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34951发布日期:2019-11-15 21:26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传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传送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带传动具有传动平稳噪声小、过载时能自动打滑防止其他零件损坏、适用于两轴之间的大中心距传动和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安装等优点,带传动被广泛运用于传送各种打印介质。

现有的传送设备一般通过将打印介质放置在传动带上,或将打印介质缠绕在传动带上,随传动带一起运动,以达到传送的目的。这种传送设备普遍存在会使打印介质起皱,影响打印质量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传送设备,用于解决现有的传送设备会使打印介质起皱,影响打印质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传送设备,包括:

带传动机构和至少两个传动件;

各所述传动件均位于同一平面上;

各所述传动件均位于所述带传动机构的一侧。

上述实施例中,由于设置有至少两个传动件,将打印介质依次缠绕在这些传动件上,增大了打印介质与这些传动件的包角,增大了打印介质与传动件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了传动件与打印介质之间的摩擦力,该摩擦力可以克服传动带的局部变形对打印介质施加的力,故可以防止打印介质起皱,提高打印的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传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传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传送设备中直线电机和可调传动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传送设备中第一传动辊和传动辊电机的装配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传送设备中力矩电机和卷筒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打印介质缠绕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打印介质缠绕方法应用于一种传送设备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打印介质缠绕方法中打印介质与传动带的第二段接触的部分的受力分析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打印介质缠绕方法的流程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打印介质缠绕方法应用于一种传送设备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传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传送设备包括:

带传动机构100和至少两个传动件200,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仅以该传送设备包括两个传动件200为例进行说明,并非对该传送设备中的传动件200的数量进行任何限制。

各传动件200均位于带传动机构100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带传动机构100包括:第一传动辊110、第二传动辊120和传动带130,传动带130缠绕在第一传动辊110和第二传动辊120上。

可选的,各传动件200均位于所述传动带130由第一传动辊110向第二传动辊120运动的一侧。

在实际应用中,一方面在传动带130与第一传动辊110或第二传动辊120接触的部分,传动带130受到的第一传动辊110或第二传动辊120的摩擦力的大小发生变化会使传动带130在与第一传动辊110或第二传动辊120接触的部分发生局部变形。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在制造第一传动辊110和第二传动辊120时会存在制造误差,在装配带传动机构100时,也会存在装配误差。该制造误差以及装配误差会在带传动时,导致传动带130各处的运动速度并非完全相同,进而造成传动带130的局部变形。当利用带传动机构100传送打印介质时,传动带130的局部变形会对被传送的打印介质施加局部的外力,导致该打印介质起皱。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设置有至少两个传动件,将打印介质依次缠绕在这些传动件上,增大了打印介质与这些传动件的包角,增大了打印介质与这些传动件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大了传动件与打印介质之间的摩擦力力,该摩擦力力可以克服传动带的局部变形对打印介质施加的力,故可以防止打印介质起皱,提高打印的质量。

请参阅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传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与图1所示的传送设备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

进一步地,带传动机构100包括:第一传动辊110、第二传动辊120、传动带130。

该传送设备还包括抽风装置140。

传动带130缠绕在第一传动辊110和第二传动辊120上。

传动带130上设置有通风口(图中未示出),抽风装置140正对该通风口,以通过气压使打印介质吸附在传动带130上,一方面提高打印介质与传动带130之间的正压力,进而增加打印介质与传动带130之间的摩擦力,提高该传送设备的传送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将打印介质吸附在传动带130上,由于传动带130与打印介质的接触面为一个平面,通过打印介质的表面张力可以减小打印介质的起皱程度。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该传送设备还包括支撑架300,在支撑架300上设置有第一导向槽310。

至少一个传动件200为可调传动件210。

可调传动件位于第一导向槽310中。

可选的,结合图2,该传送设备还包括传动轴211,传动件200通过传动轴211与支撑架300连接,传动轴211的一端与可调传动件210连接,传动轴211的另一端位于第一导向槽310中。

可选的,传动件200和可调传动件210可以绕着传动轴211转动,在传动件200与传动轴211之间设置有轴承,在可调传动件210与传动轴211之间设置有轴承,以减小传动件200与传动轴211之间的摩擦损耗以及可调传动件210与传动件211之间的摩擦损耗。

可选的,传动件200与传动轴211固定,可调传动件210与传动轴211固定。

可选的,还可以通过吊装等方式固定传动件200和可调传动件210,而无需设置支撑架300和第一导向槽310。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传送设备中直线电机和可调传动件的装配示意图,结合图2和图3,该传送设备还包括直线电机400和电机控制器500。在第一传动辊110的与传动带130接触的表面上还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图中未示出),该压力传感器通过数据线与电机控制器500连接,直线电机的输出轴410与可调传动件210连接。

可选的,如图3所示,该传送设备还包括传动轴211,传动轴211的一端与可调传动件210连接,传动轴211的另一端与直线电机的输出轴410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带传动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第一传动辊110和第二传动辊120对传动带130施加预紧力,预紧力越大,传动带130产生的局部变形现象越严重。为了防止被传送的打印介质起皱,需要根据传动带130受到的预紧力调整该打印介质与传动件200的包角。在实际应用中,第一传动辊110对传动带130施加的预紧力和传动带130对第一传动辊110施加的压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故可以通过设置在第一传动辊110上的压力传感器获取传动带130受到的预紧力的大小数据。该压力传感器通过数据线与电机控制器500连接,该压力传感器通过数据线将传动带130受到的预紧力的大小数据传送给电机控制器500,电机控制器500根据接收到的预紧力的大小数据,控制直线电机的输出轴410推动可调传动件的辊轴211沿着第一导向槽310的长度方向运动。可调传动件210随着可调传动件的辊轴211沿着第一导向槽310的长度方向运动,可调传动件210的运动可以改变被传送的打印介质与可调传动件210之间的包角,改变打印介质与各传动件200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改变该打印介质与各传动件200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传动带130受到的预紧力越大,则应该调整可调传动件210的位置,增大该打印介质与各传动件200之间的包角,增大该打印介质与各传动件200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增大该打印介质与各传动件200之间的摩擦力。

同时,在传动件200与打印介质之间的包角增大时,各传动件200对该打印介质的支持力的大小增大,且该支持力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减小,各传动件200对该打印介质的支持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增大,该各传动件200对该打印介质的支持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可以起到防皱的作用。

综上所述,当增加传动件200与打印介质之间的包角时,各传动件200与打印介质之间的摩擦力增大,各传动件200对该打印介质的支持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增大,该传送设备的防起皱效果提高。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传送设备中第一传动辊和传动辊电机的装配示意图,结合图2至图4,该传送设备还包括传动辊电机600。需要说明的是,图4仅以传动辊电机600与第一传动辊110连接为例对传动辊电机110与传动辊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说明,并非限制传动辊电机600仅能与第一传动辊110连接。在实际应用中,传动辊电机600还可以与第二传动辊120连接。

传动辊电机600与第一传动辊110或第二传动辊120连接。

可选的,传动辊电机600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第一传动辊110的辊轴连接,在第二传动辊120和第二传动辊120的辊轴之间设置有轴承,以减小第二传动辊120与第二传动辊120的辊轴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减小传送过程中由于第二传动辊120与第二传动辊120的辊轴之间的摩擦力导致的能量损耗。

可选的,压力传感器还通过数据线与传动辊电机连接,传动辊电机600根据由压力传感器获取的传动带130对第一传动辊110施加的压力,以及传动带130与第一传动辊110的接触面积,得到第一传动辊110和传动带130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传动辊电机600输出的转矩不大于该最大静摩擦力,以防止传动带130与第一传动辊110之间打滑,延长传动带130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仅以第一传动辊110与传动辊电机600连接为例,具体说明传动辊电机600与第一传动辊110或第二传动辊120连接的具体形式,并非限定传动辊电机600仅能与第一传动辊110连接,传动辊电机600还可以与第二传动辊120连接。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传送设备中力矩电机和卷筒的装配示意图,结合图2和图5,该传送设备还包括卷筒700和力矩电机800,力矩电机800与卷筒700连接,力矩电机800输出的转矩小于传动辊电机600输出的转矩。

卷筒700与各传动件200均位于同一平面上,卷筒700位于传动带130的一侧。

卷筒700和各传动件200分别位于传动带200的相对的两侧。

设置在第一传动辊110上的压力传感器还通过数据线与力矩电机连接。

可选的,各传动件200位于传动带130的第一侧,传动带130在第一侧由第一传动辊110向第二传动辊120运动,卷筒700位于传动带130的第二侧,传动带130在第二侧由第二传动辊120向第一传动辊110运动。

打印介质的一部分与传动带130接触,该打印介质的另一部分缠绕于卷筒700上。

可选的,卷筒700固定于支撑架300上。

可选的,卷筒700还可以通过吊装的形式固定,而无需设置支撑架300。

在实际应用中,首先使打印介质首先与传动带130的第一段接触,该传动带130的第一段为传动带130与第一传动辊110接触的一段,然后将该打印介质被缠绕在各传动件200上,再将该打印介质与传动带130接触,最后将该打印介质缠绕在卷筒700上。卷筒700对打印介质施加拉力,使打印介质被张紧,进一步防止由于传动带130的局部变形导致的打印介质的起皱。同时,由于压力传感器通过数据线与驱动卷筒700的力矩电机800连接,力矩电机800根据由该压力传感器获取的压力大小数据确定传动带130受到的预紧力,并根据传动带130受到的预紧力调节输出转矩的大小,力矩电机800输出的转矩与传动带130受到的预紧力成正相关关系,可以使该传送设备可以适用于传送各种不同的材料。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支撑架300上还设置有第二导向槽320,第二传动辊的辊轴121位于第二导向槽320中。

在第二导向槽320上设置有刻度。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调整第二传动辊的辊轴121在第二导向槽320中的位置,可以调整第一传动辊110与第二传动辊120中间的中心距,同时在传动带130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调整第二传动辊的辊轴121在第二导向槽320中的位置,还可以使传动带130受到的预紧力,以使本实施例提供的传送设备适应不同的打印介质。

又由于在第二导向槽320上设置有刻度,故可以精确地调整第一传动辊110与第二传动辊120之间的中心距,还可以根据传动带130的刚度精确地调整传动带130受到的预紧力的大小。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第一传动辊110上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

该传送设备还包括打滑报警控制器910、蜂鸣器920和报警灯930。

该温度传感器通过数据线与打滑报警控制器910连接。

打滑报警控制器910与蜂鸣器920以及报警灯930连接。

打滑报警控制器910还通过数据线与传动辊电机600连接。

可选的,打滑报警控制器910、蜂鸣器920以及报警灯930固定于支撑架300上。

可选的,该传送设备还包括温度补偿电路(图中未示出),该温度补偿电路用于测量该传送设备所在位置的空气温度,该温度补偿电路通过数据线与打滑报警控制器910连接,打滑报警控制器910通过将由该温度传感器获得的传动带的温度数据和该温度补偿电路获得的空气的温度数据相减,即可得到传动带130的温度上升数据,传动带130的温度上升是由于传动带130与第一传动辊110之间的动摩擦造成的。本实施例中的温度补偿电路的结构与现有的已知温度补偿电路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实际使用中,当打滑报警控制器910感应到传动带130的温度上升超过预设的阈值时,说明传动带130与第一传动辊110之间发生明显的相对滑动,即,传动带130与第一传动辊110之间打滑。此时,打滑报警控制器910控制蜂鸣器920输出警报音,打滑报警控制器910控制报警灯930输出光信号。同时,打滑报警控制器910还通过数据线将打滑警报信号传送至传动辊电机600,传动辊电机600响应于该打滑警报信号减小输出的转矩,以防止传动带130与第一传动辊110之间继续打滑,延长传动带13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该传送设备用于传送打印介质,各打印介质依次缠绕于各传动件200上,传动件200与该打印介质的接触面为圆弧面。

在实际应用中,当传动件200可以绕着传动轴211转动时,则传动件200为圆柱体,该圆柱体的圆弧面与该打印介质接触。

当传动件200固定于支撑架300上,或者传动件200与传动轴210固定,即,传动件200不能够转动时,则传动件200为任何一个包括一个圆弧形面的零件,且该打印介质与该圆弧形面接触。

进一步地,传动带130包括第一侧和第二侧。

在与重力方向平行的平行面中,第一传动辊110的圆心和第二传动辊120的圆心的连线与重力的方向垂直,且该第一侧指向该第二侧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相同。

各传动件200均位于传动带130的第一侧。

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将第一侧称为上侧,将第二侧称为下侧。在实际应用中,在第一传动辊110和第二传动辊120之间的传动带的一个或几个部分上,在该打印介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产生向下弯曲的弹性形变,不妨,将传动带130产生弹性形变的部分称为形变部分。

在传动带130的形变部分会产生向上的弹性力,在该弹性力的作用下,增大了传动带130对打印介质的支持力,故在传动带130的形变部分与打印介质之间的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大于传动带130的非形变部分与打印介质之间的摩擦力的最大值,有可能导致打印介质与传动带130的各部分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不均匀,进而导致打印介质起皱。

当各传动件300位于传动带130的上侧时,各传动件300对打印介质的支持力在重力方向上的分力与该打印介质的重力方向相反,可以克服该打印介质自身的重力,减小了传动带130的形变部分的弹性形变量,减小了传动带130的形变部分与打印介质之间的静摩擦力的最大值与传动带130的非形变部分与打印介质之间的摩擦力的最大值之间的差值,使该打印介质与传动带130的各部分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更加均匀,进而防止打印介质起皱。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面,由于设置有至少两个传动件,将打印介质依次缠绕在这些传动件上,增大了打印介质与这些传动件的包角,增大了打印介质与传动件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了传动件与打印介质之间的摩擦力,该摩擦力可以克服传动带的局部变形对打印介质施加的力,故可以防止打印介质起皱,提高打印的质量。第二方面,由于可以根据打印介质不同,调节驱动第一传动辊或第二传动辊的传动辊电机输出的转矩的大小,故本实施例提供的传送设备可以适用于传送不同的打印介质。第三方面,由于在第一传动辊与传动带的接触面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且设置有直线电机,故可以通过传动带受到的预紧力的大小,移动可调传动件的位置,自动调节被传送的打印介质与传动件之间的包角,当传动带受到的预紧力增大时,自动增大被传送的打印介质与传动件之间的包角,增加该打印介质与传动件之间的作用力,故可以进一步防止打印介质起皱,提高打印的质量。第四方面,由于该压力传感器还与传动辊电机连接,故可以根据打印介质不同,以及传动带受到的预紧力的不同,自动调节传动辊电机输出的转矩,故本实施例提供的传送设备可以进一步适用于传送不同的打印介质。第五方面,由于设置有卷筒,故可以对打印介质施加拉力,故可以进一步防止打印介质起皱,提高打印质量。第六方面,由于第二传动辊的辊轴位于第二导向槽中,又由于在第二导向槽上还设置有刻度,故可以精确地调整第一传动辊与第二传动辊之间的中心距,或者精确地调整传动带受到的预紧力,进而可以使本实施例提供传送设备适用于传送不同的打印介质。第七方面,由于设置有打滑报警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当第一传动辊与传动带之间发生打滑现象时,控制蜂鸣器和报警灯报警,还控制传动辊电机减小输出的转矩,故可以防止第一传动辊与传动带之间打滑,进而延长传动带的使用寿命。第八方面,由于各传动件位于传动带的第一侧,各传动件对打印介质的支持力在重力方向上的分力,可以克服该打印介质自身的重力,减小传动带的弹性形变,使打印介质与传动带的各部分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更加均匀,故可以进一步防止打印介质起皱,提高打印的质量。

请参阅图6和图7,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打印介质缠绕方法的流程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打印介质缠绕方法应用于一种传送设备后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6和图7,该打印介质缠绕方法应用于一种传送设备,该传送设备包括:

带传送机构100和至少两个传动件200。

带传动机构100包括第一传动辊110、第二传动辊120和传动带130。

该打印介质缠绕方法包括:

s301、将打印介质绕过传动带的第一段,该第一段为传动带与第一传动辊接触的部分。

具体的,打印介质1000绕过传动带130的第一段,同时该打印介质还对该第一段施加压力,使传动带130的第一段通过摩擦力驱动打印介质1000运动。

s302、将打印介质由传动带的第一段绕出的部分按照预设顺序绕过各传动件,且该打印介质由最后一个传动件绕出后的方向与传动带的运动方向相同。

具体的,该打印介质1000绕过传动带130的第一段后,将打印介质1000由传动带130的第一段绕出的部分按照预设顺序绕过各传动件200。

一方面在传动带130与第一传动辊110或第二传动辊120接触的部分,传动带130受到的第一传动辊110或第二传动辊120的摩擦力的大小发生变化会使传动带130在与第一传动辊110或第二传动辊120接触的部分发生局部变形。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在制造第一传动辊110和第二传动辊120时会存在制造误差,在装配带传动机构100时,也会存在装配误差。该制造误差以及装配误差会在带传动时,导致传动带130各处的运动速度并非完全相同,进而造成传动带130的局部变形。当利用带传动机构100传送打印介质时,传动带130的局部变形会对被传送的打印介质施加局部的外力,导致该打印介质起皱。

本实施例提供的打印介质缠绕的方法,将打印介质1000按照预设顺序绕过各传动件,可以增大打印介质1000与各传动件200之间的包角,增大了打印介质1000与各传动件200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各传动件200与打印介质1000之间的作用力,该作用力可以克服由于传动带130局部变形对打印介质1000施加的力,故可以防止打印介质起皱,提高打印的质量。

s303、使打印介质由该最后一个传动件绕出后的部分与传动带的第二段接触,该第二段既不与第一传动辊接触也不与第二传动辊接触。

具体的,将打印介质1000由最后一个传动件200绕出后的部分与传动带130的第二段接触,该第二段是指传动带130既不与第一传动辊110接触又不与第二传动辊120接触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面,本实施例提供的打印介质缠绕方法,减小了打印介质1000与第一传动辊110的接触面积,减轻了打印介质1000的起皱程度。

第二方面,各传动件200对打印介质1000施加的作用力可以防止由于打印介质1000与传动带130的各部分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不均匀导致的打印介质1000的起皱。

请参阅图8,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打印介质缠绕方法中打印介质与传动带的第二段接触的部分的受力分析图。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图8以打印介质1000的与传动带130的第二段接触的部分包括第一部分1000a和第二部分1000b,且打印介质的第一部分1000a与传动带130之间的摩擦力和打印介质的第二部分1000b与传动带130之间的摩擦力分别为第一摩擦力f2和第二摩擦力f3为例对打印介质1000的起皱原理以及对传送设备的放起皱的原理进行说明,并非对打印介质的受力状况进行任何限定。

如图8所示,在与传动带130的第二段的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各传动件200对打印介质1000的作用力的分力为防皱阻力f1,该防皱阻力f1包括各传动件200与打印介质1000之间的摩擦力以及各传动件200对打印介质的支持力在与传动带130的第二段的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分力。

当防皱阻力f1不存在,且第一摩擦力f2大于第二摩擦力f3时,第一部分1000a的运动速度大于第二部分,由于打印介质1000为柔性材料,此时,第一部分1000a与第二部分1000b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导致打印介质1000起皱。当存在防皱阻力f1,但第一摩擦力f2大于防皱阻力f1且第一摩擦力f2大于第二摩擦力f3时,第一部分1000a与第二部分1000b之间还是发生相对运动,打印介质还是会起皱。当防皱阻力f1大于第一摩擦力f2且防皱阻力大于第二摩擦力f3时,只有第二摩擦力f2和第三摩擦力f3的合力大于防皱阻力f1时,第一部分1000a和第二部分1000b才能够同时运动,此时,打印介质1000不会起皱。

打印介质1000与各传动件200之间的包角越大,各传动件200与打印介质1000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各传动件200与打印介质1000之间的摩擦力增大,同时,各传动件200对打印介质的支持力在与传动带130的第二段的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分力也增大,故打印介质1000与各传动件200之间的包角越大,防皱阻力f1越大,防止打印介质1000起皱的效果越好。

在实际应用中,打印介质1000与各传动件200之间的包角并非越大越好,因为除了考虑到防止打印介质1000起皱的效果外,还需要考虑传动带130驱动打印介质1000运动的能力、打印介质1000承受拉应力的能力以及传动件200的辊轴承受弯矩的能力等诸多因素,打印介质1000与各传动件200之间的包角需要根据不同的打印介质的材料进行相应的调整,使打印介质1000与各传动件200的包角处理满足防止打印介质1000起皱的效果外,还能够兼顾传动打印介质1000的其他效能,该其他效能包括但不限于:带传动的传动效率、打印介质1000的弹性形变量和传动件200的辊轴的挠度。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设置有至少两个传动件,将打印介质依次缠绕在这些传动件上,增大了打印介质与这些传动件的包角,增大了打印介质与传动件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了传动件与打印介质之间的摩擦力,该摩擦力可以克服传动带的局部变形对打印介质施加的力,故可以防止打印介质起皱,提高打印的质量。

请参阅图9和图10,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打印介质缠绕方法的流程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打印介质缠绕方法应用于一种传送设备后的结构示意图。

该打印介质缠绕方法应用于一种传送设备,该传送设备与图6所示的传送设备不同的是,该传送设备还包括卷筒700,则,该缠绕方法包括:

s401、将打印介质绕过传动带的第一段,该第一段为传动带与第一传动辊接触的部分。

s402、将打印介质由传动带的第一段绕出的部分按照预设顺序绕过各传动件,且该打印介质由最后一个传动件绕出后的方向与传动带的运动方向相同。

s403、使打印介质由该最后一个传动件绕出后的部分与传动带的第二段接触,该第二段既不与第一传动辊接触也不与第二传动辊接触。

s404、将打印介质由传动带的第二段绕出的部分缠绕与卷筒上。

具体的,打印介质1000随着传动带130一同运动,当传动带130运动至与第二传动辊120接触时,打印介质1000与传动带130脱离,打印介质1000由传动带130的第二段绕出。将打印介质1000由传动带130的第二段绕出的部分缠绕于卷筒700上。

可选的,卷筒700为弹簧卷筒、电动卷筒或者气动卷筒,卷筒700可以对打印介质1000施加拉力,该拉力可以进一步防止打印介质1000起皱,提高打印的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面,由于设置有至少两个传动件,将打印介质依次缠绕在这些传动件上,增大了打印介质与这些传动件的包角,增大了传动件与打印介质之间的作用力,该作用力可以克服传动带的局部变形对打印介质施加的力,故可以防止打印介质起皱,提高打印的质量。第二方面,由于设置有滚筒,并将打印介质缠绕在该滚筒上,滚筒可以对该打印介质施加拉力,故可以进一步防止该打印介质起皱,提高打印的质量。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为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传送设备及打印介质缠绕方法的描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法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