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杆式力矩限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68740发布日期:2018-11-16 23:20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涉及监测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监测起重设备中内力矩参数的力矩限制器。



背景技术:

起重机需要根据现场情况而经常改变工况进行起重作业,如改变吊载角度等,而不同工况下起吊的工作变幅及最大额定载荷是不同的,因此需要一套安全装置对以上参数进行综合监测判断,实时显示起重机正常工作、满载、超载、变幅超上限、变幅超下限等工作状态,并进行相应报警、提示、控制,以保证起重机安全工作。

为此,起重机上都配有力矩限制器作为安全保护装置,根据起重机实际的工作状态,按照特定的载荷曲线,自动对起重机进行力矩限制,防止起重机的危险动作。因此,力矩限制器产品是起重机械设备上的一种重要的安全保护装置,自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起重机力矩限制器安全技术规范》以来,力矩限制器在近几年里发展速度较快。我国自行设计、生产力矩限制器的历史并不长,市场上的力矩限制器多为国外产品,这些国外产品虽然性能比较先进,但是存在成本太高,采购周期较长,产品调试服务不方便等缺陷,而且这些产品很多核心技术是保密的,不利于针对不同起重机产品的特点进行功能扩展。

现有的力矩限制器通常采用弹性的弓形片作为检测元件,将其固定在起重机力臂上,通过检测传感器来检测弓形片的弹性变化,从而判断起重机本身的受力情况。但是弓形片本身为较薄的弹性金属片,其使用时间较长后很容易发生变形、扭曲,从而导致监测效果偏差,影响力矩监测功能以及施工安全,也需要更多地维护检修时间;并且弓形片本身具有弹性,在起重机发生振动时弓形片也会随之形变,容易出现误触的情况,因此需要一种可靠性更高的力矩限制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杆式力矩限制器,用以解决现有的力矩限制器因采用弹性弓形片作为形变监测手段,所存在的容易变形、扭曲,误差较高,维护检修频繁的问题,还解决了现有的力矩限制器容易出现误触,导致可靠性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直杆式力矩限制器,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两根直杆、与直杆相连的两个滑车以及用于固定滑车的挡板,所述直杆和滑车对称设置且直杆向内侧倾斜,其中直杆一端铰接固定于被检测部件的表面,另一端与滑车铰接,使得直杆可围绕被检测部件表面的固定端转动,而滑车也可以围绕直杆的活动端自由转动;

所述滑车上设有与直杆转动方向共面的前后两个滑轮,所述挡板与被检测部件表面平行设置,挡板面对滑车一侧设有与滑车运行方向同向的凹陷式滑轨,滑轨能正好容纳滑轮在其中无阻碍通行,所述滑车上还设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与滑轨配合使得滑车在竖直、倒置、倾斜状态下可固定于滑轨中;

所述两个滑车相对的一端分别设有触点开关和触点元件,当两滑车碰撞时触点开关与触点元件接触打开触点开关,所述的触点开关和触点元件分别与设置在外壳内的微处理器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将两根直杆可转动的连接在被检测部件表面,当被检测部件表面受力弯曲时,因被检测部件与挡板之间间距固定,直杆长度也固定,直杆只能向内侧转动,从而带动滑车在滑轨上移动,当被检测部件受力达到限额时,两滑车正好相遇,其上安装的触点开关与触点元件接触,发送信号至微处理器中,即可向工作人员发出警告,起到力矩限制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直杆、滑车、滑轨等部件配合实现力矩监控功能,其各部件结实耐用,很难因为使用时间长等因素而发生损坏,因此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能,可靠性更强;相应的也可以减少维护成本和检修耗时;

2、本实用新型的直杆长度固定,挡板位置固定,当起重机发生振动时,力矩限制器的各部件均保持固定,不会随之振动,因此也不会出现误触的情况,具有更强的可靠性,更适用于移动施工的场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滑车与导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外壳1、直杆2、滑车3、挡板4、伸缩杆5、被检测部件6、滑轮31、固定头32、触点元件33、导轨4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直杆2式力矩限制器,包括外壳1、设置在外壳1内的两根直杆2、与直杆2相连的两个滑车3以及用于固定滑车3的挡板4,所述直杆2和滑车3对称设置且直杆2向内侧倾斜,且直杆2长度足够让其向内倾斜到一定程度时末端相遇;直杆2其中一端铰接固定于被检测部件6的表面,另一端与滑车3铰接,使得直杆2可围绕被检测部件6表面的固定端转动,而滑车3也可以围绕直杆2的活动端自由转动,需要说明是,两根直杆2和两个滑车3均位于同一转动平面上。

滑车3上设有与直杆2转动方向共面的前后两个滑轮31,所述挡板4与被检测部件6表面平行设置,挡板4面对滑车3一侧设有与滑车3运行方向同向的凹陷式滑轨,滑轨能正好容纳滑轮31在其中无阻碍通行,即滑轨平行于被检测部件6表面设置,滑车3通过铰接方式与直杆2连接从而保持沿滑轨移动;所述滑车3上还设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与滑轨配合使得滑车3在竖直、倒置、倾斜状态下可固定于滑轨中。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中,固定装置为铰接设置在滑车3前后两端的“T”型固定头32,相应的,本实施例中滑轨截面为“凸”型,其大小与固定头32的形状相配合,使得固定头32可转动卡设在滑轨中对滑车3进行固定,使得当滑车3处于倒置、倾斜、竖直等状态下时任然能够卡设固定在滑轨中,不会在被检测部件6处于正常状态时发生移动,从而保证本实用新型的正常运行。更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固定头32中T型部的两段均采用圆杆,从而减少与滑轨的接触面积,减小摩擦力,从而使得受力的传递更为精确,力矩监控更准确。

本实用新型中,两个滑车3相对的一端分别设有触点元件33,当两滑车3碰撞时触点开关与触点元件33接触打开触点开关,所述的触点开关和触点元件33分别与设置在外壳1内的微处理器电性连接。当被检测部件6表面受力弯曲时,因被检测部件6与挡板4之间间距固定,直杆2长度也固定,直杆2只能向内侧转动,从而带动滑车3在滑轨上移动,因两直杆2均向内侧倾斜,滑车3滑动时也相对移动,当被检测部件6受力达到限额时,两滑车3正好相遇,其上安装的触点开关与触点元件33接触,发送信号至微处理器中,即可向工作人员发出警告,起到力矩限制效果。

本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中,挡板4背离被检测部件6表面的一侧通过伸缩杆5固定在外壳1内侧,该伸缩杆5由微处理器进行控制,可调节挡板4的前后位置从而控制两滑车3的初始间距,即调节了两滑车3相遇需要直杆2转动的角度,从而配合具有不同最大受力形变程度的起重机产品。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