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毛细排水板模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10619阅读:6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毛细排水板模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挤出成型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毛细排水板模头。



背景技术:

现在所用的生产毛细排水板的挤出生产线,是由挤出机和复合膜机头成形设备组成,将不同材料复合起来,每层的厚度是根据要求而设定,复合膜机头包括复合分配器和模头,模头包括上、下模体,上下模体合模后,其模唇口留有出料的间隙即挤出口,模体内置有加热棒,虽然加热棒与内流道的距离更近,加热效果好,但上、下模体加热后,部分热量容易从上、下模体的外壁散发,产生热量浪费,且安全性能差,此外挤出时,由于料体温度还是较高,无法快速冷却成型,会降低片材表面的光洁度,因此为了提高挤出效果,膜头的结构也需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挤出效果好的毛细排水板模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毛细排水板模头,包括上模体和下模体,上模体和下模体之间设有内流道,其特征是:所述上模体内设有置于内流道上方的第一加热棒,下模体内设有置于内流道下方的第二加热棒,第一加热棒和第二加热棒均为多根且呈水平阵列排布,上模体内还设有置于第一加热棒上方的第一隔热板,下模体内还设有置于第二加热棒下方的第二隔热板,上模体上设有上模唇,下模体上设有下模唇,上模唇和下模唇之间形成挤出腔,上模唇和下模唇内均设有冷却流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加热棒和第二加热棒对内流道内的料体进行加热,第一加热棒和第二加热棒均为多根且呈水平阵列排布,提高加热的均匀性,第一隔热板卡合于上模体内,第二隔热板卡合于下模体内,对上模体和下模体之间的内流道起到更好的保温作用,避免热量从上模体和下模体的外壁散发,可以降低加热功率,而保证温度,更加节能,且使上模体和下模体的外壁的温度降低,避免了接触式烫伤,第一加热棒和第二加热棒均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加热段和第二加热段,第一加热段置于内流道的两侧,第二加热段置于阻流腔和缓流腔的两侧,由于阻流腔和缓流腔的腔隙较小,料体的流量也较小,则所需加热温度可以降低,因此由于第二加热段的外径小于第一加热段的外径,降低加热棒能耗,挤出腔为摸头的挤出口,冷却流道可以对上模唇和下模唇进行冷却,即对挤出腔内的料体进行先行预冷,加速片材挤出时的快速冷却成型,提高成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模体正对下模体的一侧上设有阻流腔,下模体上设有与阻流腔正对的定位槽,定位槽内设有阻流条,下模体正对上模体的一侧上设有缓流腔,内流道、阻流腔、缓流腔和挤出腔依次连通,缓流腔包括弧形缓流壁和倾斜输送壁,弧形缓流壁与定位槽槽口连接,倾斜输送壁与挤出腔腔壁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模体上还设有用于调节阻流条升降的调节螺栓,阻流条可在定位槽内上下升降,调节阻流腔的间隙,从而达到调节料体的流速和流量的效果,缓流腔对料体起到缓流的作用,避免料体流量过大而堵塞挤出口,弧形缓流壁呈内凹弧形结构,增加缓流腔体积,同时弧形结构更易流动,避免料体堆积在弧形缓流壁上,倾斜输送壁呈倾斜结构,出料速度更加平缓,便于上模唇和下模唇的挤压成型。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模体两侧设有用于与下模体连接的连接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模体和下模体两侧通过连接板连接,增加上模体和下模体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毛细排水板模头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毛细排水板模头实施例图1的A-A向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毛细排水板模头实施例图1的B-B向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毛细排水板模头实施例图2的C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4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毛细排水板模头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毛细排水板模头,包括上模体1和下模体2,上模体1和下模体2之间设有内流道3,其特征是:所述上模体1内设有置于内流道3上方的第一加热棒4,下模体2内设有置于内流道3下方的第二加热棒5,第一加热棒4和第二加热棒5均为多根且呈水平阵列排布,上模体1内还设有置于第一加热棒4上方的第一隔热板6,下模体2内还设有置于第二加热棒5下方的第二隔热板7,上模体1上设有上模唇8,下模体2上设有下模唇9,上模唇8和下模唇9之间形成挤出腔10,上模唇8和下模唇9内均设有冷却流道1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加热棒4和第二加热棒5对内流道3内的料体进行加热,第一加热棒4和第二加热棒5均为多根且呈水平阵列排布,提高加热的均匀性,第一隔热板6卡合于上模体1内,第二隔热板7卡合于下模体2内,对上模体1和下模体2之间的内流道3起到更好的保温作用,避免热量从上模体1和下模体2的外壁散发,可以降低加热功率,而保证温度,更加节能,且使上模体1和下模体2的外壁的温度降低,避免了接触式烫伤,第一加热棒4和第二加热棒5均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加热段和第二加热段,第一加热段置于内流道3的两侧,第二加热段置于阻流腔12和缓流腔的两侧,由于阻流腔12和缓流腔的腔隙较小,料体的流量也较小,则所需加热温度可以降低,因此由于第二加热段的外径小于第一加热段的外径,降低加热棒能耗,挤出腔10为摸头的挤出口,冷却流道11可以对上模唇8和下模唇9进行冷却,即对挤出腔10内的料体进行先行预冷,加速片材挤出时的快速冷却成型,提高成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模体1正对下模体2的一侧上设有阻流腔12,下模体2上设有与阻流腔12正对的定位槽,定位槽内设有阻流条13,下模体2正对上模体1的一侧上设有缓流腔14,内流道3、阻流腔12、缓流腔1414和挤出腔10依次连通,缓流腔14包括弧形缓流壁15和倾斜输送壁16,弧形缓流壁15与定位槽槽口连接,倾斜输送壁16与挤出腔10腔壁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模体2上还设有用于调节阻流条13升降的调节螺栓,阻流条13可在定位槽内上下升降,调节阻流腔12的间隙,从而达到调节料体的流速和流量的效果,缓流腔14对料体起到缓流的作用,避免料体流量过大而堵塞挤出口,弧形缓流壁15呈内凹弧形结构,增加缓流腔14体积,同时弧形结构更易流动,避免料体堆积在弧形缓流壁15上,倾斜输送壁16呈倾斜结构,出料速度更加平缓,便于上模唇8和下模唇9的挤压成型。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模体1两侧设有用于与下模体2连接的连接板1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模体1和下模体2两侧通过连接板17连接,增加上模体1和下模体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