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瓶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475578阅读:来源:国知局
侧的部分,设置有从上侧朝向下侧直径逐渐缩小的缩径部254 (阀座部)。
[0265]在收容筒部247的内周面,设置有沿瓶轴02方向延伸的凸棱部55。在瓶的周向具有间隔地设置多个凸棱部255,多个凸棱部255构成环状的棱列。凸棱部255从缩径部254朝向上方延伸,凸棱部255的上端部位于收容筒部247中的瓶轴02方向的中央部的上侧。在凸棱部255的上端部,设置有朝向瓶的径向的内侧而突出的限位器部255a。
[0266]阀体部248以沿瓶轴02方向能够移动的方式收容在收容筒部247内。阀体部248在上述棱列内,能够在凸棱部255朝向瓶的径向的内侧的表面上,沿瓶轴02方向滑动,以朝向上方能够移动地落位在缩径部254的内周面上。阀体部248是形成为球状的所谓的球阀。
[0267]主体部244形成为有顶筒状且外装于瓶口部210。在主体部244中的上端部内,嵌合有基底部246,在主体部244中位于与上端部相比靠下侧的部分与瓶口部210的外周面旋紧。
[0268]在主体部244,设置有垂下筒部256和排出筒部257。垂下筒部256从主体部244朝向下方延伸,嵌合在台阶部251内。排出筒部257比垂下筒部256直径小,从主体部244朝向上方延伸。
[0269]排出筒部257的内周面从下侧朝向上侧直径逐渐扩大。排出筒部257的轴线沿着瓶轴02延伸,并且相对于瓶轴02向瓶的径向偏移。
[0270]应予说明,以下,将与排出筒部257的轴线和瓶轴02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沿着前后方向,将排出筒部257的轴线侧称为后侧,将瓶轴02侧称为前侧。
[0271]排出筒部257能够通过收容筒部247内与内层203内连通,在排出筒部257的上端部内设置有上述排出口 240。在排出筒部257,设置有连通该排出筒部257内和收容筒部247内的第二密封筒部258。第二密封筒部258从排出筒部257的内周面朝向下方延伸。第二密封筒部258配置成与瓶轴02同轴,嵌合在收容筒部247的上端部内。
[0272]排出口 240和内层203内能够通过由收容筒部247内、第二密封筒部258内以及排出筒部257内构成的连通路259而连通,通过排出口 240和内层203内的连通路259的连通由落位于缩径部254的阀体部248切断。
[0273]盖部245形成为有顶筒状,能够装卸地外嵌于主体部244的上端部。盖部245从外侧覆盖排出口 240,并能够开合地封闭排出口 240。盖部245经由铰接部260与主体部244连结。铰接部260将在主体部244和盖部245各自的位于后侧的部分彼此相互连结。铰接部260将盖部245与主体部244在围绕该铰接部260的前侧和后侧之间能够转动地连结。
[0274]在盖部245,设置有第三密封筒部261和限制部262。这些第三密封筒部261和限制部262均配置成与瓶轴02同轴。
[0275]第三密封筒部261的下端部能够装卸地嵌合在第二密封筒部258内,通过连通路259的内层203内和排出口 240的连通被切断。
[0276]限制部262配置在瓶轴02上,形成为沿瓶轴02延伸的棒状。限制部262形成为直径比第三密封筒部261的直径小。限制部262的下端部位于收容筒部247内,与上述限位器部255a在瓶轴02方向配置于大致相同的位置。限制部262限制阀体部248的朝向上侧的移动。
[0277]如图16到图19所示,瓶底部212连续设置于瓶主体部211,并且具备位于瓶底部212的外周缘部的接地部212a和从瓶的径向的内侧连接到接地部212a且向瓶内侧底部升高的凹陷部212b。
[0278]如图16到图23所示,在外层202中的位于瓶底部212的底部部分,分别形成有将内层203夹在中间并保持为一体的保持棱230、在外层202与内层203之间吸入外部空气的吸气孔231 (吸入孔、吸入槽)、朝向瓶轴02方向的内侧凹陷的第一凹部236和第二凹部137、以及朝向该层叠瓶201的内侧突出的突出部238。保持棱230、吸气孔231、第一凹部236、第二凹部237、以及突出部238形成于瓶底部212中的凹陷部212b。
[0279]如图18和图19所示,第一凹部236沿着瓶的径向呈直线状延伸,通过瓶轴02。第一凹部236的瓶的径向的两端部向瓶的径向的内侧与接地部212a分离。
[0280]吸气狭缝部231形成于第一凹部236的底壁面(底壁)。吸气狭缝部231是呈直线状延伸的狭缝,遍及第一凹部236的底壁面的全长(长边方向的全长)延伸,在瓶的径向横跨瓶轴02。吸气狭缝部231延伸的方向与第一凹部236延伸的方向一致。
[028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层202的底部部分,形成有遍及整周地配置于吸气狭缝部231的开口周缘部且以包围包围吸气狭缝部231的周围的方式朝向沿瓶轴02方向的外侧延伸的围绕壁部234。在图示的例中,围绕壁部234由上述第一凹部236的侧壁面(侧壁)构成,该围绕壁部234在整周上连续包围吸气狭缝部231的周围。
[0282]—对第二凹部237与吸气狭缝部231平行地延伸,以将吸气狭缝部231夹在中间的方式与吸气狭缝部231并列地配置。一对第二凹部237配置成在吸气狭缝部231的延伸方向延伸,且在与上述延伸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图18的纸面上下方向)将第一凹部236夹在中间。一对第二凹部237的长度和宽度相互相同,第二凹部237的长度比第一凹部236的长度短,第二凹部237的宽度与第一凹部236的宽度相同。
[0283]在上述延伸方向具有间隔地配置两组配置一对第二凹部237。在外层202的底部部分的位于相对于第一凹部236上述正交方向的一侧的一侧部分(例如图18中的第一凹部236的上侧部分)和位于另一侧的另一侧部分(例如图18中的第一凹部236的下侧部分)分别形成有凹部列239,该凹部列239是在上述延伸方向具有间隔地配置两个第二凹部237。
[0284]如图20和图21所示,第一凹部236和第二凹部237各自的宽度从瓶轴02方向的外侧朝向内侧逐渐变窄。第一凹部236和第二凹部237的宽度比使用者的手指宽度窄,在第一凹部236和第二凹部237内不能进入手指F2。
[0285]第一凹部236和第二凹部237通过使瓶底部212的一部分朝向沿瓶轴02方向的内侧膨胀而凹陷,外层202中的形成第一凹部236和第二凹部237的各部分构成朝向该层叠瓶201的内侧突出的第一凸部236a和第二凸部237a。
[0286]如图18和图19所示,保持棱230从凹陷部212b朝向下方(朝向瓶外侧)突出。保持棱230的棱高度是可收入凹陷部212b的凹陷内的程度。
[0287]保持棱230在第一凹部236的底壁面的吸气狭缝部231的延长线L2上,沿该延长线L2而形成。保持棱230沿上述延伸方向延伸,保持棱230的沿上述延伸方向的大小即长度小于瓶底部212的半径。在避开瓶轴02的位置(与瓶轴02不同的位置)仅设置一个保持棱230。保持棱230中的瓶的径向的内侧的端部呈相对于瓶轴02倾斜的直线状延伸。
[0288]应予说明,保持棱230在例如通过吹塑成形将外层202和内层203以能够层叠剥离的状态成形后,如图22所示,通过在以外层202的一部分将内层203的底部部分的一部分夹在中间的状态下从瓶的径向的两侧施加外力而粘合形成。保持棱230可以在吹塑成形时利用模具夹断部将作为保持棱230的部分夹在中间而形成。此时,上述延长线L2与模具分模线一致,保持棱230在上述分模线上,沿该分模线而形成。
[0289]另外,可以如图22所示,在形成保持棱230时,利用向夹断部突出地设置的销,将横穴状的凹孔232以其开口方向交替逆向的方式沿保持棱230的延伸方向形成多个。SP,多个凹孔232交替地形成于保持棱230的两侧面。在该情况下,能够使压接外层202和内层203的压接部233 (咬合部)沿着保持棱230交替地配置,能够有效地提高内层203的保持的可靠性。
[0290]如图16和图17所示,外层202的沿瓶的周向的一部分和内层203的沿瓶的周向的一部分通过固定部235而相互固定。固定部235例如为粘合层,相对于外层202不能剥离地粘接内层203。固定部235在位于隔着瓶轴02与保持棱230沿瓶的径向相对侧的部分,形成为遍及瓶主体部211的全长(沿长边方向的全长)沿瓶轴02方向延伸的带状。
[029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235在瓶主体部211,从连结于瓶底部212的下端部朝向瓶的径向的内侧延伸,也形成于瓶底部212。S卩,该固定部235跨越瓶主体部211和瓶底部212这两者而设置。
[0292]如图18和图23所示,突出部238形成为内部朝向该层叠瓶201的外侧开口的中空状。突出部238通过瓶底部212的一部分朝向沿瓶轴02方向的内侧膨胀而形成,突出部238的内部是朝向下侧开口的交叉凹部238a。应予说明,突出部238的宽度从瓶轴02方向的外侧朝向内侧逐渐变窄。应予说明,图23、24的纸面上侧为垂直方向上侧。
[0293]突出部238的至少一部分在与吸气狭缝部231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交叉方向)延伸,在图示的例子中,与上述正交方向(与吸气狭缝部23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平行延伸。突出部238遍及全长在上述正交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正交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突出部238在瓶底部212中分别设置于以将吸气狭缝部231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的多个部位。突出部238分别配设在上述一侧部分和上述另一侧部分,配置成在上述正交方向将吸气狭缝部231夹在中间。在上述一侧部分和上述另一侧部分分别沿上述延伸方向具有间隔地形成多个突出部238,在图示的例子中各形成两个。这两个突出部238相互平行地延伸。
[0294]突出部238在相对于吸气狭缝部231在上述正交方向上相邻地配设。突出部238中的上述正交方向的内侧的端部(靠近瓶轴02的端部)与第二凸部237a中的上述延伸方向的内侧的端部(靠近瓶轴02的端部)连接,交叉凹部238a内与第二凹部237内连通。突出部238和第二凸部237a连接而成的连接体形成为在从瓶轴02方向观察该层叠瓶201的俯视时是L字状。突出部238中的上述正交方向的外侧的端部从上述正交方向的内侧连接到接地部212a。
[0295](层叠瓶的作用)
[0296]接下来,对从具有这样构成的层叠瓶201的排出容器242排出内容物的情况进行说明。
[0297]此时,首先,如图16所示,使排出帽241的盖部245围绕铰接部260转动而敞开排出口 240后,例如通过使层叠瓶201的外层202挤压变形(弹性变形),从而使内层203与外层202 —起变形而减容,使内层203的内压上升。这样,阀体部248离开缩径部254,通过连通路259连通内层203内和排出口 240,并且收容于内层203的内容物通过连通路259从排出口 240排出。
[0298]之后,例如如果通过停止或解除层叠瓶201的挤压变形等,从而内层203的内压的上升停止,内层203的内压降低,则阀体部248复位移动而落位在缩径部254,停止内容物的排出。
[0299]此时,若解除层叠瓶201的挤压变形,则外层202将要复位移动的同时阀体部248落位在缩径部254,外部空气不易流入在内层203内,所以在外层202与内层203之间产生负压,通过吸气孔231在外层202与内层203之间吸入外部空气。由此,如图16所示的双点划线那样,即使外层202复位移动,也能够使内层203从外层202剥离而减容变形。此时,由于形成于外层202的底部部分的保持棱230将内层203夹在中间并保持为一体,所以能够有效地防止内层203升起。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235位于隔着瓶轴02与保持棱230沿瓶的径向相对侧,并且固定部235遍及瓶主体部211的全长在瓶轴02方向延伸,固定部235也配置在瓶主体部211中的连结于瓶底部212的下端部,所以不仅通过保持棱230,还能够通过固定部235防止内层203的升起。应予说明,如本实施方式,在固定部235位于隔着瓶轴02与保持棱230沿瓶的径向相对侧,并且固定部235跨越瓶主体部111和瓶底部212这两者而设置的情况下,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内层203的升起。
[0300]这样,在内层203从外层202剥离,在外层202与内层203之间设置有中间空间的状态下,为了再次排出内容物而使层叠瓶201的外层202挤压变形时,通过使上述中间空间的内压上升,从而外层202通过中间空间(中间空间内的气体)间接地挤压内层203而减容变形。另外,此时,通过将上述中间空间的内压(气体)通过吸气孔231释放到外部,从而也能够使上述中间空间缩小或者消失,使外层202的内周面与内层203的外周面抵接,夕卜层202直接挤压内层203并使其减容变形。
[0301]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瓶201,由于在外层202的底部部分形成如图23所示的突出部238,所以能够在该底部部分中的配设有突出部238的部分与其它部分之间,使外层202和内层203的紧密贴合强度不同,在瓶底部212形成内层203和外层202的紧密贴合强度的分布。由此,使内层203减容变形时,能够易于产生作为内层203和外层202的剥离起点的起点部分,能够使内层203从外层202可靠地剥离。
[0302]另外,由于突出部238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正交方向延伸,所以能够以沿突出部238的方式在上述正交方向产生前述的起点部分,例如能够如图24所示那样将起点部分剥离而在内层203与外层202之间形成的剥离空间Sll在瓶底部212,从吸气狭缝部231的开口周缘部侧朝向瓶的外周缘部侧延伸。
[0303]并且,由于突出部238相对于吸气狭缝部231在上述正交方向相邻地配设,所以能够从吸气狭缝部231向前述的剥离空间Sll迅速地吸入外部空气。
[0304]以上,使内层203减容变形时,能够在瓶底部212沿突出部238延伸的方式形成剥离空间SI I,易于使从吸气狭缝部231吸入的外部空气通过该剥离空间Sll朝向瓶底部212中的外周缘部侧流通。即,能够从吸气狭缝部231在内层203与外层202之间顺畅地吸入外部空气。由此,例如能够实现内容物的良好的排出、操作性的提高以及内层203的断裂的抑制等。
[0305]此外,在这种层叠瓶201中,排出收容于内层203内的内容物而使内层203减容变形后,内层203由于残留在该内层203内的内容物的负载而朝向外层202的底部部分变形,从而再次层叠于外层202。
[0306]另外,为了调整使内层203从外层202剥离而需要的力的程度,在层叠瓶201的成形之后且在内层203内收容内容物之前,例如将内层203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使内层203减容变形,从外层202剥离后,在内层203内供给空气,使内层203膨胀变形,使内层203再次层叠于外层202等,由此调整内层203的外表面和外层202的内表面的紧密贴合接触的程度。
[0307]如以上所述,在这种层叠瓶201中,内层203发生减容变形而从外层202剥离内层203后,例如通过由内容物施加到内层203的负载、供给到内层203内的空气等,内层203再次层叠于外层202的底部部分。
[0308]此时,由于在外层202的底部部分形成突出部238,所以内层203再次层叠于外层202的底部部分时,例如能够如图24所示那样使外层202的突出部238的表面和内层203的表面不紧密贴合而在两者之间易于形成中间缝隙S12。在该层叠瓶201中,能够与前述的剥离空间Sll相同地以沿突出部238的方式在上述正交方向产生中间缝隙S12,所以在使内层203再度减容变形时,能够易于使从吸气狭缝部231吸入的外部空气通过该中间缝隙S12,朝向瓶底部212中的外周缘部侧流通。因此,即使在内层203的底部部分从外层202的底部部分剥离后再次层叠的情况下,也能够从吸气狭缝部231在内层203与外层202之间顺畅地吸入外部空气。
[0309]另外,由于突出部238在上述正交方向呈直线状延伸,所以能够在上述正交方向呈直线状形成前述的剥离空间S 11、中间缝隙S12,能够易于使外部空气在剥离空间S11、中间缝隙S12顺畅地流通。
[0310]另外,由于以将吸气狭缝部231夹在中间的方式配设多个突出部238,所以能够在瓶底部212的大的范围内形成前述的剥离空间S11、中间缝隙S12,能够从吸气狭缝部231在内层203与外层202之间进一步顺畅地吸入外部空气。
[0311]另外,由于在外层202的底部部分形成围绕壁部234,所以如图21所示,例如使用者的手指F2或与该层叠瓶201接触的未图示的接地面等与瓶底部212接触时,能够通过围绕壁部234限制这些手指F2或接地面等到达吸气狭缝部231。由此,能够抑制水分、尘埃等通过吸气孔231进入外层202与内层203之间,或堵塞吸气狭缝部231而使吸气狭缝部231关闭。因此,能够使内层203可靠地减容变形。
[0312]另外,由于在第一凹部236的底壁面形成有吸气狭缝部231且第一凹部236的侧壁面构成围绕壁部234,所以能够实现该层叠瓶201的构造的简单化和制造的简便化。
[0313]另外,由于吸气狭缝部231形成于第一凹部236的底壁面,所以能够通过第一凹部236的凹棱效果加强外层202的底部部分中的形成有吸气狭缝部231的部分。由此,能够抑制例如通过使内层203减容变形时施加到外层202的外力等引起的吸气狭缝部231的开口面积的不期望的扩大,能够高精度地使内层203减容变形。
[0314]另外,由于吸气狭缝部231形成于瓶底部212,所以能够隐藏吸气狭缝部231,例如能够将瓶主体部211在整周上形成为平滑面等。因此,能够防止该层叠瓶201的外观性、装饰性的降低。
[0315]另外,由于一对第二凹部237与吸气狭缝部231平行地延伸,以将吸气狭缝部231夹在中间的方式与吸气狭缝部231并列地配置,所以通过第二凹部237的凹棱效果加强外层202的底部部分,从而在抑制吸气狭缝部231的开口面积的不期望的扩大的同时,通过在外层202的底部部分隔着吸气狭缝部231配置第二凹部237,能够使吸气狭缝部231不显眼。因此,能够提高该层叠瓶201的外观性,能够易于将该层叠瓶201设计成外观设计优良的瓶。
[0316]另外,由于一对第二凹部237将吸气狭缝部231夹在中间,所以例如如图21所示,使用者的手指F2接触到瓶底部212时,能够抑制第二凹部237的逐一变形较小,能够使外层202中的形成有第二凹部237的部分大幅度挠曲变形。因此,例如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形成了围绕壁部234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抑制手指F2到达吸气狭缝部231。
[0317]另外,通过在外层202的底部部分形成保持棱230,能够有效地抑制内层203的升起,所以例如能够高精度地控制内层203的减容变形等。因此,能够防止排出不良、内容物的残留量增加等。
[0318]另外,由于外层202形成为能够挤压变形,所以例如能够通过使外层202挤压变形而使内层203的内压上升,通过瓶口部210而排出内层203内的内容物等。由此,例如能够使该层叠瓶201的用途更广泛等。
[0319]另外,由于保持棱230和吸气狭缝部231形成于瓶底部212中的底部升高的凹陷部212b,所以即使使保持棱230朝向瓶外侧突出地形成,也能够稳定地载置层叠瓶201。另夕卜,难以阻碍通过吸气狭缝部231的外部空气的吸入,并且水分、尘埃等不易通过吸气狭缝部231而进入外层202与内层203之间。
[0320]另外,由于吸气狭缝部231沿以瓶轴02为中心的瓶的径向而形成,所以在制造层叠瓶201时,容易地易于将吸气狭缝部231形成于外层202。并且,由于可以在吸气狭缝部231的延长线L2上,沿该延长线L2形成保持棱230,所以易于同时制成保持棱230和吸气狭缝部231。
[0321]另外,由于保持棱230在吸气狭缝部231的延长线L2上沿该延长线L2延伸,所以通过调整保持棱230的长度,能够容易且高精度地调整吸气狭缝部231的长度。由此,例如在外层202与内层203之间变成负压时等,能够容易高精度地控制吸气狭缝部231的扩开的程度,例如能够抑制吸气狭缝部2311的不期望的大幅度扩开等。
[0322]另外,通过保持棱230和固定部235,内层203在外层202的位于隔着瓶轴02沿瓶的径向的彼此相对
当前第4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