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向抽芯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16529发布日期:2018-11-30 20:32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抽芯模具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侧向抽芯模具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抽芯模具构件,包括能够开合模的定模部分和动模部分,定模部分包括定模板、斜顶件和行为座,动模部分包括动模板,在开合模时,斜顶件和行为座按照预设顺序先后动作,由于斜顶件和行为座均位于该定模部分,故,行为座的结构复杂,配模、装拆均不方便,且因产品较小,模具结构空间十分有限,模具结构设计难度成倍增加,同时,注塑生产时斜顶件和行位座间易出现动作不顺畅、先后顺序错误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向抽芯模具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合模过程中行位座与斜顶件之间容易生产相互干涉,造成合模碰撞,导致良品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侧向抽芯模具结构,包括能够开合模的定模部分和与所述定模部分连接的动模部分,所述定模部分与所述动模部分在合模时于二者之间形成注塑腔,其中,所述动模部分包括动模板、滑动设置在所述动模板上的行位座、用于使所述行位座相对所述动模板移动的行位驱动件、抽芯针以及连接部件;所述行位座包括用于在合模时伸入所述注塑腔内的行位前部和与所述行位前部连接的行位后部;所述行位前部包括与行位后部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连接部件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头构件和连接杆构件,所述连接杆构件与所述行位驱动件连接固定;所述行位后部开设有供所述连接头构件置入的滑动槽,所述行位后部于所述滑动槽的侧壁上凸设形成有限制所述连接头构件与所述行位后部分离的限位部;所述行位前部具有用于安装所述抽芯针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贯穿所述第一端的端面和第二端的端面,所述抽芯针包括延伸至所述第二端之外的头部;所述安装槽具有从第一端向第二端顺序连接的第一槽段、第二槽段和第三槽段,所述第一槽段的内径尺寸与所述抽芯针的直径尺寸相同,所述第二槽段的内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槽段的内径尺寸并小于所述第三槽段的内径尺寸;所述定模部分包括定模板、顶出装置和衔接件,所述顶出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定模板上方的支撑板、在开模时使所述支撑板向所述定模板移动的支撑驱动件、在合模时使所述支撑板复位移动的复位件以及分别滑动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的第一斜顶件和第二斜顶件;所述衔接件分别与所述支撑驱动件和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供所述衔接件滑入和滑出的置入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斜顶件的顶端部滑动连接于使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一斜顶件具有位于其底端部且用于在合模时与所述行位前部的第二端端面贴合的第一配合面以及与所述第一配合面邻接并面向所述第二斜顶件的第一接合面,所述第一接合面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延伸至所述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二斜顶件的顶端部滑动连接于使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二斜顶件具有位于其底端部且用于在合模时与所述行位前部的第二端端面贴合的第二配合面以及与所述第二配合面邻接并在合模时与所述第一接合面贴合的第二接合面,所述第二接合面上开设有与第一凹槽对应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延伸至所述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一斜顶件的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斜顶件的所述第二凹槽在合模时围合形成供所述抽芯针的头部置入的插入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插入空间的断面尺寸与所述第二槽段的断面尺寸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的表面具有相互垂直的一横向和一纵向,所述行位座沿平行于所述横向的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动模板上,所述第一斜顶件和所述第二斜顶件分别沿平行于所述纵向的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定模部分设置有在合模时抵顶在行位座上的锁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行位座上设置有耐磨片。

进一步地,所述行位后部上设置有用于在合模时与所述动模板的模仁外壁抵顶的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复位件为复位回针。

进一步地,所述行位驱动件和/或支撑驱动件为油缸。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包括相互连接上板体和下板体。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侧向抽芯模具结构,包括定模部分和动模部分,定模部分包括定模板、顶出装置和衔接件,动模部分包括动模板、行位座、行位驱动件、抽芯针以及连接部件,这样,可在抽芯针与行位座的安装槽之间能够成型出具有环状的扣位的产品前部,由于行位座的行位后部开设有供连接部件的连接头构件置入的滑动槽,滑动槽的侧壁上凸设形成有限制连接头构件与行位后部分离的限位部,也就是说,行位驱动件与行位座之间采用活动连接,因而在合模时,抽芯针与第一斜顶件之间、抽芯针与第二斜顶件之间、行位座与第一斜顶件之间以及行位座与第二斜顶件之间均不会相互干涉,这样,定模部分的斜顶件不会阻碍动模部分的行位座复位,避免了合模碰撞的发生,并提高了产品的良品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向抽芯模具结构的俯视示意图一;

图2为图1中A-A面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向抽芯模具结构的俯视示意图一;

图4为图1中B-B面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向抽芯模具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产品和定模部分的主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向抽芯模具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侧向抽芯模具结构 10:定模部分

20:动模部分 11:插入空间

12:顶出装置 13:衔接件

14:支撑板 141:置入槽

142:上板体 143:下板体

15:支撑驱动件 16:复位件

17:第一斜顶件 17a:第一配合面

17b:第一接合面 17c:第一凹槽

18:第二斜顶件 18a:第二配合面

18b:第二接合面 18c:第二凹槽

19:锁模块 19a:滑动斜面

21:行位座 211:行位前部

212:行位后部 213:第一端

214:第二端 215:滑动槽

216:限位部 217:安装槽

217a:第一槽段 217b:第二槽段

217c:第三槽段 22:行位驱动件

23:抽芯针 23a:头部

24:连接部件 241:连接头构件

242:连接杆构件 25:耐磨片

26:弹簧 200: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称的“前”“后”“左”“右”“上”“下”与附图本身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一致,但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起限定作用。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如图1至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侧向抽芯模具结构100,包括能够开合模的定模部分10和与定模部分10连接的动模部分20,定模部分10与动模部分20在合模时于二者之间形成注塑腔(图未示),其中,动模部分20包括动模板(图未示)、滑动设置在动模板上的行位座21、用于使行位座21相对动模板移动的行位驱动件22、抽芯针23以及连接部件24;行位座21包括用于在合模时伸入注塑腔内的行位前部211和与行位前部211连接的行位后部212;行位前部211包括与行位后部212连接的第一端213和与第一端213相对的第二端214;连接部件 24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头构件241和连接杆构件242,连接杆构件242与行位驱动件22连接固定;行位后部212开设有供连接头构件241置入的滑动槽215,行位后部212于滑动槽215的侧壁上凸设形成有限制连接头构件241与行位后部212分离的限位部216;行位前部211具有用于安装抽芯针23的安装槽217,安装槽217贯穿第一端213的端面和第二端214的端面,抽芯针23包括延伸至第二端214之外的头部23a;安装槽217具有从第一端213向第二端214顺序连接的第一槽段217a、第二槽段217b和第三槽段217c,第一槽段217a的内径尺寸与抽芯针23的直径尺寸相同,第二槽段217b的内径尺寸大于第一槽段 217a的内径尺寸并小于第三槽段217c的内径尺寸;定模部分10包括定模板、顶出装置12和衔接件13,顶出装置12包括设置在定模板上方的支撑板14、在开模时使支撑板14向定模板移动的支撑驱动件15、在合模时使支撑板14复位移动的复位件16以及分别滑动连接在支撑板14上的第一斜顶件17和第二斜顶件18;衔接件13分别与支撑驱动件15和支撑板14连接,支撑板14上开设有供衔接件13滑入和滑出的置入槽141。

上述的侧向抽芯模具结构100,包括定模部分10和动模部分20,定模部分 10包括定模板、顶出装置12和衔接件13,动模部分20包括动模板、行位座 21、行位驱动件22、抽芯针23以及连接部件24,这样,可在抽芯针23与行位座21的安装槽217之间能够成型出具有环状的扣位的产品前部,由于行位座 21的行位后部212开设有供连接部件24的连接头构件241置入的滑动槽215,滑动槽215的侧壁上凸设形成有限制连接头构件241与行位后部212分离的限位部216,也就是说,行位驱动件22与行位座21之间采用活动连接,因而在合模时,抽芯针23与第一斜顶件17之间、抽芯针23与第二斜顶件18之间、行位座21与第一斜顶件17之间以及行位座21与第二斜顶件18之间均不会相互干涉,这样,定模部分10的斜顶件不会阻碍动模部分20的行位座21复位,避免了合模碰撞的发生,并提高了产品的良品率,此外,该侧向抽芯模具结构 100结构简单化,达到生产安全性提升,降低模具维修维护成本。

参见图1至7,本实施例的侧向抽芯模具结构100,广泛应用于汽车,船舶,玩具等行业的复杂产品。在定模部分10和动模部分20合模时,位于注塑腔的产品200形状为具有一中空的柱体部,且该柱体部外壁上凸设有环状的扣位。

参见图1至7,本实施例的动模部分20包括动模板、行位座21、行位驱动件22、抽芯针23和连接部件24,动模板在注塑机带动下实现开合模,支撑板的表面具有相互垂直的一横向(图示的D1方向,下面统称第一方向D1)和一纵向第二方向D2(图示的D2方向,下面统称第二方向D2),行位座21沿平行于第一方向D1的方向滑动设置在动模板上。

参见图1和2,本实施例的行位座21包括用于在合模时伸入注塑腔内的行位前部211和与行位前部211连接的行位后部212,行位前部211包括与行位后部212连接的第一端213(图示的左端)和与第一端213相对的第二端214 (图示的右端)。行位前部211具有安装槽217,安装槽217贯穿第一端213 的端面和第二端214的端面。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槽217为具有圆形横截面的阶梯槽,安装槽217具有从第一端213向第二端214顺序连接的第一槽段217a、第二槽段217b和第三槽段217c,第二槽段217b的内径尺寸大于第一槽段217a 的内径尺寸并小于第三槽段217c的内径尺寸。

从图2可以看出,抽芯针23安装在行位前部211的安装槽217内,抽芯针 23的直径尺寸与第一槽段217a的内径尺寸相同,抽芯针23的尾部卡设在行位前部211与行位后部212之间,其头部23a延伸至第二端214之外。容易理解的是,第二槽段217b的内壁与抽芯针23的侧壁之间形成的间隙用以成型产品 200的柱体部的左半部分(图示的左侧),而第三槽段217c的内壁与抽芯针23 的侧壁之间形成的间隙用以成型产品200上的卡位。

参见图1和2,行位驱动件22,用于使行位座21相对动模板移动,行位驱动件22通过连接部件24与行位座21连接,连接部件24的一端与行位驱动件 2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行位座21活动连接。

具体地,行位驱动件22为但不局限于油缸,其具有行位驱动输出轴。连接部件24大致呈T字形的结构,其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头构件241和连接杆构件 242,其中,连接头构件241的断面尺寸大于连接杆构件242的断面尺寸,连接杆构件242与行位驱动件22连接固定。行位后部212开设有供连接头构件241 置入的滑动槽215,行位后部212于滑动槽215的侧壁上凸设形成有限制连接头构件241与行位后部212分离的限位部216。值得一提的是,滑动槽215在上述第一方向D1上的长度尺寸大于连接头构件241在该第一方向D1上的厚度尺寸,连接头构件241可以在滑动槽215内左右滑动预设距离后与行位后部212 抵顶,而行位座21的行程为行位驱动输出轴的行程加上预设距离之和,也就是说,合模时在行位驱动输出轴的驱动下,顶推滑动槽215的右侧槽壁时行位座 21向右移动至驱动输出轴的最大行程后,行位座21的右端与第一斜顶件17之间以及行位座21的右端与第二斜顶件18之间仍预留有上述的预设距离,因此不会与第一斜顶件17和第二斜顶件18干扰,从而保证第一斜顶件17和第二斜顶件18正常回位,以满足模具的正常开合模动作。

参见图1至6,本实施例的定模部分10包括定模板、顶出装置12和衔接件13。

从图2至6可以看出,顶出装置12包括设置在定模板上方的支撑板14、在开模时使支撑板14在开模方向(图示的上下方向)上向定模板移动的支撑驱动件15、在合模时使支撑板14在开模方向上向远离定模板的方向(向上)复位移动的复位件16以及第一斜顶件17和第二斜顶件18,第一斜顶件17和第二斜顶件18均倾斜于开模方向设置,第一斜顶件17和第二斜顶件18分别沿平行于第二方向D2的方向滑动设置在支撑板14上。

具体地,第一斜顶件17的顶端部、第二斜顶件18的顶端部分别滑动连接于支撑板14,定模板上开设有供该第一斜顶件17穿过并与第一斜顶件17相匹配的第一斜孔(图未示)和供该第二斜顶件18穿过并与第二斜顶件18相匹配的第二斜孔(图未示)。第一斜顶件17具有位于其底端部且用于在合模时与行位前部211的第二端214端面贴合的第一配合面17a以及与第一配合面17a邻接并面向第二斜顶件18的第一接合面17b,第一接合面17b上开设有第一凹槽 17c,第一凹槽17c延伸至第一配合面17a并贯穿该第一配合面17a,第一凹槽 17c具有半圆形的横截面。第二斜顶件18具有位于其底端部且用于在合模时与行位前部211的第二端214端面贴合的第二配合面18a以及与第二配合面18a 邻接并在合模时与第一接合面17b贴合的第二接合面18b,第二接合面18b上开设有与第一凹槽17c对应的第二凹槽18c,第二凹槽18c延伸至第二配合面 18a并贯穿该第二配合面18a,第二凹槽18c具有半径与第一凹槽17c相同的半圆形的横截面;第一斜顶件17的第一凹槽17c与第二斜顶件18的第二凹槽18c 在合模时围合形成供抽芯针23的头部23a置入的插入空间11,该插入空间11 具有一圆形的横截面,且该横截面的直径与第二槽段217b的内径尺寸相同,也就是说,插入空间11的内壁与抽芯针23的侧壁之间形成的间隙用以成型产品 200的柱体部的右半部分(图2所示的右侧)。

参见图5,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驱动件15为但不局限于油缸,衔接件13 分别与支撑驱动件15和支撑板14连接,支撑板14上开设有供所述衔接件13 滑入和滑出的置入槽141。支撑板14包括相互连接上板体142和下板体143,第一斜顶件17的顶端部、第二斜顶件18的顶端部分别滑动连接在上板体142 和下板体143之间。复位件16为但不局限于复位回针,复位回针的上端卡设在上板体142和下板体143之间。衔接件13为柱体状,上板体142的顶面开设有置入槽141,该置入槽141的断面尺寸大于衔接件13的断面尺寸,且置入槽141 贯穿上板体142的顶面和底面,也就是说说,在开模时,支撑驱动件15驱动衔接件13顶推下板体143向下移动,支撑板14下移时,第一斜顶件17和第二斜顶件18在定模板对应的斜孔作用下分别向左右两侧(图示的左右)移动;而在合模时,注塑机推动动模部分合模,动模部分推动复位回针运动向上运动,在复位回针的作用下,支撑板14回位,于是第一斜顶件17、第二斜顶件18复位到位。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支撑驱动件15顶出时推动支撑板14,复位时支撑驱动件15并不能带动支撑板14上移,让第一斜顶件17、第二斜顶件18保持打开状态,给抽芯针23运动空间,从而避免合模时与行位座21和抽芯针23 发生干涉,以保证开合模动作的顺利完成。这样,开模完成时,衔接件13回位,为下一个循环做准备。

参见图7,定模部分10设置有在合模时抵顶在行位座21上的锁模块19(也称铲机),锁模块19具有抵压在行位座21上的滑动斜面19a,在本实施例中,行位座21上设置有耐磨片25,合模时锁模块19的滑动斜面19a抵顶在耐磨片 25上,并顶推行位座21向右移动,同时压紧行位座21。需要说明的是,在垂直于第二方向D2的截面上,H1>H2+2mm,其中,H1为行位驱动件22在完全顶出状态下且,锁模块19未与行位座21接触时,连接部件24的连接头构件241 与滑动槽215左端的限位部216之间的间距,H2为行位前部211右上端与第一斜顶件17(或第二斜顶件18)左下段之间的间距,也就是说,在H1>H2+2mm 时,可以确保顺利合模,满足模具正常动作;而当H1<H2时,合模过程中由于产品200的扣位,第一斜顶件17、第二斜顶件18无法回位,是不能满足模具动作的。特别的是,合模过程中,行位座的总行程L=行位驱动件22的行程+铲基的驱动行程。

参见图7,作为进一步地优化,行位后部212上设置有用于在合模时与动模板的模仁外壁抵顶的弹簧26,因连接部件24的连接头构件241与滑动槽215 左端的限位部216之间的存在距离值H1,所以在行位后部212的前端设置弹簧 26来精确定位行位座21位置,此时抽芯针23与第一斜顶件17之间以及抽芯针23与第二斜顶件18之间预留有预设间距,以便于第一斜顶件17、第二斜顶件18避开产品200上的扣位,从而避免开合模时动模部分20与定模部分10 的相互干涉,保证正常的开合模动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