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主体、用于薄膜主体的反注入成型方法,以及用于薄膜主体的反注入成型工具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509438阅读:来源:国知局
并且反注入成型过程开始。在反注入成型完成之后,牺牲薄膜已与反注入成型材料粘合,并且尾部位于牺牲薄膜上并且可自由移动。因此有可能的是,牺牲薄膜已成为反注入成型主体的一部分,或者它也可以与后者剥离。
[0037]在反注入成型完成(特别是例如用激光束切掉)之后,层电极由反注入成型主体形成。
[0038]牺牲薄膜可以是任何类型的薄膜,其例如是由聚合物构成并且包含有机材料。牺牲薄膜不应当与尾部材料(特别是金属或金属合金)发生化学反应。这同样适用于在尾部上以及在牺牲薄膜上两者的所有类型的附加物。
[0039]根据优选实施例,牺牲薄膜特别薄,例如,薄膜厚度在1 μ m至250 μ m,特别优选从2 μ m至100 μ m,并且特别优选从5 μ m至75 μ m的范围中。
[0040]极其特别优选的是,牺牲薄膜和层电极的载体薄膜具有相同的厚度。由此,类似的优选特征有利地在反注入成型过程期间针对两个薄膜产生。从而,例如可变得易于反注入成型参数的选择。
[0041]为了导电功能薄膜的形成,根据DE 102012112445.0在其上压印导电结构的透明薄膜在此称为层电极的载体薄膜。
[0042]根据进一步的实施例,牺牲薄膜是透明的。
[0043]另一方面,牺牲薄膜的材料可以是任何类型,薄金属层和/或薄玻璃层同样可以在此称为牺牲薄膜,因为这些材料表现得像以其最薄形式的薄膜。然而,特别在牺牲薄膜下方,在技术中所使用的薄膜的常规类型当然同样称为诸如常规的薄膜材料PET、PC、聚丙烯、聚苯胺和/或聚酰亚胺。
[0044]根据特别有利的实施例,牺牲薄膜与层电极的载体薄膜兼容,以使得在反注入成型之后,牺牲薄膜根本不必首先与注入成型材料分离。这特别是因为牺牲薄膜仅在形成尾部的点处加强层电极的载体薄膜。
【附图说明】
[0045]本发明借助于示出薄膜主体和注入成型工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附图,在下面更详细地解释。
【具体实施方式】
[0046]图1示出插入反注入成型工具2中的层电极1和牺牲薄膜3。具有尾部7的层电极1由在反注入成型工具2形成的真空线8保持,而牺牲薄膜3由与其不同的第二真空线9保持。这是必需的,因为在本实施例示例中,不存在包括层电极1以及牺牲薄膜3两者的相干薄膜主体。相反,在此存在与其独立并且仅松散地设置在彼此顶部上作为第一薄膜的层电极1和作为第二薄膜的牺牲层3而没有彼此之间的连接。
[0047]用于反注入成型主体10 (图2b)的形成的反注入成型材料的注入根据在图1中示出的实施例借助于开口 4、5或6执行。在反注入成型工具2中反注入成型材料(未示出)从其中到达的方向在此使用黑色箭头指示。从顶部,从方向11,进入偏移箭头,其示出方向11不是从其中将反注入成型材料引入图1的反注入成型工具2的优选方向。即如果反注入成型材料从该方向进入,则在此示出的实施例中,它可在牺牲薄膜3和层电极1或尾部7之间滑动,并且因此特别从尾部7升起牺牲薄膜。
[0048]在图2a和图2b的实施示例中,牺牲薄膜3存在于与层电极1的组合中。图2a示出在由层电极1、尾部7和牺牲薄膜3制成的薄膜主体上的顶视图。图2b然后以截面示出在反注入成型之前(图2b顶部)和在反注入成型之后(图2b底部)在反注入成型工具2中的图2a的薄膜主体的位置。
[0049]根据图2a的实施例与图1的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此将牺牲薄膜3接合到层电极
1。出于该原因,第二真空线9被分配用于在反注入成型工具2中固定牺牲薄膜3。牺牲薄膜3保持在电极层1上作为由层电极1、尾部7和牺牲薄膜3制成的薄膜主体的一部分,并且借助于真空线8采用层电极1和尾部7固定在反注入成型工具2中。例如,牺牲薄膜3借助于诸如粘合层(未示出)的附加层粘合到层电极1。
[0050]根据一个实施例,牺牲薄膜3本身可形成为粘合层,以使得不需要附加层。特别重要的是,接合薄膜主体以使得尾部7可以在反注入成型(图2b底部)之后从牺牲薄膜3去除。在牺牲薄膜3形成为粘合层的情况下,这是稳定的并且对于在反注入成型期间发生的条件(诸如高温等)不敏感。
[0051]在图2a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反注入成型材料优选通过反注入成型工具2的开口 11,因此从上方通过。与此相反,两个横向开口 4和6以及底部开口 5是不太优选的,因为反注入成型材料可以在牺牲薄膜3下方达到。
[0052]在图2b中最终示出反注入成型如何在反注入成型工具2中进行。
[0053]首先,由层电极1、尾部7以及牺牲薄膜3制成的薄膜主体借助于真空线8 (未在截面中示出)保持在反注入成型工具2中的顶部处。然后,反注入成型工具2闭合并且注入反注入成型材料(未示出)。在反注入成型已经结束之后,反注入成型主体10存在于层电极1所位于的上侧上,其尾部7没有直接反注入成型,但其位于用于其部分的反注入成型的牺牲薄膜3上。选择材料以使得尾部7可以容易地从牺牲薄膜3去除。这同样可以是如果作为粘合剂薄膜的牺牲薄膜3存在的情况。
[0054]例如,对于根据图2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牺牲薄膜3可以由诸如聚乙烯(PE)和/或聚氯乙烯(PVC)的材料制成,两者特征在于它们具有非常光滑的表面,并且然后采用诸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的反注入成型材料来反注入成型。
[0055]仅借助于范德华力相互作用,牺牲薄膜3到层电极1的粘附可特别在没有粘合剂的情况下同样执行。
[0056]图3示出对薄膜主体的替代实施例,该薄膜主体包括图2的层电极1、尾部7和牺牲薄膜3。
[0057]将在图3中再次看出的是,层电极1、反注入成型工具2的真空线8、尾部7、覆盖后者的牺牲薄膜3,以及不适合于本实施例的反注入成型的开口 4、5和6,以及合适的开口11,其中在本实施例的反注入成型期间反注入成型材料从该开口 11以合适方式进入。
[0058]在图3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与在图2a中示出的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此牺牲薄膜3没有借助于附加层或借助于牺牲薄膜3本身的粘合性质接合到层电极1,而是借助于在具有尾部7的层电极1的连接区域中仅将牺牲薄膜3接合到层电极1的粘合剂条25。
[0059]在此仅示出粘合剂条25的示例性长度,这同样可以在层电极1的连接线26的整个长度上方进一步延伸到牺牲薄膜3。粘合剂条25可同样无妨仅位于沿连接线26的部分中。沿连接线26在图3中在此示出的薄膜主体的层序列可以因此描述如下:在最底部处,具有尾部7的层电极1借助于真空线8保持在反注入成型工具2中。仅松散设置的牺牲薄膜3位于其上,并且然后在它上方是将牺牲薄膜3接合到层电极1的粘合剂条25。
[0060]在此一样,如同在图2的实施例示例中,注入方向11优选注入方向4、5和6,因为从这些开口注入的材料可在牺牲薄膜3下方到达,并且然后在图示示例中保持自由的区域(尾部7)将仍然被反注入成型。图4a、4b和4c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实施例的序列。
[0061]如在图4a中所示,层电极1具有在尾部7附近的轮廓22。轮廓22匹配牺牲薄膜3的轮廓,并且仅在出于简化原因的表示中移位示出。在此所示的实施例中,借助于将薄膜两者胶合到一起的附加层,和/或牺牲薄膜3本身具有粘合性质,将根据图2的牺牲薄膜3胶合到尾部7。
[00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