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装车间物料小车上线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9016发布日期:2019-05-11 01:20阅读:1060来源:国知局
总装车间物料小车上线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整车厂总装物流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总装车间物料小车上线系统。



背景技术:

在整车制造厂总装车间,物流的SPS(零件分拣系统,Set Parts System) 配货方式应用越来越广泛。一般而言,SPS配货方式是由配货人员从物料存放区将配货放置在SPS小车上,SPS小车沿着地面上布设的导向轨道滑行至生产线,生产线上一般设置有至少一级传送装置,SPS小车经过各级传送装置传送后,将配货送至生产线上的车辆装配区。

目前,大部分整车制造厂,为降低对生产设备的投资,一般会采用几款车型混线生产的方式降低生产费用,每款车型的配置也会随着个性化的需求不断增多,按照每款车十个不同的配置,三款车型计算,可能会有三十个甚至更多的配置,因此对混线生产的总装厂来说,对物料的配送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有整车厂的生产线一般与地面齐平设置,SPS(零件分拣系统Set Parts System)小车可以直接传送至生产线上。但对于新兴或比较特殊的生产线,生产线和地面之间存在一定的高差,目前常用的方式是在高度差位置,通过工作人员将SPS小车运送至生产线上。可以看出,该种运送方式不仅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总装车间物料小车上线系统,旨在解决对于与地面存在高度差的生产线,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以及效率低下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总装车间物料小车上线系统,该系统包括设置有第一导向轨道的传送装置和升降装置。其中,所述传送装置与设置于地面上的第二导向轨道之间存在高度差;所述升降装置设置有升降平台,所述升降平台设置有第三导向轨道;所述升降装置设置于所述传送装置和所述第二导向轨道之间,并且,所述升降装置用于在置于低位时,接收所述第二导向轨道传送的物料小车,以及在置于高位时将所述物料小车传送至所述传送装置。

进一步地,上述总装车间物料小车上线系统中,所述传送装置高于地面,对应于所述升降装置的地面开设有一凹设部;所述升降装置置于所述凹设部内。

进一步地,上述总装车间物料小车上线系统中,所述升降装置置于低位时,所述第三导向轨道与所述第二导向轨道之间的间隙小于等于预设间隙和/ 或高差小于等于预设高差。

进一步地,上述总装车间物料小车上线系统中,所述升降装置置于高位时,所述第三导向轨道与所述第一导向轨道之间的间隙小于等于具有预设间隙和/或高差小于等于预设高差。

进一步地,上述总装车间物料小车上线系统中,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平台、液压驱动装置和底座;其中,所述液压驱动装置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升降平台与所述液压驱动装置的伸缩端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总装车间物料小车上线系统中,所述第三导向轨道包括:

第一段导轨、第二段导轨、第三段导轨、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其中,

所述第一段导轨和所述第三段导轨置于所述第二段导轨的两侧且均与所述第二段导轨可滑动地相套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段导轨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段导轨相对所述第二段导轨滑动,以使所述第一段导轨与所述第一导向轨道相对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三段导轨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三段导轨相对所述第二段导轨滑动,以使所述第三段导轨与所述第二导向轨道相对接。

进一步地,上述总装车间物料小车上线系统中,还包括:第一行程开关;其中,所述第一行程开关安装于所述第一段导轨的端部,且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电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段导轨与所述第一导向轨道之间达到预设间隙时,向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发出停止信号。

进一步地,上述总装车间物料小车上线系统中,还包括:第二行程开关;其中,所述第二行程开关安装于所述第三段导轨的端部,且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电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三段导轨与所述第二导向轨道之间达到预设间隙时,向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发出停止信号。

进一步地,上述总装车间物料小车上线系统中,还包括:控制装置和高度传感器;其中,所述高度传感器连接于所述升降平台,用于检测所述升降平台的高度;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高度传感器和所述液压驱动装置均电连接,用于接收检测的所述高度,并在所述高度满足预设值时向所述液压驱动装置发出停止信号。

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置于地面的第二导向轨道和置于生产线上的第一导向轨道之间设置升降装置,使SPS系统的物料小车可以自动转接,不需要工作人员的干预,不仅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总装车间物料小车上线系统的第一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总装车间物料小车上线系统的第二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和图2,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总装车间物料小车上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系统包括传送装置1和升降装置2。

其中,传送装置1设置在生产线上,具体实施时,传送装置1可以依次设置一级、两级或多级,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每一级传送装置1 上均设置有第一导向轨道(图中未示出),传送装置1通过第一导向轨道将物料小车3传送至汽车的装配区4。

置于最前端的传送装置1(图1所示的最左端)与设置于地面上的第二导向轨道(图中未示出)之间存在高度差。升降装置2设置于传送装置1和第二导向轨道之间。一般而言,传送装置1会高于地面一定高度,所以,具体实施时,可以在对应于升降装置2的地面开设有一凹设部,将升降装置2置于该凹设部内。

升降装置2设置有升降平台21,升降平台21设置有第三导向轨道(图中未示出)。升降装置2用于在置于低位时,接收第二导向轨道传送的物料小车3,以及在置于高位时将物料小车3传送至传送装置1。其中,低位是指升降平台 21上的第三导向轨道与地面上的第二导向轨道相齐平,以使第三导向轨道接收第二导向轨道传送的SPS系统的物料小车3,如图1所示。高位是指升降平台 21上的第三导向轨道与生产线上传送装置1上的第一导向轨道相齐平,以将 SPS系统的物料小车3传送至第一导向轨道,如图2所示。

为了使第三导向轨道与第一导向轨道和第二导向轨道之间更好地对接,在升降装置2置于低位时,第三导向轨道与第二导向轨道之间的间隙应小于等于预设间隙,和/或,第三导向轨道与第二导向轨道之间的高度差应小于等于预设高差。

同理,升降装置2置于高位时,第三导向轨道与第一导向轨道之间的间隙小于等于预设间隙,和/或,第三导向轨道与第一导向轨道之间的高差小于等于预设高差。

需要说明的是,具体实施时,预设间隙和预设高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其不做任何限定。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置于地面的第二导向轨道和置于生产线上的第一导向轨道之间设置升降装置2,使SPS系统的物料小车3可以自动转接,不需要工作人员的干预,不仅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

上述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控制装置和高度传感器。其中,高度传感器连接于升降平台21,用于检测升降平台的高度。控制装置与高度传感器和液压驱动装置均电连接,用于接收高度传感器检测的高度,并在高度满足预设值时向液压驱动装置发出停止信号。此处的高度预设值对应于升降装置2处于高位和低位两种状态。

再参见图3,图中示出了升降装置2的优选结构。如图所示,该升降装置 2包括:升降平台21、液压驱动装置22和底座23。其中,液压驱动装置22 连接于底座23上,升降平台21与液压驱动装置22的伸缩端相连接。

为了使升降平台21上的第三导向轨道更好地与两侧的第一导向轨道和第二导向轨道相对接,所以,具体实施时,可以将第三导向轨道设置为三段,分别为:第一段导轨、第二段导轨和第三段导轨,并且,第一段导轨和第三段导轨置于第二段导轨的两侧且均与第二段导轨可滑动地相套接。为了对第一段导轨和第二段导轨进行驱动,还应设置有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

具体地,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一段导轨相连接,用于驱动第一段导轨相对第二段导轨滑动,以使第一段导轨与第一导向轨道相对接。相应地,第二驱动机构与第三段导轨相连接,用于驱动第三段导轨相对第二段导轨滑动,以使第三段导轨与二导向轨道相对接。

为了更好地使第一段导轨和第三段导轨运动至对接位置,上述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第一行程开关。其中,第一行程开关安装于第一段导轨的端部(对着第一导向轨道的端部),且与第一驱动机构电连接,在第一段导轨与第一导向轨道之间达到预设间隙时,第一行程开关向第一驱动机构发出停止信号。

同理,还可以包括:第二行程开关。其中,第二行程开关安装于第三段导轨的端部,且与第二驱动机构电连接,用于在第三段导轨与第二导向轨道之间达到预设间隙时,第二行程开关向第二驱动机构发出停止信号。

综上,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置于地面的第二导向轨道和置于生产线上的第一导向轨道之间设置升降装置,使SPS系统的物料小车3可以自动转接,不需要工作人员的干预,不仅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