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垃圾焚烧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65422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化垃圾焚烧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化垃圾焚烧炉。
技术背景目前公开的一种自动化垃圾焚烧炉,其卧式炉窑体,炉体内有导轨,导轨上有装有垃圾的车体,车体在炉内装垃圾待垃圾烧完后车体行出炉膛将炉灰卸下,经环形导轨又回复行至入门口,不断循环,不断烧垃圾。炉体有入口,用于车体进入装垃圾焚烧。出口用于车体出来回复运行使用。炉体顶面开有垃圾投放孔用于投垃圾进入车体上,炉体周边布放有“#”字型的用于车体往复循环行走轨道,炉体后面行装有回程车运行轨道;炉体和回程道的两头侧端引接装有过道运行轨道。这种带有垃圾焚烧车的卧式炉窑体,其缺点是垃圾在燃烧过程中产生有毒的废气,尤其剧毒气体二恶因要经过高温下3秒的燃烧才能分解,炉膛前端所产生的有毒废气无法彻底分解,尤其二恶因无法彻底分解,致使排出的废气无法达到国家环保排放标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设置在炉膛内高温下的废气二次燃烧室,可使废气中的有毒气体成份尤其是二恶因得到彻底分解、废气排放达到国家标准的自动化垃圾焚烧炉。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焚烧炉的炉膛上端设置有废气二次燃烧室,所述的废气二次燃烧室是由设置在焚烧炉的炉膛上端的通过炉膛上引风口、炉膛上引风道和炉膛相连通的烟道构成,二次燃烧室通过烟气排放口和烟气净化装置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废气二次燃烧室通过炉膛引风口、连通烟道和炉膛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废气二次燃烧室是由设置在焚烧炉的炉膛上端的通过炉膛上引风口、炉膛上引风道和炉膛相连通的烟道10-50米构成。
本实用新型积极效果如下采用本实用新型焚烧垃圾,垃圾在燃烧过程中产生有毒的废气,尤其剧毒气体二恶因经过本实用新型所设置的废气二次燃烧室,经过1000℃左右高温下3秒的燃烧分解,炉膛内垃圾焚烧所产生的有毒废气,尤其二恶因得到彻底分解,使排出的废气达到国家环保排放标准的要求。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滚轮式活动炉排由炉体内轨道转向连接轨道示意图附图3为滚轮式活动炉排由连接轨道转向炉体外轨道示意图附图4为滚轮式活动炉排由炉体外轨道转向连接轨道示意图附图5为滚轮式活动炉排由连接轨道转向炉体内轨道示意图附图6、7、8分别为炉体分三段侧面剖视示意图附图9为滚轮式活动炉排结构示意图附图10为滚轮式活动炉排底板抽拉卸灰示意图附图11为牵引卸灰装置示意图附图12为炉端进口处结构示意图附图13为炉膛内设置有固定炉耙结构示意图附图14为炉端进口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15为本实用新型炉体外观图附图16为炉膛内设二燃室结构示意图附图17、18、19为余烟净化处理装置示意图附图20为卸灰室结构示意图在附图中1液压推动装置、2换向变道转盘、3衔接轨道、4连接轨道、5滚轮式活动炉排、6液压推动装置、7换向变道转盘、8炉体、9液压推动装置、10换向变道转盘、11牵引卸灰装置、12换向变道转盘、13轨道车、14连接轨道、15炉体内轨道、16炉体外轨道、17垃圾投放口、18炉端进口、19凹槽、20凸台、21垃圾堵塞炉道、22炉排、23灰斗、24挡灰板、25底板、26滚轮、27牵引装置、28卸灰挂钩、29滚轮、30滚轮槽、31滚轮、32滚轮、33滚轮槽、34炉出口、35风门、36炉前端门、37固定炉耙、38液压推动装置、39活动推板、40支架、41炉端头、42支架平台、43卸灰室、44余烟净化处理装置、45烟气排放口、46二次燃烧室外体、47炉膛引风口、48侧挡板、49二次燃烧室、50炉膛上引风道、51连通烟道、52连通烟道、53炉膛、54炉膛上引风口、55连通烟道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7、16所示,本实用新型焚烧炉的炉膛53上端设置有废气二次燃烧室49,所述的废气二次燃烧室49是由设置在焚烧炉的炉膛上端的通过炉膛上引风口54、炉膛上引风道50和炉膛53相连通的烟道构成,二次燃烧室49通过烟气排放口45和烟气净化装置相连通。
如附图7、16所示,本实用新型废气二次燃烧室49通过炉膛引风口47、连通烟道52和炉膛53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废气二次燃烧室49是由设置在焚烧炉的炉膛上端的通过炉膛上引风口54、炉膛上引风道50和炉膛53相连通的烟道10-50米构成。
采用本实用新型焚烧垃圾,垃圾在燃烧过程中产生有毒的废气,尤其剧毒气体二恶因经过炉膛上引风口54、炉膛上引风道50以及炉膛引风口47、连通烟道52进入废气二次燃烧室49,经过1000℃左右高温下3秒的燃烧分解,炉膛内垃圾焚烧所产生的有毒废气,尤其二恶因得到彻底分解,二次燃烧室49内的废气经过彻底分解后通过烟气排放口45进入多管降温装置,使尾气的温度降至180℃以下,进入烟气净化装置再降温、净化后经烟囱排出,这样排出的废气达到国家环保排放标准的要求。
如附图15、17、18、19所示,炉膛尾端的余烟通过余烟净化处理装置44排入净化处理系统,达到洁净尾端废气的目的。
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炉体内轨道15和炉体外轨道16两端采用连接轨道4和连接轨道14相连接,炉体内轨道15和连接轨道4、14之间设置有换向变道转盘7、10,炉体外轨道16和连接轨道4、14之间设置有换向变道转盘2、12,换向变道转盘2、7、10、12上设置有衔接轨道3。
本实用新型在炉体内轨道15的一端设置有可将滚轮式活动炉排5推入炉体内的液压推动装置6,在炉体外轨道16上设置有可推动滚轮式活动炉排5的轨道车13,在连接轨道4、14上设置有液压推动装置1、9。
如附图1所示,采用本实用新型轨道结构形式,液压推动装置6可推动排列在炉体内轨道15上的多个滚轮式活动炉排5,滚轮式活动炉排5上的垃圾在炉膛内完成焚烧,然后,由液压推动装置6推出炉体8外,完成卸灰后,如附图2所示,由换向变道转盘10完成变道换向,再由液压推动装置9推入到连接轨道14上,如附图3所示,经连接轨道14、变道换向转盘12进入炉体外轨道16,再由轨道车13推动行走,如附图4所示,最后再经变道换向转盘2,进入连接轨道4,在液压推动装置1的作用下推入到变道换向转盘7,如附图5所示,最后再经液压推动装置6推入炉体内即炉体内轨道15上,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如附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炉体内的轨道上设置有滚轮式活动炉排5,其设置有四层炉排22,如附图6所示,在垃圾投放口17和炉膛引风口47之间设置有1-5米长的和炉膛相连通的垃圾堵塞炉道(21),当垃圾散落在滚动式活动炉排5上时,在此处多个滚动式活动炉排5上的垃圾连续堆积形成一个堵塞段,直至将此处炉膛端头堵塞密封,这样,炉膛内由垃圾焚烧所产生的废气不会从垃圾投放口17排出。减少了炉膛内的热量的损失,增加了炉膛内的温度和燃烧速度,提高了燃烧速度和质量。
如附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滚轮式活动炉排5的两个侧边设置有侧挡板48,并且炉膛两侧内壁上和滚轮式活动炉排上层炉排22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凸台20,可阻止滚动式活动炉排5上的垃圾从炉膛侧壁散落,炉膛两侧内壁和滚轮式活动炉排的灰斗23上端挡灰板24相对应设置有凹槽19。可阻止滚动式活动炉排5上燃烧后的垃圾灰从炉膛侧壁散落,使垃圾灰直接落入灰斗23内。
如附图9、10所示,本实用新型在滚轮式活动炉排5的下端设置有灰斗23,灰斗23的底板25上设置有活动滚轮26,抽动底板25,可将灰斗23内灰卸出。如附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在焚烧炉体外的轨道上设置有牵引卸灰装置11,牵引卸灰装置11通过牵引挂钩27和滚动式活动炉排5相连接,通过牵引卸灰装置11下端设置的卸灰挂钩28抽动灰斗底板25,将灰斗23内的燃烧后垃圾灰卸出。
如附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在炉端进口18处设置有炉前端门36,可阻止炉膛外的冷空气直接进入炉膛前端,减少了炉膛热量损失,增加了炉膛温度和提高了燃烧质量。
如附图8所示,在炉门出口34处设置有可调节进风量的风门35,控制炉膛内的温度和垃圾燃烧速度。
如附图13所示,在炉膛内壁上端设置有固定炉耙37,可将滚动式活动炉排5上端的由于垃圾燃烧形成的结块分散开,提高燃烧速度和燃烧质量。
如附图12、14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垃圾投放口17处对应设置有和液压推动装置38相连接的两个活动推板39,可调整垃圾投放口17的入口角度,使垃圾顺畅进入炉体内,散落到滚动式活动炉排5上。
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化垃圾焚烧炉,其特征在于焚烧炉的炉膛上端设置有废气二次燃烧室(49),所述的废气二次燃烧室(49)是由设置在焚烧炉的炉膛上端的通过炉膛上引风口(54)、炉膛上引风道(50)和炉膛(53)相连通的烟道构成,二次燃烧室(49)通过烟气排放口(45)和烟气净化装置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化垃圾焚烧炉,其特征在于废气二次燃烧室(49)通过炉膛引风口(47)、连通烟道(52)和炉膛(53)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化垃圾焚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废气二次燃烧室(49)是由设置在焚烧炉的炉膛上端的通过炉膛上引风口(54)、炉膛上引风道(50)和炉膛(53)相连通的烟道10-50米构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化垃圾焚烧炉,其焚烧炉的炉膛上端设置有废气二次燃烧室,所述的废气二次燃烧室是由设置在焚烧炉的炉膛上端的通过炉膛上引风口、炉膛上引风道和炉膛相连通的烟道构成,二次燃烧室通过烟气排放口和烟气净化装置相连通,采用本实用新型焚烧垃圾,垃圾在燃烧过程中产生有毒的废气,尤其剧毒气体二恶因经过本实用新型所设置的废气二次燃烧室,经过1000℃左右高温下3秒的燃烧分解,炉膛内垃圾焚烧所产生的有毒废气,尤其二恶因得到彻底分解,使排出的废气达到国家环保排放标准的要求。
文档编号F23G5/14GK2856735SQ20052014507
公开日2007年1月10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26日
发明者李亦生, 施如业 申请人:李亦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