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瓶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475578阅读:来源:国知局
5是图12所示的瓶底部的14-14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是表示使用者的手指接触到瓶底部的状态的图。
[0093]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层叠瓶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是排出帽安装于瓶的状态的纵剖视图(一部分侧面图)。
[0094]图17是图16的17-17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0095]图18是图16所示的层叠瓶的瓶底部的俯视图。
[0096]图19是图18所示的瓶底部的19-19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0097]图20是图19所示的瓶底部的20-20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0098]图21是图19所示的瓶底部的20-20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是表示使用者的手指接触到瓶底部的状态的图。
[0099]图22是图19所示的保持棱的22-22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0100]图23是图18所示的瓶底部的23-23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0101]图24是图18所示的瓶底部的23-23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是表示内层从外层的底部部分剥离后,再次被层叠的状态的图。
[0102]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层叠瓶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图,是排出器安装于瓶的状态下的侧面图(一部分剖视图)。
[0103]图26是图25所示的层叠瓶的剖视图(一部分侧面图)。
[0104]图27是图26的27-27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0105]图28是图26所不的层置瓶的瓶底部的俯视图。
[0106]图29是图28所示的瓶底部的29-29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0107]图30是图29所示的瓶底部的30-30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0108]图31是图29所示的瓶底部的30-30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是表示使用者的手指接触到瓶底部的状态的图。
[0109]图32是图29所示的保持棱的32-32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0110]图33是图28所示的瓶底部的33-33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0111]图34是图28所示的瓶底部的33-33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是表示内层从外层的底部部分剥离后,再次被层叠的状态的图。
[0112]图35是表示本发明的层叠瓶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图,是排出器安装于瓶的状态下的侧面图(一部分剖视图)。
[0113]图36是图35所不的层置瓶的瓶底部的俯视图。
[0114]图37是图36所示的瓶底部的37-37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0115]图38是图37所示的保持棱的38-38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0116]图39是表不本发明的层置瓶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是瓶底部的俯视图。
[0117]符号说明
[0118]1、101、201、301、401、440:层叠瓶
[0119]2、102、202、302、402:外层
[0120]3、103、203、303、403:内层
[0121]12、112、212、312、412:瓶底部
[0122]12a、112a、412a:接地部
[0123]12b、112b、412b:凹陷部
[0124]30、130、230、330、430:保持棱
[0125]31、131、431:吸气孔
[0126]231、331:吸气狭缝部
[0127]34、134、234、334:围绕壁部
[0128]35、135、235、335:固定部
[0129]36、136、236、336:第一凹部
[0130]37、137、237、337:第二凹部
[0131]L、L1、L2、L3:延长线
[0132]L4:直线
[0133]O、01、02、03、04:瓶轴
【具体实施方式】
[0134](第一实施方式)
[0135]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层叠瓶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136](层叠瓶的构成)
[0137]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瓶101是具备形成为能够挤压变形的外层102和在收容有未图示的内容物的同时伴随着内容物的减少能够减容变形(收缩变形)的具有挠性的内层103,且内层103能够剥离地被层叠在外层102的内表面的有底筒状的层离瓶(层叠剥离型容器)。
[0138]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层”是指构成层叠瓶101的外层部分的外部容器,“内层”是指构成层叠瓶101的内层部分的内部容器(内部袋)。外层102和内层103均具有挠性,但外层102具有能够自立的程度的刚性。“挤压变形”是指例如使用者的手指等按压外层102(外部容器)的沿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分(将中间部分的宽度变窄)时的变形。
[0139]应予说明,外层102和内层103例如可以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酯树脂或聚萘二甲酸树脂等聚酯树脂、聚乙烯树脂或聚丙烯树脂等聚烯烃树脂、尼龙等聚酰胺树脂、或者乙烯乙烯醇共聚合成树脂等而形成。这些树脂以外层102和内层103能够剥离(不具有相溶性)的组合而使用。
[0140]对于该层叠瓶101而言,瓶口部110、瓶主体部111以及瓶底部112沿着瓶轴01方向按顺序连续设置。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瓶轴01,将瓶口部110侧称为上侧,将瓶底部112侧称为下侧,将与瓶轴01正交的方向称为瓶的径向,将绕瓶轴01旋转的方向称为瓶的周向。应予说明,瓶轴01是指层叠瓶101的中心轴。
[0141]瓶主体部111从上侧向下侧直径逐渐扩大。瓶主体部111形成为在沿瓶轴01方向的该层叠瓶101的纵剖视图中,朝向瓶的径向的外侧凸出的凸曲面状。
[0142]应予说明,外层102是能够挤压变形的容器,通过该外层102的挤压变形能够减容变形内层103。外层102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外层102中的位于瓶主体部111的主体部部分能够朝向瓶的径向的内侧进行弹性变形。即,即使在外层102施加外力而挤压变形的情况下,如果解除施加外力也能够恢复到图1所示的形状。
[0143]瓶口部110配置成从瓶主体部111的上端开口部朝向上方延伸,并且与瓶主体部111同轴。
[0144]在瓶口部110,安装有具有排出口 40的排出帽41,该层叠瓶101和排出帽41构成从排出口 40排出收容在层叠瓶101内的内容物的排出容器42。
[0145]排出帽41根据内层103的内压切换内层103内与排出口 40的连通及其切断。排出帽41具备中栓部43、主体部44和盖部45。
[0146]中栓部43具备配置在瓶口部110的上端开口部上的基底部46、在瓶轴01方向贯通基底部46的收容筒部47以及收容在收容筒部47内的阀体部48。基底部46和收容筒部47均配置成与瓶轴01同轴,这些基底部46和收容筒部47 —体形成。
[0147]基底部46形成为表面和背面朝向瓶轴01方向的环板状。基底部46具备位于瓶的径向的外侧的外周部49、位于瓶的周向的内侧的内周部50以及沿瓶轴01方向延伸并且连结外周部49和内周部50的台阶部51。内周部50位于外周部49的下侧。
[0148]在外周部49,与瓶轴01同轴地设置有直立筒部52和第一密封筒部53。直立筒部52从外周部49朝向上方延伸。第一密封筒部53从外周部49朝向下方延伸,液密地嵌合在瓶口部110内。
[0149]收容筒部47的外周面中的瓶轴01方向的中央部与基底部46的内周缘部连结,收容筒部47从基底部46向瓶轴01方向的两侧(上侧和下侧)突出。在收容筒部47中的位于与瓶轴01方向的中央部相比靠下侧的部分,设置有从上侧朝向下侧直径逐渐缩小的缩径部54 (阀座部)。
[0150]在收容筒部47的内周面,设置有沿瓶轴01方向延伸的凸棱部55。在瓶的周向具有间隔地设置多个凸棱部55,多个凸棱部55构成环状的棱列。凸棱部55从缩径部54朝向上方延伸,凸棱部55的上端部位于收容筒部47中的与瓶轴Ol方向的中央部相比靠上侧。在凸棱部55的上端部,设置有朝向瓶的径向的内侧而突出的限位器部55a。
[0151]阀体部48以沿瓶轴01方向能够移动的方式收容在收容筒部47内。阀体部48在上述棱列内,能够在凸棱部55朝向瓶的径向的内侧的表面上沿瓶轴01方向滑动,能够朝向上方移动地落位在缩径部54的内周面上。阀体部48是形成为球状的所谓的球阀。
[0152]主体部44形成为有顶筒状且外装于瓶口部110。在主体部44中的上端部内,嵌合有基底部46,在主体部44中位于与上端部相比靠下侧的部分与瓶口部110的外周面旋紧。
[0153]主体部44中设置有垂下筒部56和排出筒部57。垂下筒部56从主体部44朝向下方延伸,嵌合在台阶部51内。排出筒部57的直径比垂下筒部56的直径小,并且从主体部44朝向上方延伸。
[0154]排出筒部57的内周面从下侧朝向上侧直径逐渐扩大。排出筒部57的轴线沿着瓶轴01延伸,并且相对于瓶轴01向瓶的径向偏移。
[0155]应予说明,以下,将与排出筒部57的轴线和瓶轴01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沿着前后方向,将排出筒部57的轴线侧称为后侧,将瓶轴01侧称为前侧。S卩,图1的纸面左侧为前侧,纸面右侧为后侧。
[0156]排出筒部57能够通过收容筒部47内与内层103内连通,在排出筒部57的上端部内设置有上述排出口 40。排出筒部57中设置有连通该排出筒部57内和收容筒部47内的第二密封筒部58。第二密封筒部58从排出筒部57的内周面朝向下方延伸。第二密封筒部58配置成与瓶轴01同轴,嵌合在收容筒部47的上端部内。
[0157]排出口 40和内层103内能够通过由收容筒部47内、第二密封筒部58内以及排出筒部57内构成的连通路59而连通,通过排出口 40和内层103内的连通路59的连通被落位于缩径部54的阀体部48切断。
[0158]盖部45形成为有顶筒状,能够装卸地外嵌于主体部44的上端部。盖部45从外侧覆盖排出口 40,并能够开合地封闭排出口 40。盖部45经由铰接部60与主体部44连结。铰接部60将在主体部44和盖部45各自的位于后侧的部分彼此相互连结。铰接部60将盖部45与主体部44在围绕该铰接部60的前侧和后侧之间能够转动地连结。
[0159]盖部45中设置有第三密封筒部61和限制部62。这些第三密封筒部61和限制部62均配置成与瓶轴01同轴。
[0160]第三密封筒部61的下端部能够装卸地嵌合在第二密封筒部58内,切断通过连通路59的内层103内和排出口 40的连通。
[0161]限制部62配置在瓶轴01上,形成为沿瓶轴01延伸的棒状。限制部62的直径形成为比第三密封筒部61的直径小。限制部62的下端部位于收容筒部47内,与上述限位器部55a在瓶轴01方向配置于大致相同的位置。限制部62限制阀体部48的朝向上侧的移动。
[0162]从图1到图4所示,瓶底部112连续设置于瓶主体部111,并且具备位于瓶底部112的外周缘部的接地部112a和从瓶的径向的内侧连接到接地部112a且向瓶内侧底部升高的凹陷部112b0
[0163]在外层102中的位于瓶底部112的底部部分,分别形成有将内层103夹在中间并保持为一体的保持棱130、在外层102与内层103之间吸入外部空气的吸气孔131 (吸入槽)、以及朝向瓶轴01方向的内侧凹陷的第一凹部136和第二凹部137。保持棱130、吸气孔131、第一凹部136以及第二凹部137形成于瓶底部112中的凹陷部112b。
[0164]保持棱130从凹陷部112b朝向下方(朝向瓶外侧)突出。保持棱130的棱高度是可收入凹陷部112b的凹陷内的程度。
[0165]如图4所示,保持棱130设置成沿瓶的径向延伸,保持棱130的沿瓶的径向的大小即长度小于瓶底部112的半径。在避开瓶轴01的位置(与瓶轴01不同的位置)仅设置一个保持棱130。保持棱130中的瓶的径向的外侧的端部与接地部112a的内周缘连接,瓶的径向的内侧的端部呈相对于瓶轴01倾斜的直线状延伸。应予说明,图4的纸面上侧为垂直方向上侧。
[0166]另外,保持棱130例如通过吹塑成形将外层102和内层103以能够层叠剥离的状态成形后,如图5所示,通过在以外层102的一部分将内层103的底部部分的一部分夹在中间的状态下从瓶的径向的两侧施加外力而粘合形成。
[0167]换句话说,优选通过在吹塑成形时利用模具夹断部将作为保持棱130的部分夹在中间而形成,此时,保持棱130在模具分模线上沿着该分模线而形成。应予说明,在形成保持棱130时,更优选为利用向夹断部突出地设置的销,可以将横穴状的凹孔132以其开口方向交替逆向的方式沿保持棱130的长边方向形成多个。S卩,多个凹孔132交替地形成于保持棱130的两个侧面。如此,能够使压接外层102和内层103的压接部133 (咬合部)沿着保持棱130交替地配置,能够有效地提高内层103的保持的可靠性。
[0168]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凹部136形成于外层102的底部部分的避开保持棱130的位置(与保持棱130不同的位置)。第一凹部136形成为在外层102的底部部分的保持棱130的延长线LI上,沿该延长线LI延伸。
[0169]第一凹部136沿瓶的径向横跨瓶轴01。应予说明,上述延长线LI与上述分模线一致。
[0170]一对第二凹部137与第一凹部136平行地延伸,并以将第一凹部136夹在中间的方式与第一凹部136并列地配置。第二凹部137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与第一凹部136的长度和宽度相同。
[0171]如图6所示,第一凹部136和第二凹部137通过使瓶底部112的一部分朝向沿瓶轴01方向的内侧膨胀而凹陷。第一凹部136和第二凹部137各自的宽度从瓶轴01方向的外侧朝向内侧逐渐变窄。如图7所示,第一凹部136和第二凹部137的宽度比使用者的手指宽度窄,在第一凹部136和第二凹部137内不能进入手指F 10
[0172]如图3所示,吸气孔131形成于外层102的底部部分的避开保持棱130的位置(与保持棱130不同的位置)。吸气孔131形成于第一凹部136的底壁表面(底壁)。吸气孔131在第一凹部136的底壁面的保持棱130的延长线LI上沿该延长线LI地形成。如图3和图4所示,吸气孔131是呈直线状延伸的狭缝,遍及第一凹部136的底壁表面的全长(长边方向的全长)延伸,在瓶的径向横跨瓶轴01。
[017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层102的底部部分,形成有遍及整周地配置于吸气孔131的开口周缘部且以包围吸气孔131的周围的方式朝向沿瓶轴01方向的外侧延伸(突出)的围绕壁部134。在图示的例子中,围绕壁部134由上述第一凹部136的侧壁面(侧壁)构成,该围绕壁部134在整周上连续地包围吸气孔131的周围。应予说明,如图6所示,虽然围绕壁部134包围吸气孔131,但配置为远离吸气孔131的开口周缘。S卩,由围绕壁部134构成的开口部的直径(开口宽度)设定为大于吸气孔131的开口直径(开口宽度)。
[0174]如图1和图2所示,外层102的沿瓶的周向的一部分和内层103的沿瓶的周向的一部分通过固定部135相互固定。固定部135例如为粘合层,将内层103相对于外层102不能剥离地粘接。固定部135在位于隔着瓶轴01与保持棱130沿瓶的径向相对侧的部分,形成为遍及瓶主体部111的全长(沿长边方向的全长)沿瓶轴01方向延伸的带状。
[017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135在瓶主体部111,从连结于瓶底部112的下端部朝向瓶的径向的内侧延伸,也形成于瓶底部112。S卩,该固定部135跨越瓶主体部111和瓶底部112这两者而设置。
[0176](层叠瓶的作用)
[0177]接下来,对从具有这样构成的层叠瓶101的排出容器42排出内容物的情况进行说明。
[0178]此时,首先,如图1所示,使排出帽41的盖部45绕铰接部60转动而敞开排出口 40后,例如通过使层叠瓶101的外层102挤压变形(弹性变形),从而使内层103与外层102一起变形而减容,使内层103的内压上升。这样,阀体部48离开缩径部54,通过连通路59连通内层103内和排出口 40,并且收容于内层103的内容物通过连通路59从排出口 40排出。
[0179]之后,例如如果通过停止或解除层叠瓶101的挤压变形等,内层103的内压的升起停止或内层103的内压降低,则阀体部48复位移动而落位在缩径部54,停止内容物的排出。
[0180]此时,若解除层叠瓶101的挤压变形,则外层102将要复位移动的同时阀体部48落位在缩径部54,外部空气不易流入在内层103内,所以在外层102与内层103之间产生负压,通过吸气孔131在外层102与内层103之间吸入外部空气。由此,如图1所示的双点划线那样,即使外层102复位移动,也能够使内层103从外层102剥离而减容变形。此时,由于形成于外层102的底部部分的保持棱130将内层103夹在中间并保持为一体,所以能够有效地防止内层103升起。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135位于隔着瓶轴01与保持棱130沿瓶的径向相对侧,并且固定部135遍及瓶主体部111的全长在瓶轴01方向延伸,固定部135也配置在瓶主体部111中的连结于瓶底部112的下端部,所以不仅通过保持棱130,还能够通过固定部135防止内层103的升起。
[0181]应予说明,如本实施方式,在固定部135位于隔着瓶轴01与保持棱130沿瓶的径向相对侧,并且固定部135跨越瓶主体部111和瓶底部112这两者而设置的情况下,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内层103的升起。
[0182]这样,在内层103从外层102剥离,在外层102与内层103之间设置有中间空间的状态下,为了再次排出内容物而使层叠瓶101的外层102挤压变形时,通过使上述中间空间的内压上升,从而外层102通过中间空间(中间空间内的气体)间接地挤压内层103而减容变形。另外,此时,通过将上述中间空间的内压(气体)通过吸气孔131释放到外部,也能够使上述中间空间缩小或者消失,使外层102的内周面与内层103的外周面抵接,外层102直接挤压内层103并使其减容变形。
[0183]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瓶101,能够有效抑制内层103的升起,所以例如能够高精度地控制内层103的减容变形等。因此能够防止排出不良或内容物的残留量增加等。
[0184]另外,由于外层102形成为能够挤压变形,例如通过使外层102挤压变形而使内层103的内压上升,能够通过瓶口部110排出内层103内的内容物等。由此,例如能够使该层叠瓶101的用途更广泛等。
[0185]另外,由于在外层102的底部部分形成围绕壁部134,所以如图7所示,例如使用者的手指Fl或与该层叠瓶101接触的未图示的接地面等与瓶底部112接触时,能够通过围绕壁部134限制这些手指F I或接地面等到达吸气孔131。由此,能够抑制水分、尘埃等通过吸气孔131进入外层102与内层103之间或堵塞吸气孔131而使吸气孔131关闭。由于能够适当地维持通过吸气孔131进行的通气,所以通过外部空气的流入能够可靠地使内层103减容变形。
[0186]另外,由于在第一凹部136的底壁面形成有吸气孔131且第一凹部136的侧壁面构成围绕壁部134,所以能够实现该层叠瓶101的构造的简单化和制造的简便化。
[0187]另外,由于吸气孔131形成于第一凹部136的底壁面,所以能够通过第一凹部136的凹棱效果加强外层102的底部部分中的形成有吸气孔131的部分。由此,能够抑制因例如使内层103减容变形时施加到外层102的外力等引起的吸气孔131的开口面积的不期望的扩大,能够高精度地使内层103减容变形。
[0188]另外,由于保持棱130沿以瓶轴01为中心的瓶的径向而形成,所以在制造层叠瓶101时,能够容易地易于将保持棱130形成于外层102,并且,保持棱容易地将内层103夹在中间并易于可靠地保持。并且,由于可以在保持棱130的延长线LI上,沿该延长线LI形成吸气孔131,所以易于同时制成保持棱130和吸气孔131。
[0189]另外,由于吸气孔131设置成在保持棱130的延长线LI上沿该延长线LI延伸,所以通过调整保持棱130的长度,能够容易且高精度地调整吸气孔131的长度。由此,例如在外层102与内层103之间变成负
当前第2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