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机的副臂前支架装置和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59436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起重机的副臂前支架装置和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起重机的副臂前支架装置和起重机。



背景技术:

中小吨位汽车起重机吊装工况一般包括主臂工况和副臂工况。在主臂工况时,如图1所示,副臂2挂接在主臂1右侧,由副臂支承装置来支承固定。其中副臂支承装置包括前、中、后三个支架。在副臂工况时,需要将副臂2挂接在主臂1的臂头处进而实现副臂吊装。在由主臂工况向副臂工况切换时,需要将副臂2摆出,此时副臂2和三个支架脱离,如图2所示,当副臂2完全摆出至主臂1前方时,插上销轴挂好吊钩便可进行副臂工况吊装。

由上可知,副臂具有两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是悬挂状态,此时副臂2固定在主臂1的侧面。第二种状态是工作状态,此时副臂2固定在主臂1的臂头处。两种状态之间的切换需要借助副臂支承装置的三个支架来完成,副臂2由悬挂状态转换为工作状态的过程称为副臂摆出。反之,副臂2由工作状态转换为悬挂状态的过程称为副臂回收。在副臂2回收时,副臂2需要爬坡中支架4。具体的过程如图3所示,副臂2先绕着与主臂1的第一铰点A转动至需爬中支架4位置,此时,副臂2和主臂1通过第一铰点A连接。利用销轴将助力油缸7的缸体与主臂1连接,其活塞与副臂2连接。当副臂2开始爬坡时,助力油缸7的有杆腔进油使活塞缩回,此时助力油缸7带动副臂2绕铰点A转动。随着副臂2的转动,当副臂2上的第二铰点B与主臂1上的对应铰点重合时,用销轴连接第二铰点B并拔下第一铰点A处的销轴。此时助力油缸7继续缩回,副臂2开始以第二铰点B为中心旋转。待副臂2完全爬上中支架4并回收至特定位置后,助力油缸7停止作用,此时便实现了副臂2的助力回收。

在副臂爬坡的过程中,如图4所示,要使副臂2爬上中支架4,首先副臂2需要先爬上前支架3。由于副臂在回收的过程中副臂有一定的变形,因此副臂2在向前支架3上运动时会出现副臂2下方的导向轮与前支架3卡滞的问题,进而影响副臂2无法爬上中支架,无法完成回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起重机的副臂前支架装置和起重机,以防止副臂在回收过程中与前支架干涉。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起重机的副臂前支架装置,起重机的副臂具有工作状态和悬挂状态,在工作状态,副臂设置于起重机的主臂的臂头处;在悬挂状态,副臂设置于主臂的侧面,副臂前支架装置包括前支架和用于驱动前支架在高度方向上移动的流体驱动机构,在副臂由工作状态向悬挂状态切换时,流体驱动机构驱动前支架向下移动以防止副臂与前支架干涉。

进一步地,流体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油缸,驱动油缸包括缸体和可伸缩地设置于缸体内的活塞,缸体和活塞的一个与前支架连接,缸体和活塞的另一个与主臂连接。

进一步地,副臂前支架装置还包括设置于主臂上的安装座,前支架相对于安装座可平移地设置。

进一步地,安装座上设置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导轨,前支架沿导轨运动。

进一步地,导轨包括设置于安装座上的卡槽,前支架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前支架下侧的滑动部,滑动部卡设于卡槽中并带动前支架沿卡槽运动。

进一步地,安装座上设置有平行间隔设置的两条导轨,前支架设置于两条导轨之间。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起重机,包括主臂和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任一项提供的起重机的副臂前支架装置,副臂前支架装置设置于主臂的侧面。

基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副臂前支架装置包括前支架和用于驱动前支架在高度方向上移动的流体驱动机构,在副臂由工作状态向悬挂状态切换时,流体驱动机构驱动前支架向下移动以防止副臂与前支架干涉。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副臂前支架装置来支撑副臂,在将副臂从工作状态向悬挂状态转换而回收副臂时,可以先驱动前支架向下移动从而防止副臂与前支架干涉。在副臂爬至中支架上后,再驱动前支架向上移动而支撑副臂。而且流体驱动机构的驱动力较大,因此较容易实现对前支架的移动。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副臂处于悬挂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副臂处于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的副臂在回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的副臂在回收时与前支架发生干涉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支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前支架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7至图9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支架在副臂爬坡过程中的位置改变结构示意图。

各附图标记分别代表:

1-主臂;2-副臂;3-前支架;4-中支架;7-助力油缸;30-前支架;40-驱动油缸;50-销轴;70-导轨;80-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臂前支架装置包括前支架和用于驱动前支架在高度方向上移动的流体驱动机构。在副臂由工作状态向悬挂状态切换时,流体驱动机构驱动前支架向下移动以防止副臂与前支架干涉。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臂前支架装置来支撑副臂,在将副臂从工作状态向悬挂状态转换而回收副臂时,可以先驱动前支架向下移动从而防止副臂与前支架干涉。在副臂爬至中支架上后,再驱动前支架向上移动而支撑副臂。而且流体驱动机构的驱动力较大,因此较容易实现对前支架的移动。

下面将根据图5至图9对本实施例的副臂前支架装置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副臂前支架装置包括前支架30和用于驱动前支架30在高度方向上移动的驱动油缸40。驱动油缸40包括缸体和可伸缩地设置于缸体内的活塞,活塞与前支架30连接,缸体与主臂连接。本实施例通过利用工程实践中常见的驱动油缸来驱动前支架移动使得副臂前支架装置的结构简单。

如图5和图6所示,缸体通过销轴50连接于主臂的安装座80上。

优选地,如图5所示,副臂前支架装置还包括设置于主臂上的安装座80。前支架30相对于安装座80可平移地设置。

具体地,如图5所示,安装座80上设置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导轨70。前支架30沿导轨70在高度方向上运动。导轨70对前支架30的移动起到导向的作用,使得前支架30可以按照既定的路线运动,利于保证前支架上的铰点与副臂上的铰点的对中。

如图6所示,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导轨70包括设置于安装座上的卡槽。前支架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前支架30下侧的滑动部,滑动部卡设于卡槽中并带动前支架沿卡槽运动。本实施例的前支架装置通过将导轨70设置为卡槽的形式,卡槽可以防止前支架在远离安装座的方向上脱离安装座,提高副臂前支架装置的工作可靠性。

如图6所示,安装座上设置有平行间隔设置的两条导轨70。前支架30设置于两条导轨70之间。两条导轨的设置可以更好地对前支架30的移动起到导向的作用,使前支架30的移动更平稳。

综上可知,本实施例的前支架装置的前支架可以实现竖直方向的移动,在对副臂进行回收时,控制前支架下移,即前支架不作为爬坡使用,仅使用中支架爬坡,待爬坡完成后,前支架恢复至原位,用于支撑副臂处于悬挂状态。

下面根据图7至图9对本实施例的副臂回收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副臂20回收时,若前支架30处于初始位置,副臂20在自身挠度作用下会与前支架发生干涉,无法爬坡。此时如图7所示,控制驱动油缸40的小腔进油以驱动前支架30沿导轨70向下运动,直至副臂不与前支架接触。副臂开始爬坡中支架,待副臂爬坡后,由于中支架对副臂的支承作用使得副臂的挠度明显减小,此时,副臂和前支架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图8所示,然后控制驱动油缸40的大腔进油,驱动前支架向上移动一直运动到初始位置,使前支架起到支撑副臂的作用,如图9所示。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