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千斤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09821发布日期:2020-09-04 14:18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液压千斤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压千斤顶。



背景技术:

现有的液压千斤顶是是由千斤顶内两个区的油液相互转换,带动伸缩杆作往返运动,因为其中一区内装有伸缩杆,所以两个区的藏油体积必然存在差距,伸缩杆体积越大,产生的差距就越大。现一般液压千斤顶会于油缸外壁和千斤顶的外壳之间,设立第三区作油补给区,用以补足两个区的藏油体积的差距。但是,由于在伸缩杆往返运动时因体积差也必然产生压强差,又因为车载千斤顶的空间存放和颠簸等原因,会使液压千斤顶容易漏油或者泄入空气而不能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压千斤顶,用于解决液压千斤顶漏油或者泄入空气而不能使用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液压千斤顶,包括:

外壳组件,所述外壳组件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套设于所述第二外壳上,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滑动连接;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外壳侧面,所述支撑件用于支撑待支撑物;

加压组件和卸压组件,所述加压组件和卸压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上端;

控制总成,所述控制总成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内;

油囊,所述油囊的容积根据油囊内部油液的体积可变,所述油囊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内,所述油囊位于所述控制总成组件下方,与所述控制总成组件固定连接;

油补给区,所述油补给区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内,所述油补给区位于所述油囊下方,所述油囊与所述油补给区通过密封件隔开,所述密封件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外壳第一端;

伸缩组件,所述伸缩组件包括伸缩区和油缸活塞,所述伸缩区位于所述油补给区下方,所述伸缩区通过油缸活塞与所述油补给区连接;

导油组件,所述导油组件包括第一导油管和第二导油管,所述第一导油管套设于所述第二导油管外,所述第一导油管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导油管第一端与所述控制总成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油管和所述第二导油管穿过所述油囊和所述油补给区,所述第一导油管第二端与油缸活塞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油管第二端连通所述伸缩区,所述第一导油管上开有第一回油孔和第二回油孔,所述第一回油孔连通所述第一导油管和所述油囊,所述第二回油孔连通所述第一导油管和所述油补给区;

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二外壳第二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加压组件包括:

把手单元、活塞杆和打油缸;

所述把手单元包括第一把手、第二把手和手持部,所述第一把手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外壳铰接,所述第一把手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把手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把手第二端铰接所述活塞杆第一端,所述第二把手第三端与所述手持部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滑动连接于所述打油缸内;

所述打油缸连接所述控制总成,当所述活塞杆上下运动时,所述控制总成控制所述液压千斤顶内部油液的流动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总成包括:

入油止回阀和出油止回阀;

所述入油止回阀进油端连接所述油囊和所述第一导油管,所述入油止回阀出油端连接所述打油缸;

所述出油止回阀进油端连接所述打油缸,所述出油止回阀出油端连接所述第二导油管。

进一步地,所述卸压组件包括:

卸压键和卸压推杆;

所述卸压键与所述第一外壳铰接;

所述卸压键连接所述卸压推杆第一端,以使所述卸压推杆上下运动;

所述卸压推杆第二端连接所述控制总成,当所述卸压推杆上下运动时,所述控制总成控制所述液压千斤顶内部油液的流动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总成还包括:

卸压止回阀,所述卸压止回阀进油端连接所述第二导油管,所述卸压止回阀出油端连接所述油囊。

进一步地,所述油囊为弹性油囊。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通过滑动组件与所述第一外壳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滑动组件包括:

升降调节环、升降台阶和限位块;

所述升降调节环滑动套设于所述第一外壳上,所述升降台阶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上,所述限位块与所述支撑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块通过销轴与所述升降调节环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二外壳第二端通过球铰连接,所述底座下装有防滑垫。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压千斤顶,通过设置容积可变的油囊,能随着油囊内油量增多减小而膨胀缩小,并能令其内部保持真空状态,使液压千斤顶不受泄入空气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液压千斤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底座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a部分的另一角度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10、外壳组件;101、第一外壳;102、第二外壳;103、固定件;11、支撑件;111、滑动组件;112、升降调节环;113、升降台阶;114、限位块;115、销轴;12、加压组件;121、把手单元;1211、第一把手;1212、第二把手;1213、手持部;122、活塞杆;123、打油缸;13、卸压组件;131、卸压键;132、卸压推杆;14、控制总成;141、入油止回阀;142、出油止回阀;143、卸压止回阀;144、回油管;15、油囊;151、卡子;16、油补给区;17、伸缩组件;171、伸缩区;172、油缸活塞;18、密封件;19、导油组件;191、第一导油管;192、第二导油管;193、第一回油孔;194、第二回油孔;20、底座;201、第一支座;2011、u型腔;2012、锁紧件;2013、钢珠;2014、弹簧;202、第二支座;203、底板;202、防滑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所示,一种液压千斤顶,包括:

外壳组件10,所述外壳组件10包括第一外壳101和第二外壳102,所述第一外壳101套设于所述第二外壳102上,所述第一外壳101与所述第二外壳102滑动连接;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外壳101和第二外壳102为空心圆柱体。

支撑件11,所述支撑件11安装于所述第一外壳101侧面,所述支撑件11用于支撑待支撑物;支撑件11安装于第一外壳101侧面,当第一外壳101相对于第二外壳102滑动时,带动支撑件11滑动,支撑件11用于支撑在使用液压千斤顶时要支撑的物体,例如汽车等。

加压组件12和卸压组件13,所述加压组件12和卸压组件13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101上端;其中,加压组件12用于给液压千斤顶加压,使第一外壳101相对于第二外壳102向上滑动,进而带动支撑件11上上运动,支撑起待支撑物,泄压组件用于给液压千斤顶泄压,即在液压千斤顶使用完成后,使第一外壳101相对第二外壳102向下滑动,使液压千斤顶复位。

控制总成14,所述控制总成14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101内;控制总成14用于控制液压千斤顶内部油液流动的方向。

油囊15,所述油囊15的容积根据油囊15内部油液的体积可变,所述油囊15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101内,所述油囊15位于所述控制总成14组件下方,与所述控制总成14组件固定连接;其中油囊15上端与控制总成14连通,使油液能够进入控制总成14内,油囊15下端固定于第一导油管191上,在本实施例中,油囊15下端通过卡子151固定于第一导油管191上。油囊15的容积根据油囊15内部油液的体积变化,能随着油量增多减小而膨胀缩小,并能令其内部保持真空状态,不受泄入空气影响。

油补给区16,所述油补给区16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102内,所述油补给区16位于所述油囊15下方,所述油囊15与所述油补给区16通过密封件18隔开,防止油补给区16的油漏出,所述密封件18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外壳102第一端,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18为油封。

伸缩组件17,所述伸缩组件17包括伸缩区171和油缸活塞172,所述伸缩区171位于所述油补给区16下方,所述伸缩区171通过油缸活塞172与所述油补给区16连接;伸缩区171中的油液量增多时,伸缩区171体积增加,推动油缸活塞172沿第二外壳102向上运动,伸缩区171中的油液量减少时,伸缩区171体积减少,油缸活塞172沿第二外壳102向下运动。

导油组件19,如图5所示,所述导油组件19包括第一导油管191和第二导油管192,所述第一导油管191套设于所述第二导油管192外,所述第一导油管19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导油管192的第一端与所述控制总成1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油管191和所述第二导油管192穿过所述油囊15和所述油补给区16,所述第一导油管191第二端与油缸活塞17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油管192第二端连通所述伸缩区171,其中,第一导油管191第一端固定连接控制总成14,第一导油管191第二端固定连接油缸活塞172,使控制总成14和油缸活塞172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导油管191和第二导油管192为金属管。所述第一导油管191上开有第一回油孔193和第二回油孔194,所述第一回油孔193连通所述第一导油管191和所述油囊15,所述第二回油孔194连通所述第一导油管191和所述油补给区16,使液压千斤顶内部的油液可以通过第一导油管191在油囊15和油补给区16之间流动。

底座20,所述底座20与所述第二外壳102第二端连接。底座20与第二外壳102第二端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活动连接,其中,活动连接可以为铰接和滑动连接,本方案在此不作限制。

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所述底座20与所述第二外壳102第二端通过球铰连接。其中,底座20包括第一支座201、第二支座202和底板203,所述第一支座201的下部向内凹陷,形成u型腔2011,所述第二支座202为球形,第二支座202配合安装于u型腔2011内,第二支座202固定于底板203上,其中,u型腔2011内设有锁紧件2012,所述锁紧件2012包括钢珠2013和弹簧2014,弹簧2014的一端连接第一支座201,另外一端连接钢珠2013,钢珠2013抵接第二支座202。其中,第二支座202能以12°-15°的任意方向倾斜,可以自动调节待支撑物与千斤顶支点角度,使其保持垂直受力。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加压组件12包括:

把手单元121、活塞杆122和打油缸123;

所述把手单元121包括第一把手1211、第二把手1212和手持部1213,所述第一把手1211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外壳101铰接,所述第一把手1211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把手1212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把手1212第二端铰接所述活塞杆122第一端,所述第二把手1212第三端与所述手持部1213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122滑动连接于所述打油缸123内;通过第一把手1211的设置,在使用液压千斤顶时,可以使活塞杆122在打油缸123内滑动的距离更大,使更多油液进入打油缸123内。其中,第一外壳101上设有固定件103,固定件103用于固定手持部1213。当液压千斤顶闲置不使用时,将手持部1213固定收纳在固定件103上。

所述打油缸123连接所述控制总成14,当所述活塞杆122上下运动时,调整所述控制总成14来控制所述液压千斤顶内部油液的流动方向。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卸压组件13包括:

卸压键131和卸压推杆132;

所述卸压键131第一端与所述卸压推杆132第一端固定连接,用于带动所述卸压推杆132上下运动,所述卸压键131第二端为按压部;

所述卸压推杆132第二端连接所述控制总成14,当所述卸压推杆132上下运动时,调整所述控制总成14来控制所述液压千斤顶内部油液的流动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总成14包括:

入油止回阀141和出油止回阀142;

所述入油止回阀141进油端连接所述油囊15和所述第一导油管191,所述入油止回阀141出油端连接所述打油缸123;

所述出油止回阀142进油端连接所述打油缸123,所述出油止回阀142出油端连接所述第二导油管192。

开始使用液压千斤顶时,首先活塞杆122在把手单元121的带动下向上运动,打油缸123内压强减小,入油止回阀141打开,油囊15和第一导油管191内的油液从入油止回阀141进入打油缸123内。活塞杆122再随把手单元121的运动向下运动,打油缸123内的压强增大,出油止回阀142打开,打油缸123内的油液流经出油止回阀142和第二导油管192进入伸缩区171,伸缩区171内油液体积增加,推动油缸活塞172沿第二外壳102向上运动,因为油缸活塞172与控制总成14之间的距离通过第一导油管191固定,且在使用时,底座20固定于地面上,因此,伸缩区171体积增加时,推动油缸活塞172向上滑动,进而推动第一外壳101相对于第二外壳102向上滑动,撑起待支撑物。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总成14还包括:

卸压止回阀143,所述卸压止回阀143进油端连接所述第二导油管192,所述卸压止回阀143出油端连接所述油囊15。

液压千斤顶使用完成后,需要卸压以便收纳以及下一次使用,在不需要卸压时,卸压推杆132第二端与卸压止回阀143不接触,当需要卸压时,向上抬起卸压键131一端,卸压键131另一端绕卸压键131和第一壳体的铰接处向下运动,并带动卸压推杆132向下运动,卸压推杆132第二端打开卸压止回阀143,伸缩区171内的油液流经第二导油管192和卸压止回阀143进入油囊15内。伸缩区171内油液体积减少,油缸活塞172沿第二外壳102向下运动,完成液压千斤顶的卸压。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二导油管192上设有回油管144,回油管144与卸压止回阀143进油端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油囊15为弹性油囊,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油囊15由橡胶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11通过滑动组件111与所述第一外壳101滑动连接。当不同物体,例如各种品牌车辆高度、车辆受力点高度等不同,调节在支撑不同物体过程中的支撑件11的位置,进而调节受力点,以适应该液压千斤顶对于支撑不同高度的物体使用,实用性强。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所述滑动组件111包括:

升降调节环112、升降台阶113和限位块114;

所述升降调节环112套设于所述第一外壳101上,所述升降台阶113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101上,所述限位块114与所述支撑件11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块114通过销轴115与所述升降调节环112铰接。当需要固定所述支撑件11时,限位块114卡合于升降台阶113的凹槽内,将支撑件11固定;当需要调节支撑件11的高度时,使限位块114能以销轴115为轴心转动,调节升降调节环112的位置至合适高度,将限位块114卡入升降台阶113的凹槽内再次固定,完成支撑件11的高度调节。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20下装有防滑垫202,防滑垫202安装于底板203下表面,以确保安全顺利使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液压千斤顶通过设置容积可变的油囊15,能随着油囊15内油量增多减小而膨胀缩小,并能令其内部保持真空状态,使液压千斤顶不受泄入空气的影响;同时设置高度可调节的支撑件11,可以根据待支撑物的高度预先调节支撑件11的高度,解决了因为待支撑物的高度不同,导致液压千斤顶的升降篇幅较大的问题,省时省力;通过设置角度可变的底座20,可自动调节受力物体与千斤顶支点角度,使其保持垂直受力。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