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餐厨垃圾收集处理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74331阅读:640来源:国知局
一种餐厨垃圾收集处理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垃圾桶,尤其是一种餐厨垃圾的现场收集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餐厨垃圾处理方式多数采用泔水桶收集或者粉碎和切割的方式直接排放到下水道。用泔水桶收集必须等待外运,因为得不到及时处理餐厨垃圾发酵变质发酸发臭造成环境污染;同时泔水桶的运输是个大问题,在城市中运输沿途滴漏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餐厨垃圾成分复杂,既有形状较大的果皮菜叶,又有硬度较大的鱼刺碎骨等,利用粉碎切割的方式直接排放到下水道不仅增加了城市管网污水处理的负担。从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角度分析,餐厨垃圾包含大量的水分、营养物质和油脂成分,一旦变质发酵不仅浪费资源同时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需要有一种技术既可以现场就地处理,又能将餐厨垃圾变废为宝,实现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一种餐厨垃圾收集处理桶,利用渗漏固液分离和油水分离技术,在餐厨垃圾产生现场就地将餐厨垃圾进行固液和油水分离,固液分离后固态餐厨垃圾收集,直接送往畜牧养殖场作为饲料利用,或者送往垃圾处理厂生产有机肥料;固液分离后的液体经过油水分离,提取和收集餐厨废油供给化工厂作为工业产品原料或者生产生物质柴油综合利用,无害废水直接排放。本发明一种餐厨垃圾收集处理桶使得餐厨垃圾产生的同时现场分离处理,实现餐厨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大量的污水被直接排放,需要运输的只占极少部分的固态餐厨垃圾和废油,同时避免了餐厨垃圾产生现场可能的环保污染问题,也给城市管理带来福音,从而完全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

一种餐厨垃圾收集处理桶,包括垃圾收集腔,废液收集腔,废水腔,废油收集腔,废液箱,组合部件。所述一种餐厨垃圾收集处理桶可以是圆桶形结构也可以是长方形结构。所述一种餐厨垃圾收集处理桶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为垃圾收集腔;中部为废液收集腔;下部分为左右两侧部分,一侧部分为废水腔,另一侧部分上方为废油收集腔下方为废液箱。

所述垃圾收集腔设置十字中隔板将垃圾收集腔分为四个大小均等的立方体,可以放置4个垃圾收集箱,提手可以将垃圾收集箱提起和放入垃圾收集腔内,提手的设置可以很方便的将垃圾收集箱放入或取出垃圾收集腔。垃圾收集腔的底部设置栅格底板,垃圾收集箱中的餐厨垃圾液体部分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滴淋,经过栅格底板的实现固液分离,液体部分流向废液导流板。垃圾收集箱还可以设置压力盖在上方,需要的时候人工下压压力盖,起到对垃圾收集箱中的餐厨垃圾施加压力挤压餐厨垃圾,减少固态餐厨垃圾的含水量。

所述组合部件包括废液导流板,筋板,废油隔板,废液导流管。所述废液导流管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开口端垂直设置在废液导流板中央;所述废液导流板中心开孔,开孔直径与废液导流管内径一致并衔接为一体,废液导流板表面的液体汇集到中心孔流经废液导流管内部空间,通过废液排放口进入废液箱;所述筋板顶部垂直设置在废液导流板下方并和废液导流管融为一体,筋板平面中心线与废液导流管轴线重合并融为一体,所述筋板底部设置一长方形导流口,导流口连通废水腔和废液箱空间;所述隔板、废液导流板与桶体形成废水腔,废水腔上方桶体设置废水排放接口,废水排放接口上方桶体内侧设置挡板,起到挡油的作用。

所述废液导流管底部朝向废液箱设置一废液排放口,废液排放口的上方设置废油隔板,废油隔板与废油导流板之间形成废油收集腔;废油收集腔底部桶体上设置废油排放接口。

所述筋板上方设置废油导孔,连通废水腔和废油收集腔。

所述废水排放接口设置高度位置低于废油排放接口,所述废水排放口和废油排放口为内藏式结构,不影响餐厨垃圾收集桶的垒叠和运输。

所述桶体底部尺寸略小于顶部的尺寸,方便所述的餐厨垃圾收集处理桶的堆垛和运输。

所述垃圾收集箱四周和底部均为筛网状,倒入的餐厨垃圾可以从四周以及底部的筛网流出。固态餐厨垃圾利用提手将垃圾收集箱提出收集,可以直接送往畜牧养殖场作为直接的饲料利用,也可以送往垃圾堆肥厂生产有机肥料。

所述废水排放接口和废油排放接口采用内藏式,方便所述的餐厨垃圾收集处理桶的堆垛和运输,需要排放废水或者收集废油时只要将皮管接驳即可,方便实用。

所述一种餐厨垃圾收集处理桶,餐厨垃圾产生现场餐厨垃圾倒入垃圾收集箱,固态餐厨垃圾留置在垃圾收集箱内,液体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滴淋后流向废液导流板,经过废液导流腔流入废液箱,废液从废液箱底部经导流口流入废水腔,废液中的油脂比重较废水更轻,油脂上升漂浮到废水腔上部表面,实现油水分离;废油经过废油导孔进入废油收集腔,需要收集取出废油时将皮管接驳废油排放接口即可输出分离后的废油;废水腔中经分离后的废水,用导管接驳废水排放接口即可直接排放废水。

所述一种餐厨垃圾收集处理桶可以是方形的也可以是圆形的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一种餐厨垃圾收集处理桶在餐厨垃圾产生现场就地将餐厨垃圾进行固液和油水分离,固液分离后固态餐厨垃圾可以直接送往畜牧养殖场作为饲料利用,或者送往垃圾处理厂生产有机肥料;固液分离后的液体经过油水分离,提取和收集餐厨废油供给化工厂作为工业产品原料或者生产生物质柴油综合利用,无害废水直接排放。实现了餐厨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的。尤其是这种餐厨垃圾现场处理根绝了“泔水”的存在,也就消灭了“泔水猪”“地沟油”,固态餐厨垃圾直接或者冷藏后当作畜牧禽兽饲料是不错的资源利用;由于油水分离后废油得到收集利用,无害废水被直接排放,需要运输的都是固态或者封闭包装的减量运输,从而也消除了“泔水”运输影响城市环保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餐厨垃圾收集处理桶剖面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餐厨收集处理桶a-a剖视向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餐厨收集处理桶外观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餐厨收集处理桶b-b剖视向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餐厨收集处理桶栅格底板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餐厨收集处理桶组合部件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种餐厨收集处理桶垃圾收集箱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导流口,2、筋板,3、废水腔,4、废液导流腔,5、挡板,6、废水排放接口,7、废液导流板,8、栅格底板,9、垃圾收集腔,10、中隔板,11、桶体,12、废液收集腔,13、废油收集腔,14、废油排放接口,15、废油隔板,41、废液排放口16、废液箱,17、垃圾收集箱,18、提手,19、废液导流管,20、废油导孔。

具体实施例

为使对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一种餐厨垃圾收集处理桶,包括垃圾收集腔9,废液收集腔12,废水腔3,废油收集腔13,废液箱16,组合部件。本实施例一种餐厨垃圾收集处理桶为长方形结构,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为垃圾收集腔9;中部为废液收集腔12;下部分分为左右两侧部分,一侧部分为废水腔3,另一侧部分上方为废油收集腔13下方为废液箱16。

所述垃圾收集腔9设置十字中隔板10将垃圾收集腔9分为四个大小均等的立方体,可以放置4个垃圾收集箱17,提手18可以将垃圾收集箱17提起和放入垃圾收集腔9内,提手18的设置可以很方便的将垃圾收集箱17放入或取出垃圾收集腔9。垃圾收集腔9的底部设置栅格底板8,垃圾收集箱17中的餐厨垃圾液体部分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滴淋,经过栅格底板8的实现固液分离,液体部分流向废液导流板7。

所述组合部件包括废液导流板7,筋板2,废油隔板15,废液导流管19。所述废液导流管19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开口端垂直设置在废液导流板7中心;所述废液导流板7中心开孔,开孔直径与废液导流管19内径一致并衔接为一体,废液导流板7表面的液体汇集到中心孔流经废液导流管19内部空间,通过废液排放口41进入废液箱16;所述筋板2顶部垂直设置在废液导流板7下方并和废液导流管19融为一体,筋板2平面中心线与废液导流管19轴线重合并融为一体,所述筋板2底部设置一长方形导流口1,导流口1连通废水腔3和废液箱16空间;所述隔板2、废液导流板7与桶体11形成废水腔,废水腔3上方桶体11设置废水排放接口6,废水排放接口6上方桶体11内侧设置挡板5,起到挡油的作用。

所述废液导流管19底部朝向废液箱16设置一废液排放口41,废液排放口41的上方设置废油隔板15,废油隔板15与废油导流板7之间形成废油收集腔13;废油收集腔13底部桶体11上设置废油排放接口14。

所述筋板2上方设置废油导孔20,连通废水腔3和废油收集腔13。

所述废水排放接口6设置位置低于废油排放接口14。

所述桶体11底部尺寸略小于顶部的尺寸,方便所述的餐厨垃圾收集处理桶的堆垛和运输。

所述垃圾收集箱17四周和底部均为筛网状,倒入的餐厨垃圾可以从四周以及底部的筛网流出,固态餐厨垃圾利用提手18将垃圾收集箱17提出收集,可以直接送往畜牧养殖场作为直接的食料利用,也可以送往垃圾堆肥厂生产有机肥料。

所述废水排放接口6和废油排放接口14采用内藏式,方便所述的餐厨垃圾收集处理桶的堆垛和运输,需要排放废水或者收集废油时只要将皮管接驳即可,方便实用。

所述一种餐厨垃圾收集处理桶,餐厨垃圾产生现场餐厨垃圾倒入垃圾收集箱17,固态餐厨垃圾留置在垃圾收集箱17内,液体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滴淋后流向废液导流板7,经过废液导流腔4流入废液箱16,废液从废液箱16底部经导流格1流入废水腔3,废液中的油脂比重较废水更轻,油脂上升漂浮到废水腔3上部表面,实现油水分离;废油经过废油导孔20进入废油收集腔13,需要收集取出废油时将皮管接驳废油排放接口14即可输出分离后的废油;废水腔3中经分离后的废水,用导管接驳废水排放接口6即可直接排放废水。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