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保温装置、供墨系统及三维打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36232发布日期:2020-03-24 13:50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加热保温装置、供墨系统及三维打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输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热保温装置、供墨系统及三维打印装置。



背景技术:

3d打印技术是首先通过将模型分层,在支撑平台上逐层打印,然后多层叠加,最终制成目标3d物体的立体成型技术,其主要包括熔融沉积技术、立体光固化技术、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数字光处理技术、分层实体制造技术、喷墨技术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3d打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阔,相对于传统方法,3d打印越来越受到珠宝商的青睐。3d打印技术中的一些工艺能够直接打印铸造用蜡模,由于蜡的熔点相对较低,便于去除,直接铸造时不会有残留,所以,蜡非常适合铸造模具的制作。由于蜡在常温下为固态,因此,在使用喷墨技术进行打印时,需要先将墨盒内存储的固态蜡融化成液态蜡,再供应到喷头进行喷墨打印。

然而,现有技术中,为了减小字车的负载,将墨盒设置在远离打印机字车的位置,从而导致从墨盒到喷头的输送路径较长,而如何保证蜡在从墨盒输送到打印头的管路中始终保持为液态这一问题尚未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保温装置、供墨系统及三维打印装置,实现了打印材料在供墨系统的液体输送管路中始终为液体的目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保温装置,应用于供墨系统的液体输送管路上,所述加热保温装置包括:围设在所述液体输送管路外围的加热件,以及包裹在所述加热件上的保温件,所述加热件的至少部分内表面与所述液体输送管路的外表面之间存在间隙。

如上所述的一种加热保温装置,可选的,所述加热件和所述液体输送管路在同一轴向位置的各个方向的所述间隙大小不同;和/或,所述加热件和所述液体管路之间在不同轴向位置具有不同的间隙大小。

如上所述的一种加热保温装置,可选的,所述加热件的内径大于所述液体输送管路的外径,且所述加热件的中轴线与所述液体输送管路的中轴线之间存在间距。

如上所述的一种加热保温装置,可选的,所述加热件内表面的一侧与所述液体输送管路的外表面相接触,所述加热件内表面的其余部分与所述液体输送管路的外表面之间通过所述间隙进行隔离。

如上任一所述的一种加热保温装置,可选的,所述加热件围设在所述液体输送管路外围时,所述加热件在所述液体输送管路上的最大轴向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液体输送管路的轴向长度。

如上任一所述的一种加热保温装置,可选的,所述加热件为加热丝,所述加热丝绕设在所述液体输送管路的外表面。

如上任一所述的一种加热保温装置,可选的,所述加热件为套设在所述液体输送管路上的弹簧式加热丝,且所述加热件的可拉升长度大于所述液体输送管路的长度。

如上任一所述的一种加热保温装置,可选的,所述加热件两端的连接线通过所述加热件的同一侧输出并与所述加热件的供电电源电连接。

如上所述的一种加热保温装置,可选的,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加热件上的固定套管,所述固定套管位于所述加热件与所述保温件之间。

如上所述的一种加热保温装置,可选的,所述固定套管为热收缩套管,所述热收缩套管包裹在所述加热件的外侧。

如上所述的一种加热保温装置,可选的,还包括:测温元件和控制器,所述测温元件设置在所述液体输送管路上并位于所述加热件的覆盖范围内,用于检测所述液体输送管路中的打印材料的温度;

所述测温元件与所述加热件均和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测温元件检测到的温度控制所述加热件的加热状态,以将所述液体输送管路中的打印材料的温度控制在预设范围内,并使所述打印材料处于可流动的液体状态。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供墨系统,应用于设有打印头的三维打印装置,所述供墨系统包括至少一组应用于打印材料为温度固化性材料的供墨结构,所述供墨结构包括墨盒、液体输送管路以及如上任一所述的加热保温装置,所述液体输送管路的一端与所述墨盒的出口连接,所述液体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打印头连接;

所述加热保温装置包裹在所述液体输送管路的外表面,以使所述液体输送管路内的打印材料的温度保持在其熔点之上。

如上所述的一种供墨系统,可选的,所述供墨结构还包括动力组件,所述液体输送管路包括第一液体输送管路和第二液体输送管路,所述第一液体输送管路连接在所述动力组件和所述墨盒之间,所述第二液体输送管路连接在所述动力组件和和所述打印头之间;

所述第一液体输送管路和所述第二液体输送管路的外表面分别包裹有所述加热保温装置。

如上所述的一种供墨系统,可选的,所述动力组件为抽吸泵或者气压发生装置。

如上任一所述的一种供墨系统,可选的,所述液体输送管路上设有阀体。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三维打印装置,所述三维打印装置包括打印头、打印平台、以及如上任一所述的供墨系统,所述供墨系统与所述打印头连接用于向所述打印头提供打印材料,所述打印头将所述打印材料沉积到所述打印平台上以形成三维物体的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加热保温装置、供墨系统及三维打印装置,加热保温装置,应用于供墨系统的液体输送管路上,所述加热保温装置包括:围设在所述液体输送管路外围的加热件,以及包裹在所述加热件上的保温件,所述加热件的至少部分内表面与所述液体输送管路的外表面之间存在间隙;本实用新型首先通过将加热件围设在液体输送管路的外围,对液体输送管路内的打印材料进行加热,以使液体输送管路内的打印材料的温度处于其熔点之上且呈流体状态;然后通过加热件的至少部分内表面与所述液体输送管路的外表面之间存在的间隙,能够给液体输送管路的受热膨胀提供一定的空间,从而避免液体输送管路和加热部件之间产生应力,导致加热保温装置的寿命降低;最后保温件的设置,以对加热件和液体输送管路进行保温从而提高加热件的能源利用率。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保温装置实现了打印材料在供墨系统的液体输送管路中始终为液体的目的,解决了现有问题中对于墨盒到喷头之间的较长输送路径下,难以保证在从墨盒输送到打印头的管路中始终为液态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加热保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加热保温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供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三维打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液体输送管路;

101-第一液体输送管路;

102-第二液体输送管路;

2-加热件;

3-保温件;

4-连接线;

5-固定套管;

6-测温元件;

7-控制器;

8-墨盒;

9-打印头;

10-动力组件;

11-打印平台;

12-二级墨盒;

13-拖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蜡在常温下为固态,由于蜡的熔点相对较低,便于去除,且具有在直接铸造时不会有残留的优点,所以,蜡非常适合铸造模具的制作。在使用喷墨技术进行打印时,需要先将墨盒8内存储的固态蜡融化成液态蜡,再供应到喷头进行喷墨打印。然而,现有技术中,为了减小字车的负载,将墨盒8设置在远离打印机字车的位置,导致从墨盒8到喷头的输送路径较长,而在较长的输送路径中,将难以保证蜡在从墨盒8输送到打印头9的输送管路中始终保持为液态。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热保温装置、供墨系统及三维打印装置,以保证蜡在从墨盒8输送到打印头9的输送管路中始终保持为液态。

实施例一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加热保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加热保温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加热保温装置,应用于供墨系统的液体输送管路1上,加热保温装置包括:围设在液体输送管路1外围的加热件2,以及包裹在加热件2上的保温件3,加热件2的至少部分内表面与液体输送管路1的外表面之间存在间隙d。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加热件2围设在输送管路外围,用于对液体输送管路1内的打印材料进行加热,以使液体输送管路1内的打印材料的温度处于其熔点之上且呈流体状态,进而确保打印材料在供墨系统的液体输送管路1中始终为液体,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及的为了减小字车的负载,将墨盒8设置在远离打印机字车的位置,从而导致从墨盒8到喷头的输送路径较长,而在较长的输送路径中,将难以保证蜡在从墨盒8输送到打印头9的输送管路中始终保持为液态的技术问题。

其中,本实施例中,可以将液体输送管路集成在本实施例中的加热保温装置内,形成一个整体的集成的加热保温装置,且该集成的加热保温装置能够直接连接在墨盒8和打印头9之间。

其中,本实施例中,加热件2与供电电源电连接后,通过加热件2对液体输送管路1内的打印材料进行加热,以使液体输送管路1内的打印材料的温度处于该打印材料的熔点之上,进而确保该打印材料在液体输送管路1内呈流体状态输送到打印头9。

其中,本实施例中,打印材料为温度固化性材料,也就是说打印材料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为固态,当温度达到该打印材料的熔点时,其为流体状态或液体状态的一种材料。本实施例中,设有加热保温装置的液体输送管路1内的打印材料可以为蜡或者其他温度固化性材料,即本实施例中,适用于加热保温装置的打印材料包括但不仅限于蜡。

其中,本实施例中,保温件3可以为采用保温材料制备而成的保温套管,保温件3也可以为内部设有用于容纳液体输送管路1的容纳腔体的其他结构的保温件3,如内部设有容纳腔体的棱柱体,即本实施例中,保温件3包括但不仅限于保温套管。其中,本实施例中,保温材料可以为有机隔热保温材料,也可以为无机隔热保温材料或者金属类隔热保温材料,在本实施例中,对于保温件3采用的保温材料并不做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中,只需保证,通过设置的保温件3能够对加热件2和液体输送管路1进行保温,提高加热件2的能源利用率即可。

其中,本实施例中,加热件2的至少部分内表面与液体输送管路1的外表面之间存在间隙,也就是说,本实施例加热件2的部分内表面可以与液体输送管路1的外表面之间存在间隙,其余部分内表面与液体输送管路1的外表面接触,用于对液体输送管路1内的打印材料进行加热;加热件2的内表面也可以与液体输送管路1的外表面之间完全存在间隙,通过加热间隙内的空气,在热传导的作用下进而实现对液体输送管路1内打印材料的加热。

其中,本实施例中,加热件2和液体输送管路1在同一轴向位置的各个方向的间隙d大小不同;和/或,加热件2和液体输送管路1之间在不同轴向位置具有不同的间隙大小,本实施例无需其他复杂的措施即可保证加热件2和液体输送管路1之间存在间隙,以延长加热保温装置的使用寿命。

具体的,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加热件2可以围设在液体输送管路1上,且加热件2和液体输送管路在同一轴向位置,通过改变或调整加热件2的围设方式,可以使得加热件2和液体输送管路1在同一轴向位置的各个方向的间隙d大小不同;本实施例也可以通过加热件2的中轴线和液体输送管路1中轴线之间平行设置,也就是说加热件2相对于液体输送管路1的中轴线呈偏心设置,加热件2和液体输送管路1在同一轴向位置的各个方向的间隙d大小不同,本实施例仅需使得加热件2的内径大于液体输送管路的外径,而无需其他复杂的措施即可保证加热件2的至少部分内表面与液体输送管路的外表面之间存在间隙,从而延长加热保温装置的使用寿命。

具体的,本实施例可以通过改变加热件2在液体输送管路1上的围设方式,即可以通过改变加热件2在液体输送管路1上不同轴向位置上的围设或绕设方式,使得加热件2和液体输送管路1之间在不同轴向位置具有不同的间隙大小,具体的,本实施例,在加热的过程中,加热件2两端对应的位置的温度可能会低于加热件2中部对应位置的温度,为了确保在温度较高的位置处给液体输送管路1的受热膨胀提供足够的空间,可以使得加热件2中部在液体输送管路1上对应的位置处的间隙大于加热件2两端在液体输送管路1上对应的位置处的间隙。本实施例,也可以采用上述两种方式的结合,即加热件2相对于液体输送管路1的中轴线呈偏心设置,且通过改变或调整加热件2的围设方式,使得加热件2和液体输送管路1在同一轴向位置和不同轴向位置均具有不同的间隙d大小。在本实施例中,具体采用何种方式使得加热件2与液体输送管路1之间的具有不同的间隙大小,在本实施例中不作进一步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加热件2的至少部分内表面与液体输送管路1的外表面之间存在的间隙,且间隙用于容纳液体输送管路1在高温状态下发生的膨胀,能够给液体输送管路1的受热膨胀提供一定的空间,从而避免液体输送管路1和加热件之间产生应力,以延长加热保温装置的使用寿命。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加热件2的内径大于液体输送管路1的外径,以使加热件2围设在液体输送管路1的外围且加热件2的至少部分内表面与液体输送管路1的外表面之间存在间隙,用于容纳液体输送管路1在高温状态下发生的膨胀,如图1和图2所示,加热件2的中轴线01与液体输送管路1的中轴线02之间存在间距,由于该间距的存在,加热件2和液体输送管路1呈不同轴设置,使得加热件2和液体输送管路1之间在不同轴向位置且加热件2和液体输送管路1之间具有不同的间隙大小。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优选的,加热件2内表面的一侧与液体输送管路1的外表面相接触,加热件2内表面的其余部分与液体输送管路1的外表面之间通过间隙d进行隔离,以使加热件2内表面的其余部分与液体输送管路1的外表面之间存在间隙,且加热件2内表面的其余部分与液体输送管路1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距离为在预定范围内变化的一组数值,用于容纳液体输送管路1在高温状态下发生的膨胀,从而避免液体输送管路1在受热膨胀时在加热件2和液体输送管路1之间产生应力,以延长加热保温装置的寿命。

其中,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加热件2围设在液体输送管路1外围时,加热件2在液体输送管路1上的最大轴向长度大于或等于液体输送管路1的轴向长度,以使加热件2能够对整个长度范围内的液体输送管路1内的打印材料进行加热。

其中,本实施例中,加热件2为加热丝或其他能够围设在液体输送管路1的外表面且能够对液体输送管路1内打印材料进行加热的加热件2,即本实施例中加热件2包括但不仅限于加热丝。

其中,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加热丝绕设在液体输送管路1的外表面,加热丝内表面的一侧与液体输送管路1的外表面相接触,加热件2内表面的其余部分与液体输送管路1的外表面之间呈分隔设置,此时,加热件2为绕设在液体输送管路1上的螺旋式的缠绕结构,本实施例中,可以将加热丝设置在液体输送管路1的外表面,以使加热丝内表面的一侧与液体输送管路1的外表面相接触,加热件2内表面的其余部分与液体输送管路1的外表面之间以一定的距离分隔,使得加热件内表面与液体输送管路1的外表面之间呈分隔设置;本实施例中,加热丝可以是采用绕设的方法绕设在液体输送管路1的外表面,具体的,在绕设时,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性器件放置在液体输送管路1的一侧,如木棒或者类似物,本实施例加热丝在液体输送管路1和木棒的外侧进行绕设,在绕设完成后移除木棒即可简单的在液体输送管路1外侧绕设加热丝并使得加热丝内表面的一侧和液体输送管路1的外表面接触,而加热丝内表面的其余部分则与液体输送管路1之间以一定距离分隔。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将加热丝通电来实现对液体输送管路1内打印材料的加热,以使液体输送管路1内打印材料的温度处于其熔点之上,在液体输送管路1内呈液体或流体状态供应至打印头9。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加热保温装置、供墨系统及三维打印装置,加热保温装置,应用于供墨系统的液体输送管路1上,加热保温装置包括:围设在液体输送管路1外围的加热件2,以及包裹在加热件2外围的保温件3,加热件2的至少部分内表面与液体输送管路1的外表面之间存在间隙;本实用新型首先通过将加热件2围设在液体输送管路1的外围,对液体输送管路1内的打印材料进行加热,以使液体输送管路1内的打印材料的温度处于其熔点之上且呈流体状态;然后通过加热件2的至少部分内表面与液体输送管路1的外表面之间存在的间隙,能够给液体输送管路1的受热膨胀提供一定的空间,从而避免液体输送管路1和加热部件之间产生应力,导致加热保温装置的寿命降低;最后保温件3的设置,以对加热件2和液体输送管路1进行保温从而提高加热件2的能源利用率。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保温装置实现了打印材料在供墨系统的液体输送管路1中始终为液体的目的,解决了现有问题中对于墨盒8到喷头之间的较长输送路径下,难以保证在从墨盒8输送到打印头9的管路中始终为液态的问题。

实施例二

进一步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加热件2可以为套设在液体输送管路1上的弹簧式加热丝,且加热件2的可拉升长度大于液体输送管路1的长度,以使通过加热件2套设在液体输送管路1上且能够对整个长度范围内的液体输送管路1内的打印材料进行加热;或者,本实施例中,加热件2也可为不可拉伸的加热丝,使得加热丝的轴向长度大于或等于液体输送管路1的长度,来实现对整个长度范围内的液体输送管路1内的打印材料进行加热。

其中,本实施例中,加热件2两端的连接线4通过加热件2的同一侧输出并与加热件2的供电电源电连接。

其中,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将加热件2其中一端的连接线4进行折返到加热件2的另一端后与加热件2另一端的连接线4通过加热件2的同一侧进行输出并连接到加热件2的供电电源,来实现加热件2两端的连接线4通过加热件2的同一侧输出并与加热件2的供电电源电连接,以解决加热件2两端的连接线4难以连接到同一个供电电源的问题。

其中,本实施例中,连接线4可以为导线,为了避免折返时对导线的损坏,本实施例中,导线优选能够耐弯折的硅胶导线或者其他能够耐弯折的导线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应用于本实施例的加热保温装置的供墨系统的线路复杂,折返的连接线4可以从保温件3和加热件2之间穿过,或者折返的连接线4也可以嵌设在保温件3的内壁上且从保温件3的内壁上穿过,即本实施例中,通过保温件3将加热件2和折返的连接线4包裹,此时,连接线4优选能够耐高温耐弯折的导线。

其中,本实施例中,加热保温装置还包括:套设在加热件2上的固定套管5,固定套管5位于加热件2与保温件3之间,且固定套管5包裹在加热件2上用于对加热件2进行固定。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为了避免应用于本实施例的加热保温装置的供墨系统的线路复杂,折返的连接线4也可以设置在固定套管5的内部,或者折返的连接线4也可以设置在固定套管5和保温套管之间。

其中,本实施例中,固定套管5为热收缩套管,热收缩套管包裹在加热件2的外侧,本实施例通过热收缩套管发生收缩以固定加热件2。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由于热收缩套管在温度升高时能够发生收缩,能够将加热件2紧紧包裹,以固定加热件2,从而避免加热件2的移动导致液体输送管路1各位置处的加热不均匀,且本实施例中,热收缩套管发生的收缩可以为不可逆的热收缩过程。具体的,本实施例,热收缩套管可以在液体输送管路1装配加热保温装置之后、投入使用之前通过特定的加热操作使其发生收缩以固定加热件2,加热操作可以由加热件2执行,也可以由其他的外部加热部件执行,本实施例中,不再对其作进一步限定。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热收缩套管可以为硅胶材料或者其他在温度升高时能够发生收缩的材料制备而成的固定套管。

实施例三

进一步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便于对加热件2对液体输送管路1内打印材料的加热过程进行更好的控制,本实施例中,加热保温装置还包括:测温元件6和控制器7,测温元件6设置在液体输送管路1上并位于加热件2的覆盖范围内,用于检测液体输送管路1中的打印材料的温度;

测温元件6与加热件均和控制器7电连接,控制器7用于根据测温元件6检测到的温度控制加热件6的加热状态,以将液体输送管路1中的打印材料的温度控制在预设范围内,并使打印材料处于可流动的液体状态。

其中,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测温元件6设置在液体输送管路1上并位于加热件2的覆盖范围内,能够准确的检测液体输送管路1中的打印材料的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打印材料的温度传输给控制器7,控制器7基于测温元件6检测到的打印材料的温度和预设的打印材料的温度进行比对,控制加热件2或者加热件2的供电电源的工作、关闭,将液体输送管路1中的打印材料的温度保持在预定的温度范围内,从而使液体输送管路1中的打印材料具有良好的流动流动性,以满足正常的工作需求。

其中,本实施例中,测温元件6靠近加热保温装置与打印头9连接的一侧设置,以便于对打印头9入口处的打印材料的温度进行监控,有利于准确检测进入到打印头9的打印材料的温度。

其中,本实施例中,测温元件6可以为温度传感器或者其他的测温元件6,控制器7可以为单片机或者其他能够与测温元件6电连接且能够依据测温元件6检测的温度数据控制加热件的加热状态,以将液体输送管路1中打印材料控制在预设范围内的控制器7,本实施例中,测温元件6和控制器7均采用普通型号的测温元件6和控制器7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中的功能,且通过控制器7实现对测温元件6的控制均为本领域非常成熟的技术,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测温元件6和控制器7的型号以及其控制原理和具体的电连接关系均不作进一步限定。

实施例四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供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进一步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供墨系统,应用于设有打印头9的三维打印装置,供墨系统包括至少一组应用于打印材料为温度固化性材料的供墨结构;

供墨结构包括墨盒8、液体输送管路1以及如上任一实施例中的加热保温装置,液体输送管路1的一端与墨盒8的出口连接,液体输送管路1的另一端与打印头9连接;

加热保温装置包裹在液体输送管路1的外表面,以使液体输送管路1内打印材料的温度保持在其熔点之上。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由于设有加热保温装置的打印材料为温度固化性材料,其中,温度固化性材料为当温度高于其熔点时,温度固化性材料呈现为可流动的液体状态,当温度低于其熔点时,温度固化性材料则呈现为固体状态,因此,当打印材料为温度固化性材料时,打印材料在墨盒8中被加热到一定温度,且该温度大于打印材料的熔点,以使打印材料在墨盒8中呈现为可流动的液体状态,随后,通过将加热保温装置围设在液体输送管路1的外侧,可流动的打印材料经由围设有加热保温装置的液体输送管路1输送到打印头9,加热保温装置在打印材料的输送路径中对打印材料进行加热保温以将加热保温装置中的打印材料的温度保持在其熔点之上,以保证向打印头9正常供应打印材料。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供墨系统还可以包括两组应用于打印材料为温度固化性材料的供墨结构,且该两组或多组供墨结构相互独立,分别用于向打印头9提供两种不同的打印材料。两组或多组供墨结构的墨盒8内分别装有熔点不同的温度固化性材料,两种温度固化性材料分别在墨盒8中被加热到一定温度,以使两种温度固化性材料在各自的墨盒8中呈现为可流动的液体状态,并通过围设有加热保温装置的液体输送管路1输送到打印头9,以保证向打印头9正常供应打印材料,其中两种温度固化性材料分别用于打印实体结构和支撑结构,其中,熔点较低的温度固化性材料用于打印支撑结构,熔点较高的温度固化性材料用于打印实体结构,打印完成后通过将物体的温度加热到高于熔点较低的温度固化性材料的熔点但低于熔点较高的温度固化性材料的熔点的温度以将支撑结构去除而获得实体结构。

其中,本实施例中,供墨系统还可以包括更多组供墨结构,分别用于供应不同种类的其他材料,例如,颜色不同的多种材料或弹性不同的多种材料,其中,多种打印材料中的至少一种为温度固化性材料,其他的打印材料可以是温度固化性材料或光固化性材料,当然,如果打印材料为光固化性材料时,其对应的供墨结构不包括如上实施例中的加热保温装置。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供墨结构还包括动力组件10,液体输送管路1包括第一液体输送管路101和第二液体输送管路102,第一液体输送管路101连接在动力组件10和墨盒8之间,第二液体输送管路102连接在动力组件10和和打印头9之间;

第一液体输送管路101和第二液体输送管路102的外表面分别包裹有加热保温装置。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动力组件10用于给打印材料在液体输送管路1内的流动提供动力,以使打印材料更顺利的通过液体输送管路1流动至打印头9,为打印头9提供正常的打印材料。

其中,本实施例中,动力组件10为抽吸泵,或者动力组件10也可以为气压发生装置或者其他能够提供动力的装置,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动力组件10并不做进一步限定,另外,动力组件10的设置方式也并不仅限于本实施例中提及的设置方式。

其中,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打印材料在输送路径中发生回流等现象,液体输送管路1上设有阀体(在图中未标示),其中,本实施例中,阀体可以为单向阀,或者阀体可以为截止阀,在本实施例中,对于阀体并不做进一步限定,只需保证,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液体输送管路1上设置的阀体能够防止打印材料在输送路径中发生回流等现象即可。

其中,本实施例中,供墨结构还可以包括有一个独立的二级墨盒12,其设置在打印头9和墨盒8之间,墨盒8中的打印材料由动力组件10输送到二级墨盒12内,通过二级墨盒12给打印头9供墨,其中,墨盒8用于存储打印材料。

实施例五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三维打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进一步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三维打印装置,三维打印装置包括打印头9、打印平台11、以及如上实施例四中的供墨系统,供墨系统与打印头9连接用于向打印头9提供打印材料,打印头9将打印材料沉积到打印平台11上以形成三维物体的层,然后逐层打印、多层叠加,最终制成目标三维物体的立体结构。

其中,本实施例中,三维打印装置可以为三维打印机或其他能够实现三维打印的三维打印装置。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三维打印机还包括有x、y、z三轴驱动机构和如上实施例三中的控制器7,分别用于驱动打印头9和/或打印平台11在x、y、z方向上做相对运动,控制器7分别与打印头9、打印平台11和三轴运动机构电连接,以控制打印头9、打印平台11和三轴运动机构的操作,从而实现在打印平台11上以形成三维物体的层,然后逐层打印、多层叠加,最终制成目标三维物体的立体结构。

其中,本实施例中,三轴驱动机构为图像形成技术领域的现有技术,在本实施例中,不再对三轴驱动机构、控制器7分别与打印头9、打印平台11和三轴运动机构电连接关系、以及具体如何通过控制器7控制打印头9、打印平台11和三轴运动机构的操作不再做进一步限定和赘述。

其中,本实施例中,在三维打印机中,打印头9通常设置在字车上,字车通过三轴驱动机构与打印平台11做相对移动,并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打印头9将打印材料沉积到打印平台11上。为了减小字车的负载以提高字车的移动精度,并且由于三维打印机的打印区域较大,即打印头9的移动范围较大,通常将墨盒8设置在远离打印机字车的位置,使得墨盒8到打印机打印头9之间的液体输送管路1较长。由于连接到打印头9的管路和连接线4较多,为了避免复杂的线路影响打印头9的运动,本实施例通过一个或多个拖链13将连接到打印头9的液体输送管路1和连接线4组合在一起放置于拖链13内,由此将导致连接在加热部件两端的导线难以连接到同一个供电电源上;为了解决该问题,如上述实施例二中的描述的可以通过将加热件2其中一端的连接线4进行折返到加热件2的另一端后与加热件2另一端的连接线4通过加热件2的同一侧进行输出并连接到加热件2的供电电源,来实现加热件2两端的连接线4通过加热件2的同一侧输出并与加热件2的供电电源电连接,以解决加热件2两端的连接线4难以连接到同一个供电电源的问题。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字车可移动的设置在x轴驱动机构上,打印头9固定设置在字车上,x轴驱动机构可移动的设置在y轴驱动机构上,即打印头9可在x轴驱动机构上沿x方向移动,而x轴驱动机构可在y轴驱动机构上沿y轴方向移动,拖链13中的液体输送管路1和连接线4的一端与打印头9连接,而液体输送管路1和连接线4在拖链13的另一端分别与相应的元件连接,并且,拖链13沿打印头9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设置。具体的,如图4所示,拖链13沿打印头9在x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设置,拖链13沿打印头9在y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设置可参照图4,此处不予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和图4所示,供墨系统中,供墨系统中液体输送管路1上靠近打印头9的一侧的液体输送管路1及其上设置的加热保温装置设置在拖链13中。具体的,当供墨系统中包括动力组件10时,动力组件10和墨盒8固定设置在打印机的机架上,连接在动力组件10和打印头9之间的第二液体输送管路102及其上围设的加热保温装置设置在拖链13中,连接在动力组件10和墨盒8之间第一液体输送管路101与墨盒8连接,第一液体输送管路101以及第一液体输送管路101上围设的加热保温装置无需跟随打印头9的移动而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