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耐切割输送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56137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新型耐切割输送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输送带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新型耐切割输送带。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升级,更多的劳工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生产线的自动化输送成为了一个转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0003]多数的生产线采用半自动化的输送,例如在型材(或者超长条形食品生产线)输送生产线上,由于型材一般是挤出成型的,挤出的型材(长条形食品)是一个超长的条形结构,需要经过输送到达切割工位,切割完成之后被取下。由于挤出机是连续性的运作,挤出的型材(长条形食品)也是连续的前进状态,所以输送带需要连续的向前输送,切割是在输送带连续前进的状态下完成的切割,切割刃的底部直接与输送带接触。
[0004]目前多数的输送带是由PVC材料制成的,PVC的抗剪切性能和弹性模量作为耐切割材料来说都不尽理想。其弹性模量只有2.5?4.2MPa。其力学性能一定与塑化状态有关,PVC颗粒全部熔融塑化为PVC分子链时,其制品的力学性能应当最好。未被破碎的大颗粒残留越多,其力学性能越差。但是PVC材料的软化点低,所以生产成本比较高。另外PVC材料内一些有毒添加剂和增塑剂,可能渗出或气化,部份添加剂会干扰生物内分泌(影响生殖机能),部份可增加致癌风险;焚化PVC垃圾会产生致癌的二恶英而污染大气。所以并不适用于作为输送带的材料。
[0005]为了解决制造一种耐切割并且无毒无污染的输送带满足现有技术不足的问题,本发明研发了一种新型的耐切割输送带,采用一层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在顶层一层平面聚酯复合织物在底层这两层丝织物组合的形式,两层丝织物之间采用厚度为I毫米的聚氨酯粘结在一起,平面聚酯复合织物作为输送带的支撑骨架,立体聚酯复合织物上设有2.5毫米厚度的聚氨酯弹性体作载物面,既有良好的支撑效果,同时立体聚酯复合织物的增设增加了输送带整体的弹性强度,顶层的聚氨酯弹性体具有较好的抗剪切强度,保证了切割时收到剪切力不会发生断裂,并且它除了抗拉强度高、曲绕性好、轻薄韧等特点外,耐油、无毒卫生、易清洁等特点,适合作为输送带载物面材料使用。
[0006]

【发明内容】

[0007]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耐切割输送带,采用一层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在顶层一层平面聚酯复合织物在底层这两层丝织物组合的形式,两层丝织物之间采用厚度为I毫米的聚氨酯粘结在一起,平面聚酯复合织物作为输送带的支撑骨架,立体聚酯复合织物上设有2.5毫米厚度的聚氨酯弹性体作载物面,既有良好的支撑效果,同时立体聚酯复合织物的增设增加了输送带整体的弹性强度,顶层的聚氨酯弹性体具有较好的抗剪切强度,保证了切割时收到剪切力不会发生断裂,并且它除了抗拉强度高、曲绕性好、轻薄韧等特点外,耐油、无毒卫生、易清洁等特点,适合作为输送带载物面材料使用。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新型耐切割输送带,包括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层、平面聚酯复合织物层、聚氨酯粘结层以及聚氨酯弹性体载物层,所述平面聚酯复合织物层作为输送带的支撑骨架,其顶部设有一层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层,所述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层底部与平面聚酯复合织物层之间采用聚氨酯粘结层粘结,所述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层顶部设有聚氨酯弹性体载物层,所述聚氨酯弹性体载物层的厚度为2~3毫米。
[0009]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聚氨酯弹性体载物层的厚度为2.5毫米。
[0010]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层底部与平面聚酯复合织物层之间的聚氨酯厚度为0.5-1.5毫米。
[0011]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层底部与平面聚酯复合织物层之间的聚氨酯厚度为I毫米。
[0012]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层的立体形状为大波浪形。
[0013]作为优选实施例,输送带表面的聚氨酯弹性体载物层的硬度需要控制在40~65度左右。
[0014]由于聚氨酯弹性体材料的特殊性,目前国内乃至国外还没有把输送带表面做到厚度2mm以上的;申请人解决了这个问题,聚氨酯弹性体载物层材料的表层厚度达到2.5mm(±0.5mm)厚度。可以在诸如钢铁行业和裁断设备上有很好的耐冲击和耐切割性。
[0015]本发明的优点是:采用一层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在顶层一层平面聚酯复合织物在底层这两层丝织物组合的形式,两层丝织物之间采用厚度为I毫米的聚氨酯粘结在一起,平面聚酯复合织物作为输送带的支撑骨架,立体聚酯复合织物上设有2.5毫米厚度的聚氨酯弹性体作载物面,既有良好的支撑效果,同时立体聚酯复合织物的增设增加了输送带整体的弹性强度,顶层的聚氨酯弹性体具有较好的抗剪切强度,保证了切割时收到剪切力不会发生断裂,并且它除了抗拉强度高、曲绕性好、轻薄韧等特点外,耐油、无毒卫生、易清洁等特点,适合作为输送带载物面材料使用。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7]在图中:1_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层,2-平面聚酯复合织物层,3-聚氨酯粘结层,4-聚氨酯弹性体载物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0019]参见图1,新型耐切割输送带,包括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层、平面聚酯复合织物层、聚氨酯粘结层以及聚氨酯弹性体载物层,所述平面聚酯复合织物层作为输送带的支撑骨架,其顶部设有一层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层,所述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层底部与平面聚酯复合织物层之间采用聚氨酯粘结层粘结,所述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层顶部设有聚氨酯弹性体载物层,所述聚氨酯弹性体载物层的厚度为2~3毫米。
[0020]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聚氨酯弹性体载物层的厚度为2.5毫米。
[0021]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层底部与平面聚酯复合织物层之间的聚氨酯厚度为0.5-1.5毫米。
[0022]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层底部与平面聚酯复合织物层之间的聚氨酯厚度为I毫米。
[0023]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层的立体形状为大波浪形。
[0024]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主权项】
1.新型耐切割输送带,其特征在于,包括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层、平面聚酯复合织物层、聚氨酯粘结层以及聚氨酯弹性体载物层,所述平面聚酯复合织物层作为输送带的支撑骨架,其顶部设有一层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层,所述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层底部与平面聚酯复合织物层之间采用聚氨酯粘结层粘结,所述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层顶部设有聚氨酯弹性体载物层,所述聚氨酯弹性体载物层的厚度为2~3毫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耐切割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氨酯弹性体载物层的厚度为2.5毫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耐切割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层底部与平面聚酯复合织物层之间的聚氨酯厚度为0.5-1.5毫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耐切割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层底部与平面聚酯复合织物层之间的聚氨酯厚度为I毫米。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耐切割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层的立体形状为大波浪形。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耐切割输送带,包括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层、平面聚酯复合织物层、聚氨酯粘结层以及聚氨酯弹性体载物层,所述平面聚酯复合织物层作为输送带的支撑骨架,其顶部设有一层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层,所述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层底部与平面聚酯复合织物层之间采用聚氨酯粘结层粘结,所述立体聚酯复合织物层顶部设有聚氨酯弹性体载物层,所述聚氨酯弹性体载物层的厚度为2~3毫米,既有良好的支撑效果,又保证了切割时收到剪切力不会发生断裂,并且它除了抗拉强度高、曲绕性好、轻薄韧等特点外,耐油、无毒卫生、易清洁等特点,适合作为输送带载物面材料使用。
【IPC分类】B32B27/40, B32B3/28, B32B7/12, B65G15/32
【公开号】CN105621010
【申请号】CN201410694190
【发明人】蒯家斌
【申请人】上海精浜传动设备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1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2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