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具有公共部分的第一闭合回路和第二闭合回路的用于形成和填充容器的机器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9793260阅读:来源:国知局
一圆形部46和第一直部48之间的分离接合点54处,模具26与主站25拆开并沿着第一直部48运动,而主站25如先前描述的那样朝向第二直部52和第一圆形部46之间的接合点56返回。这意味着第一直部48在形成区76下游延伸。
[0146]在到达第一圆形部46和第一直部48之间的分离接合点54之前,注射喷嘴38必须置于缩回位置,以允许模具在所述接合点54处与主站25拆开。这意味着,当模具26到达接合点54并运动至第一直部48时,尽管容器中的液体上施加有离心力,但是容器I没有由注射喷嘴38封闭。延伸设备64通过延伸颈部8的长度防止液体在所述容器I未封闭时溢出至容器I的外部。
[0147]更具体地,当容器I以高速旋转运动时,离心力倾向于使容器I外部的液体移动。由于延伸设备64,液体维持在延伸设备64的延伸部件70中。因此,即使当所述容器经受高速和重大的离心力时,液体也不会溢出至容器I的外部。因此,可增加机器的旋转速度和传送速度,从而提高机器的吞吐量。
[0148]根据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由于第一直部48与第一圆形部46相切,第一直部和第一圆形部46和48之间的过渡限制了作用于包括在模具26中的、已形成和已填充的容器I上的加速度,并停止作用于容器I上的离心力,从而限制了施加于容器I的约束并限制了使容器I溢出和破坏的风险。
[0149]第一直部48的邻近第一圆形部46的部分形成稳定区78,在稳定区78中,允许容器I内部的液体在迅速的旋转运动之后停留在容器I的内部,其中,所述液体在第一圆形部48中的形成站24的循环期间进行所述旋转运动。当模具26沿着稳定区78运动并保持已形成和已填充的容器I时,由于液体不再承受第一直部48上的离心力,所以延伸设备64的延伸部件70内部的液体有时间返回容器I的内部。延伸部件70的内壁7 2的特定的圆锥形状确保了:液体将在容器I的内部流动并且将不会保持困在延伸设备64中。涂覆疏水材料也可有助于确保液体返回容器I内部。
[0150]应注意的是,上述延伸设备64仅是可以实施以克服液体承受离心力的问题的、用于防止液体溢出已形成的容器I外部的装置的示例。一旦所述体积被液体填充且在最终的盖装配到容器上之前,这种装置例如还可由用于临时封闭容器I的内体积的装置形成。例如,基础站可设有包括临时挡板的防溢设备,临时挡板引入颈部端和注射装置28之间并在撤回注射装置28之前堵塞已填充容器内部的液体。挡板旨在当液体在容器I的内部趋于稳定时且至少在盖装配之前撤回。
[0151]稳定区78的长度布置成使得在所述稳定区78的端部,填充容器I的液体完全停留在容器I的内部,从而使得已填充容器I在稳定区78下游的高速运动不会给予液体足够使液体溢出延伸设备64的力。
[0152]在稳定区78的端部处,模具26进入将容器I从其模具26取回的取回区80。
[0153]在取回区80中,模具26的致动装置布置成使模具26运动至打开位置,以使得可从模具26取回容器I。模具26的打开与取回装置82同步,其中,取回装置82布置成卡住并保持容器I直到模具26和容器I分离。
[0154]如图7和图8中更清晰可见的,取回装置82例如包括多个提取叉84,每个提取叉84都布置成通过形成于容器的颈部8之下的肩部来保持容器。提取叉84每个都由退出承载件85承载,退出承载件85由与第一直部48平行的退出传送器86驱动,并且取回装置82包括布置成使每个提取叉84从缩回位置(图1至图3的参考84a)和作用位置(图1至图3的参考84b)运动的合适的致动装置。在缩回位置中,提取叉远离直部延伸;在作用位置中,提取叉84在第一直部48中延伸,以通过容器I的颈部卡住容器I。如先前所述,取回装置82与模具的致动装置同步,以使得当模具26运动至其打开位置时,提取叉84处于其作用位置并卡住置于所述模具26内部的容器I,从而使得当容器不再由模具约束时所述容器由提取叉84保持,进而确保即使当容器I从模具26分离时容器也始终保持在机器中。
[0155]延伸设备64也在取回区80中从已形成的容器I取回,并返回延伸设备64附接至预成型件的区域。如下面将描述的,根据延伸设备64附接至模具26的实施方式,当模具26打开时延伸设备64与模具26间隔开,以使得容器I可从模具26取回并且延伸设备64遵循与模具26相同的路径到达加载区62。
[0156]当容器I由提取叉84保持时,模具26继续其朝向打开位置的运动,并且模具26在第一直部48上运动直至其到达第一直部48和第二圆形部50之间的接合点60。
[0157]在退出接合点60处,模具26沿着第二圆形部50运动,而由提取叉84保持的已填充和已形成的容器I退出第一闭合回路18并沿着退出区88行进,该退出区88在第一直部48和第二圆形部50之间的接合点60的下游延续第一直部48延伸。因此,紧接着第一直部48的下游延伸的退出接合点60形成分离点,在该分离点中,模具26遵循通过第一闭合回路18限定的路径,而已形成和已填充容器遵循通过退出区88限定的不同路径。因此,在由第一直部48的下游端形成的取回区82的端部处从模具26完全提取出容器I。
[0158]有利地,退出区88包括与取回区80直线对准且连续的大致的直线部。所述取回区80包括在第一回路18的第一直部48中。退出传送器86至少始终沿着取回区80和退出区88延伸。
[0159]在退出接合点60处,模具26的打开位置、模具26和退出区88的方位布置成使得退出区88上的已形成和已填充的容器I的运动不被模具26的任何部分削弱,意味着容器I和模具26可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沿着不同的路径运动。
[0160]依然处于打开位置的模具26朝向加载区62运动,新的预成型件2可在加载区62中加载到模具26的内部,并且可重复上述成形过程。
[0161]由提取叉84保持的已形成和已填充容器I在退出区88中运动,在退出区88中,连续的容器I之间的间距的减小由减小装置90执行。减小装置90例如包括蜗杆齿轮92,设置在提取叉84上的滚子94能够与蜗杆齿轮92啮合,蜗杆齿轮92布置成使保持容器I的连续的提取叉84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少,如图1的退出区88中所示以及如图6至图8示意性示出。可替代地,减小装置90可由承载提取叉84的连续的承载件形成,控制所述承载件以使得在退出区88中减小连续的承载件之间的距离。
[0162]在退出区88的端部处,已形成和已填充的容器I通过加盖轮96拾取,其中,盖以已知的方式应用至每个容器I上。已形成和已填充的容器I之间的间距的减小允许使用具有较小直径的加盖轮96,较小直径的加盖轮96不会在容器I上作用大的离心力。为了更好地理解,在加盖轮96的出口处获得的已加盖容器I的尺寸相对于图1至图4中的打开容器有所增加。
[0163]应注意的是,当容器位于退出区88中的大致直线的路径上时间距减小有利地发生。因此,在间距减小期间容器所承受的减速得以控制并且为渐进的,并且不会在容器I上施加离心力,从而即使容器I尚未通过盖进行封闭也允许减小间距而不溢出容器I中的液体,这与间距减小发生在轮中的情况不同。
[0164]在加盖轮96的下游,封闭的容器如已知的那样从机器中取回。
[0165]在上面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由于模具26远不如整个形成站24笨重,所以第二轮22相对于第一轮20可具有减小的直径,从而缩小机器所需的空间。例如,第一轮20的直径大体包括在1.2m和3m之间,而第二轮22的直径例如包括在Im和1.5m之间。在这种机器中,第一直部在分离接合点54和退出接合点60之间具有大体包括在2m和4.5m之间的总长度,并且稳定区78具有大体包括在Im和2m之间的长度。
[0166]因此,第二直部52不与第一直部平行并与第一直部48形成例如大致包括在20°和45°之间的角度。由于该角度,除了减小机器所需的空间之外,还允许增加活动的形成站24
的数量。
[016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承载二十个主站25的第一轮,可形成九个活动的形成站24。应注意的是,通过在第一直部48和第二直部52之间形成角度,可以增加活动的形成站24的数量,因为在该情况下,第二直部52和第一圆形部46之间的接合点56放置得“较早”,即与第一直部和第二直部彼此平行的情况相比放置于第一轮20上的更上游处,意味着形成站可在第一轮20上的更上游处活动。
[016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轮20承载形成站的注射装置28,以及布置成支撑和冷却底部模制部件36(图4、图5、图9和图11中可见)的冷却装置120。注射装置28和底部模制部件36都连接至流体源并且需要致动装置。这极大地简化了机器的机械结构,因为注射装置28以及支撑和冷却装置120是稳定部件并牢固地附接至第一轮20,即使注射装置28以及支撑和冷却装置120可相对于第一轮20运动。由于保持装置由两个侧部模制部件30、32形成,所以使保持装置集成在形成站24中保持相当简单,其中两个侧部模制部件30、32仅必须置于注射装置28和底部模制部件36及其冷却装置120之间。
[0169]但是,在上面公开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相对重的组件的整个模具需要由传送器19承载,因此传送器19必须牢固,且当构造机器时传送器19可能引起机械问题。
[0170]下面将参照图2和图3描述机器承受较少的机械约束的第二实施方式。
[0171]在机器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主站25a由注射装置28和模制腔体34的主要部件形成,而基础站23a由形成模制腔体34的互补部分的保持装置106形成。换言之,每个基础站23a由所述模具26的更小部分形成,而不是如第一实施方式的那样由整个模具26形成,而模具26的主要部分保持附接至注射装置28。
[0172]如图6和图7所示,每个基础站23a包括保持装置106,保持装置106布置成在已形成的容器I的颈部8附近和底部10附近保持该容器。保持装置106例如包括颈部保持叉108以及先前描述的模具26的底部部件36。
[0173]每个颈部保持叉108布置成例如通过围绕容器I的位于颈部8之下的部分来保持颈部8,以使得颈部8可抵靠颈部保持叉108。因此,如图4所示,颈部保持叉108也适于通过预成型件2的颈部8承载预成型件2。每个颈部保持叉108例如由可在打开位置(图2和图3中的参考IlOa)和闭合位置(图2和图3中的参考IlOb)之间相对于彼此运动的两个分支110形成,在打开位置中,分支110彼此间隔开以使得预成型件2可插入分支110之间,并且容器I可从颈部保持叉108取回;在闭合位置中,分支110彼此靠近地运动以在预成型件2或容器I的颈部8之下围绕预成型件2或容器I。
[0174]底部部件36形成保持表面,该保持表面具有待形成的容器I的形状并且还布置成支撑已形成和已填充的容器I,同时容器I的底部10抵靠保持表面。
[0175]颈部保持叉108、底部部件36和颈部延伸设备94可在轴线A的竖直方向上相对于彼此运动,以使得一方面可校准颈部保持叉108和底部部件36之间的距离,以及另一方面可校准颈部保持叉108和颈部延伸设备64之间的距离。颈部保持叉108、底部部件36和颈部延伸设备64的运动通过致动装置112控制。该致动装置112包括致动器114和连接杆116,其中,致动器114需要使底部部件36、颈部保持叉108和颈部延伸设备64相对于彼此运动,连接杆116沿着轴线A延伸,将底部部件36连接至颈部保持叉108,并将颈部保持叉108连接至颈部延伸设备64。
[0176]如图5所示,主站25a至少包括注射装置28、模具26的两个侧部模制部件30和32以及注射装置28和模具26的致动装置。如先前所述,主站25全部由第一轮20承载,其中第一轮20的周界限定第二闭合回路61。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那样,第二闭合回路61因此具有由形成第一轮20的周界的圆限定的圆形形状。第一闭合回路18的区别部分在第一轮20的周界外部延伸,且不由所述第一轮20的周界形成。换言之,当所述基础站在第一闭合回路的区别部分中循环时,基础站23a从第一轮20脱离
当前第4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