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子仓灌封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3039发布日期:2019-01-02 21:56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电子仓灌封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灌封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电子仓灌封模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子仓在生产中,都是需要通过模具进行灌封而成,并在灌封后,由于模具温度较高,需要冷却到常温。

而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自然冷却的方法来使模具降温,冷却时间较长,冷却效率较低,且会导致下一轮的灌封时间拉长,从而影响了生产进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电子仓灌封模具,其实现了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的密封连接,灌封效果好,且提高了冷却效率,加快了生产进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电子仓灌封模具,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上模具和所述下模具之间形成用于放置电子仓的盛放槽,所述上模具内设有多个顶针,所述下模具内设有多个与所述顶针匹配的顶针槽,每个所述顶针槽内还设有弹性套筒,所述顶针插入所述弹性套筒内;所述上模具内水平设有第一冷却腔,所述第一冷却腔的一端与所述上模具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冷却腔的另一端与所述上模具的出水口连通;所述下模具内水平设有第二冷却腔,所述第二冷却腔的一端与所述下模具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冷却腔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模具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冷却腔和第二冷却腔均为多段弯折结构;所述第一冷却腔和所述第二冷却腔内均设有冷却剂;所述上模具的上端设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盛放槽连通,所述进液口上连接有缓流管,所述缓流管包括水管和倾斜间隔设置在所述水管内的若干第一缓流板和若干第二缓流板,且每个第一缓流板的高端与所述水管的第一侧壁连接,每个第二缓流板的高端与所述水管的第二侧壁连接,每个第一缓流板的低端和每个第二缓流板的低端均悬空,所述水管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对。

进一步,所述上模具的两侧还设有把手。

进一步,所述上模具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均设置在所述上模具的上端。

进一步,所述下模具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均设置在所述下模具的下端。

进一步,所述上模具的进水口和所述下模具的进水口处均设有过滤网,且所述上模具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下模具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处均铰接有盖体。

进一步,还包括三通管,所述三通管的第一端与所述上模具的进水口连接,所述三通管的第二端与所述下模具的进水口连接,所述三通管的第三端用于与水源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电子仓灌封模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电子仓灌封模具,在上模具内设有顶针,在下模具内设有顶针槽,且在顶针槽内设有弹性套筒,在将电子仓放入盛放槽内准备灌封时,将顶针插入对应的顶针槽的弹性套筒内,实现了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的密封连接;然后通过缓流管往盛放槽内流入灌封液体,由于缓流管内设有第一缓流板和第二缓流板,则灌封液体会间隔沿着第一缓流板和第二缓流板缓慢流至盛放槽内,使得电子仓待灌封的位置处均能够均匀覆有灌封液体,灌封效果好;另外,本实用新型在上模具和下模具中分别设有第一冷却腔和第二冷却腔,可将冷水接入第一冷却腔和第二冷却腔,实现了对上模具和下模具的冷却,且多段弯折结构相对于直管冷却的冷却面积加大,从而提高了冷却效率,加快了生产进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电子仓灌封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新型电子仓灌封模具包括:上模具1和下模具2,所述上模具1和所述下模具2之间形成用于放置电子仓的盛放槽3,所述上模具1内设有多个顶针4,所述下模具2内设有多个与所述顶针4匹配的顶针槽5,每个所述顶针槽5内还设有弹性套筒6,所述顶针4插入所述弹性套筒6内。

所述上模具1内水平设有第一冷却腔7,所述第一冷却腔7的一端与所述上模具1的进水口8连通,所述第一冷却腔7的另一端与所述上模具1的出水口9连通;所述下模具2内水平设有第二冷却腔10,所述第二冷却腔10的一端与所述下模具2的进水口11连通,所述第二冷却腔10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模具2的出水口12连通,所述第一冷却腔7和第二冷却腔10均为多段弯折结构;所述第一冷却腔7和所述第二冷却腔10内均设有冷却剂。

所述上模具1的上端设有进液口13,所述进液口13与所述盛放槽3连通,所述进液口13上连接有缓流管14,所述缓流管14包括水管141和倾斜间隔设置在所述水管141内的若干第一缓流板142和若干第二缓流板143,且每个第一缓流板142的高端与所述水管144的第一侧壁连接,每个第二缓流板143的高端与所述水管141的第二侧壁连接,每个第一缓流板142的低端和每个第二缓流板143的低端均悬空,所述水管141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模具1的两侧还设有把手15。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模具1的进水口8和出水口9均设置在所述上模具1的上端。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模具2的进水口11和出水口12均设置在所述下模具2的下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模具1的进水口8和所述下模具2的进水口11处均设有过滤网,且所述上模具1的进水口8和出水口9、所述下模具2的进水口11和出水口12处均铰接有盖体。

具体的,当灌封液体中混入杂质时,可通过过滤网将杂质进行过滤,提高了灌封液体的纯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新型电子仓灌封模具还包括三通管,所述三通管的第一端与所述上模具1的进水口8连接,所述三通管的第二端与所述下模具2的进水口11连接,所述三通管的第三端用于与水源连接。

具体的,三通管使得上模具1的进水口8和下模具2的进水口11连接起来,这样,当三通管的第三端接至自来水等水源时,可以同时为第一冷却腔7和第二冷却腔10填充水,再采用冷却剂对水进行制冷,实现了对上模具1和下模具2的快速冷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电子仓灌封模具,在上模具1内设有顶针4,在下模具2内设有顶针槽5,且在顶针槽5内设有弹性套筒6,在将电子仓放入盛放槽3内准备灌封时,将顶针4插入对应的顶针槽5的弹性套筒6内,实现了上模具1与下模具2之间的密封连接;然后通过缓流管14往盛放槽3内流入灌封液体,由于缓流管14内设有第一缓流板142和第二缓流板143,则灌封液体会间隔沿着第一缓流板142和第二缓流板143缓慢流至盛放槽3内,使得电子仓待灌封的位置处均能够均匀覆有灌封液体,灌封效果好;另外,本实用新型在上模具1和下模具2中分别设有第一冷却腔7和第二冷却腔10,可将冷水接入第一冷却腔7和第二冷却腔10,实现了对上模具1和下模具2的冷却,且多段弯折结构相对于直管冷却的冷却面积加大,从而增强了冷却效果。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