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模具的水口料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73419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塑胶模具的水口料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涉及机械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塑胶模具的水口料顶出机构。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相关技术中对塑胶件产品对外观越来越严,尤其是对进胶口位置的隐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技术中的模具一般包括行位2、进胶口3、浇口4、顶针10、模仁5以及后模模架板6等结构,在行位2的上表面设置进胶口3更容易实现在浇口4在塑胶件产品的内表面或侧面隐蔽处,由于浇口4设置在行位2上,因此开模时位于进胶口3位置的塑胶能自动拉断,不需要后工序人工对其进行切除,更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故塑胶模具行位上走水口进胶方式经常被使用。

但当进胶口3设置在行位2的上表面时,其水口料在开模时会随行位2移动的,进而对水口料的顶出机构设计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塑胶模具其行位上表面设置进胶口3时,其水口料的顶出主要是通过在水平位置设置顶针10,当水口料随行位2水平移位到此位置时,模具进行产品顶出时顶针10一起移动并穿过后模模架板6,将口水料顶出。

然而,由于水口料是随行位2一起运动的,因此水口料的底部与模仁5的行位支撑面之间会发生摩擦,易产生胶粉压模、行位卡死、水口料底部周边跑披使顶针10顶出受力大而折断等问题。同时,若顶针10没有及时回退到位,模具合模时行位2与顶针10撞模。

因此,水口料顶出机构的稳定性直接影响了模具生产使用和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塑胶模具的水口料顶出机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塑胶模具的水口料顶出机构,所述塑胶模具具有行位、进胶口以及后模模架板,所述塑胶模具的水口料顶出机构包括顶针、弹性复位件、固定件以及导向斜面,

所述固定件与所述行位相固定,所述顶针通过所述固定件被限制在所述进胶口的下方,且仅能够沿竖直方向伸缩运动,所述弹性复位件位于所述固定件与所述顶针之间,用于对所述顶针施加向下的作用力,

所述导向斜面固定在所述后模模架板上,且在所述行位开模的过程中,所述顶针随所述行位水平移动,并能够沿所述导向斜面向上顶出。

优选地,所述固定件包括上固定块以及下固定块,所述上固定块与所述下固定块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顶针穿过所述容纳腔,所述弹性复位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优选地,所述上固定块被所述下固定块托住,所述下固定块与所述行位固定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螺栓,所述下固定件通过所述第一螺栓与所述行位固定。

优选地,所述弹性复位件为弹簧。

优选地,所述顶针上具有卡接部,所述弹簧与所述卡接部卡接。

优选地,所述弹簧套在所述顶针上。

优选地,所述顶针的底部为球头面,所述球头面与所述导向斜面相配合。

优选地,还包括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与所述后模模架板可拆卸固定,所述导向斜面位于所述导向块上。

优选地,还包括第二螺栓,所述导向块通过所述第二螺栓与所述后模模架板相固定。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塑胶模具的水口料顶出机构能够有效地解决由于开模时水口料随行位移动所造成的封胶困难、易产生胶粉压模、烧死行位和水口顶针未回到位、行位与顶针撞模风险问题。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背景技术所提供的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具部分剖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顶针;

10a-卡接部;

11-弹性复位件;

12a-上固定块;

12b-下固定块;

12c-容纳腔;

13-导向块;

13a-导向斜面;

14-第一螺栓;

15-第二螺栓;

2-行位;

3-进胶口;

4-浇口;

5-模仁;

6-后模模架板。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文中所述“前”、“后”、“左”、“右”、“上”、“下”均以附图中的塑胶模具的水口料顶出机构的放置状态为参照。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具,包括塑胶模具的水口料顶出机构、行位2、进胶口3、浇口4、模仁5以及后模模架板6。进胶口3设置在行位2的上表面,浇口4朝向模仁5,后模模架板6由底部托住模仁5以及行位2。在开模时,行位2会沿着后模模架板6的上表面水平向右移动。

塑胶模具的水口料顶出机构包括顶针10、弹性复位件11、固定件(12a、12b)以及导向斜面13a,除此之外还可包括第一螺栓14以及第二螺栓15。

固定件与行位2相固定,同时限制顶针10以及弹性复位件11的位置。具体地,固定件包括上固定块12a以及下固定块12b,上固定块12a被下固定块12b托住,在上固定块12a与下固定块12b之间形成容纳腔12c,顶针10穿过容纳腔12c,弹性复位件11则全部位于容纳腔12c内,而下固定块12b则可以通过第一螺栓14与行位2进行固定连接,以便于拆卸和更换。

由于顶针10穿过容纳腔12c,因此顶针10会被顶针容纳腔12c限制径向移动,顶针10仅能够沿轴向进行伸缩移动。同时,顶针10穿过固定件之后可以直达进胶口3的下方。

导向斜面13a可以直接在后模模架板6上进行开设,也可以设置在单独的导向块13上,再将导向块13通过第二螺栓15安装在后模模架板6上,这样利于对导向斜面13a进行修理和更换。

当顶针随行位2向右水平移动时,顶针10的底部会与导向斜面13a接触,而随着顶针10的移动,顶针10的底部会持续被导向斜面13a推挤,从而使顶针10向上运动,并顶出进胶口3内的水口料。为了使顶针10的底部与导向斜面13a配合的更加流畅,顶针10的底部最好采用球头面。

弹性复位件11的作用是在行位2合模过程中及时使顶针10缩回,防止顶针10撞模。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复位件11一般采用弹簧,顶针10上具有一个卡接部10a,弹簧套在顶针10上,并且弹簧的两端分别抵在上固定块12a以及卡接部10a之间。当顶针10向上伸出时,弹簧被压缩,并对顶针10施加向下的作用力。行位2合模过程中会向左水平移动,随着行位2的移动,弹簧的弹力逐渐释放,顶针10的底部沿导向斜面13a逐渐降低,最终使顶针10的顶部完全缩回。行位2正常合模。

本申请所提供的塑胶模具的水口料顶出机构能够有效地解决由于开模时水口料随行位移动所造成的封胶困难、易产生胶粉压模、烧死行位和水口顶针未回到位、行位与顶针撞模风险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