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塑成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04702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吹塑成形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吹塑成形装置,该吹塑成形装置适用于对注塑成形品即预塑形坯进行加热使其延伸吹塑成形来制造用作饮用水供应处的容器等的大型瓶子。
背景技术
对呈试管状的注塑成形品即预塑形坯(型坯)进行双轴延伸吹塑成形而获得的各种尺寸的瓶子被广泛地利用。在专利文献I中提出有小型且结构紧凑的双轴延伸成形机, 该双轴延伸成形机沿着形成封闭形状的搬运路来搬运预塑形坯支座板,依次进行预塑形坯的供给、加热、双轴延伸吹塑成形、成形品的回收动作。近年来,利用容量较大的瓶子作为饮用水供应处等的容器。为了延伸吹塑成形出这种大型瓶子,需要准备壁厚较厚的试管状的树脂制预塑形坯,并以较大的延伸率来拉伸该预塑形坯的圆筒状的本体部及底部。在延伸吹塑成形大型瓶子吋,需要对厚壁的预塑形坯的内外进行均匀加热并进行延伸吹塑。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有对型坯进行两次延伸吹塑来制造大型容器的方法。其中,进行双轴延伸吹塑,通过第一次的延伸吹塑,使型坯变成具有一定程度大小的预成形品,通过第二次的延伸吹塑,来获得最終产品即大型容器,从而使型坯的各部分形成合适的壁厚。专利文献I :W098/03324号小册子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特开平08-906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以往并没有提出过用于依次搬运壁厚较厚的预塑形坯并对其进行延伸吹塑成形来高效地制造大型瓶子的小型且结构紧凑的吹塑成形装置。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高效地将壁厚较厚的预塑形坯延伸吹塑成形为大型瓶子的小型且结构紧凑的吹塑成形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吹塑成形装置的特征是,包括能将有底筒状的具有本体部和ロ部的注塑成形品即预塑形坯装设成使上述ロ部朝下的倒立状态的支座;为使上述支座循环而在同一平面上形成矩形循环路的第一直线搬运路 第四直线搬运路;使上述支座依次经由上述第一直线搬运路 第四直线搬运路来进行搬运的搬运机构;在上述第一直线搬运路的中途位置,将上述预塑形坯装设于上述支座的投入部;在上述第一直线搬运路中搬运上述支座期间,对装设于该支座的上述预塑形坯进行加热的第一加热部;在上述第二直线搬运路中搬运上述支座期间,对装设于该支座的上述预塑形坯进行加热的第二加热部;
在配置于上述第三直线搬运路的中途位置的第一开闭模具内,对装设于上述支座的上述预塑形坯进行第一处理的第一处理部;在配置于上述第三直线搬运路中比上述第一处理部进行处理的位置靠支座搬运方向下游侧的位置的第二开闭模具内,对装设于上述支座的上述预塑形坯进行第二处理的第二处理部;以及在上述第四直线搬运路的支座搬运方向的上游端位置,将对上述预塑形坯进行了上述第一处理及上述第二处理中的至少ー个处理而获得的最終产品即瓶子从上述支座取下并排出的排出部,上述第一处理及上述第二处理中的至少ー个处理是吹塑成形处理或延伸吹塑成形处理。在本发明的吹塑成形装置中,预塑形坯被支座沿着同一平面上的矩形循环路间歇 地传送,并依次经由第一加热部及第ニ加热部而被加热。加热后的预塑形坯被搬运而依次经过第一处理部及第ニ处理部,并被延伸吹塑,从而形成最终产品的容器。通过合适地设定第一加热部及第ニ加热部的加热方式(外部加热、内部加热),能对壁厚较厚的预塑形坯进行均匀加热。此外,通过合适地设定第一处理部的处理方式(变化地加热、预吹塑成形)及第二处理部的处理方式(最終吹塑成形),能在双轴方向上对壁厚较厚的预塑形坯的各部分进行合适地吹塑或延伸吹塑。接着,本发明的吹塑成形装置的搬运机构的特征是,包括将在上述第一直线搬运路上以相互接触的状态沿上述支座搬运方向排列的上述支座的列以相当于ー个支座大小的第一传送间距朝上述支座搬运方向间歇地推出的第一支座推出部;将在上述第二直线搬运路上以相互接触的状态沿上述支座搬运方向排列的上述支座的列以上述第一传送间距朝上述支座搬运方向间歇地推出的第二支座推出部;在上述第三直线搬运路上,间歇地进行将位于接收从上述第二直线搬运路推出的上述支座的上游端位置、上述第一开闭模具内的第一处理位置及上述第二开闭模具内的第ニ处理位置的各支座以比上述第一传送间距大的第二传送间距送出,从而将上述支座分别移送到上述第一处理位置、上述第二处理位置及上述第四直线搬运路的上述上游端位置的移送动作的第一支座移送部;以及间歇地进行使位于上述第四直线搬运路的上述上游端位置的上述支座经由该第四直线搬运路移送到上述第一直线搬运路的上游端位置的移送动作的第二支座移送部。此外,在本发明的吹塑成形装置中,为了能根据预塑形坯的形状、壁厚等,合适地进行外部加热、内部加热来高效地进行对预塑形坯整体的均匀加热,第一加热部及第ニ加热部采用以下结构。首先,上述第一加热部包括从外侧对间歇传送来的上述支座进行加热的外部加热机构及从内侧对上述支座进行加热的内部加热机构这两者,或者只包括上述外部加热机构,再或者只包括上述内部加热机构。与此相对,在上述第一加热部包括上述外部加热机构和上述内部加热机构这两者的情形下,上述第二加热部包括上述外部加热机构和上述内部加热机构这两者,或者只包括上述外部加热机构,在上述第一加热部只包括上述外部加热机构的情形下,上述第二加热部只包括上述外部加热机构,或者包括上述外部加热机构和上述内部加热机构这两者,在上述第一加热部只包括上述内部加热机构的情形下,上述第二加热部包括上述外部加热机构和上述内部加热机构这两者,或者只包括上述外部加热机构。作为内部加热机构,能使用包括内部加热构件和升降机构的机构,其中,上述内部加热构件能穿过上述支座的中心通孔插入到装设于该支座的上述预塑形坯的内部,上述升降机构使该内部加热构件升降。此时,当间歇传送来的上述支座暂时停止时,只需使上述内部加热构件上升,将上述内部加热构件插入到装设于上述支座的上述预塑形坯内,从而从内侧对该预塑形坯进行加热,并在上述支座被移送出之前使上述内部加热构件下降即可。此时,若以与上述支座的间歇传送间距相同的间距排列多根上述内部加热构件,利用上述升降机构使上述内部加热构件同时升降,则能间歇且反复地对间歇传送来的预塑形坯进行内部加热。接着,本发明的吹塑成形装置包括第一处理部和第二处理部,上述第一处理部进行加热状态调整处理,在该加热状态调整处理中,使用用于调整上述预塑形坯的加热状态的加热调整用的开闭模具作为上述第一开闭模具,来调整该预塑形坯的各部分的加热状 态,上述第二处理部进行吹塑成形,在该吹塑成形中,使用吹塑成形模具作为上述第二开闭模具,来对上述预塑形坯进行吹塑成形或延伸吹塑成形以获得上述瓶子。除此之外,也可采用以下方式上述第一处理部进行预吹塑成形,在该预吹塑成形中,使用第一吹塑成形模具作为上述第一开闭模具,来对上述预塑形坯进行吹塑成形或延伸吹塑成形以获得比最終产品即上述瓶子小的中间成形品,上述第二处理部进行最终吹塑成形,在该最终吹塑成形中,使用第二吹塑成形模具作为上述第二开闭模具,来对上述中间成形品进行吹塑成形或延伸吹塑成形以获得上述瓶子。此外,也可采用以下方式上述第一处理部进行预吹塑成形,在该预吹塑成形中,使用第一吹塑成形模具作为上述第一开闭模具,来对上述预塑形坯进行吹塑成形或延伸吹塑成形以获得比最終产品即瓶子大ー圈的中间成形品,上述第二处理部进行最终吹塑成形,在该最终吹塑成形中,在上述中间成形品热收缩而变成比上述瓶子小一圈的形状后,使用第二吹塑成形模具作为上述第二开闭模具,来对上述中间成形品进行吹塑成形或延伸吹塑成形以获得上述瓶子。此外,也可采用以下方式在上述第二处理部中,在将把手插入上述第二开闭模具内的状态下进行吹塑成形或延伸吹塑成形,来嵌件成形出带把手的瓶子。另外,在最終产品即瓶子中,在需要进行ロ部与本体部绕中心轴线的位置对位吋,只需配置调整机构即可,该调整机构在延伸吹塑之前使预塑形坯绕中心轴线旋转,来调整预塑形坯相对于开闭模具的方向。


图I是应用本发明的大型瓶子的吹塑成形装置的俯视图、主视图、右视图、左视图及后视图。图2是吹塑成形装置的放大俯视图。图3是表示吹塑成形装置的预塑形坯搬运机构的俯视图、表示第三直线搬运路的侧视图、表示第四搬运路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设于第四直线搬运路的预塑形坯移送机构的俯视图、侧视图、剖视图。
图5是表示预塑形坯供给部的俯视图、表示瓶子排出部的俯视图和侧视图、供给部及排出部的主视图、供给部及排出部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加热机构的俯视图、主视图、侧视图。图7是表示内部加热机构的俯视图、主视图、侧视图。图8是表示内部加热机构的俯视图、主视图、侧视图。图9是表示延伸吹塑成形部的合模部的俯视图、主视图、侧视图。图10是表示延伸吹塑成形部的延伸部的说明图。(符号说明)I吹塑成形装置 2预塑形坯3 瓶子4中间成形品5装置外壳5a设备室5b处理室6循环路7 支座(carrier)11第一直线搬运路12第二直线搬运路13第三直线搬运路14第四直线搬运路16预塑形坯投入部17第一加热部18第二加热部19第一处理部20第二处理部21第一开闭模具22第一处理位置23第二开闭模具24第二处理位置25瓶子排出台26瓶子排出部30装置框架31第一直线导轨32第二直线导轨33第三直线导轨34第四直线导轨35第一支座推出汽缸36第二支座推出汽缸
37第一支座移送部38、39、40 臂部41移送板42驱动机构5la、5Ib 把持爪52开闭用汽缸53旋转臂54旋转用汽缸 61外部加热机构 62机构框架70内部加热机构71、72、76 加热棒73支承臂74升降用汽缸75内部加热机构76加热棒77支承臂78升降用汽缸80合模部90延伸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图对应用本发明的吹塑成形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整体结构)图1(a) 图1(e)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吹塑成形装置的俯视图、主视图、右视图、左视图及后视图,图1(f)是表示吹塑成形、中间成形品及最終成形品即瓶子的说明图。图2是吹塑成形装置的放大俯视图。吹塑成形装置I对树脂的注塑成形品即预塑形坯2进行双轴延伸吹塑成形,来制造作为饮用水供应处的水容器等而使用的大型瓶子3。详细情况请见后述,预塑形坯2被双轴延伸吹塑而变为中间形成品4,中间成形品4被双轴延伸吹塑而变为最終产品即瓶子3。吹塑成形装置I包括整体大致呈长方体形状的装置外壳5,装置外壳5的下半部分是设备室5a,上半部分是用于对预塑形坯2进行延伸吹塑成形以获得瓶子3的处理室5b。在处理室5b内,用于将预塑形坯2沿经由各处理部的搬运路径搬运的循环路6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利用在该循环路6中循环的支座7来搬运预塑形坯2。如图1(f)所示,支座7包括矩形轮廓的支座主体部7a ;以能自由旋转的状态保持于该支座主体部7a的圆筒部7b ;同轴状地安装于圆筒部7b上端部分的圆筒状的预塑形坯插入部7c ;以及同轴状地安装于圆筒部7b下端部分的链轮(sprocket) 7d。在支座7的中心部形成有中心通孔7e。如图I (f)所示,预塑形坯2是呈试管状的树脂的注塑成形品,包括圆形的ロ部2a、圆筒状的本体部2b及半球状的底部2c,从本体部2b至底部2c的部分的壁厚较厚。对预塑形坯2进行双轴延伸吹塑而获得的瓶子3包括预塑形坯2的ロ部2a没有被延伸而保持原来形状的ロ部3a ;对预塑形坯2的本体部2b及底部2c进行双轴延伸吹塑而获得的圆筒状的本体部3b及底部3c。在本实施例中,对预塑形坯2的本体部2b及底部2c进行双轴延伸吹塑来制造具有变大ー圈的圆筒状的本体部4b、底部4c的中间成形品4,然后,对该中间成形品4进行双轴延伸吹塑来制造最終产品即瓶子3。接着,从图I (a)、图2可知,吹塑成形装置I的循环路6是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矩形的封闭循环路,由第一直线搬运路11 第四直线搬运路14构成。支座7在循环路6中沿图2的箭头所示的方向搬运。在第一直线搬运路11的中途位置配置有将预塑形坯2以倒立状态装设干支座7的预塑形坯投入部16。第一直线搬运路11的比预塑形坯投入部16靠搬运方向下游侧的部分是穿过第一加热部17内部的搬运路部分,在搬运支座7穿过该搬运路部分期间,装设于该支座7的预塑形坯2被加热(一次加热)。在第一直线搬运路11的下游端连接有第二直线搬运路12的上游端。第二直线搬运路12是穿过第二加热部18内部的搬运路,在搬运支座7穿过该搬运路期间,装设于该支座7的预塑形坯2被加热(二次 加热)。在第二直线搬运路12的下游端连接有第三直线搬运路13的上游端。在第三直线搬运路13中,从其上游侧朝向下游侧配置有第一处理部19及第ニ处理部20。本实施例的第一处理部19包括延伸吹塑成形模具即第一开闭模具(未图示),第一开闭模具夹着第三直线搬运路13在与该第三直线搬运路13正交的方向上开闭。对位于第一开闭模具的中心即第一处理位置22的支座7上装设的预塑形坯2进行第一处理。本实施例的第一处理是对预塑形坯2进行双轴延伸吹塑而获得中间成形品4的处理。第二处理部20也包括延伸吹塑成形模具即第二开闭模具23 (參照图9),第二开闭模具23也夹着第三直线搬运路13在与该第三直线搬运路13正交的方向上开闭。对位于第二开闭模具23的中心即第二处理位置24的支座7上装设的中间成形品4进行第二处理。本实施例的第二处理是对中间成形品4进行双轴延伸吹塑而获得最終产品即瓶子3的处理。在与第三直线搬运路13的下游端相连的第四直线搬运路14的上游端位置14a的附近,配置有将位于该位置的支座7上装设的瓶子3从支座7卸下,并将其朝排出台25侧排出的瓶子排出部26。在瓶子排出部26处卸下瓶子3而变空的支座7经由第四直线搬运路14回到第一直线搬运路11的上游端位置11a。(支座搬运机构)主要參照图3及图4,对沿着由第一直线搬运路11 第四直线搬运路14构成的矩形的循环路6来搬运支座7的支座搬运机构进行说明。图3(a)是表示循环路6的俯视图,图3(b)是表不第二直线搬运路13的侧视图,图3(c)是表不第四直线搬运路14的首I]视图。图4(a)、图4(b)及图4(c)是表示设于第三直线搬运路13的第一支座移送部的俯视图、侧视图及剖视图,图4(d)是表示第一支座移送部的臂部的说明图。首先,第一直线搬运路11 第四直线搬运路14由被装置框架30支承成水平的第一直线导轨31 第四直线导轨34确定。第一直线导轨31 第四直线导轨34是具有朝上方开ロ的槽形截面的导轨,支座7的矩形轮廓的支座主体部7a的两侧缘部沿该导轨滑动。
在第一直线搬运路11中,支座7以相互接触的状态沿着第一直线导轨31排列。即,以相邻的支座7的支座主体部7a在搬运方向上的前后端面相互接触的状态排列。在第一直线搬运路11的上游端位置Ila的附近配置有支座推出汽缸35 (第一支座推出部)。支座推出汽缸35的推出杆35a能以相当于ー个支座的第一传送间距pi将支座7沿第一直线导轨31推出。因此,排列在第一直线搬运路11中的各支座7被以第一传送间距pi间歇地朝下游侧搬运,当位于第一直线搬运路11的下游端位置Ilb的支座7被送出一个间距量时,其被送入第二直线搬运路12的上游端位置12a。在第二直线搬运路12中,支座7也以相互接触的状态沿着第二直线导轨32排列。在第二直线搬运路12的上游端位置12a的附近也配置有沿着该第二直线搬运路12以ー个支座大小的传送间距将各支座7推出的支座推出汽缸36 (第二支座推出部)。当位于第二直线搬运路12的下游端位置12b的支座7被送出ー个间距量时,其被送入第三直线搬运路13的上游端位置13a。另外,在配置于第一直线搬运路11的预塑形坯投入部16侧方的一对链轮101a、IOlb之间架设有链条103a,在配置于第二直线搬运路12侧方的一对链轮102a、102b之间 架设有链条103b。链条103a、103b配置成与沿上述搬运路部分搬运的各支座7的链轮7d啮合。因此,利用未图示的旋转驱动源驱动ー个链轮旋转,能使通过第一加热部17、第二加热部18搬运来的预塑形坯2绕其中心轴线旋转,来从外周侧对其进行均匀加热。接着,如图4所示,在第三直线搬运路13中配置有第一支座移送部37,该第一支座移送部37用于沿着第三直线导轨33以比一个支座大小的传送间距pi大的传送间距p2三个ー组地搬运支座7。第一支座移送部37包括三根伸缩式的臂部38、39、40 ;安装有上述臂部38 40的移送板41 ;以及使移送板41沿第三直线导轨33在搬运方向上往复移动的驱动机构42。伸縮式的臂部38 40以传送间距P2的间隔安装于移送板41,各臂部38 40包括能在与第三直线导轨33正交的方向上伸缩的臂38a 40a ;以及使臂38a 40a伸缩的驱动汽缸38b 40b。在臂38a 40a的前端部形成有能从横向与支座7的圆筒部7b中支座插入部7c的下侧部分抵接的半圆形的槽38c 40c。移送板41以传送间距p2的长度在搬运方向上往复移动。因此,当移送板41处于使最上游侧的臂部38位于第三直线搬运路13的上游端位置13a的后退位置41A时,其下游侧的臂部39位于第一处理位置22,最下游侧的臂部40位于第二处理位置24。当移送板41移动到朝下游侧滑动传送间距p2的前进位置41B时,臂部38 40被分别定位于第一处理位置22、第二处理位置24及第四直线搬运路14的上游端位置14a。在移送板41位于后退位置41A的状态下,使各臂38a 40a伸长而与各支座7卡合,接着,使移送板41移动到前进位置41B,通过使各臂38a 40a缩回而脱离各支座7,使移送板41从前进位置41B回到后退位置41A。在支座7的每一次间歇传送动作中进行上述的一系列动作。接着,利用第二支座移送部(未图示)使被送入第四直线搬运路14的上游端位置14a的支座7回到第一直线搬运路11的上游端位置11a。该使支座7回到第一直线搬运路11的动作也在支座7的每一次间歇传送动作中进行。第二支座移送部43的具体结构并未图示,能使用市场上出售的直线运动机构,例如内置电动汽缸的直线运动単元。这种直线运动机构由包括驱动马达、在驱动马达的作用下沿着循环轨道循环的链式输送机的机构构成,上述循环轨道经过第四直线搬运路14的上游端位置14a至第一直线搬运路11的上游端位置Ila之间。(预塑形坯投入部、瓶子排出部)图5(a) 图5(c)是表不瓶子排出部26的俯视图、主视图及侧视图。瓶子排出部26包括用于从两侧把持瓶子3的ロ部3a的一对开闭式的把持爪51a、51b ;使上述把持爪51a、51b开闭的开闭用汽缸52 ;支承开闭用汽缸52的旋转臂53 ;以及用于使旋转臂53旋转的旋转用汽缸54。旋转臂53能在水平倒向第四直线搬运路14的上游端位置14a侧的拔出侧位置53A至旋转180度而水平倒向相反侧的排出侧位置53B之间旋转。安装在旋转臂53的开闭用汽缸52上的一对开闭式的把持爪5la、5Ib在拔出侧位置53A处位于插入支座7的瓶子3的ロ部3a的两侧,当上述把持爪51a、51b关闭时,能把持瓶子3。在该状态下使旋转臂53 朝排出侧位置53B旋转时,瓶子3被从支座7朝上方拔出。当旋转臂53旋转至排出侧位置53B时,被把持的瓶子3处于载置于瓶子排出台25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打开把持爪51a、51b来释放瓶子3。排出至瓶子排出台25的瓶子3被作业者或搬运机构回收。另外,由于预塑形坯投入部16也采用与瓶子排出部26基本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说明。在预塑形坯投入部16中,旋转臂53的排出侧位置53B是预塑形坯的供给侧位置,旋转臂53的拔出侧位置53A是将预塑形坯2插入支座7的插入侧位置。(第一加热部、第二加热部)图6(a) 图6(c)是表示第一加热部17的外部加热机构的俯视图、主视图及侧视图,图7(a) 图7(c)是表示第一加热部17的内部加热机构的俯视图、主视图及侧视图。由于第二加热部18的结构与第一加热部17的结构基本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如图6所示,第一加热部17的外部加热机构61从外侧对装设于支座7的预塑形坯2进行加热,上述支座7在第一直线搬运路11中被间歇地搬运。外部加热机构61在利用第一直线搬运路11的一侧的机构框架62以一定间隔上下配置的多个水平支承臂63的前端与搬运方向水平地支承有红外线加热器64。在配置于第一直线搬运路11的相反ー侧的机构框架65上形成有在搬运方向上以一定间隔上下延伸的狭缝状的通气ロ 66。从未图示的空气供给源经由安装于机构框架65外侧的通风道67及通气ロ 66对在第一加热部17内被搬运的预塑形坯2吹出冷却用空气。这样,能防止因外部加热机构61而使预塑形坯2的外周面处于过热状态。如图7所示,第一加热部17的内部加热机构70包括内部加热用的细长的ー对加热棒71、72 ;将上述加热棒71、72支承成垂直的支承臂73 ;用于使支承臂73沿垂直方向升降的升降用汽缸74,升降用汽缸74安装于装置框架30。一对加热棒71、72以支座7的传送间距Pl的间隔排列,在穿过第一加热部17内部的第一直线搬运路11的部分,一对加热棒71、72能相对于位于临时停止位置的相邻的两个支座7从其下侧穿过中心通孔7e而插入到预塑形坯2内。在升降用汽缸74的作用下,一对加热棒71、72能在位干支座7下侧的下降位置71A、72A至加热棒的前端上升到预塑形坯2内的底部2c附近的上升位置71B、72B之间升降。通过将处于加热状态的加热棒71、72插入到预塑形坯2内,能从内侧对预塑形坯2进行加热。即,当被间歇传送的支座7暂时停止时,加热棒71、72上升而插入到装设于支座7的预塑形坯2的内部,从内侧对预塑形坯2进行加热。在支座7被移送出之前,将加热棒71、72从预塑形坯2、支座7朝下方拔出。这样,在第一加热部17、第二加热部18中,在从外侧进行加热的同时还从内侧进行加热,从而能对壁厚较厚的预塑形坯进行均匀加热而不会出现温度不均。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两根加热棒71、72在第一加热部17内的相邻的两处进行内部加热,但也可使用一根加热棒仅在一处进行内部加热。此外,也可在第一加热部17内的三处以上的位置对预塑形坯2进行内部加热。以下,对在连续的六处进行内部加热时的内部加热机构的结构例进行说明。图8(a) 图8(c)是表示在连续的六处进行 内部加热时使用的内部加热机构的例子的俯视图、主视图及侧视图。在图示的内部加热机构75中,以传送间距pi排列有六根加热棒76,对这些加热棒进行支承的支承臂77安装于升降用汽缸78的升降杆78a。此时,一个预塑形坯2在六次间歇传送动作期间的临时停止状态下被各加热棒76从内侧加热。例如,若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将各加热棒76的加热温度设定成逐步升高,则预塑形坯2被加热而温度慢慢升高。另外,在图8的例子中,使用在搬运路的两侧配置有红外线加热器64的机构作为外部加热机构。在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部17及第ニ加热部18这两者都包括内部加热机构。可在第一加热部17中如图7所示在较少的部位进行预塑形坯2的内部加热,在第二加热部18中如图8所示在较多的部位进行预塑形坯2的内部加热。相反地,也可在第一加热部17中在较多的部位进行预塑形坯2的内部加热,在第二加热部18中在较少的部位进行预塑形坯2的内部加热。此外,可以将第一加热部17仅作为外部加热机构,并将第二加热部18也仅作为外部加热机构。在第一加热部17仅配置有内部加热机构的情形下,可以在第二加热部18仅配置外部加热机构,或者配置内部加热机构及外部加热机构这两者。这样,通过多个加热部(在本实施例中,为第一加热部17、第二加热部18这两个加热部)与内部加热机构及外部加热机构的组合方式,能实现各种预塑形坯加热方式。因此,能根据预塑形坯2的形状、大小、壁厚等以及最终获得的瓶子的形状、大小、壁厚、各部分的延伸率等,采用最合适的加热方式。(第一处理部、第二处理部)图9(a) 图9(c)是表示第二处理部20的第二开闭模具23的合模部的俯视图、剖视图及侧视图。图10(a)是以与第三直线搬运路13正交的面剖切第二处理部20的第二开闭模具23的延伸部时的剖视图,图10(b)是以与第三直线搬运路13平行的面剖切延伸部时的剖视图。如上所述,第二处理部20是进行第二处理的部位,在该第二处理中,对中间成形品4进行双轴延伸吹塑来成形最終产品即瓶子3,第二开闭模具23包括左右ー对分割模具23a、23b及底部模具23c。第二开闭模具23的合模部80包括对左右的分割模具23a、23b进行支承的左右的滑动式模具支承构件81、82。滑动式模具支承构件81、82在安装于装置框架的左右支承块83、84上装设成能滑动的状态。左右的滑动式模具支承构件81、82在未图示的滑动机构的作用下沿开闭方向滑动,来进行左右分割模具23a、23b的合摸、开模动作。底部模具23c安装于以朝下状态装设于门形支承框85的升降用汽缸86的伸缩杆86a上,与左右的分割模具23a、23b的开闭动作同步地升降,上述门形支承框85安装于装置框架。如图10所示,在位于第二处理部20的第二开闭模具23中心的第二处理位置24的正下方,配置有用于使中间成形品4朝上方延伸的延伸部90。延伸部90包括细长的延伸棒91、将该延伸棒91支承成垂直姿势的支承构件92及使支承构件92沿垂直方向升降的升降用汽缸93。延伸棒91穿过位于第二处理位置24的支座7的中心通孔7e而插入到中间成形品4的内部,将中间成形品4的底部4c朝上方推升。藉此,中间成形品4朝上方延伸。此外,在延伸部90设有用于经由支座7的中心通孔7e朝中间成形品4的内部供给吹塑用空气的空气吹出机构(未图示)。通过在合适的时刻进行将吹塑用空气吹入中间成形品4的动作和利用延伸棒91延伸的延伸动作,来对中间成形品4进行双轴延伸吹塑,从而能获得正确地复制出由第二开闭模具23确定的型腔内周面形状的瓶子3。另ー个第一处理部19的结构也与第二处理部20的结构相同。不同点在于,所使 用的第一开闭模具21是用于对中间成形品4进行延伸吹塑成形的模具。在此,第一处理部19、第二处理部20可如后所述采用各种处理方式。首先,第一处理部19的第一处理可采用下述(al) (a5)中的任一种处理方式。(al)使用用于调整预塑形坯2的加热状态的加热调整用的开闭模具作为第一开闭模具21,来调整预塑形坯2的各部分的加热状态的加热状态调整处理。(a2)使用吹塑成形模具作为第一开闭模具21,对预塑形坯2进行吹塑成形或延伸吹塑成形,来获得比最終产品即瓶子小的中间成形品4的预吹塑处理。(a3)使用吹塑成形模具作为第一开闭模具21,对预塑形坯2进行吹塑成形或延伸吹塑成形,来获得比最終产品即瓶子大ー圈的中间成形品4的预吹塑处理。(a4)使用吹塑成形模具作为第一开闭模具21,对预塑形坯2进行吹塑成形或延伸吹塑成形,来获得最終产品即瓶子3的吹塑处理。(a5)保持第一开闭模具21的开模状态的处理。对应于上述第一处理(al) (a5),可采用下述处理内容进行第二处理部20的第
ニ处理。(b I)在采用第一处理(al)时,能采用使用吹塑成形模具作为第二开闭模具23,对预塑形坯2进行吹塑成形或延伸吹塑成形,来获得瓶子3的吹塑处理。在第一处理中能使预塑形坯2的各部分的加热状态变化。例如,能对应于最終产品即瓶子中欲使壁厚变厚的部分、欲使壁厚变薄的部分、延伸率较高的部分、较低部分等,使预塑形坯2的各部分的加热温度变化。适用于在使具有扁平截面形状的瓶子等成形时,将延伸率较低部分的温度调整成比延伸率较高部分的温度低的情形。此外,还适用于通过嵌件成形来形成把手时,为降低把手的嵌件部分的延伸率,而将该部分的温度调整成比其他部分的温度低的情形。(b2)在采用第一处理(a2)时,能采用使用吹塑成形模具作为第二开闭模具23,对比最終产品即瓶子的形状小的中间成形品4进行吹塑成形或延伸吹塑成形,来获得瓶子3的最終吹塑处理。这是本实施方式的吹塑成形装置I的情形下的处理。适用于从延伸率较高、壁厚较厚的预塑形坯成形为大型容器的情形等。(b3)在采用第一处理(a3)时,能采用使用吹塑成形模具作为第二开闭模具23,使成形为形状比最終成形品即瓶子的形状大ー圈的中间成形品热收缩而变成比瓶子小一圈的形状后,对该中间成形品进行吹塑成形或延伸吹塑成形,来获得瓶子3的最終吹塑处理。适用于使壁厚较厚的预塑形坯以较高的延伸率延伸以获得耐热性较高的大型容器的情形
坐寸ο(b4)在采用第一处理(a4)时,只需保持第二开闭模具23的开模状态即可。例如,在使一般尺寸的饮料用瓶子等成形时,有时不用反复进行吹塑成形或延伸吹塑成形,只需进行一次吹塑成形或延伸吹塑成形即可。在这种情形下,只需使用ー个处理部即可。(b5)相反地,在采用第一处理(a5)吋,即,不使用第一处理部时,只需采用第二处理(bl)即可。在该情形下,在使一般尺寸的饮料用瓶子等成形时,有时也不用反复进行吹塑成形或延伸吹塑成形,只需进行一次吹塑成形或延伸吹塑成形即可,适用于这种情形。除此之外,对于大型的瓶子等容器,有时通过嵌件成形来安装把手以能方便地进行搬运。例如,在第二处理部20中,在将把手插入第二开闭模具23内的状态下,进行吹塑 成形或延伸吹塑成形,能嵌件成形出带把手的容器。(ロ部的位置调整)另外,在瓶子等容器中,在需要进行ロ部与本体部绕中心轴线的位置对位时,只需配置调整机构即可,该调整机构在延伸吹塑之前使预塑形坯2绕其中心轴线旋转,来调整预塑形坯2相对于吹塑成形用的开闭模具21、23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的吹塑成形装置I的情形下,配置有使装设于从第二直线搬运路12被送入第三直线搬运路13的上游端位置13a的支座7的预塑形坯2绕其中心轴线旋转,来调整在第三直线搬运路13中搬运的该预塑形坯2的方向的调整机构。如图3(a)所示,调整机构110包括能与被送入第三直线搬运路13的上游端位置13a的支座7的链轮7d啮合的链轮111 ;以及使该链轮111移动到能与支座侧的链轮7d啮合的位置及解除啮合的位置的移动机构112。移动机构112由在前端部安装有链轮111的摆动臂113、用于使该摆动臂113摆动的电动汽缸114构成。
权利要求
1.一种吹塑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能将有底筒状的具有本体部和口部的注塑成形品即预塑形坯装设成使所述口部朝下的倒立状态的支座; 为使所述支座循环而在同一平面上形成矩形循环路的第一直线搬运路 第四直线搬运路; 使所述支座依次经由所述第一直线搬运路 第四直线搬运路来进行搬运的搬运机构; 在所述第一直线搬运路的中途位置,将所述预塑形坯装设于所述支座的投入部; 在所述第一直线搬运路中搬运所述支座期间,对装设于该支座的所述预塑形坯进行加热的第一加热部; 在所述第二直线搬运路中搬运所述支座期间,对装设于该支座的所述预塑形坯进行加热的第二加热部; 在配置于所述第三直线搬运路的中途位置的第一开闭模具内,对装设于所述支座的所述预塑形坯进行第一处理的第一处理部; 在配置于所述第三直线搬运路中比所述第一处理部进行处理的位置靠支座搬运方向下游侧的位置的第二开闭模具内,对装设于所述支座的所述预塑形坯进行第二处理的第二处理部;以及 在所述第四直线搬运路的支座搬运方向的上游端位置,将对所述预塑形坯进行了所述第一处理及所述第二处理中的至少一个处理而获得的最终产品即瓶子从所述支座取下并排出的排出部, 所述第一处理及所述第二处理中的至少一个处理是吹塑成形处理或延伸吹塑成形处理。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吹塑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搬运机构包括 第一支座推出部,该第一支座推出部将在所述第一直线搬运路上以相互接触的状态沿所述支座搬运方向排列的所述支座的列以相当于一个支座大小的第一传送间距朝所述支座搬运方向间歇地推出; 第二支座推出部,该第二支座推出部将在所述第二直线搬运路上以相互接触的状态沿所述支座搬运方向排列的所述支座的列以所述第一传送间距朝所述支座搬运方向间歇地推出; 第一支座移送部,该第一支座移送部在所述第三直线搬运路上间歇地进行移送动作,在该移送动作中,将位于接收从所述第二直线搬运路推出的所述支座的上游端位置、所述第一开闭模具内的第一处理位置及所述第二开闭模具内的第二处理位置的各支座以比所述第一传送间距大的第二传送间距送出,从而将所述支座分别移送到所述第一处理位置、所述第二处理位置及所述第四直线搬运路的所述上游端位置;以及 第二支座移送部,该第二支座移送部间歇地进行移送动作,在该移送动作中,使位于所述第四直线搬运路的所述上游端位置的所述支座经由该第四直线搬运路移送到所述第一直线搬运路的上游端位置。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吹塑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部包括从外侧对间歇传送来的所述支座进行加热的外部加热机构及从内侧对所述支座进行加热的内部加热机构这两者,或者只包括所述外部加热机构,再或者只包括所述内部加热机构, 在所述第一加热部包括所述外部加热机构和所述内部加热机构这两者的情形下,所述第二加热部包括所述外部加热机构和所述内部加热机构这两者,或者只包括所述外部加热机构,在所述第一加热部只包括所述外部加热机构的情形下,所述第二加热部只包括所述外部加热机构,或者包括所述外部加热机构和所述内部加热机构这两者,在所述第一加热部只包括所述内部加热机构的情形下,所述第二加热部包括所述外部加热机构和所述内部加热机构这两者,或者只包括所述外部加热机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吹塑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座具有沿上下方向贯穿其中心部延伸的中心通孔, 所述内部加热机构包括能穿过至少一个所述支座的所述中心通孔插入到装设于该支座的所述预塑形坯内部的内部加热构件;以及使该内部加热构件升降的升降机构, 当间歇传送来的所述支座暂时停止时,使所述内部加热构件上升,将所述内部加热构件插入到装设于所述支座的所述预塑形坯内,从而从内侧对该预塑形坯进行加热,并在所述支座被移送出之前使所述内部加热构件下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吹塑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与所述支座的第一传送间距相同的间距排列有多根所述内部加热构件,利用所述升降机构使多根所述内部加热构件同时升降。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吹塑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处理部进行加热状态调整处理,在该加热状态调整处理中,使用用于调整所述预塑形坯的加热状态的加热调整用的开闭模具作为所述第一开闭模具,来调整该预塑形坯的各部分的加热状态,所述第二处理部进行吹塑成形,在该吹塑成形中,使用吹塑成形模具作为所述第二开闭模具,来对所述预塑形坯进行吹塑成形以获得所述瓶子。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吹塑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处理部进行预吹塑成形,在该预吹塑成形中,使用第一吹塑成形模具作为所述第一开闭模具,来对所述预塑形坯进行吹塑成形或延伸吹塑成形以获得比最终产品即所述瓶子小的中间成形品,所述第二处理部进行最终吹塑成形,在该最终吹塑成形中,使用第二吹塑成形模具作为所述第二开闭模具,来对所述中间成形品进行吹塑成形或延伸吹塑成形以获得所述瓶子。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吹塑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处理部进行预吹塑成形,在该预吹塑成形中,使用第一吹塑成形模具作为所述第一开闭模具,来对所述预塑形坯进行吹塑成形或延伸吹塑成形以获得比最终产品即瓶子大一圈的中间成形品,所述第二处理部进行最终吹塑成形,在该最终吹塑成形中,在所述中间成形品热收缩而变成比所述瓶子小一圈的形状后,使用第二吹塑成形模具作为所述第二开闭模具,来对所述中间成形品进行吹塑成形或延伸吹塑成形以获得所述瓶子。
9.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吹塑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处理部中,在将把手插入所述第二开闭模具内的状态下进行吹塑成形或延伸吹塑成形,来嵌件成形出带把手的瓶子。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吹塑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调整机构,该调整机构使被送入至所述第三直线搬运路的所述上游端位置的所述支座上所装设的所述预塑形坯绕其中心轴线旋转,来调整该预塑形坯的方向。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以较高的延伸率对壁厚较厚的预塑形坯进行延伸吹塑成形来制造大型瓶子的小型、紧凑且生产效率佳的吹塑成形装置。本发明的吹塑成形装置(1)沿着由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的第一直线搬运路(11)~第四直线搬运路(14)构成的矩形循环路(6)搬运将预塑形坯(2)装设成倒立状态的支座(7)。在第一直线搬运路(11)、第二直线搬运路(12)中配置有第一加热部(17)、第二加热部(18),对壁厚较厚的预塑形坯(2)进行外部加热、内部加热来均匀加热。加热后的预塑形坯(2)在第三直线搬运路(13)上的第一处理部(19)中被延伸吹塑而形成中间成形品(4),中间成形品(4)在第二处理部(20)中被延伸吹塑而获得最终产品即瓶子(3)。通过将延伸吹塑成形分成两个阶段,能获得大型的瓶子(3)而不会残留过剩的拉伸应力。
文档编号B29C49/42GK102806653SQ201110216278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日
发明者祢津阳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开拓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