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吊装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92887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设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筋吊装机构。



背景技术:

在钢筋笼吊装过程中,为了不使钢筋笼在起吊时产生较大的弯曲变形,在施工时由一台履带吊配合一台履带吊整体一次吊装,起吊时连续墙钢筋笼采用多个个吊点吊装;钢筋笼起吊竖直后或运输过程中连续墙钢筋笼由主吊多个吊点吊装;吊点位置设置在桁架筋上,事先进行检算。现有钢筋吊装机构结构简单,起吊作用力集中,容易损坏钢筋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钢筋吊装机构结构简单,起吊作用力集中,容易损坏钢筋结构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功能多样,起吊作用力分散,不易损坏钢筋结构的钢筋吊装机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筋吊装机构包括吊杆连接索、吊装布力杆及钢筋吊钩,所述吊杆连接索与所述吊装布力杆连接,所述钢筋吊钩与所述吊装布力杆连接,所述钢筋吊钩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钢筋吊钩均匀布设于所述吊装布力杆,所述钢筋吊钩包括吊环、滑轮、钢丝绳及卡环,所述吊环设于所述吊装布力杆,所述滑轮包括滑轮吊钩,所述滑轮吊钩设于所述滑轮,所述滑轮通过所述滑轮吊钩与所述吊环连接,所述钢丝绳通过所述滑轮与所述卡环连接,所述卡环包括钢筋保护结构,所述钢筋保护结构设于所述卡环,所述钢筋保护结构为软质 材质。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筋吊装机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卡环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卡环设于所述滑轮两侧的所述钢丝绳。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筋吊装机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吊杆连接索包括连接钢丝绳及吊耳,所述吊耳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吊耳设于所述吊装布力杆,所述连接钢丝绳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连接钢丝绳一端与所述吊耳连接,两个所述连接钢丝绳另一端连接成一股连接钢丝绳。

本实用新型的钢筋吊装机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应用于对钢筋笼进行吊装,起吊作用力分布开,减少对钢筋的损坏,功能多样,起吊作用力分散,不易损坏钢筋结构。所述钢筋吊钩布设于所述吊装布力杆,可在所述吊装布力杆方向将吊装作用力分散开来,所述钢筋吊钩采用滑轮的结构设计,可通过悬挂于所述滑轮上的所述钢丝绳及卡环在所述吊装布力杆垂直方向上将吊装作用力分散开来,减少对钢筋的作用力,减少对钢筋的损坏。同时所述滑轮还可平衡钢筋的方向,保持钢筋的水平平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筋吊装机构一较佳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筋吊装机构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钢筋吊装机构1包括吊杆连接索11、吊装布力杆12及钢筋吊钩13。所述吊杆连接索11与所述吊装布力杆12连接,所述钢筋吊钩13与所述吊装布力杆12连接,所述钢筋吊钩13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钢筋吊钩13均匀布设于所述吊装布力杆12。

所述钢筋吊钩13包括吊环131、滑轮132、钢丝绳133及卡环134,所述吊环131设于所述吊装布力杆12。所述滑轮132包括滑轮吊钩20。所述滑轮吊钩20设于所述滑轮132。所述滑轮132通过所述滑轮吊钩20与所述吊环131连接,所述钢丝绳133通过所述滑轮132与所述卡环134连接。

所述卡环134包括钢筋保护结构30。所述钢筋保护结构30设于所述卡环134,所述钢筋保护结构30为软质材质。

所述吊杆连接索11包括连接钢丝绳111及吊耳112。所述吊耳112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吊耳112设于所述吊装布力杆12,所述连接钢丝绳111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连接钢丝绳111一端与所述吊耳112连接,两个所述连接钢丝绳111另一端连接成一股连接钢丝绳111。

本实用新型的钢筋吊装机构1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应用于对钢筋笼进行吊装,起吊作用力分布开,减少对钢筋的损坏,功能多样,起吊作用力分散,不易损坏钢筋结构。所述钢筋吊钩 13布设于所述吊装布力杆12,可在所述吊装布力杆12方向将吊装作用力分散开来,所述钢筋吊钩13采用滑轮132的结构设计,可通过悬挂于所述滑轮132上的所述钢丝绳111及卡环134在所述吊装布力杆12垂直方向上将吊装作用力分散开来,减少对钢筋的作用力,减少对钢筋的损坏。同时所述滑轮132还可平衡钢筋的方向,保持钢筋的水平平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