼓107。因此,在感光鼓107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接下来,通过显影设备110上的调色剂,对感光鼓107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并且在感光鼓107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另一方面,给送辊103a在预定定时开始转动,与此同时,通过螺旋弹簧51的力,靠向给送辊侧的片材支承板(堆叠构件)6向上摆动。结果,利用预定力,在堆叠在片材支承板6上的片材s的前端部分被压在给送辊103a上。给送辊103a被控制为仅在给送期间逆时针转动,并且通过给送辊103a的摩擦力来给送被压住的片材s。

如果给送片材支承板6上的多张片材s,则通过分离构件101的作用,来仅分离最上面的片材s。最上面的片材被向下游输送。

接下来,如上所述被分离构件101分离的最上面的片材s被发送到阻挡单元105,以校正进行歪斜给送的片材s。然后,片材s通过阻挡单元105,被输送到由感光鼓107及转印辊106构造的转印部108。

在转印部108中,在感光鼓107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通过被转印辊106电吸引,而被转印至片材s。

然后,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的片材s通过输送带104,被输送到由加热单元113及加压辊114构造的定影单元115。在定影单元115中,调色剂图像通过加热及加压而被定影至片材s。然后,片材s通过一对中间排出辊118及一对排出辊119,被排出到装置主体的顶面上的排出托盘121上。

<盒体的结构>

下面,将使用图2来描述盒体1a的结构。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片材盒的示意性平面图。

片材盒1包括容纳各种尺寸的片材s的盒体(堆叠单元)1a、调节片材s的侧端位置的一对侧端调节构件5a、5b(侧端调节板),以及调节片材s的后端位置(端部位置)的后端调节构件3(后端调节板)。侧端调节构件5a、5b以及后端调节构件3被布置为使得片材支承板6(参见图1)的摆动操作不受影响。

当在盒体1a中容纳了各种尺寸的片材s时,通过使侧端调节构件5a、5b抵接于片材s的侧端,来调节片材s的侧端位置。另外,通过使后端调节构件3抵接于片材s的后端,来调节片材s的后端位置。因此,能够在定位后的状态下容纳片材s。

为了给送片材s,从图2中的箭头a方向,将片材盒1插入到装置主体2中。当片材盒1被插入时,由螺旋弹簧51,将图1中所示的片材支承板6围绕主轴50a向上推。因此,由侧端调节构件5a、5b以及后端调节构件3定位的片材s,被压在给送辊103a(参见图1)上。通过给送辊103a的给送作用,以这种方式被压在给送辊103a上的片材s被逐张发送,以被给送到图像形成部102。

如图2所示,齿条齿52a、52b分别被包括在一对侧端调节构件5a、5b的下部中。在作为侧端调节构件5a、5b的移动方向的、与宽度方向相同的方向(箭头b方向)上,使齿条齿52a、52b延伸。通过被在盒体1a的底部在箭头b方向上配设的导槽(未例示)引导,齿条齿52a、52b在宽度方向上自由移动。

齿条齿52a、52b各自与小齿轮4啮合,该小齿轮4在盒体1a的底部被自由转动地配设在中央。

因此,如果侧端调节构件5a、5b中的一者在宽度方向上被移动,则与此同时,利用小齿轮4以及齿条齿52a、52b的作用,在侧端调节构件5a、5b中的所述一者的相反方向上,侧端调节构件5a、5b中的另一者移动。如上所述,通过移动侧端调节构件5a、5b中的一者,而在宽度方向上同时移动侧端调节构件5a、5b两者,从而使得侧端调节构件5a、5b两者,抵接于堆叠在片材支承板6上的片材s的侧端。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片材s在宽度方向上的定位。

通过被在盒体1a的底部在箭头c方向上配设的导槽(未例示)引导,后端调节构件3在给送方向(第一方向)及其相反方向(第二方向)上自由移动。

<后端调节构件(调节单元)的总体结构>

下面,将使用图3来描述后端调节构件3的总体结构。图3是例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后端调节构件3的结构的透视图。

如图3所示,后端调节构件3具有主体部(抵接部)3a、滑动部3b及保持机构部3c(参见图4)。主体部3a是抵接于片材s的后端的构件,并且,滑动部3b是被配置为通过垂直安装主体部3a而可滑动的构件。保持机构部3c是如下的构件,该构件通过借助后述的啮合部9a、9b而与盒体1a啮合,从而将后端调节构件3保持在预定位置。

后端调节构件3包括操作构件8。操作构件8具有转动部(摆动部),该转动部以通过被用户操作,而围绕支点(第一摆动中心)8a可转动(可摆动)的方式被配设。通过操作后端调节构件3,并且通过后述的切换面将啮合部9a、9b从盒体1a解除啮合,而可移动地构造了操作构件8。当通过操作构件8的啮合解除操作、将啮合部9a、9b从盒体1a解除啮合时,后端调节构件3变为可移动。因此,后端调节构件3的位置能够被改变。在后端调节构件3的移动操作之后,啮合部9a、9b再次与盒体1a啮合。因此,能够保持后端调节构件3的位置。

<保持机构部>

下面,将使用图4及图5,来描述后端调节构件3和盒体1a的保持机构部3c。图4是例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后端调节构件的保持机构部的透视图。图5是例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后端调节构件的保持机构部的图,图5a是后端调节构件的平面图,图5b是图5a的b部放大图,图5c是图5a的c部放大图,并且图5d是保持机构部的截面图。

如图4所示,保持机构部3c包括在盒体1a中形成的、并且沿后端调节构件3的移动方向布置的齿条齿列1a、1b(被啮合部)、保持构件(啮合构件)7,以及操作构件8。如后所述,在保持构件7中形成齿列(啮合部)9及v形槽10(被操作形状部),并且在操作构件8中形成凸状(山形横截面)突出部11(操作形状部)。

如图5a所示,保持部件7具有由两个构件构造的结构,这两个构件在从上方观察时是大致对称的。在图5a中,作为啮合部9a、9b的齿列在保持构件7下方的外侧端部形成,以与盒体1a的齿条齿列1a、1b啮合。

在图5a中,在保持构件7上方的外侧,形成凹状(v形横截面)v形槽10。在该v形槽10中,如后所述,图下侧的小尺寸调节方向是第一切换面(第一啮合被解除面)10a,并且图上侧的大尺寸调节方向是第一切换面(第二啮合被解除面)10b。作为一对斜面的第一切换面10a、10b(被抵接面)被配置为能够分别抵接于凸状突出部11的作为一对斜面的第二切换面(第一啮合被解除面,第二啮合被解除面)11a、11b,该凸状突出部11是与操作构件8一体地被构造的,并且被薄部8b连结。也即,第二切换面11a、11b用作啮合解除部,这两个啮合解除部解除保持构件7的齿列9a、9b(啮合部)与盒体1a的齿列1a、1b(被啮合部)的啮合。具体而言,第二切换面11a、11b将齿列9a、9b从与齿列1a、1b啮合的啮合位置,移动到从齿列1a、1b解除啮合的啮合解除位置。在这种情况下,齿列9a、9b移动的方向是与后端调节构件3的移动方向(c方向)垂直的方向,并且是水平方向(与c方向垂直的方向)。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如下的过程,即通过操作操作构件8来移动连结到操作构件8的突出部11,并且在突出部11抵接于v形槽10的同时转动保持构件7,结果,保持构件7和齿条齿列1a、1b被解除啮合。

如图4及图5所示,在保持构件7的两个方向上的侧端配设的啮合部9a、9b,是由多个三角形齿构造的齿列。啮合部9a、9b在啮合位置与齿条齿列1a、1b啮合。齿条齿列1a、1b被配设在盒体1a的底部,并且是由三角形齿构造的。如果在该结构中,啮合部9a、9b和齿条齿列1a、1b在相互平行的方向上啮合,则后端调节构件3根据片材尺寸而被保持(固定)在设定位置。

如上所述,啮合部9a、9b的齿列以及齿条齿列1a、1b是三角形齿。因此,能够确保在机械方面高的保持强度。于是,能够使啮合部9a、9b和齿条齿列1a、1b的间距变小,从而使得后端调节构件3的设定位置能够被微调。

啮合部9a、9b各自具有彼此在相反方向上设置的齿形。也即,如图5b所示,啮合部9a具有在后端调节构件3被移动以保持小尺寸片材时被调节的侧形成的齿的形状。另一方面,如图5c所示,啮合部9b具有在在后端调节构件3被移动以保持大尺寸片材时被调节的侧形成的大致垂直的面。因此,当后端调节构件3在大尺寸调节方向和小尺寸调节方向两方向上被移动时,生成大的阻力。

由此,当大尺寸调节方向或小尺寸调节方向上的力被后端调节构件3接收时,啮合部9a和齿条齿列1a或者啮合部9b和齿条齿列1b的大致垂直的面被压合。

因此,当大尺寸调节方向或小尺寸调节方向上的力被后端调节构件3接收时,啮合部9a、9b和齿条齿列1a、1b各自的大致垂直的面被压合。然后,后端调节构件3能够接收被施加于自身的力,并且后端调节构件3实现高的保持力。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啮合部9a、9b和齿条齿列1a、1b在水平方向上啮合。因此,即使后端调节构件3在大尺寸调节方向或小尺寸调节方向上接收力,并且啮合部9a、9b在垂直方向上变形,啮合方向和变形方向也为正交关系。啮合方向和变形方向相互正交的结构是抗变形的结构,因而,后端调节构件3实现高的保持力。

使用从啮合部9a延伸的臂部9c的根作为转动支点(第二摆动支点)9e,啮合部9a被配置为在箭头g方向上是可变形(可摆动)的。同样,使用从啮合部9b延伸的臂部9d的根作为转动支点(第二摆动支点)9f,啮合部9b被配置为在箭头h方向上是可变形(可摆动)的。

此外,弹性部9g被配设在转动支点9e、9f之间。以这种方式,啮合部9a和啮合部9b被整合。

<啮合解除机构>

接下来,将使用图3至图7,来详细描述用以将后端调节构件3和盒体1a解除啮合的机构。图6是例示通过操作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保持机构部的操作部以在大尺寸调节方向上转动而产生的啮合解除状态的图,图6a是保持机构部的平面图,并且图6b是保持机构部的截面图。图7是例示通过操作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保持机构部的操作部以在小尺寸调节方向上转动而产生的啮合解除状态的图,图7a是保持机构部的平面图,并且图7b是保持机构部的截面图。

操作构件8被配设在图3中所示的后端调节构件3的主体部3a上面。如图4所示,操作构件8还围绕主轴8a(转动轴),可转动地配设在箭头d1方向(第一方向)和箭头d2方向(第二方向)上,所述主轴8a被布置在与后端调节构件3的移动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

如图4至图7所示,在保持构件7中,形成向外侧延伸的v形的凹状第一切换面10a。另一方面,在操作构件8的底面端部,配设了v形的凸状第二切换面11a。保持构件7的第一切换面10a和操作构件8的第二切换面11a彼此松弛地配合。

在操作构件8与第二切换面11a之间,配设了通过转动操作构件8的转动部而弹性变形的薄部(弹性部)8b,并且通过薄部8b连结操作构件8和第二切换面11a。以比操作构件8的其他部分薄的方式,可弹性变形地配设了薄部8b。薄部8b还被配设在主轴8a与第二切换面11a之间。另外,如图5d所示的,在操作构件8的底面端部中央,配设了移动调节部8c、8d,所述移动调节部8c、8d调节与第二切换面11a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移动。移动调节部8c、8d被配设在后端调节构件3中,以调节操作构件8的一部分在片材厚度方向上的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上述结构,当操作构件8的第二切换面11a和保持构件7的第一切换面10a相对移动时,啮合部9a、9b和齿条齿列1a、1b被解除啮合。

例如,当在图6a中的大尺寸调节方向(箭头f方向)上移动后端调节构件3以容纳大尺寸片材s时,第一操作构件8在箭头f方向上被按压,该箭头f方向是与后端调节构件3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然后,操作构件8使用图4中所示的主轴8a作为支点,而在d1方向上摆动(图6中的状态)。

在此,如图6b所示,由移动调节部8c、8d,来调节与箭头f方向垂直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薄部8b在发生弹性变形的同时,在箭头f方向的相反方向上,来水平移动凸状v形的突出部11的第二切换面11a。当操作构件8的第二切换面11a水平移动时,第二切换面11a按压保持构件7的第一切换面10a。

随着保持构件7的第一切换面10a被按压,如图6所示,保持构件7的啮合部9a、9b通过使用臂部9c、9d的根作为转动支点9e、9f而转动。啮合部9a、9b分别在箭头g、h方向上转动。然后,啮合部9a和齿条齿列1a以及啮合部9b和齿条齿列1b被解除啮合,使得保持构件7和盒体1a被解除啮合。此时,如图6a所示,弹性部9g发生弹性变形。

如上所述,与翻转操作构件8的操作同时地,解除啮合部9a、9b和齿条齿列1a、1b的啮合。因此,当之后改变设定位置时,后端调节构件3能够在大尺寸调节方向上被轻松地移动。

如果在后端调节构件3的移动完成之后,释放对操作构件8的按压,则薄部8b及弹性部9g发生弹性变形。然后,啮合部9a、9b和齿条齿列1a、1b返回到啮合的初始状态(参见图5),使得后端调节构件3能够被保持在设定位置。

另外,由于薄部8b及弹性部9g的作用,操作构件8类似地返回到初始姿势。然后,操作构件8的原始位置被决定。

接下来,当在图7a中的小尺寸调节方向(箭头j方向)上移动后端调节构件3、以容纳小尺寸片材时,首先在箭头j方向上按压操作构件8,该箭头j方向是与后端调节构件3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然后,操作构件8使用图4中所示的主轴8a作为支点,而在d2方向上摆动。

在此,如图7b所示,由移动调节部8c、8d,来调节与箭头f方向垂直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薄部8b在发生弹性变形的同时,在箭头j方向的相反方向上,水平移动配设有凸状v形的突出部11的第二切换面11b。当操作构件8的第二切换面11b水平移动时,第二切换面11b按压保持构件7的第一切换面10b。

当保持构件7的第一切换面10b被按压时,如图7所示,保持构件7的啮合部9a、9b通过使用臂部9c、9d的根作为转动支点9e、9f而转动。啮合部9a、9b分别在箭头g、h方向上转动。然后,啮合部9a和齿条齿列1a以及啮合部9b和齿条齿列1b被解除啮合,使得保持构件7和盒体1a被解除啮合。此时,如图7a所示,弹性部9g发生弹性变形。

如上所述,与翻转操作构件8的操作同时地解除啮合部9a、9b和齿条齿列1a、1b的啮合。因此,当之后改变设定位置时,后端调节构件3能够在小尺寸调节方向上被容易地移动。

如果在后端调节构件3的移动完成之后,释放对操作构件8的按压,则薄部8b及弹性部9g发生弹性变形。然后,啮合部9a、9b和齿条齿列1a、1b返回到啮合的初始状态(参见图5),使得后端调节构件3能够被保持在设定位置。

同样,由于薄部8b及弹性部9g的作用,操作构件8也返回到初始状态。然后,操作构件8的原始位置被确定。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不考虑两方向(箭头d1及d2方向)中的、进行操作构件8的按压操作的方向,啮合部9a仅在箭头g方向的相同方向上移动,并且啮合部9b仅在箭头h方向的相同方向上移动。由此,啮合部9a、9b和齿条齿列1a、1b被可靠地解除啮合。

因此,当后端调节构件3被移动时,如果在后端调节构件3应当被移动的方向上,进行对操作构件8的按压操作,则释放通过保持机构部3c进行的保持。后端调节构件3由此成为可移动的。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使得v形槽10的啮合部9a、9b侧的第一切换面10a的倾斜角度,不同于第一切换面10b的啮合部9a、9b的相反侧的倾斜角度。同样,使得突出部11的第二切换面11a的倾斜角度,不同于第二切换面11b的倾斜角度。因此,能够在不考虑后端调节构件3的操作方向的情况下,使保持构件7的啮合部9a、9b和齿条齿列1a、1b解除啮合的定时完全对准,从而提高了可操作性。

角度的具体大小取决于v形槽10、突出部11及保持构件7的尺寸,因此,有必要设置适当的大小。

如上所述,通过在保持机构部3c的两侧配设啮合部及切换面,通过弹性部整合该啮合部和该切换面,并且在操作部中配设切换部及薄部,能够通过极小数量的部件来构造小型化的保持机构部。因此,使得能够对后端调节构件,进行大尺寸调节方向和小尺寸调节方向两方向上的操作以及保持。

因此,能够在不牺牲后端调节构件的可操作性的情况下,通过降低保持部的高度而使片材盒在尺寸上更小,并且能够通过削减调节构件周围的部件数量来提高组装性。

如果在后端调节构件的移动完成之后,释放对操作部的按压操作,则对突出部的v形槽的按压也被释放。然后,由于薄部及弹性部的作用,操作部也返回到初始状态,并且弹性部的变形也被恢复到其初始状态,因此,能够避免弹性部的塑性变形,并且使得质量稳定化。

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将保持机构部3c的结构应用于后端调节构件3的示例,但是,也可以将类似的结构应用于侧端调节构件。

在本实施例中,描述了将本发明应用于片材盒1的示例,但是,本发明不应当被局限于这样的示例。也即,本发明可以被应用于如下的片材堆叠装置,该片材堆叠装置包括用以堆叠片材的堆叠单元以及调节单元,该调节单元通过抵接于堆叠在该堆叠单元上的片材的端部,来调节片材的位置。例如,本发明可以被应用于所谓的手动片材托盘或者自动文档进纸器(adf)。

[第二实施例]

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以下对第二实施例的描述中,在适当的时候省略与第一实施例共同的内容(结构及操作)的描述。

<侧端调节构件的总体结构>

下面,将使用图8来描述侧端调节构件5a的总体结构。图8是例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侧端调节构件的结构的透视图,图8a是当从上方观察侧端调节构件时的透视图,并且图8b是当从下方观察侧端调节构件时的透视图。

如图8所示,侧端调节构件5a包括抵接于片材s的侧端的主体部5a、垂直地安装了主体部5a的滑动部5b、以及保持机构部5c,该保持机构部5c借助后述的保持构件29而与盒体1a啮合,从而将侧端调节构件5a保持在预定位置(端部位置)。保持机构部5c由被啮合部21a以及配设在侧端调节构件5a中的操作部28及保持构件29形成,被啮合部21a由齿条齿列构成,该齿条齿列沿在盒体1a中形成的侧端调节构件5a的移动方向而被布置。

操作部28使侧端调节构件5a可移动。也即,通过操作部28的啮合解除操作,将保持构件29从盒体1a解除啮合,从而使得侧端调节构件5a可移动。因此,可以改变侧端调节构件5a的设定位置。在侧端调节构件5a的移动操作之后,能够通过将啮合部与盒体1a再次啮合,来保持侧端调节构件5a的位置。

<保持机构部>

下面,将使用图9及图10,来描述侧端调节构件5a和盒体1a的保持机构部5c。图9是例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侧端调节构件的保持机构部的正视图。图10是例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侧端调节构件的保持机构部的图,图10a是侧端调节构件的俯视图,图10b是保持机构部的水平截面图(图9的a-a截面图),并且图10c是侧端调节构件的截面图。

如图9及图10所示,配设在侧端调节构件5a中的保持构件29包括齿列29a(啮合部),该齿列29a是在侧面上由多个三角形齿形成的。齿列29a与被啮合部21a啮合,该被啮合部21a由在盒体1a的底部配设的齿条齿列构成。由齿条齿列构成的被啮合部21a是由三角形齿形成的。

如果如上所述,配设在保持构件29中的齿列29a,在水平方向上与由齿条齿列构成的被啮合部21a啮合,则侧端调节构件5a根据片材尺寸而被保持(固定)在设定位置。

通过像在本实施例中一样,针对齿列29a的齿以及由齿条齿列构成的被啮合部21a采用三角形齿,能够确保在机械方面高的保持强度。结果,能够使齿列29a和由齿条齿列构成的被啮合部21a的间距变小,从而使得侧端调节构件5a的设定位置能够被微调。

如图10a所示,在保持构件29中,形成凹状(v形横截面)v形槽30(被操作形状部)。在该v形槽30中,如后所述,图下侧的小尺寸调节方向变为第一切换面30a,并且图上侧的大尺寸调节方向变为第一切换面30b。作为一对倾斜面的第一切换面30a、30b(被抵接面)被配置为能够分别抵接于凸状突出部31(操作形状部)的作为一对倾斜面的第二切换面(抵接面)31a、31b,该凸状突出部31是与操作部28一体地被构造的,并且通过薄部28b连接。

<啮合解除机构>

接下来,将使用图8至图12,来详细描述用以将侧端调节构件5a和盒体1a解除啮合的机构。图11是例示通过操作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保持机构部的操作部以在大尺寸调节方向上转动而产生的啮合解除状态的图。图11a是保持机构部的俯视图,图11b是保持机构部的水平截面图,并且图11c是例示侧端调节构件的截面图。图12是例示通过操作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保持机构部的操作部以在小尺寸调节方向上转动而产生的啮合解除状态的图。图12a是保持机构部的俯视图,图12b是保持机构部的水平截面图,并且图12c是例示侧端调节构件的截面图。

如图8至图12所示,操作部28被配设在侧端调节构件5a的主体部5a上面。如图8b所示,操作部28还围绕主轴28a(转动轴),被可转动地配设在图8a中所示的箭头d3方向和箭头d4方向上,所述主轴28a被布置在与侧端调节构件5a的移动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

如图10所示,操作部28包括在从操作部28下垂之后水平延伸的薄部28b。薄部28b中形成有调节垂直方向上的移动的调节部28c、28d。薄部28b还具有凸状(山形横截面)突出部31,该凸状突出部31松弛地嵌合到保持构件29的凹状v形槽30中。

因此,随着与操作部28整合的突出部31和在保持构件29附近形成的v形槽30彼此抵接并一起移动,与操作部28的操作同时地,解除侧端调节构件5a的保持构件29和由盒体1a的齿条齿列构成的被啮合部21a的啮合。

例如,当在图11a中的大尺寸调节方向(箭头f方向)上移动侧端调节构件5a、以容纳大尺寸片材s时,首先在箭头f方向上按压操作部28,该箭头f方向是与侧端调节构件5a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然后,操作部28使用图8b中所示的主轴28a作为支点,而在d3方向上摆动(图11中的状态)。

在此,如图11所示,由移动调节部28c、28d,来调节与箭头f方向垂直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薄部28b在发生弹性变形的同时,在箭头f方向的相反方向上,水平移动凸状v形的突出部31的第二切换面31a。当操作部28的第二切换面31a水平移动时,第二切换面31a按压保持构件29的第一切换面30a。

随着保持构件29的第一切换面30a被按压,如图11b所示,保持构件29的齿列29a通过使用弹性部29b的根29c作为固定端,而在箭头m方向上转动。因此,保持构件29的齿列29a和由盒体1a的齿条齿列构成的被啮合部21a被解除啮合。之后,当在大尺寸调节方向上移动侧端调节构件5a时,侧端调节构件5a由于该啮合解除而能够容易地被移动。

如果在侧端调节构件5a的移动完成之后,释放对操作部28的按压,则薄部28b及弹性部29b发生弹性变形。然后,保持构件29的齿列29a和由盒体1a的齿条齿列构成的被啮合部21a返回到啮合的初始状态(参见图10),使得侧端调节构件5a能够被保持在设定位置。

另外,由于薄部28b及弹性部29b的作用,操作部28类似地返回到初始状态。然后,操作部28的原始位置被确定。

接下来,当在图12a中的小尺寸调节方向(箭头g方向)上移动侧端调节构件5a、以容纳小尺寸片材s时,首先在箭头g方向上按压操作部28,该箭头g方向是与侧端调节构件5a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然后,操作部28使用图8b中所示的主轴28a作为支点,而在d4方向上摆动(图12中的状态)。

在此,如图12所示,由移动调节部8c、28d,来调节与箭头g方向垂直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薄部28b在发生弹性变形的同时,在箭头f方向的相反方向上,水平移动凸状v形的突出部31的第二切换面31b。当操作部28的第二切换面31b水平移动时,第二切换面31b按压保持构件29的第一切换面30b。

随着保持构件29的第一切换面30b被按压,如图12b所示,保持构件29的齿列29a通过使用弹性部29b的根29c作为固定端,而在箭头m方向上转动。因此,保持构件29的齿列29a和由盒体1a的齿条齿列构成的被啮合部21a被解除啮合。之后,当在小尺寸调节方向上移动侧端调节构件5a时,侧端调节构件5a由于该啮合解除而能够容易地被移动。

如果在侧端调节构件5a的移动完成之后,释放对操作部28的按压,则薄部28b及弹性部29b发生弹性变形。然后,保持构件29的齿列29a和由盒体1a的齿条齿列构成的被啮合部21a返回到啮合的初始状态(参见图10),使得侧端调节构件5a能够被保持在设定位置。

另外,由于薄部28b及弹性部29b的作用,操作部28类似地返回到初始状态。然后,操作部28的原始位置被确定。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不考虑两方向(箭头d3及d4方向)中的、进行操作部28的按压操作的方向,保持构件29的齿列29a仅在箭头m方向的相同方向上移动。由此,齿列29a和由齿条齿列构成的被啮合部21a被可靠地解除啮合。

因此,当侧端调节构件5a被移动时,如果在侧端调节构件5a应当被移动的方向上进行操作部28的按压操作,则释放由保持机构部5c进行的保持。由此使得侧端调节构件5a可移动。

如上所述,通过包括与侧端调节构件5a一体地构造的保持机构部5c,在保持机构部中配设啮合部,并且在操作部中配设切换部及薄部,能够通过极小数量的部件来构造小型化的保持机构部。另外,使得能够对侧端调节构件进行大尺寸调节方向和小尺寸调节方向的两方向上的操作以及保持。

因此,能够在不牺牲侧端调节构件的可操作性的情况下,通过降低保持部的高度而使片材盒在尺寸上更小,并且能够通过减少调节构件周围的部件数量来提高组装性。

此外,在侧端调节构件被固定的状态下,由部件的震颤导致的侧端调节构件的位置不正被消除,从而提高了打印精度。

如果在侧端调节构件的移动完成之后,释放对操作部的按压操作,则对突出部的v形槽的按压也被释放。然后,由于薄部及弹性部的作用,操作部也返回到初始状态,并且弹性部的变形也被恢复到其初始状态,因此,能够避免弹性部的塑性变形,并且使得质量稳定化。

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如下的示例,即v形槽30的弹性部29b的根29c侧的第一切换面30b与弹性部29b的根29c的相反侧的第一切换面30a具有相同的倾斜角度,但是,本实施例不局限于这样的示例。也即,使得v形槽30的弹性部29b的根29c侧的第一切换面30b的倾斜角度,不同于弹性部29b的根29c的相反侧的第一切换面30a的倾斜角度。同样,使得突出部31的第二切换面31b的倾斜角度,不同于第二切换面31a的倾斜角度。于是,像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样,能够在不考虑调节构件的操作方向的情况下,使啮合部和被啮合部解除啮合的定时完全对准。在这样的情况下,可操作性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将本发明应用于侧端调节构件5a的示例,但是也可以将类似的结构应用于后端调节构件3。

[第三实施例]

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在以下对第三实施例的描述中,在适当的时候省略与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共同的内容(结构及操作)的描述。

<侧端调节构件的总体结构>

接下来,将使用图13来描述侧端调节构件5a(5b)的总体结构。在以下的描述中,将对侧端调节构件5a、5b中的侧端调节构件5a进行代表性的描述。图13是例示配设在片材盒1中的侧端调节构件5a(5b)的结构的透视图。如图13所示,侧端调节构件5a(5b)具有抵接于片材s的侧端的抵接部5c,以及垂直于抵接部5c配设的滑动部5d。

此外,构成齿列9的啮合部9a、9b和配设在盒体1a的底板1c上的要作为被啮合部17的齿条齿列17a、17b相互接合并啮合。因此,包括保持机构部,该保持机构部将侧端调节构件5a(5b)相对于盒体1a固定和保持在预定位置。

此外,包括操作构件8,该操作构件8操作侧端调节构件5a,并且借助充当切换面的并且在图16中被例示的一对抵接面15a、15b,将齿列9从盒体1a解除啮合,从而使得该侧端调节构件5a可移动。然后,当通过该操作构件8的啮合解除操作、将齿列9从盒体1a解除啮合时,侧端调节构件5a变为可移动的,并且片材s的侧端的设定位置能够被改变。在侧端调节构件5a的移动操作之后,能够通过将齿列9与盒体1a再次啮合,来保持侧端调节构件5a的位置。

此外,在保持机构部中,配设了图18b及19b中所示的滑动部12a、12b。当操作构件8被按压时,能够由滑动部12a、12b提供阻力,使得当侧端调节构件5a移动时,能够维持啮合及啮合解除的稳定状态。

<保持机构部>

下面,将使用图13至图19来描述侧端调节构件5a与盒体1a之间的保持机构部的结构。图14是例示盒体1a的侧端调节构件5a的保持机构部的透视图。图14a是当从上方观察时的侧端调节构件5a及操作构件8的透视图。图14b是当从下方观察时的侧端调节构件5a及操作构件8的透视图。

图15是例示侧端调节构件5a的保持机构部的正视图。图16及图17是例示侧端调节构件5a的水平截面图。图16是图15的k-k截面图,该k-k截面图例示了充当侧端调节构件5a的切换面的一对被抵接面14a、14b,以及能够抵接于所述被抵接面14a、14b的一对抵接面15a、15b。图17a是图15的l-l截面图,该l-l截面图例示了由侧端调节构件5a的保持机构部组成的齿列9构成的啮合部9a、9b,以及要作为与所述啮合部9a、9b啮合的被啮合部17的齿条齿列17a、17b。图17b是图17a的n部放大图,并且图17c是图17a的p部放大图。

如图14及图15所示,经由能够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19c、19d,而配设了在侧端调节构件5a中配设的两个齿列。如图14b所示,齿列9包括啮合部9a、9b,所述啮合部9a、9b是通过在外侧面上连续的多个三角形齿而组成的。所述啮合部9a、9b被配设在盒体1a的底板1c上,并且被配置为能够与要作为被啮合部17的齿条齿列17a、17b啮合,所述齿条齿列17a、17b由沿侧端调节构件5a的移动方向连续布置的多个三角形齿组成。

由配设在侧端调节构件5a中的齿列9构成的啮合部9a、9b,与配设在盒体1a的底板1c上的要作为被啮合部17的齿条齿列17a、17b接合并啮合。因此,侧端调节构件5a根据片材s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而被固定并保持在设定位置。由配设在侧端调节构件5a中的齿列9构成的啮合部9a、9b和配设在盒体1a的底板1c上的要作为被啮合部17的齿条齿列17a、17b,组成侧端调节构件5a的保持机构部。

通过像在本实施例中一样,针对啮合部9a、9b以及齿条齿列17a、17b各自的齿采用三角形齿,能够确保在机械方面高的保持强度。结果,能够使啮合部9a、9b和齿条齿列17a、17b各自的间距变小,从而使得侧端调节构件5a的设定位置能够被微调。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7b及图17c所示,啮合部9a、9b的齿的形状被设置为相反方向。也即,图17b中所示的啮合部9a具有图17b的如下的下部,该下部被构造为相对于侧端调节构件5a的移动方向大致垂直的面9a1,并且,啮合部9a具有被构造为倾斜面的上部。图17c中所示的啮合部9b是如下的示例,该示例具有图17c的如下的上部,该上部被构造为相对于侧端调节构件5a的移动方向大致垂直的面9b1,并且该示例具有被构造为倾斜平的下部。

侧端调节构件5a在片材s的大尺寸调节方向和小尺寸调节方向两方向上被移动。为了在这两种情况下生成大的阻力,针对在片材s的大尺寸调节方向侧和小尺寸调节方向侧的侧端调节构件5a的移动方向,在啮合部9a、9b中分别配设大致垂直的面9a1、9b1。然后,当侧端调节构件5a在片材s的大尺寸调节方向或小尺寸调节方向上接收力时,使得啮合部9a、9b的大致垂直的面9a1、9b1和齿条齿列17a、17b的大致垂直的面17a1、17b1被压合。

因此,当侧端调节构件5a在片材s的大尺寸调节方向或小尺寸调节方向上接收力时,啮合部9a、9b的大致垂直的面9a1、9b1和齿条齿列17a、17b的大致垂直的面17a1、17b1被压合。因此,该力能够被接收,并且,由此能够确保侧端调节构件5a的高保持力。另外,在与侧端调节构件5a的移动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啮合部9a、9b的大致垂直的面9a1、9b1和齿条齿列17a、17b的大致垂直的面17a1、17b1相互抵接并啮合。

因此,侧端调节构件5a在片材s的大尺寸调节方向或小尺寸调节方向上接收力,并且,齿列9的啮合部9a、9b在侧端调节构件5a的移动方向上变形。然而,啮合部9a、9b的大致垂直的面9a1、9b1和齿条齿列17a、17b的大致垂直的面17a1、17b1的啮合方向,与啮合部9a、9b的变形方向是大致正交的。因此,这样能够确保侧端调节构件5a的高保持力。

如图14b所示,齿列9的啮合部9a、9b分别使用从啮合部9a、9b延伸的弹性变形部19c、19d的根部19e、19f,作为各自的固定端。然后,如图17a所示,啮合部9a被配置为能够通过弹性变形部19c的弹性变形而在图17a中的箭头g方向上变形。同样,啮合部9b被配置为能够通过弹性变形部19d的弹性变形而在图17a中的箭头h方向上变形。

此外,通过使弹性变形部19c、19d分别围绕根部19e、19f在图17a中的箭头g、h方向上弹性变形,将齿列9的啮合部9a、9b从齿条齿列17a、17b解除啮合。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弹性变形部19c、19d的恢复力导致分别出现图17a中的箭头p、q方向上的力,这两个力将齿列9的啮合部9a、9b与被啮合部17的齿条齿列17a、17b啮合。因此,齿列9的啮合部9a、9b被保持在与被啮合部17的齿条齿列17a、17b接合并啮合的状态。结果,侧端调节构件5a通过与盒体1a啮合而被保持。

当齿列9的啮合部9a、9b被保持在与被啮合部17的齿条齿列17a、17b接合并啮合的状态时,弹性变形部19c、19d的弹性变形被恢复到其初始状态。例如,如果弹性变形部19c、19d由例如树脂形成,则能够避免弹性变形部19c、19d的模蠕变(moldcreeping)(当向弹性变形部19c、19d施加负荷时、变形随时间增大的现象)。

<啮合解除机构部>

接下来,将使用图18及图19来详细描述用以将侧端调节构件5a和盒体1a解除啮合的机构。图18是例示如下状态的水平截面图,在所述状态下通过操作图14中所示的操作构件8以在作为片材s的大尺寸调节方向的箭头t方向上转动,而使齿列9的啮合部9a、9b和被啮合部17的齿条齿列17a、17b解除啮合。图18a是图15的k-k截面图,该k-k截面图例示了充当切换面的一对被抵接面14a、14b,以及能够抵接于所述被抵接面14a、14b的一对抵接面15a、15b。图18b是图15的l-l截面图,该l-l截面图例示了要作为保持机构部的被啮合部17的齿条齿列17a、17b,以及能够与所述齿条齿列17a、17b啮合的齿列9的啮合部9a、9b。

图19是例示如下状态的水平截面图,在所述状态下通过操作图14中所示的操作构件8以在作为片材s的小尺寸调节方向的箭头u方向上转动,而使齿列9的啮合部9a、9b和被啮合部17的齿条齿列17a、17b解除啮合。图19a是图15的k-k截面图,该k-k截面图例示了充当切换面的一对被抵接面14a、14b,以及能够抵接于所述被抵接面14a、14b的一对抵接面15a、15b。图19b是图15的l-l截面图,该l-l截面图例示了要作为保持机构部的被啮合部17的齿条齿列17a、17b,以及能够与所述齿条齿列17a、17b啮合的齿列9的啮合部9a、9b。

如图14所示,操作构件8围绕要作为转动轴的主轴8a可转动地配设在箭头t、u方向上,所述主轴8a在与侧端调节构件5a的移动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被布置在侧端调节构件5a的抵接部5c上面。操作构件8的主轴8a经由轴承部(未例示)被配设在侧端调节构件5a中。因此,操作构件8与侧端调节构件5a一体地移动。

如图14b所示的,在配设在侧端调节构件5a中的齿列9的啮合部9a、9b的上方邻近处,配设了由延伸到外侧的、配设有v形凸部的山形横截面的倾斜面构成的一对被抵接面14a、14b。在操作构件8的主轴8a的下侧,配设了一对抵接面15a、15b,这一对抵接面15a、15b能够伴随围绕该操作构件8的主轴8a的转动操作而抵接于被抵接面14a、14b,并且由配设有延伸到外侧的v形凹部的v形横截面的倾斜面构成。

在操作构件8中配设了一对抵接面15a、15b。因此,一对抵接面15a、15b与操作构件8一体地围绕主轴8a转动,并且,根据由图14中的箭头t、u方向表示的操作构件8的转动方向,一对抵接面15a、15b松弛地嵌合到一对被抵接面14a、14b中。

如图18a及图19a所示,配设在操作构件8中的抵接面15a、15b,和配设在齿列9的啮合部9a、9b附近的被抵接面14a、14b,分别在适当的时候选择性地相互抵接。因此,与操作构件8的转动操作同时地,配设在操作构件8中的抵接面15a、15b抵接于被抵接面14a、14b,以使弹性变形部19c、19d围绕根部19e、19f,而在图17a及图18b中所示的箭头p、q方向上弹性变形。

因此,使得配设在侧端调节构件5a侧的齿列9的啮合部9a、9b,与配设在盒体1a的底板1c侧的被啮合部17的齿条齿列17a、17b解除啮合。操作构件8切换被啮合部17的齿条齿列17a、17b与齿列9的啮合部9a、9b的啮合及啮合解除。

例如,为了在盒体1a内部容纳大尺寸片材s,在与侧端调节构件5a的移动方向相同的图18中的箭头f方向上,按压操作构件8,使得侧端调节构件5a在由图18中的箭头f方向表示的大尺寸调节方向上移动。然后,操作构件8围绕主轴8a在图14中的箭头t方向上转动。

伴随该转动,抵接面15a、15b松弛地嵌合到配设有v形凸部的被抵接面14a、14b中,所述被抵接面14a、14b被配设在齿列9的啮合部9a、9b各自的邻近处。然后,在操作构件8中配设的、配设有v形凹部的抵接面15a、15b在图18中的箭头f方向的相反方向(图18a中的向下方向)上移动。然后,一对被抵接面14a、14b中的图18a的上部中所示的被抵接面14a被按压。

因此,图18b中所示的齿列9的啮合部9a、9b在图18b中的箭头g、h方向上移动,图18b中的箭头g、h方向作为通过使用弹性变形部19c、19d的根部19e、19f作为固定端而对与盒体1a的啮合进行啮合解除的方向。然后,啮合部9a和齿条齿列7a被解除啮合,并且啮合部9b和齿条齿列7b被解除啮合。

以这种方式,啮合部9a、9b和齿条齿列17a、17b被解除啮合。因此,当之后在由图18b中的箭头f方向表示的片材s的大尺寸调节方向上使侧端调节构件5a移动、以改变片材s的侧端的设定位置时,侧端调节构件5a能够被容易地移动。

也即,在侧端调节构件5a应当被移动的方向上,进行对操作构件8的按压操作。因此,该操作构件8围绕主轴8a转动,并且抵接面15a、15b与被抵接面14a、14b抵接并按压被抵接面14a、14b。然后,弹性变形部19c、19d发生弹性变形,并且,齿列9的啮合部9a、9b从被啮合部17的齿条齿列17a、17b脱离并解除啮合,使得侧端调节构件5a变为可移动的。

如果在侧端调节构件5a的移动完成之后,释放对操作构件8的按压,则由于弹性变形部19c、19d的恢复力,啮合部9a、9b和齿条齿列17a、17b返回啮合的初始状态。因此,侧端调节构件5a能够被固定并保持在预期的设定位置上。

同样,弹性变形部19c、19d被恢复。如图16所示,在操作构件8中配设的、配设有v形凹部的一对抵接面15a、15b,被嵌合到配设有v形凸部的一对被抵接面14a、14b中,这一对被抵接面14a、14b被配设在齿条9的啮合部9a、9b各自的邻近处。因此,操作构件8也被设置到原始位置。

也即,当释放对操作构件8的按压操作时,抵接面15a、15b离开被抵接面14a、14b,以恢复弹性变形部19c、19d,并且齿列9的啮合部9a、9b与被啮合部17的齿条齿列17a、17b啮合,以固定侧端调节构件5a。

此外,为了在盒体1a内部容纳小尺寸片材s,在与侧端调节构件5a的移动方向相同的图19中的箭头j方向上,按压操作构件8,使得侧端调节构件5a在由图19中的箭头j方向表示的片材s的小尺寸调节方向上移动。然后,操作构件8围绕主轴8a在图14a中的箭头u方向上转动。

伴随该转动,如图19a所示,提供了配设有v形凸部的一对被抵接面14a、14b的图19a的下部中所示的被抵接面14b。还提供了抵接面15b,该抵接面15b松弛地嵌合到该被抵接面14b中,并且在配设有v形凹部的一对抵接面15a、15b的图19a的下部中被例示。该抵接面15b在图19a中的箭头j方向的相反方向(图19a中的向上方向)上移动,并且该抵接面15b按压被抵接面14b。

因此,如图19b所示,通过使用弹性变形部19c、19d的根部19e、19f作为固定端,配设在侧端调节构件5a中的齿列9的啮合部9a、9b移动。然后,啮合部9a、9b在图19b中的箭头g、h方向上移动,图19b中的箭头g、h方向作为对与在盒体1a的底板1c上配设的被啮合部17的齿条齿列17a、17b的啮合进行啮合解除的方向。然后,啮合部9a和齿条齿列7a被解除啮合,并且啮合部9b和齿条齿列7b被解除啮合。

以这种方式,啮合部9a、9b和齿条齿列17a、17b被解除啮合。因此,之后,使侧端调节构件5a在由图19b中的箭头j方向表示的小尺寸调节方向上移动,以改变片材s的侧端的设定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侧端调节构件5a能够被轻松地移动。

在侧端调节构件5a的移动完成之后,释放对操作构件8的按压。然后,由于弹性变形部19c、19d的恢复力,啮合部9a、9b和齿条齿列17a、17b返回啮合的初始状态。因此,侧端调节构件5a能够被固定并保持在预期的片材s的侧端的设定位置。同样,由于弹性变形部19c、19d的恢复力,操作构件8也返回到其原始位置。

根据本实施例,不考虑图14a中所示的箭头t、u方向中的、进行对操作构件8的按压操作的方向,如图18b及图19b所示,齿列9的啮合部9a在图18b及图19b中的箭头g方向的相同方向上移动。此外,齿列9的啮合部9b在图18b及图19b中的箭头h方向的相同方向上移动。因此,啮合部9a、9b和齿条齿列17a、17b被解除啮合,因此,侧端调节构件5a变为可移动的。

侧端调节构件5a在一个方向上或者在相反方向上被移动。此时,在要移动的方向上进行对操作构件8的按压操作。因此,由包括啮合部9a、9b及齿条齿列17a、17b的保持机构部对侧端调节构件5a的保持被释放。然后,该侧端调节构件5a变为可移动的。

<滑动机构部>

接下来,将使用图18及图19来描述侧端调节构件5a与盒体1a之间的滑动机构部的结构。如图18及图19所示,通过延长由配设在侧端调节构件5a中的齿列9构成的啮合部9a、9b,而配设了滑动部12a、12b。另一方面,在盒体1a的底板1c上,配设了沿侧端调节构件5a的移动方向布置的被滑动部13a、13b。滑动部12a、12b被配设在由齿列9构成的啮合部9a、9b的背面侧,并且随侧端调节构件5a的移动而沿被滑动部13a、13b滑动。

在侧端调节构件5a应当被移动的方向上,进行对操作构件8的按压操作。然后,与操作构件8一体地围绕主轴8a转动的抵接面15a、15b,与在由齿列9构成的啮合部9a、9b附近配设的被抵接面14a、14b抵接并啮合。然后,与被抵接面14a、14b一体地配设的弹性变形部19c、19d围绕根部19e、19f在图18b及图19b中的箭头g、h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

然后,滑动部12a、12b抵接于被滑动部13a、13b。之后,齿列9的啮合部9a、9b从被啮合部17的齿条齿列17a、17b脱离并解除啮合,使得侧端调节构件5a变为可移动的。

因此,齿列9的啮合部9a、9b从被啮合部17的齿条齿列17a、17b脱离并解除啮合。然后,当侧端调节构件5a变为可移动时,滑动部12a、12b抵接于被滑动部13a、13b,以对侧端调节构件5a的移动增加阻力。结果,当进行对操作构件8的按压操作时,齿列9的啮合部9a、9b和被啮合部17的齿条齿列17a、17b被完全解除啮合。除了到此为止使弹性变形部19c、19d弹性变形的力之外,滑动部12a、12b和被滑动部13a、13b也相互抵接。因此,用来限制弹性变形部19c、19d的弹性变形的力发生作用,从而增大进行对操作构件8的按压操作所需的力。

因此,能够在以稳定的方式维持如下状态的同时,移动侧端调节构件5a,在所述状态下通过进行对操作构件8的按压操作,使得齿列9的啮合部9a、9b和被啮合部17的齿条齿列17a、17b完全解除啮合。因此,能够避免当齿列9的啮合部9a、9b和被啮合部17的齿条齿列17a、17b的啮合解除状态不稳定时,产生异常声音。

此外,在齿列9的啮合部9a、9b与被啮合部17的齿条齿列17a、17b之间,不存在摩擦的可能性。因为仅当操作构件8被按压时,才生成通过滑动部12a、12b和被滑动部13a、13b的抵接而生成的摩擦阻力,所以能够避免弹性变形部19c、19d的模蠕变。

下面,描述配设在操作构件8中的一对抵接面15a、15b的倾斜角度,以及在齿列9的啮合部9a、9b附近配设的一对被抵接面14a、14b的倾斜角度。也即,在弹性变形部19c、19d侧(弹性部侧),和在作为弹性变形部19c、19d的相反侧的滑动部12a、12b侧,可以相异地设置倾斜角度。

此外,在弹性变形部19c、19d侧(弹性部侧)和在作为弹性变形部19c、19d的相反侧的滑动部12a、12b侧,可以相异地设置配设在操作构件8中的一对抵接面15a、15b的倾斜角度。

适当地设置这些倾斜角度。因此,不考虑在侧端调节构件5a应当被移动的方向上进行对操作构件8的按压操作的操作方向,能够使齿列9的啮合部9a、9b和被啮合部17的齿条齿列17a、17b完成解除啮合的定时对准。由此,提高了可操作性。

如上所述,包括与侧端调节构件5a一体地构造的保持机构部。然后,在该保持机构部中,配设了齿列9、充当该齿列9附近的切换面的被抵接面14a、14b,以及从齿列9延伸的弹性变形部19c、19d。因此,通过极小数量的部件,就使得能够对侧端调节构件5a进行片材s的大尺寸调节方向和小尺寸调节方向两方向上的操作以及保持。

因此,在维持侧端调节构件5a的可操作性的同时,提高了组装性。此外,在侧端调节构件5a被固定的同时,由部件的震颤导致的侧端调节构件5a的位置不正被消除,从而提高了打印精度。

通过配设与齿列9一体地形成的滑动部12a、12b,能够在以稳定的方式维持齿列9和被啮合部17完全解除啮合的状态的同时,来使侧端调节构件5a移动。因此,能够避免当齿列9和被啮合部17的啮合解除状态不稳定时产生的异常声音。

在齿列9的啮合部9a、9b与被啮合部17的齿条齿列17a、17b之间,不存在摩擦的可能性。此外,在侧端调节构件5a的移动完成之后,释放对操作构件8的按压。然后,由于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19c、19d的恢复力,操作构件8返回到其原始位置,并且,弹性变形部19c、19d的变形返回到其初始态。因此,能够避免弹性变形部19c、19d的模蠕变,从而使质量稳定化。

在本实施例中,描述了将本发明应用于侧端调节构件5a的示例,但是也可以将类似的结构应用于其他侧端调节构件5b或者后端调节构件3。

[第四实施例]

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在以下对第四实施例的描述中,在适当的时候省略与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共同的内容(结构及操作)的描述。

接下来,将使用图20至图22来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容纳装置、包括该片材容纳装置的片材给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对以与第三实施例中相同的方式构造的部件附加了与第三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或者即使附图标记与第三实施例中不同,也附加了与第三实施例中相同的构件名称,并且省略重复的描述。

<保持机构部>

首先,将使用图20及图21来描述要作为容纳片材s的片材容纳部的盒体1a与侧端调节构件25a之间的保持机构部的结构。侧端调节构件25a相对于该盒体1a被可移动地配设,并且被构造为调节构件,该调节构件调节在该盒体1a内部(在片材容纳部内部)容纳的片材s的端部位置。抵接部25c抵接于片材s的侧端。

图20是例示盒体1a的侧端调节构件25a的保持机构部的透视图。图21是与图15的l-l截面相对应的水平截面图,该水平截面图例示了盒体1a的侧端调节构件25a的保持机构部。如图20所示,经由能够相对于侧端调节构件25a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部129c、129d,配设了由配设在侧端调节构件25a中的齿列129构成的啮合部129a、129b。然后,在盒体1a的底板1c上配设了由齿条齿列21构成的被啮合部21a、21b。由沿侧端调节构件25a的移动方向布置的齿条齿列21构成的被啮合部21a、21b,和由齿列129构成的啮合部129a、129b,被配置为能够相互接合并啮合。

通过在侧面的内侧上包括多个连续的三角形齿,而构造了通过弹性部129c、129d被延长的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与由齿条齿列21构成的被啮合部21a、21b啮合,所述齿条齿列21包括在盒体1a的底板1c上配设的多个连续的三角形齿。

然后,在侧端调节构件25a的齿列129中配设的啮合部129a、129b,与在盒体1a的底板1c上配设的被啮合部21a、21b啮合。因此,侧端调节构件25a根据片材s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而被固定并保持在侧端的设定位置。通过配设在侧端调节构件25a中的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与由配设在盒体1a中的齿条齿列21构成的被啮合部21a、21b的啮合,而组成了保持机构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像通过在图17b及图17c中进行例示所描述的齿列9的啮合部9a、9b一样,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具有在相反方向上设置的各齿的形状。因此,侧端调节构件25a在片材s的大尺寸调节方向和小尺寸调节方向两方向上被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在大尺寸调节方向侧和小尺寸调节方向侧,分别配设了相对于侧端调节构件25a的移动方向的大致垂直的面,以生成大的阻力。

当侧端调节构件25a在片材s的大尺寸调节方向或小尺寸调节方向上接收力时,使得啮合部129a、129b和被啮合部21a、21b大致垂直的面分别被压合。

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被配置为能够使用从啮合部129a、129b延伸的弹性部129c、129d的根部29e、29f作为各自的固定端,在图22b中的箭头m、n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另外,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和齿条齿列21的被啮合部21a、21b被解除啮合。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由于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部129c、129d的恢复力而使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与齿条齿列21的被啮合部21a、21b啮合的方向上产生力。因此,侧端调节构件25a固定并保持在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与齿条齿列21的被啮合部21a、21b啮合的状态下。结果,侧端调节构件25a与盒体1a啮合并被保持。

<啮合解除机构部>

下面,将使用图20及图22来描述对侧端调节构件25a与盒体1a的啮合进行解除啮合的结构。图20及图22例示了围绕主轴28a而可转动地配设在侧端调节构件25a中的操作部28,主轴28a由布置在与侧端调节构件25a的移动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的转动轴构成。操作部28切换齿条齿列21的被啮合部21a、21b与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的啮合和啮合解除。操作部28被操作以在由图20中的箭头t方向表示的片材s的大尺寸调节方向上转动。

图22是例示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与齿条齿列21的被啮合部21a、21b被解除啮合的状态的水平截面图。图22a是与图15中的k-k截面相对应的截面图。例示了如下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由在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附近配设的圆形横截面形状的轴向构件的外周面构成的被抵接面130,与一对抵接面131a、131b相互抵接并啮合。一对抵接面131a、131b被配设在操作部28中,并且由v字横截面形状的倾斜面构成,该倾斜面能够伴随操作部28的转动操作,而抵接于该被抵接面130。图22b是与图15中的l-l截面相对应的截面图。例示了保持机构部的结构,所述保持机构部是由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和齿条齿列21的被啮合部21a、21b构造的。

在图20中所示的操作部28的下部中,配设了图22a中所示的抵接面131a、131b。抵接面131a、131b是通过配设被松弛地嵌合至被抵接面130的v形凹部而构造的,所述抵接面130充当由轴向构件的外周面构成的切换面,所述轴向构件被配设在侧端调节构件25a中配设的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附近。

在本实施例中,配设在操作部28中的抵接面131a、131b,与在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附近配设的被抵接面130抵接并啮合。然后,在侧端调节构件25a应当被移动的方向上,进行对操作部28的按压操作。因此,操作部28围绕主轴28a转动,并且一对抵接面131a、131b抵接并按压被抵接面130。然后,弹性部129c、129d在图22b中的箭头m、n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并且,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从齿条齿列21的被啮合部21a、21b脱离并解除啮合,使得侧端调节构件25a变为可移动的。

释放对操作部28的按压操作。然后,抵接面131a、131b从被抵接面130脱离,并且,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部129c、129d被恢复。然后,由于弹性部129c、129d的恢复力,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与齿条齿列21的被啮合部21a、21b啮合,从而固定侧端调节构件25a。

例如,在要作为片材容纳装置的片材盒1的盒体1a中容纳大尺寸片材s。因此,在由图22a及图22b中的箭头f方向表示的片材s的大尺寸调节方向上移动侧端调节构件25a。操作部28在图20中的箭头t方向上被按压,该箭头t方向是与侧端调节构件25a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然后,操作部28围绕主轴28a在图20中的箭头t方向上转动。

在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附近,配设了由轴向构件的外周面构成的被抵接面130。然后,在操作部28中配设的配设有v形凹部的抵接面131a、131b在图22a中的箭头f方向的相反方向(图22a中的向下方向)上移动,所述v形凹部被松弛地嵌合至被抵接面130。然后,充当切换面的图22a中的向上方向上的抵接面131a按压被抵接面130,该被抵接面130由轴向构件的外周面构成。

因此,使用弹性部129c、129d的根部29e、29f作为固定端而使弹性部129c、129d弹性变形,从而使图22b中所示的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在图22b中的箭头m、n方向上移动。因此,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和齿条齿列21的被啮合部21a、21b被解除啮合。

因此,当使侧端调节构件25a在片材s的大尺寸调节方向上移动、以改变盒体1a内部的片材s的侧端的设定位置时,能够容易地改变侧端调节构件25a。

如果在侧端调节构件25a的移动完成之后,释放对图20中所示的操作部28的按压,则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部129c、129d被恢复。由于弹性部129c、129d的恢复力,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和齿条齿列21的被啮合部21a、21b返回到啮合的初始状态。因此,侧端调节构件25a能够被固定并保持在片材s的侧端的设定位置。同样,由于弹性部129c、129d的恢复力,操作部28也返回到其原始位置。

当在盒体1a中容纳小尺寸片材s时的操作是在图20中的箭头u方向上按压图20中的操作部28,所述箭头u方向是与侧端调节构件25a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然后,操作部28围绕主轴28a在图20中的箭头u方向上转动。

伴随该转动,配设在操作部28中的配设有v形凹部的抵接面131a、131b在图22a的向上方向上移动,所述v形凹部被松弛地嵌合至配设在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附近的、由轴向构件的外周面构成的被抵接面130。然后,充当切换面的图22a的向下方向上的抵接面131b按压被抵接面130,该被抵接面130由轴向构件的外周面构成。

因此,使用弹性部129c、129d的根部29e、29f作为固定端而使弹性部129c、129d弹性变形,从而使图22b中所示的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在图22b中的箭头m、n方向上移动。因此,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和齿条齿列21的被啮合部21a、21b被解除啮合。

因此,当使侧端调节构件25a在片材s的小尺寸调节方向上移动、以改变盒体1a内部的片材s的侧端的设定位置时,能够容易地改变侧端调节构件25a。

<滑动机构部>

接下来,将使用图21及图22来描述侧端调节构件25a与盒体1a之间的滑动机构部。如图21及图22所示,通过延长构成保持机构部的齿列129的一个啮合部129a,而配设了滑动部32。在齿列129的一个啮合部129a的背面侧配设了滑动部32。另一方面,在要作为片材容纳部的盒体1a的底板1c上,配设了沿侧端调节构件25a的移动方向布置的被滑动部33。滑动部32随着侧端调节构件25a的移动,而沿被滑动部33滑动。

当进行对图20中所示的操作部28的按压操作时,图22a中所示的抵接面131a、131b按压被抵接面130,并如图22b所示使弹性部129c、129d弹性变形。然后,在一个啮合部129a的背面侧配设的滑动部32抵接于被滑动部33,并且在抵接之后,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和齿条齿列21的被啮合部21a、21b被解除啮合。

因此,当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和齿条齿列21的被啮合部21a、21b被解除啮合、并且侧端调节构件25a变为可移动时,通过滑动部32和被滑动部33的抵接而增加了摩擦阻力。结果,当进行对操作部28的按压操作时,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和齿条齿列21的被啮合部21a、21b被完全解除啮合。除了到此为止使弹性部129c、129d弹性变形的力之外,滑动部32和被滑动部33也相互抵接。因此,用来限制弹性部129c、129d的弹性变形的力发生作用,从而增大进行对操作部28的按压操作所需的力。

<标准尺寸卡合(click)部>

接下来,将使用图21及图22来描述标准尺寸卡合部的结构,在所述标准尺寸卡合部中,侧端调节构件25a在标准尺寸片材s的侧端位置停止,以提供触觉。如图21及图22所示,被滑动部33在与侧端调节构件25a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配设有要作为槽部的卡合槽34,所述卡合槽34对标准尺寸片材s的侧端位置进行定位。另一方面,滑动部32通过在与侧端调节构件25a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突出,而配设了能够嵌合到卡合槽34中的突出部32a。

然后,侧端调节构件25a被移动到调节标准尺寸片材s的侧端位置的位置。此时,滑动部32的突出部32a通过利用弹性部129c的弹性变形在卡合槽34处弹性停止,所述卡合槽34被配设在与在盒体1a内部容纳的标准尺寸片材s的侧端位置对应的位置。因此,当侧端调节构件25a到达标准尺寸片材s的侧端位置时,通过将滑动部32的突出部32a弹性嵌合到卡合槽34中,而产生触觉。

由此,在操作部28附近,配设了要作为卡合部的滑动部32的突出部32a,以及被滑动部33的卡合槽34。因此,当侧端调节构件25a被设置到标准尺寸片材s的侧端位置时,产生触觉,并且,促进触觉向操作部28的传输。因此,能够提高当用户操作侧端调节构件25a时的可操作性。

此外,在侧端调节构件25a的移动完成之后,释放对操作部28的按压。然后,由于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部129c、129d的恢复力,弹性部129c、129d的变形也被恢复到其初始状态。然后,要作为与弹性部129c、129d一体地形成的卡合部的滑动部32周围的变形也被恢复到其初始状态。因此,能够避免弹性部129c、129d以及要作为卡合部的滑动部32周围的模蠕变,从而使质量稳定化。

如上所述,包括与侧端调节构件25a一体地构造的保持机构部。然后,在该保持机构部中,配设了齿列129、充当该齿列129附近的切换面并且由轴向构件的外周面构成的被抵接面130,以及从该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延伸的弹性部129c、129d。因此,通过极小数量的部件,就使得能够对侧端调节构件25a进行在片材s的大尺寸调节方向和小尺寸调节方向两方向上移动的操作以及保持。

因此,如在第三实施例中一样,在维持侧端调节构件25a的可操作性的同时,提高了组装性。此外,在侧端调节构件25a被固定的同时,由部件的震颤导致的侧端调节构件25a的位置不正被消除,从而提高了打印精度。

此外,通过相互面向内侧,而配设了在侧端调节构件25a侧配设的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并且,在一个肋片(rib)22的两侧配设了在盒体1a侧配设的齿条齿列21的被啮合部21a、21b。因此,减小了保持机构部所需的空间,并且能够减小保持机构部的尺寸。

此外,配设了与齿列129的一个啮合部129a一体地形成的滑动部32,并且,还配设了要作为该滑动部32中的卡合部的突出部32a,以及被滑动部33的卡合槽34。因此,能够在以稳定的方式维持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和齿条齿列21的被啮合部21a、21b被完全解除啮合的状态的同时,使侧端调节构件25a移动。

因此,能够避免当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和齿条齿列21的被啮合部21a、21b的解除啮合状态不稳定时产生异常声音。此外,在齿列129的啮合部129a、129b与齿条齿列21的被啮合部21a、21b之间,不存在摩擦的可能性。

在操作部28附近,配设了要作为卡合部的滑动部32的突出部32a,以及被滑动部33的卡合槽34。因此,促进触觉向操作部28的传输。当侧端调节构件25a被移动以设置到标准尺寸片材s的侧端位置时,产生触觉。因此,提高了当用户操作侧端调节构件25a时的可操作性。

此外,如果在侧端调节构件25a的移动完成之后,释放对操作部28的按压,则由于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部129c、129d的恢复力,操作部28返回到原始位置。因为弹性部129c、129d以及要作为卡合部的滑动部32周围的变形被恢复到其初始状态,所以能够避免所述弹性部129c、129d以及要作为卡合部的滑动部32周围的模蠕变,从而使质量稳定化。

另外在所述第三实施例中,能够在操作构件8附近配设要作为卡合部的滑动部12a、12b的突出部,并且能够在被滑动部13a、13b中配设卡合槽34。因此,当侧端调节构件5a被设置到标准尺寸片材s的侧端位置时,产生触觉,并且能够促进触觉向操作构件8的传输。其他结构与所述第三实施例中相同,并且,能够实现类似的效果。

虽然参照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局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应当对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给予最宽的解释,以使所述范围涵盖所有的此类变型以及等同结构和功能。

本申请要求2013年9月2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196584号以及2013年7月1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147390号的优先权,在此通过引用将所述日本专利申请2013-196584号和所述日本专利申请2013-147390号整体地并入本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