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涂布机背负式收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04727发布日期:2020-12-08 13:32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涂布机背负式收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涂布机收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涂布机背负式收卷装置。



背景技术:

在胶带薄膜上次过程中,需要通过收卷机将加工的薄膜进行收卷,现有涂布机的收卷卷轴部位,在加工前需要人工将支撑轴放置在收卷部位,当期收卷完成后,人工再将其从支架上卸下,收卷前后需要人工进行上下料,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提供了一种涂布机背负式收卷装置,采用背负式自动换卷装置,通过传动电机驱动回转盘和支撑轴转动,从而将支撑轴放在压辊摆臂上,通过上下卡槽将支撑轴固定,实现自动上料过程;收卷时在压辊摆臂和送辊气缸的作用下支撑轴紧压在收卷棍上,通过收卷辊和支撑轴接触压紧进行传动,收卷过程中支撑轴上的薄膜不断加厚,其中薄膜的收卷压紧力由送料气缸和摆臂气缸控制并保持恒定,收卷完成后,送料卡块打开,压辊摆臂转动,从而可将收卷后的支撑轴从摆臂上卸掉,支撑轴的整个上下料过程自动进行,无需人工操作,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机架、动力收卷轴、支撑轴、同步带和背负式自动换卷装置;所述动力收卷轴轴承连接在机架上方;所述机架中部下方设置有传动电机;所述动力收卷轴上设置有收卷辊;所述背负式自动换卷装置设置在动力收卷轴两侧;所述背负式自动换卷装置包括回转盘、送辊气缸、送辊支撑架、压臂气缸和压辊摆臂。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回转盘轴承连接在动力收卷轴上;所述回转盘和传动电机通过同步带连接传动。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回转盘中部一侧在长度方向上固定设置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右侧在长度方向上固定设置有导轨;所述送辊支撑架左侧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滑动连接在导轨上。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送辊气缸底部转轴连接在回转盘左侧;所述送辊支撑架顶部左端和送辊气缸的活塞杆顶部转轴连接。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送辊支撑架上在远离固定架一侧设置有送辊卡块;所述送辊卡块右侧设置有上卡槽;所述上卡槽开口朝右;所述上卡槽上方在送辊卡块顶部固定设置有限位开关。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压辊摆臂底部转轴连接在机架右侧下方;所述压辊摆臂顶部设置有下卡槽;所述上卡槽和下卡槽结构相同。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压辊摆臂上的支撑轴设置下卡槽内部;所述限位开关下方设置有卡针;所述送辊卡块上的支撑轴通过卡针卡接在上卡槽内部。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压臂气缸左端转轴连接在机架左侧位置;所述压臂气缸右侧的活塞杆顶部和压辊摆臂中部转轴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背负式自动换卷装置,通过传动电机驱动回转盘和支撑轴转动,从而将支撑轴放在压辊摆臂上,通过上下卡槽将支撑轴固定,实现自动上料过程。

2、收卷时在压辊摆臂和送辊气缸的作用下支撑轴紧压在收卷棍上,通过收卷辊和支撑轴接触压紧进行传动,收卷过程中支撑轴上的薄膜不断加厚,其中薄膜的收卷压紧力由送料气缸和摆臂气缸控制并保持恒定。

3、收卷完成后,送料卡块打开,压辊摆臂转动,从而可将收卷后的支撑轴从摆臂上卸掉,实现了自动卸料过程。

4、支撑轴的整个上下料过程自动进行,无需人工操作,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涂布机背负式收卷装置的收卷部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涂布机背负式收卷装置的上料过程横截面结构图。

图3为一种涂布机背负式收卷装置的收卷过程横截面结构图。

图中:1、机架;2、动力收卷轴;201、收卷辊;3、支撑轴;4、同步带;5、背负式自动换卷装置;501、回转盘;502、送辊气缸;503、送辊支撑架;504、压臂气缸;505、压辊摆臂;506、固定架;507、导轨;508、滑块;509、送辊卡块;510、上卡槽;511、限位开关;512、下卡槽;513、卡针;6、传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3所示,一种涂布机背负式收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动力收卷轴2、支撑轴3、同步带4和背负式自动换卷装置5;所述动力收卷轴2轴承连接在机架1上方;所述机架1中部下方设置有传动电机6;所述动力收卷轴2上设置有收卷辊201;所述背负式自动换卷装置5设置在动力收卷轴2两侧;所述背负式自动换卷装置5包括回转盘501、送辊气缸502、送辊支撑架503、压臂气缸504和压辊摆臂505。

优选的,所述回转盘501轴承连接在动力收卷轴2上;所述回转盘501和传动电机6通过同步带4连接传动。

优选的,所述回转盘501中部一侧在长度方向上固定设置有固定架506;所述固定架506右侧在长度方向上固定设置有导轨507;所述送辊支撑架503左侧设置有滑块508;所述滑块508滑动连接在导轨507上。

优选的,所述送辊气缸502底部转轴连接在回转盘501左侧;所述送辊支撑架503顶部左端和送辊气缸502的活塞杆顶部转轴连接。

优选的,所述送辊支撑架503上在远离固定架506一侧设置有送辊卡块509;所述送辊卡块509右侧设置有上卡槽510;所述上卡槽510开口朝右;所述上卡槽510上方在送辊卡块509顶部固定设置有限位开关511。

优选的,所述压辊摆臂505底部转轴连接在机架1右侧下方;所述压辊摆臂505顶部设置有下卡槽512;所述上卡槽510和下卡槽512结构相同。

优选的,所述压辊摆臂505上的支撑轴3设置下卡槽512内部;所述限位开关511下方设置有卡针513;所述送辊卡块509上的支撑轴3通过卡针513卡接在上卡槽510内部。

优选的,所述压臂气缸504左端转轴连接在机架1左侧位置;所述压臂气缸504右侧的活塞杆顶部和压辊摆臂505中部转轴连接。

使用时,步骤一,结合图1-3所示,支撑轴3上料时,启动传动电机6,所述回转盘501轴承连接在动力收卷轴2上;所述回转盘501和传动电机6通过同步带4连接传动,所以当传动电机6转动时会驱动同步带4带动回转盘501一起顺时针转动(其中传动结构也可通过链条传动代替);所述送辊气缸502底部转轴连接在回转盘501左侧;所述送辊支撑架503顶部左端和送辊气缸502的活塞杆顶部转轴连接;所述送辊支撑架503上在远离固定架506一侧设置有送辊卡块509;所述送辊卡块509右侧设置有上卡槽510;所述上卡槽510开口朝右;所述上卡槽510上方在送辊卡块509顶部固定设置有限位开关511;所以回转盘501转动时会带动送辊气缸502、送辊支撑架503、固定架506和支撑轴3一起顺时针转动,当支撑轴3转动到压臂支撑辊上方的下卡槽512内部时,限位开关511打开,从而使得卡针513收回,支撑轴3卡接在上卡槽510内部状态解除;此时支撑轴3位于上卡槽510和下卡槽512,在收卷绕膜时支撑轴3不会脱落。

所述压臂气缸504左端转轴连接在机架1左侧位置;所述压臂气缸504右侧的活塞杆顶部和压辊摆臂505中部转轴连接;在压臂气缸504的作用下将压辊摆臂505向后拉紧,从将支撑轴3压紧在动力收卷轴2上的收卷辊201上。

所以说,背负式自动换卷装置5,通过传动电机6驱动回转盘501和支撑轴3转动,从而将支撑轴3放在压辊摆臂505上,通过上下卡槽512将支撑轴3固定,实现自动上料过程;收卷时在压辊摆臂505和送辊气缸502的作用下支撑轴3紧压在收卷棍上,通过收卷辊201和支撑轴3接触压紧进行传动,收卷过程中支撑轴3上的薄膜不断加厚,其中薄膜的收卷压紧力由送料气缸和摆臂气缸控制并保持恒定。

步骤二,结合图1-3所示,收卷时支撑轴3紧压在收卷辊201上,收卷辊201转动时驱动支撑轴3转动进行收卷,在收卷过程中薄膜缠绕在支撑轴3上,支撑轴3上的薄膜不断增厚,在缠绕过程中,压辊摆臂505跟随厚度变化向右侧转动,送辊气缸502和压臂气缸504的伸缩杆配合伸长,送辊气缸502的伸缩杆伸出时带动送辊支架向上运动,因‘所述回转盘501中部一侧在长度方向上固定设置有固定架506;所述固定架506右侧在长度方向上固定设置有导轨507;所述送辊支撑架503左侧设置有滑块508;所述滑块508滑动连接在导轨507上’,所以当送辊支撑架503向上运动时会带动滑块508沿固定架506上的导轨507向上滑动,滑块508沿导轨507滑动时起到送辊支撑架503定向移动的作用。

回转盘501位置安装有断膜装置,当支撑轴3收卷完成后,断膜装置自动将薄膜切断,此时回转盘501逆时针转动,送辊压块向上抬起,从使得上卡槽510打开。

压辊气缸的活塞杆伸长会驱动压辊摆臂505继续顺时针转动,从而通过下卡槽512将已经卷好的薄膜向右侧运输,压辊摆臂505向右转动时不断下落,从而可将支撑轴3放在机架1上。

压辊摆臂505卸料完毕后,压臂气缸504伸缩杆收回从而拉动压辊摆臂505复位。

综上所述收卷完成后,送料卡块打开,压辊摆臂505转动,从而可将收卷后的支撑轴3从摆臂上卸掉,支撑轴3的整个上下料过程自动进行,无需人工操作,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器来自动控制,控制器的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且本实用新型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装置,所以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电路连接。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