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机定子吊装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1911阅读:525来源:国知局
发电机定子吊装行车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电机定子吊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电机定子吊装行车。



背景技术:

传统的发电机定子吊装施工中,发电机定子吊装行车基本是采用将汽机房行车加装一台额外的小车,从而提高整体吊装能力。而额外的小车需要从行车厂家额外租用,小车的租用为一次性使用,这种租用属于不可选择性,只能向生产该行车的厂家租用,除了额外租用小车的租用成本外,进出场费也成为了不可避免的成本投入,甚至有时候进出场费用还要大于小车的租用费用,设备投入成本较高,且受到租用日期的制约。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发电机定子吊装行车,有效提高吊装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一种发电机定子吊装行车,包括并联的行车,两台行车通过电气系统实现联动,行车小车的主钩卷扬机设有定滑轮组,行车吊装大钩的抬吊扁担上设有动滑轮组;两行车的小车上分别安装有一根承重扁担梁;承重扁担梁的下方固定连接有三个定滑轮,该定滑轮适配有三个动滑轮,三个动滑轮按2:1数量分配在吊装大钩两侧;绳索穿过所述定滑轮组、承重扁担梁下的定滑轮以及与其适配的所述动滑轮、和所述动滑轮组以连接吊装大钩。

优选的,上述发电机定子吊装行车中,所述三个定滑轮通过钢丝绳吊挂在承重扁担梁上。

优选的,上述发电机定子吊装行车中,所述三个动滑轮通过吊耳固定或钢丝绳缠绕连接在位于吊装大钩下部并与吊装大钩连接的所述抬吊扁担上。

优选的,上述发电机定子吊装行车中,行车包括的行车大梁上铺设行车轨道梁,所述行车小车设置在行车轨道梁上,行车小车的结构梁与行车小车下方的行车轨道梁之间设置有垫铁以减除行车小车轮压。

优选的,上述发电机定子吊装行车中,所述垫铁设置在行车小车的结构梁有加固筋的位置;垫铁设置有至少8处,且平均分配设置在行车小车的两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不依赖额外的小车,可实现有效提高吊装量,减少了租用额外小车的租用成本,进出场费用等,也不必再受到租用小车的日期限制;且结构简单易行,避免了电气系统二次安装调试;同时本实用新型对行车小车的结构进行改进,避免小车轮压造成的小车结构梁变形,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发电机定子吊装行车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承重扁担梁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滑轮组系统的排列示意图;

图中:

1-行车大梁;2-行车轨道梁;3-承重扁担梁;4-定滑轮;5-吊装大钩;6-动滑轮;7-动滑轮组;8-定滑轮组;9-钢丝绳;10-绳索;11-卷扬机;12-结构梁;13-垫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如图1-3所示,一种发电机定子吊装行车,包括两并联的行车,两台行车通过电气系统实现联动;具体的两行车的行车大梁1并联,行车大梁1上铺设有行车轨道梁2,行车小车的主钩卷扬机11设在行车轨道梁2上,行车小车的主钩卷扬机11设有定滑轮组8,行车吊装大钩5的抬吊扁担上设有动滑轮组7。本实用新型中在两行车小车上加装一个承重扁担梁3,承重扁担梁3的下方通过钢丝绳9吊挂有三个定滑轮4;该定滑轮4适配有三个动滑轮6,三个动滑轮6按2:1数量分配在吊装大钩5两侧;绳索10穿过所述定滑轮组8、承重扁担梁3下的定滑轮4以及与其适配的所述动滑轮6、和所述动滑轮组7构成滑轮组系统以连接吊装大钩5。

所述三个动滑轮6通过吊耳固定或钢丝绳缠绕连接在位于吊装大钩5下部并与吊装大钩5连接的所述抬吊扁担(图中未标示)上;本实用新型绳索10穿过包括上述定滑轮4和吊装大钩两侧2:1数量分配的三个动滑轮6在内的滑轮组系统,使得行车吊装量相对于传统行车(只有主钩卷扬机定滑轮组8和吊装大钩上的动滑轮组7构成的滑轮系统)有效提高;通过所述定滑轮4将整个滑轮组系统固定连接在承重扁担梁3上,来实现行车吊装能力的整体提升,不依赖额外租用的小车,也就减少了租用额外小车的租用成本、进出场费用,也不必受到租用小车日期的限制,以降低吊装成本的投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操作,避免了电气系统的二次安装调试。

行车轨道梁2上的行车小车的结构梁12与行车小车下方的行车轨道梁2之间设置有垫铁13,将小车支垫起来以消除行车小车轮压,垫铁13设置在行车小车的结构梁12有加固筋(图中未标示)的位置;垫铁13设置至少8处,且分别设置在行车小车的两侧,一侧至少4处;在发电机定子吊装过程中,为避免行车小车车轮受力较大超出正常轮压,本实用新型采用这种垫铁13支垫方案以保证行车小车轮压不超载;各处垫铁13需放置稳固,以使其能够支撑整个小车结构梁12的底面,避免中空的结构梁12底部受局部压力而内凹变形。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