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燃防水的电梯轿厢内部成品保护套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88745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一种阻燃防水的电梯轿厢内部成品保护套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轿厢成品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在电梯轿厢内,对轿厢内部起到成品保护作用的套件,该套件包括用于保护轿厢四周侧轿壁的保护罩、用于保护轿厢底部的耐磨地胶以及用于保护轿厢顶部的保护板。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电梯正以极快的速度在普及,几乎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电梯按大类分,可分为手扶电梯和厢式电梯两类,其中厢式电梯被广泛用于高层住宅、商务楼、酒店和宾馆等场所。
[0003]如图1、2所示,传统的厢式电梯,其轿厢包括轿顶1、侧轿壁2以及轿底3,轿顶1上设有照明和通风设备,侧轿壁2中的前侧轿壁15设有电梯门4,电梯门4旁设有按键区5,其他侧轿壁2和轿底3有时会按应用场所的需求做装饰处理。存在的问题是:一、当大楼内处于装修阶段时,电梯经常需要装运建筑材料或家具,难免会对轿厢的内表面带来损坏,而现有的针对电梯轿厢内部的成品保护措施是使用细木工板对轿厢内部的各个面进行装设隔离,此措施虽然能有效保护轿厢,但成本高、重量大、寿命短且装设不便,甚至经常出现由于工人安装野蛮而导致轿厢内表面发生永久损伤;二、现有的隔离板不具有阻燃和防水功能,由于其不具有阻燃功能,因而当遇到火灾等突发情况时,存在安全隐患,又由于其不具有防水功能,因此遇水会缩短其使用寿命。
[0004]因此,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诸多不足,便成为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阻燃防水的电梯轿厢内部成品保护套件。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阻燃防水的电梯轿厢内部成品保护套件,包括:
[0007]四壁板,用于保护轿厢的四侧轿壁;各所述壁板由在厚度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PVC层、蜂窝板层以及第二 PVC层复合构成;
[0008]—顶板,架设于四所述壁板的上方,用于保护轿厢的轿顶;
[0009]以及一底板,铺设于所述轿厢的轿底,用于保护所述轿底。
[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0011]1.上述方案中,各所述壁板对应轿厢相邻两侧轿壁的转角处设置,且壁板上沿轿厢高度方向预设有一翻折线或槽,通过该翻折线或槽的设置以便所述壁板进行弯折;其中相邻两壁板的接缝处设有一连接条,该连接条固定连接相邻两所述壁板,以将四壁板连接形成一整体的保护罩。
[0012]2.上述方案中,所述翻折线通过预压的方式在所述壁板上预设,所述翻折槽通过开设的方式在所述壁板上预设。该翻折线或槽的设置以便所述壁板进行弯折,进而方便壁板和轿厢相邻两侧轿壁的弯折处贴合,同时还便于所述壁板折叠,进而方便壁板的仓储和运输。
[0013]3.上述方案中,通过所述连接条将四壁板连接形成一整体的保护罩,这样在壁板保护侧轿壁的同时还能保证自身的稳固度,使保护效果更好更长久。
[0014]4.上述方案中,通过所述第一PVC层以及第二PVC层的设置,使得壁板具备较佳的阻燃防水功能,且易于清洁。
[0015]5.上述方案中,所述顶板亦由在厚度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PVC层、蜂窝板层以及第二 PVC层复合构成。
[0016]6.上述方案中,所述底板具体为一PVC地胶,该地胶包括耐磨层以及地胶片材层,所述耐磨层与所述地胶片材层由上而下无间隙层叠设置,形成一整体,使两者通过负压贴敷在一起,保证PVC地胶的整体性,避免使用时发生开卷的情况;且所述地胶片材层的底部设有背胶,该背胶上贴敷有保护膜或保护纸,借此设计,省去了铺装时的刷胶水的环节,铺设时只需将保护膜或保护纸揭去即可铺设,简化了铺设难度,且提升了 PVC地胶的功能性。其中,通过所述耐磨层的设置,当大楼装修结束后只需将该耐磨层剥离,呈现出所述地胶片材层即可。
[0017]7.上述方案中,所述壁板和顶板均采用蜂窝纸板材质,也可以使用瓦伦纸板、泡沫板或复合板等。因此所述壁板和顶板具有轻质、抗冲击的优点。
[001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如下:
[0019]本实用新型一种阻燃防水的电梯轿厢内部成品保护套件,包括用于保护轿厢的侧轿壁的四壁板,架设于保护罩上方用于保护轿顶的顶板,以及铺设于轿底其保护作用的底板。各所述壁板由在厚度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 PVC层、蜂窝板层以及第二 PVC层复合构成。借此设计,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而言,不仅具有阻燃防水的功能,而且易清洁、质量轻、抗冲击。
【附图说明】
[0020]附图1为电梯轿厢的俯视视角的剖面示意图;
[0021]附图2为电梯轿厢中前侧轿壁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壁板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0023]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装设于轿厢侧轿壁的俯视视角的剖面示意图(电梯门上方);
[0024]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壁板或顶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5]以上附图中:1.轿顶;2.侧轿壁;3.轿底;4.电梯门;5.按键区;6.壁板;7.第一PVC层;8.蜂窝板层;9.第二 PVC层;10.顶板;11.底板;12.转角处;13.翻折线;14.连接条;15.前侧轿壁。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27]实施例:参见附图3?5所示,一种阻燃防水的电梯轿厢内部成品保护套件,包括:
[0028]四壁板6,用于保护轿厢的四侧轿壁2;各所述壁板6由在厚度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 PVC层7、蜂窝板层8以及第二 PVC层9复合构成;
[0029]—顶板10,架设于四所述壁板6的上方,用于保护轿厢的轿顶1;
[0030]以及一底板11,铺设于所述轿厢的轿底3,用于保护所述轿底3。
[0031]如图3、4所示,各所述壁板6对应轿厢相邻两侧轿壁2的转角处12设置,且壁板6上沿轿厢高度方向预设有一翻折线13;其中相邻两壁板6的接缝处设有一连接条14,该连接条14固定连接相邻两所述壁板6,以将四壁板6连接形成一整体的保护罩。
[0032]其中,所述翻折线13通过预压的方式在所述壁板6上预设,以便所述壁板6进行弯折,进而方便壁板6和轿厢相邻两侧轿壁2的转角处12贴合,同时还便于所述壁板6折叠,进而方便壁板6的仓储和运输。
[0033]其中,通过所述连接条14将四壁板6连接形成一整体的保护罩,这样在壁板6保护侧轿壁的同时还能保证自身的稳固度,使保护效果更好更长久。
[0034]如图5所述,通过所述第一PVC层7以及第二 PVC层9的设置,使得壁板6具备较佳的阻燃防水功能,且易于清洁。所述顶板10亦由在厚度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 PVC层7、蜂窝板层8以及第二 PVC层9复合构成。
[0035]其中,所述底板11具体为一PVC地胶(未附图示),该地胶包括耐磨层以及地胶片材层,所述耐磨层与所述地胶片材层由上而下无间隙层叠设置,形成一整体,使两者通过负压贴敷在一起,保证PVC地胶的整体性,避免使用时发生开卷的情况;且所述地胶片材层的底部设有背胶,该背胶上贴敷有保护膜或保护纸,借此设计,省去了铺装时的刷胶水的环节,铺设时只需将保护膜或保护纸揭去即可铺设,简化了铺设难度,且提升了 PVC地胶的功能性。其中,通过所述耐磨层的设置,当大楼装修结束后只需将该耐磨层剥离,呈现出所述地胶片材层即可。
[0036]其中,所述壁板6和顶板10均采用蜂窝纸板材质,也可以使用瓦伦纸板、泡沫板或复合板等。因此所述壁板6和顶板10具有轻质、抗冲击的优点。
[0037]本实用新型一种阻燃防水的电梯轿厢内部成品保护套件,包括用于保护轿厢的侧轿壁的四壁板,架设于保护罩上方用于保护轿顶的顶板,以及铺设于轿底其保护作用的底板。各所述壁板由在厚度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 PVC层、蜂窝板层以及第二 PVC层复合构成。借此设计,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而言,不仅具有阻燃防水的功能,而且易清洁、质量轻、抗冲击。
[0038]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阻燃防水的电梯轿厢内部成品保护套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四壁板,用于保护轿厢的四侧轿壁;各所述壁板由在厚度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 PVC层、蜂窝板层以及第二 PVC层复合构成; 一顶板,架设于四所述壁板的上方,用于保护轿厢的轿顶; 以及一底板,铺设于所述轿厢的轿底,用于保护所述轿底。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品保护套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壁板对应轿厢相邻两侧轿壁的转角处设置,且壁板上沿轿厢高度方向预设有一翻折线或槽,通过该翻折线或槽的设置以便所述壁板进行弯折;其中相邻两壁板的接缝处设有一连接条,该连接条固定连接相邻两所述壁板,以将四壁板连接形成一整体的保护罩。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品保护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亦由在厚度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 PVC层、蜂窝板层以及第二 PVC层复合构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品保护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具体为一PVC地胶,该地胶包括耐磨层以及地胶片材层,所述耐磨层与所述地胶片材层由上而下复合设置。
【专利摘要】一种阻燃防水的电梯轿厢内部成品保护套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四壁板,用于保护轿厢的四侧轿壁;各所述壁板由在厚度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PVC层、蜂窝板层以及第二PVC层复合构成;一顶板,架设于四所述壁板的上方,用于保护轿厢的轿顶;以及一底板,铺设于所述轿厢的轿底,用于保护所述轿底。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而言,不仅具有阻燃防水的功能,而且易清洁、质量轻、抗冲击。
【IPC分类】B66B11/02
【公开号】CN205099163
【申请号】CN201520950428
【发明人】柏文元
【申请人】柏文元
【公开日】2016年3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2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